首页 >>  正文

心理学 怎么理解意识的能动性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能动性以

一、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能动性
意识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意识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具体表现在:
①深刻广泛性;
②自主选择性;
③目的计划性;
④意志创造性;
⑤反馈自律性。

意识,它是人类和动物大脑的一切活动及结果,即作为具有自觉性的思维。意识的本质,它是人脑与动物大脑与客观世界的矛盾,其规律即自觉性。
自觉即能动地认识及指导人类的自我自由的实现。意识是随着人类和动物诞生而诞生,它是人类和动物发现及创新活动的结果,人类实践合乎人类自由发展的方向即发展人的意识。意识是实践的结果,并随着生命遗传给后代。
意识的能动性表现: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例如人类在建造房子之前已经设计了图纸,这说明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②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例如人类创造了自然界没有存在的龙的形象,体现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表现为:
①意识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例如自然界本来没有电脑,人类通过实践制造电脑,改造世界。并且意识发挥作用是间接的,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使自然物发生改变,即改变了物质的具体形态。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重视意识的思想态度和实践对改善民族精神起了很大作用。


扩展资料
正确意识的产生大致经过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性阶段。物质作用于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便会对物质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
这是正确意识产生的第一阶段,也就是从物质的精神或者意识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对物质的认识还只是表面化的、初步的、粗浅的,还只是认识到了物质的基本形态和结构,还无法掌握物质的本质,还无法改造这个物质。
第二阶段是理性阶段。人们通过反复的认识、比较、鉴别、科学试验,通过不断地认识再认识、实践再实践,便会从意识的第一阶段上升到意识的第二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阶段。
这个阶段,我们对于物质的认识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形态的认识,我们还会认识到它的变化规律、运动规律以及独有的特点,等等。这就是从精神或者意识再回到物质的阶段。
通过这一阶段,我们的意识已经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第三阶段是真理阶段。物质是永恒发展的,人的认识必然也会随着物质的永恒发展而不断地深化。但是,这种意识还没有得到实践的检验,还紧紧停留在认识的层面,还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意识的正确与否。
人,如果想看看自己的意识是不是正确,就必须在实践中证明。社会主义是不是正确,最终要通过社会主义的实践来证明;共产主义能不能实现,最终也要通过共产主义的实践来证明能够实现。
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也不是看他对自身的评价,而是看他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因而,这就产生了意识的第三个阶段,即从物质再到精神的阶段,也就是真理性的认识阶段。
从物质到意识、再从意识回到物质、又从物质再一次到意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又到真理性的认识,就构成了正确意识产生的一个完整的链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意识

意识的能动性实质上属于哲学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认为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的这种反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同人的需要是分不开的,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和计划进行的。人在行动以前,总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条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目的,并依据这种目的建构准备实行的计划。实践就是在这种目的和计划指导下的行动。

2.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这种创造性不仅表现为意识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加工改造,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在思维中再现事物的本质;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能通过想象在思维中创造世界上没有的新事物。这并不是说意识可以无中生有地创造世界,而是说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改造物质的存在形态。意识不仅能够反映当前的事物和现状,还可以追忆过去的事情,并能根据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预测未来。

3.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这是意识能动性最重要的表现。因为,反映客观世界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意识活动虽然不是实践活动,但它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 意识对人体生理功能具有控制和调节作用。

一个人精神是否愉悦,心情是否舒畅,对于他(她)的健康状况有重要的影响。

意识的能动性就是主动性、自发性,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去做某事



(编辑:尹潘泥)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