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什么意思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是什么意思?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意思: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的命运又哪堪言说,就似骤雨里的浮萍。
一、诗作原文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诗文翻译
注释
⑴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⑵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⑶干戈:指抗元战争。寥(liáo)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⑷絮:柳絮。

⑸萍:浮萍。

⑹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7)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8)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9)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三、诗文鉴赏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他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勤王」。以此两端起笔,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干戈寥落",是就国家整个局势而言。据《宋史》记载,朝廷徵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样高举义旗为国捐躯者寥寥无几。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
  如果说首联是从纵的方面追述,那么,颌联则是从横的方面渲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像鲜明,感情挚烈,读之使人怆然!

  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恐不安的事情。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史上的绝唱!

  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国家命运,就像风中的飘絮,岌岌可危;我的仕途,就像雨中的浮萍,沉浮不定。
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表明对山河的丢失的哀痛悲凉之情。比喻手法,风飘絮比作山河破碎,用雨打萍比喻身世,双关,互文。作者当时被俘,想到国家和个人命运,十分悲痛。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像鲜明,感情挚烈,读之使人怆然这一句以"风飘絮"比喻国势如同风中柳絮一般十分危急,以“雨打萍”来自喻自己家破人亡的凄凉状态。一起写出了国破家亡的凄凉境遇.
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祖国大好山河的破碎和自己一生像浮萍漂浮不定,艰苦一生,只为这颗精忠报国之心,能够让它永照史册

我们老师这样讲的,我能保证得分。如果嫌太简洁了告诉我,我给标准答案。 !"风飘絮"比喻国势如同风中柳絮一般十分危急,
从而体现了国家灭亡,命运惨淡的现状,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一生的坎坷经历(家破人亡,孤苦伶仃)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忧国之痛,这样比喻,形像鲜明,感情真挚。

过零丁洋古诗,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的意思: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的意思: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以“风飘絮”比喻 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 以“雨打萍”比喻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的意思: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以“风飘絮”比喻 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 以“雨打萍”比喻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19125267420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下一句是?
卜峰骨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9125267420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是什么意思
卜峰骨答: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祖国大好山河的破碎和自己一生像浮萍漂浮不定,艰苦一生,只为这颗精忠报国之心。

19125267420“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是什么意思
卜峰骨答:如果说首联是从纵的方面追述,那么,颌联则是从横的方面渲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

19125267420《过零丁洋》古诗内容是什么?
卜峰骨答:内容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是南宋诗人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译文: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

19125267420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句是什么?
卜峰骨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9125267420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是什么意思
卜峰骨答:字上加入“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风飘絮”和“雨打萍”这两者在一起写出了国破家亡的凄凉境遇,比喻祖国大好山河的破碎和自己一生像浮萍漂浮不定.这两句诗里,诗人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

19125267420诗歌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诗要表达什么意思
卜峰骨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

19125267420“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是什么意思
卜峰骨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

19125267420《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原文是什么?
卜峰骨答:原文如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该诗出自宋代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全诗译文如下: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

19125267420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是什么意思
卜峰骨答: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出自宋代大臣文天祥《过零丁洋》。全诗如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白话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


(编辑:梁融罚)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