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虞美人这首词中有几组对比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虞美人 李煜赏析 诗中有几组对比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
据说是促使宋太
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
以答结
;
由问天、
问人而到自问,
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
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
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
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
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
;
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
信息,
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
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
跌衬
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
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
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
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
是以水喻愁的名句,
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
无穷无
尽。
同它相比,
刘禹锡的
《竹枝调》
“水流无限似侬愁”,
稍嫌直率,
而秦观
《江城子》
“便
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
在很大程度上,
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
和向征性的比喻,
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
又抽象化:
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
——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
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因为
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
“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虞美人》这首词中有3组对比:春花秋月一一往事;小楼东风一一故国明月;雕阑玉砌一一朱颜改。

一、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译文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三、出处

五代·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虞美人》这首词中有3组对比:春花秋月一一往事;小楼东风一一故国明月;雕阑玉砌一一朱颜改。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此词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

原文: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作者】李煜 【朝代】五代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虞美人》中有三处对比
对比一:春花秋月(无穷尽)一一往事(短暂无常)
对比二:小楼东风一一故国明月
对比三:雕阑玉砌一一朱颜改

《虞美人》这首词中有3组对比:春花秋月一一往事;小楼东风一一故国明月;雕阑玉砌一一朱颜改。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15747142828《虞美人》古诗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奚晓泰答:几多:多少。鉴赏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

15747142828《楚辞》中出现了好几次“美人”,这个“美人”是指谁
奚晓泰答:除“美人”意象之外,楚辞中还有一个“佳人”意象:“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而自贶。”“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悲回风》

15747142828这首词虞美人的下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奚晓泰答:“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16. 侧...

15747142828李煜的虞美人的赏析
奚晓泰答:这首“满纸血泪”的《虞美人》,词劈头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就是绝望情绪的呐喊。“春花”和“秋月”原本是自然界非常美好、赏心悦目的景色,对于正常人来说,艳丽的春花和高洁的秋月,是一定能给人带来愉悦情绪的美景。更何况,李煜本人就是一个文艺气质十足的词人,在亡国之前,他还是江南之主,无...

15747142828望江南 幽州九日赏析这首词下片对比的表现手法
奚晓泰答:“美人”当指南宋宫廷中的嫔妃、宫娥,只有这些人才能有象牙床,寒玉枕。黄花,乃菊花,重阳节时菊花已盛。作者想到,往年南宋宫中那些拥金枕玉的美女们,在重阳节总是开怀畅饮,醉赏菊花,尽情欢笑。而今国破家亡,她们就不能象往年那样了。即使她们陪着征服者饮酒赏花,强颜欢笑,但由于物是人非,...

15747142828白居易写美人
奚晓泰答:1. 白居易关于美人的诗句 白居易关于美人的诗句 1.古诗词中描写美人的诗句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青裙缟袂於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觰沙鬓发丝穿柠,蓬沓障前走风雨。--苏轼1....

15747142828暮云冉冉什么意思
奚晓泰答:词中明写相思之情,实则借怀思美人抒发自己的苦闷闲愁和迷惘心境。 上片起首三句化用曹植《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句意,写美人迈着轻盈的步履,正从横塘姗姗远去,美人离去,词人极目远望,只能从见到的一片芳尘之中,想象她的美妙姿态。接下来四句,写美人离去后,深层独处于“月桥花院,琐窗住户”的住处...

15747142828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
奚晓泰答:一般来说二者之间是不同的东西,但是有某种相似性,而且多是用通俗易懂的东西来比喻不易理解的东西。借代,是用人、物的某一特点、部分来代指整体。一般是选取某物体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最有特色的部分来指代。此处剧中说的是人头上的珠翠首饰,但实际上是指代的美人。所以是借代 ...

15747142828哪些词或诗中含有"美人"??
奚晓泰答: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王昌龄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东崔少府>美人清江畔,是夜月苦吟 李白的<长相思>美人如花隔云端 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杜甫的<寄韩柬议注>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朱庆馀的<宫中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


(编辑:邰鸦泥)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