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高考语文说明文记叙文的答题模式是什么?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5
初中语文现代文(说明文记叙文)一般的出题模式是什么,答题模式又应该是什么

常见题型及方法:
一主旨概括题:结合题目,简要概括。通过···,表达了······
二信息提取题:结合上下文妥善回答。
三句子赏析题(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1.修辞: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表现了······反问:突出强调······表现了······2.人物、动物描写方法:外貌、动作、神态、心理、语言。3.景物描写方法:嗅觉、视觉、触觉、味觉。结构:1.引起下文2.过渡句,承上启下3.总结全文
四结构分析题:1.总分、分总、总分总
五线索题:看题目,抓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人物、时间、事件等等。
六表现手法题:1.描写方法:正面、侧面2.对比、烘托、借景抒情、借事喻理
七开放题:结合文章多角度考虑,一般都能得分。
另:如是引用了一句古诗文,可写出增加文章的文化意蕴这一点,再联系中心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说明文主要考查考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设题主要围绕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来考虑。
考题常设置干扰性因素:(1)增减扩缩,就是对原文的句子加以改动,通过增加某些字或减少某些词语的办法,扩大或缩小说明范围。(2)鱼目混珠,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词语或句子来替代正确的,造成歧意。(3)颠三倒四,是指设置选项时,有意将原文的句子关系打乱,造成理解的难度,如颠倒因果关系,搅乱先后次序。(4)无中生有,就是利用考生的思维惯性,诱考生用想当然代替清醒的理性思考。

解题的程序,有句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先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2)给段落标上序号。(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其次,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如1999年卷第1题,可做如下标记:“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标记。第一处是命题点所在的位置,第二处是试题考查的内容,第三处是选择答案的标准。

第三,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一般来说,答案的检索区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如第1题答案在第1段或第2段。找对应句更重要了,可以说找到了对应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比较选项找出差异是最后一步,即完成答题。如第1题B项说:“比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变化。”漏了“调节性”几个字,与文章原意不合。

说明文阅读题都是单项选择题,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一目了然的题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够确定。也适用于“选非题”,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排除法,可适用于一切类型的选择题。它通过排除不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提高答案准确性。用排除法要找准“第一知识点”,即首先要排除的选项被排除的依据,须具备2个特征:一是判断得最准确,二是最有价值,确定这个知识点后可排除较多的选项。

类推法,适用于部分选择题。根据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一)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典型题实战兵法
  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 ,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 ,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语文应试答题方法、技巧
  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书写题:
  1、认真规范书写;2、不出现错别字;3、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4、学会审题。
  二、选择题:1、直选法2、排除法
  三、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改两处。
  1、删减2、添加3、替换 4、换位5、重组
  四、名著阅读: 《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
  1、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2、故事情节:人物事例3、教育意义
  五、语言运用:
  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2仿写: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3、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4 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
  阅读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
  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 (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 ,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 ,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 ,表达了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六、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一、材料作文相关知识
  1、材料作文的特点:
  (1)读写结合,考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之后,才能完成写作任务;
  (2)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来。
  2、材料作文的形式:
  (1)文字材料,构思作文。(2)漫画材料,看图写文。(3)读后感等 。
  二、材料作文应对策略:1、读懂材料;2、明确要求。
  (一)、给文字材料作文
  1、结构:材料+要求(必须与材料有关。看懂材料,确定主旨)。
  2、审题和领悟: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确定立意、结构。
  3、具体建议:合理使用材料,不避开材料,另起炉灶。
  记叙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的人或事。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结尾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
  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
  围绕一个观点写感受,从"引_议_联_结"四个方面进行写作.
  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三、避免作文无谓(不是作文能力差等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
  1、保持整洁的文面;不龙飞凤舞、东涂西抹、箭头乱飞、写不下去大笔一圈“不要”。
  2、规矩写题。不忘拟题;写在第一行的正中央;不把话题当标题。
  3、拒绝三段式。5-8段为宜,段与段详略分明、长短兼顾。
  5、规范使用标点。标点符号要占格;不一逗到底;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要占两格,其它标点均占一格。还要注意:顿、逗、分、冒、句、问、叹等标点符号不在一行之首;书名号、引号前半边不在一行之尾。如遇特殊情况,让此标点“委屈”留在行未或移到下行。
  6、注意保密。不透露真实姓名、地名、校名,要遵守考场规则和考场道德。


15550265761...的阅读题(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一些答题模式又是什么?_百度知 ...
禹骅迫答:答题规范格式: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或:与下文写……作对比,从而突出…… 第四种类型:要求明确文章中间某处(段)的写作用意 答题提示:因相应文字在文中或段中,作用要考虑三点:一要明确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二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

15550265761求语文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解题格式,方法
禹骅迫答: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

15550265761说明文八大答题格式及套路
禹骅迫答:一、归纳主要信息 1、先看分值,一分一点。2、从第二段开始,寻找段首或者段尾的中心句,归纳做答即可。3、如果是表格类题目或者填写信息类题目,参考记叙文归纳信息答法,一样的。二、说明顺序分析 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三、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

15550265761关于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模式
禹骅迫答:关于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模式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15550265761求语文说明文的答题格式,求教啊!明天就月考了!语文要考说明文啊!!
禹骅迫答: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的说明顺序对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

15550265761记叙文的答题格式
禹骅迫答:记叙文的答题格式如下:答题方法:景物描写作用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心情;③照应文章……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④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答题格式:这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社会环境,写出景物的……特点,渲染了……气氛,烘托某人……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是为下文做铺垫。1...

15550265761说明文 议论文 记叙文固定的答题格式
禹骅迫答: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句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句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4)体现了思路的严密性(严谨)说明文阅读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

15550265761七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题解答技巧和答题模式
禹骅迫答: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 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15550265761语文议论文文言文,说明文,记叙文……的答题思路?
禹骅迫答:答题时,注意语言的文体特色。记叙文是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或写了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议论文是针对什么问题,作者有怎样的观点;说明文是介绍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段意、层意的总结要针对某一段落进行。注意提示语:题目、开头、结尾;议论句、抒情句;总结性词语。记叙文的整体感知与记叙的六个要素...

15550265761中考 语文记叙文阅读所有题型的答题方法、技巧
禹骅迫答:答题模式:(加点词)是……的意思,表明(句子的意思),如果删去,就成了(删去加点词后句子的意思),表达不严谨,语言不严密,使论证缺少说服力,(加点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


(编辑:汤宙咽)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