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嘉靖时期“大礼议”事件为何如此激烈呢?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明朝「大礼议」事件是后世一个典型的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话题。该事件并不复杂,但论述者往往有意无意的误导读者,让人越看越摸不着头脑。事件双方当事人的激烈程度也相当惊人,暗示背后的原因肯定牵涉着极其重要的问题。

一,大礼议事件的政治逻辑

大礼议事件源自一个突发的皇位继承危机。正德皇帝死后无嗣,也没有亲兄弟,张太后、首辅杨廷和等人选择了正德皇帝的堂弟朱厚熜即位,即嘉靖帝。这里就牵涉到了两个问题,一是皇位继承问题,二是宗法身份问题。在继位上,朱元璋有“兄终弟及”祖训,双方都没有异议;但在宗法身份问题上,却引发了严重危机。


《明史纪事本末》: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


杨廷和之子杨慎

古代君主制讲究「名/实」的博弈,案现代术语就是合法性(程序和事实)。杨廷和内阁在继位问题上制定了「两步走」策略,第一步“兄终弟及”没有问题,第二步“过继为嗣子”则完全没有根据。「兄终弟及」有祖训依据,完全能够成立。问题是杨廷和内阁在嘉靖来到都门时,忽然要求他接受「嗣子」身份,即要求朱厚熜变成正德帝的亲兄弟(过继给正德之父)。这里是没有根据的,皇位继承仅凭借祖训「兄终弟及」就足够了。在嘉靖继承皇位这件事上,并不需要过继。那么,杨廷和内阁为何要提出这个要求呢?

明朝陶俑

二,此事的类似案例是周勃拥汉文帝继位

很多回答提到了双方引用的宋代「濮议」事件,实际上这是个陷阱。真正类似的案例是周勃、陈平拥立代王(汉文帝)。杨廷和临时提出的要求,与周勃接驾时的表现一模一样。

根据《汉书·文帝纪》,周勃接驾时,试探性的提出“请间言”这个要求(即请到一边细谈)。文帝幕臣宋昌果断否决,说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这句话也被电视剧《雍正王朝》引用)。这充分反映了文帝团队的高超水平。在继位问题上,不需要大臣有过多的干预。在文帝团队滴水不漏的操作下,周勃始终没有进一步提出要求的机会。但杨廷和的准备却非常充分,而且有系统的理论。

明朝仪仗

年纪很轻的嘉靖立刻意识到杨廷和内阁有所图谋,要给新任君主一道额外的束缚(祖训之外的束缚)。这在嘉靖是不能忍受的。所以发生了「大礼议」事件,嘉靖帝在以张璁为首的一批中下层臣僚的支持下,粉碎了杨廷和集团。

三,杨廷和的「天子一爵」思想

杨廷和是否奸臣?他为什么要给新任君主一个额外的约束?其子杨慎为什么又夸张地高呼「国家养士百五十年」,拼命正在今日?这是因为儒家大臣的理想是「天子一爵」,也就是说,天子也只是一个职位/岗位而已。也要遵守共同的礼法。这个类似日本大正时代的【天皇机关说】,天皇只是治理系统的一个岗位而已,并没有绝对的权力。这个思想起源于孔子的《春秋》,代表了儒家集团二千年的理想。

孔府

嘉靖帝和一批中下层臣僚则完全反对。在嘉靖帝个人情感方面,他不能忍受被权臣操纵的连亲身父母都不认;在权力上,更不能接受杨廷和这批儒臣强加给他的额外约束,于是事件的激烈程度相当惊人,历时三年,当场杖毙16人,下狱百余人。




19480136292嘉靖帝为何要搞大礼仪之争?
劳浅侍答:所以说大礼仪之争就是内阁和皇帝权力的竞争,嘉靖皇帝若是没能坚守住原则底线,而是任其发展,那么他势必会被淹没在内阁之中做一个傀儡皇帝,只是令杨廷和他们没想到的是,嘉靖竟然是个极其聪明和有手腕的人物,极具政治天赋,不仅赢了大礼仪之争,牢牢掌握朝政,并且还在短时间内将杨廷和集团连根拔起,...

19480136292明朝大礼议是怎么回事
劳浅侍答:实质是世宗通过议礼之争,打击杨廷和等先朝阁臣和言官,确立和巩固自身的统治,推行新政。这一事件从嘉靖即位之初的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开始,至嘉靖十七年(1538)以世宗一方胜利结束,在嘉靖年间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武宗时期,吏治败坏,财政拮据,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阶级斗争加剧,社会危机...

19480136292大礼仪之争
劳浅侍答:这场大礼仪之争不仅是一场权力之争,更是明朝政治格局的裂变。它削弱了朝廷的团结,引发了深层次的道德与伦理危机,官场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嘉靖的坚持,最终成为明朝衰落的催化剂,历史的车轮在此刻留下了一道深刻的痕迹。深远影响与历史教训</ 大礼仪之争的余波,如同一道历史的涟漪,影响了明朝的政治生...

19480136292嘉靖皇帝大礼案是怎么回事
劳浅侍答:简单的来说 ,就是大臣们想给嘉靖皇帝换个爹 ,但是失败了 。大礼议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间的一场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原因是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为其改换父母的问题所引起,是明朝历史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明世宗登基不久便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明武宗...

19480136292请讲述一下明朝嘉靖时期的“大礼仪”事件。
劳浅侍答:“大礼仪”事件指的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为了给亲生父亲的尊号与群臣展开争锋的事件。正德十六年(1521年)5月27日,年仅15岁的朱厚熜以藩王身份(前任皇帝的侄子)即皇帝位,继位后嘉靖帝因想追封亲生父母的尊号,但首辅杨廷和等旧臣要求他改换父母而引发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世宗不顾朝臣反对,...

19480136292嘉靖朝的“大礼议”之争详细始末如何?不看结果,到底是谁占道理呢?_百...
劳浅侍答:大礼仪之争”的三个回合。第一回合 这事实际问题是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不想放权,时刻遏制嘉靖皇帝的皇权。在讨论嘉靖皇帝父亲和母亲的地位和称呼时,杨廷和主张嘉靖帝是明孝宗的继子,理应将嘉靖帝的亲生父亲祭祀称呼为皇叔考兴献大王,母亲为兴献王太妃,官员如果有异议,会被贬谪或者调到外地。...

19480136292明朝大礼议是怎么回事?明朝大礼议的影响是什么?
劳浅侍答:在斗争中,新进士大夫们与杨廷及势力进行着激烈的辩论,这赢得了世宗的敬重,也让世宗发现了自己所要依仗的真正势力。之后,世宗钦定大礼,明代皇权从世宗一流,由旧皇权带来的势力瓦解,嘉靖革新时代真正到来。大礼议说的是在1521年开始的为了讨论皇统问题而发起的活动,主要是因为当时藩王成为皇帝,...

19480136292嘉靖时期的“大礼议”事件,究竟是怎么回事?
劳浅侍答:嘉靖时期的“大礼议”事件,实际上是一场政治斗争,这是当时朝堂上新的党派与旧的党派一起做斗争的事件。当时武宗刚刚驾崩,但是他并没有留下子嗣,张太后和内阁的大臣们商议之后决定让明武宗的堂弟的儿子朱厚熜来做帝王。当时朝堂上的杨延和认为朱厚熜年幼在朝堂上无根基,而且又没有父亲...

19480136292大礼议事件的起因是什么?
劳浅侍答:大礼议,是明朝嘉靖年间因明世宗生父称号问题引起的一场政治斗争,发生于明世宗登基不久之时。当时,世宗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争议和斗争。大礼议历时整整三年(1521年至1524年),以明世宗朱厚熜一方施加...

19480136292明朝时期的大礼议,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劳浅侍答:加上面对土木堡之变,明朝内部政局动荡。为了国家的安稳,年少的朱见深显然没有朱祁玉合适。到了嘉靖时期,之所以据理力争要将其父亲兴献王追尊,并且入宗庙。抓住的便是《皇明祖训》之中对于继承者规定的漏洞。由此展开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杨廷和等元老坚决要尊朱祐樘,将嘉靖看作朱祐樘的子嗣看待。...


(编辑:茅券界)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