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赏离骚识屈原议论文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以离骚为背景写一小段屈原的议论文

屈原写《离骚》的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
1、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秦国为了削弱楚国,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2、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加上上官大夫(即靳尚)等人的嫉妒,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两千多年前,是谁在分辨沧浪之水的清浊?又是谁不忍心国家遭难而怀石投江?又是谁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慨叹?是谁怀着满腔抱负却落得国破家亡?

你的才华,你的抱负,你的愤怒,你的悲叹,只换来了奸臣的排挤。楚怀王的昏庸,你心中的抱负无法挥散,你怀着难以仰制的忧郁悲愤,在国家破碎.家人分离的昏暗中写出了感慨千古.离恨交加的文章-------《离骚》。

你手足日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穿着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你悔不该将婵娟托入着沼泽泥浆,你恨奸臣的勾结楚怀王的昏庸。

你不像后世的文人不停地哀伤自己报国无门,你只将你的赤胆忠心献给国家而忘记自己。面对流放,你没有反抗,没有逃脱,没有忿忿不平。有的,只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你的忠心耿耿,实在太真实了,感动了后世无数的人,却从末被超越。

你的忠心耿耿,实在太真实,让我仿佛能看见——

你就站在那里,站在罗汨江边,回望首都,然而那里正泛起滚滚浓烟、火光冲天。楚国不再是楚国了,而是秦国的战地了,你的眼神深情而又绝望,忍不住老泪纵横。你有太多话想要诉说,却说不出一个字。你又低下头望着自己的倒影,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手脚都带着脚镣。但这些并不能掩饰你眼中的睿智。然而国已破家已亡,一人独活,有什么意思,你忽然抱起一块石头,大喊一声:“吾与楚共存亡;”纵身向江心跳去,你忠君报国的火焰在冰冷的江水中悄然熄灭。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末悔。”

当我们在历史的河边驻足,遥望两千多年前的你——屈原,谁能想到,你的一次人生之旅足足影响了中国千年。回望今天。中国已在腾飞,但我们仍然需要你的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照耀着国人的前进。


我眼中的屈原作文二:我眼中的屈原

初次结识屈子,倒并不因为欣赏楚辞离骚,而是奶奶在包粽子时给我讲的故事——屈原投江,端午祭祀。奶奶并没讲他为什么投江,但在当时便认为——屈原是个好人。随着所见所闻的增长,“屈原”逐渐由模糊的轮廓变为清晰的形象矗立在我脑海中。

一个头戴草环,身披花卉,几缕长髯,青须飘飘的儒气雅士;一个嫉恶如仇,视忠如命,犯颜直谏,近乎极端的三闾大夫;一个怀才不遇,忠而被逐,信而被谤,以死守节的悲愤逐臣;一个记忆写愁,满腹忧肠,满脑理想,诉诸笔端的伟大文人。

屈原拥有《离骚》,就拥有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席重地,屈原忧愤地投身入汨罗江,就在中国的忠贞篇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屈原终身执着美政之理想,古代开明政治家之谓也。

屈原是浪漫的。

一个浪漫的灵魂造就了一篇篇不朽的文章,开浪漫主义的先河。屈原是崇尚自由的,而他的自由不同于他人的放浪形骸。他追求美丽,把自己美美地打扮,把自己化为香草美人。在他看来,只有按照自己的心愿,处处追求美,追求外表和心灵的至美才是大自由。把党人丑恶轻描淡写,把自己高傲地化为美女香草。即使屡遭放逐的境况下,屈子仍然能用此般超人之情趣,浪漫的骨格溢于纸上。

屈原是痛苦的。

如果仅以为屈原是为了作几篇佳辞而大费周张,那就错了。屈原始终是心系楚国君民的。当屈原“疾王听之不聪”时,何尝不是苦闷;当楚王为贪几里国土而绝齐时;屈原何尝不是冒死强谏;当楚王放走张仪还宠信奸妃郑袖时,屈原匆匆地从齐赶回,欲济而不能空苦叹;当楚王不忍一时之气攻秦时,当楚王不顾后果出访秦国时??屈原的一生似乎都在排挤之中,难怪会有“罪状”之说。如果说浪漫是他的文风,那么痛苦便是他人生的伴侣。把痛苦的情愫用浪漫倾泻,更要忍受几倍痛苦。屈原的痛苦大概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祖。痛苦亦是一代传人的催化剂,惟有痛苦才能洗净庸俗邪戾,使人卓而不群。

屈原是傲骨的。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绝不随波逐流,体染糟粕。孟子有“达则兼济天下,穷而独善其身。”陶潜有隐世遁退之乐,他们大多仕而不顺则寄情山水,感伤古今。唯屈子有生之年,竭尽全力,死而后已。这是另一种傲骨,一种可以投江而不可容忍党人的傲骨,傲得让人不可思议。

有时会想,屈原很傻。只要睁一眼闭一眼,只搞好文学同样名垂青史,何必太执著。其实,我们哪里想到,没有那样一种碧玉无瑕,守忠近愚,屈原就只是宋玉了!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该篇诗作长达375句、近2500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早最长的抒情诗,堪称中国历史第一抒情长诗。
  离的字意有:分开、分别,离别、离开;割取;相并、成排;陈列;经历;八卦之一,象征火;明;罹,遭受;缡,女子出嫁的佩巾;丽,依附;螭的古字,《广雅·释天》“山神谓之离”。
  骚的字意有:动乱、骚扰,骚乱、躁动;忧愁;狐臭味;扫。
  离骚一词,司马迁解释为离忧,王逸解释为别愁,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愁,近人又有解释为牢骚、劳商的,劳商即楚国流行歌曲名《劳商》。从离骚的字词本身来说,上述解释都有道理,也都能成立。但是,如果从屈原写作这首诗篇的时间、内容及其所欲达成的目的来分析,他是在遭受小人谗陷,被楚怀王冷淡、疏远之际撰写的(公元前313年左右),是要写给楚怀王听的,意思是“我经历着思想波动,不得重用,便回去干老本行”。从这个角度来说,屈原用“离骚”作为篇名,取意为“陈述自己躁动不安的心情”。
  《离骚》全诗,从内容上可分为三大段落。
  第一段落,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岂余心之可惩”,共130句,内容分为5小节。
  小节1 、屈原在《离骚》开篇第一句就自述自己的出身高贵“帝高阳之苗裔兮”,这里的高阳指太昊、少昊。我们知道,屈原出身楚国的少数民族巴族,巴族的祖先为太昊、少昊;与楚王、楚人、楚国贵族的祖先颛顼相比,少昊曾孺帝颛顼,事见《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因此,屈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楚王和楚国的贵族,你们不要瞧不起我,我的祖先比你们的祖先更高贵。
  接下来,屈原再述自己出生在虎年虎月虎日的大吉日子(巴人崇尚虎),天赋聪慧、重视自身修养、志向高远,以及只争朝夕、变法图强、敢为天下先的政治抱负“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小节2 、讲述自己辅佐楚怀王进行立法改革,欲使楚国实现尧舜禹三代盛世。但是,却遭到小人谗陷,楚王毁约,被疏远、排除在楚国政坛之外。在这里,屈原指天为正,表达自己对祖国对君王的赤诚忠心,并痛惜灵修(楚王)毁约和反复多变:“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伤灵修之数化。”
  所谓楚王毁约,这是一种非常不寻常的说法,普通臣僚是不会这样说的。屈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的从政,代表着楚国少数民族巴族抗秦的意愿,而且是与楚怀王达成约定的。公元前318年楚怀王被推举为合纵长,领导诸国共同抗秦,屈原正是在这时进入楚国决策层的,而楚怀王看中的则是巴人尚武精神所具有的战斗力。但是,楚怀王在外交问题上反复多变,而且既不精明又没有原则,时而抗秦,时而亲秦,以致失信于天下,失信于国人。
  屈原在《离骚》中多次用“灵修”代指楚王,例如“夫唯灵修之故也”、“伤灵修之数化”、“怨灵修之浩荡”。那么,屈原为何称楚王为“灵修”?显然,这不是楚国贵族、臣僚通用的称呼楚王的方式,而是屈原的独创。这是因为,屈原出身巴族巫师,本名灵均(灵即巫),因此他有理由认为楚王是大巫师或巫师首领。修字意为美好、高、大,古人以身材高大为美;所谓灵修,即高大的巫师,亦即巫师之首。
  小节3 、描述自己在任职期间做了大量有益于国家的工作,但是却无法改变众小人钩心斗角奔走钻营的社会现状。自己深切感到时间在虚度,长此下去恐怕到老也实现不了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彭咸指巫彭、巫咸,古代著名的巫师;屈原出身祭司,法名灵均,所谓向彭咸学习,就是干自己的老本行。
  小节4 、描述自己早晨在朝廷上受到指责,傍晚就被罢免了官职,以致情绪非常低落和困惑,心情极为痛苦。尽管如此,自己仍然不肯同流合污,对美好事物的选择也不后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其中特别提及“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所谓“众女嫉余”云云,表明屈原眉毛弯如月,身材修美,风流倜傥,再加上他那特立独行的举止,曾一度强烈吸引了王公贵族及其嫔妃女眷的注意和爱慕,并由此而遭到嫉妒,一时谣言四起。
  小节5 、描述自己复杂的心情和艰难的选择“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意思是,既然从政而获罪,不如修复自己原来的服装(巴人巫师的民族服装),去重新做自己的老本行。在保持民族习俗的问题上,屈原的态度是坚决的“民生各有所好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第二段落,从“女须之婵媛兮”到“余焉能忍此终古”,共128句,内容分为4小节。
  小节1 、描述女须劝告自己要入境随俗,莫要与众不同。表明屈原被排挤出政坛后,曾一度回到家乡,或者在流放途中曾绕道回到家乡;家乡人虽然同情屈原的遭遇,但是并不理解屈原的主张。
  女须,其身份众说纷纭,或谓是屈原之姊妹,或谓是屈原之女,或谓是屈原的侍女、侍妾,或谓是屈原虚构的人物,其地位相当于灵氛、巫咸。从《离骚》“女须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的描述,以及女须所持的观点来看,她应当是屈原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人物,很可能是屈原的姐姐。与此同时,女须的身份应当是一位女巫,其职务类似巫山十巫中的巫姑;陈士林通过楚语与彝语的比较,也认为“女须”意即“灵女”(《民族语文》1991年2期)。
  小节2 、描述自己来到南方,向帝舜陈述自己坚持人生理想的原因,并总结历史成败经验教训,继续阐述只有举贤授能,国家方能富强的主张。
  小节3 、描述自己驾龙乘凤到远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实现而求索”,不顾路途如何遥远,都要上下求索、寻找理想。但是,雷师不听调遣,天宫守卫不肯打开天门,自己处处碰壁,暗示去国离乡之路走不通。
  在这里,屈原充分展示出他那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他命令羲和让太阳车慢慢行,请来月神望舒为先驱,忽而到昆仑山的空中花园悬圃,忽而到咸池饮马,忽而又到天宫叩门。显然,这得益于屈原的巫师出身,因为请神、命神之辞,乃巫师的工作之一,并成为习惯性思维;事实上,类似的修辞方式,大量存在于屈原的各种作品里,并成为屈赋的最突出的文学特征之一。
  小节4 、描述自己对历史上美女的追求,同时借寻求美女来展现自己对理想的执着决心。屈原在《离骚》中反复描述自己对美女的追求:“哀高丘之无女”、“相下女之可诒”、“岂唯是其有女”、“孰求美而释女”、“聊浮游而求女”,以及“求宓妃之所在”、“见有 之佚女”、“留有虞之二姚”等等。宓妃,相传是伏羲的女儿,溺死于洛水,遂成为洛水女神;有 之女,即帝高辛之妻;二姚,夏帝少康之妃。
  关于屈原在《离骚》中“求女”的寓意,古今注家纷争鹊起,或谓是求通君侧之人,或谓是求实现美政之途径,或谓是求红粉知己,或谓是求知音。其实,这里涉及到屈原的爱情与婚姻、家庭问题。
  或许,屈原反复诉说自己“求女”而均未果的经历,实际上是在陈述自己婚姻的屡屡失败:伏羲的女儿宓妃(暗指王族的公主),太骄傲了,看不上自己;自己看上的有 氏美女(暗指贵族的千金),别人已经疾足先得;自己还不如逃难的少康,没有人肯把女儿(暗指远方的世家女子)嫁给自己。当然,屈原在婚姻上的受挫,同时也是他在从政上受挫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如果屈原出身楚国望族,上述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由于屈原出身楚国的少数民族巴族,而又在楚国宫廷从政。他的这种特殊身份,既失去了与本族女子结婚的机会,又同时受到楚国望族在通婚问题上的歧视和冷遇。在这种情况下,才华出众的屈原,尽管不乏爱慕自己的女子,也不乏自己爱慕的女子,但是却有情人终不成眷属,因而陷入强烈的失恋之中。正是由于屈原在婚姻和从政两个问题上都受挫,他才会萌生离开楚国政坛另谋出路的念头,并去征求女须、重华(舜)、灵氛和巫咸的意见。
  第三段落,从“索 茅以筵 兮”到“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共117句,内容分为3小节。
  小节1 、描写自己的追求未能实现,不知道出路何在,于是请灵氛占卜。灵氛占辞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劝屈原离开楚国,远走高飞莫迟疑。
  小节2 、描述巫咸降神,屈原向巫咸咨询自己下一步的人生出路,决定接受巫咸的意见,去国远游,“聊浮游而求女”、“周流观乎上下”。
  小节3 、描述自己择吉日出发远游,一路上兴致勃勃,但是忽然回首望见故乡,眷恋之情悠然升起,不肯就这样离去,因为自己内心深处仍然期待着楚王醒悟。
  值得注意的是,屈原在《离骚》的最后一段话说:“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意思是:“算了吧!国内没有理解我的人,我又何必眷恋故都?既然我不能实现美政的理想,那么我就向彭咸那样生活吧。”
  屈原所谓的向彭咸学习,也就是要干自己的老本行。他在《离骚》中两次提到要向彭咸学习,意在强调其重要性。事实上,这句话是反着说给楚怀王听的,是在真诚地期待着楚王能够醒悟。
  纵观《离骚》全诗,不仅文辞流畅,而且也充分体现出屈原的机智和策略。事实上,屈原创作《离骚》,并不是单纯在发牢骚,更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着明确的目的,意在通过这篇长诗,申明自己忧国、忧君、忧民之赤子之心,影响并感化楚怀王,以便能够继续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3lian.com
  或许,屈原之所以能够在不太长的时间,就结束第一次流放,回到郢都,并获任三闾大夫之职,即与楚怀王读到《离骚》并有所感悟,不无关系。当然,屈原的去留,并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恩怨,而是有着时代的背景,这个背景就是楚国与秦国的外交关系。
  公元前313年,张仪自秦赴楚,劝楚怀王亲秦绝齐,并以割地六百里为饵,楚怀王利令智昏而信之。由于屈原持坚定的联齐抗秦的主张,因此遭到楚国亲秦派贵族的谗陷和排挤,楚怀王为表示亲秦之决心,遂疏远并进而流放屈原。此后,秦国背割地之约,秦楚交恶,楚怀王这时读到《离骚》,才又想到屈原,并重新起用屈原,直至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客死秦国为止。
  据此可知,屈原创作《离骚》大约是在公元前313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卜居》称“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此言若是,则屈原被罢免左徒之职,到重新被任命为三闾大夫,其间隔当有三年之久,也就是说《离骚》约创作于公元前310年左右。


18376342234屈原精神作文800字作议论文
充航视答:4、屈原精神——永恒的典范 屈原,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如雷贯耳,他的精神象征着一种执着、坚定、沉痛而又高贵的思想与情怀。屈原精神,实则是追求真理、坚持正义、保持高尚品质和尊重知识的体现。在今天这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屈原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追求真理是屈原精神的核心。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了他...

18376342234屈原的议论文
充航视答:关于屈原的议论文1 屈原是一个值得佩服的人。试问中国四大佳节,春节,那是一年的结束新一年的开始:清明,那是祭拜死去亲人朋友:中秋,那是与家人团圆的难逢佳节,而屈原一个人,就能为纪念他搞出一个端午……实在是,太厉害了,前无古人啊!我不佩服行吗,华夏几千年,屈原当真影响地深入骨髓啊。 屈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

18376342234屈原《离骚》读后感800字作文
充航视答:最近,读了屈原的《离骚》,让我感受到他沉甸甸的文字里,浸满的是他奔腾不息热血。“路曼曼其悠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闾大夫的低吟浅唱又一次穿透历史的迷雾,在寂静的夜里无数次响起。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日子已永远过去了,为何你还不放弃,依旧支撑着心中不灭的信...

18376342234屈原精神作文800字作议论文
充航视答:1、屈原精神——爱国情怀与追求真理 屈原,这位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以其诗歌中所蕴含的精神,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爱,以及对美好品质和生命的执着追求。他的作品,如《离骚》,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注,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性和生命的独特见解。屈原精神是对个人品格的坚守,对...

18376342234关于屈原的议论文
充航视答:关于屈原的议论文范文 1、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对于屈原的争议也不断涌现,例如他为何自杀、他的作品是否过于悲观等。本文旨在探讨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和意义。2、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他最伟大的遗产之一。在《离骚》等...

18376342234读《离骚》,我懂得了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真谛
充航视答:回答:看《玉楼春》,我明白了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含义。学《春日》,我理解了朱熹“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心情。背《秋夕》,我清楚了杜牧“坐看牵牛织女星”的思念。

18376342234高中作文 有关屈原的300字议论文
充航视答:屈原虽然“跌倒”了很多次,也“爬起”了很多次,但他始终没能坚持下来,他没有坚信着自己总有一天不会再“跌倒”,会如山一般屹立,他干脆不再“爬起”了,就是这样,他失败了。仅仅留下了那样一篇《离骚》,绝唱千古,书写着他一生的遗憾。虽然人们一直赞扬着他,但是,我赞扬他的忠心为国,也...

18376342234学完离骚,作为高中生应从屈原身上学到什么,受到什么启发,400字左右...
充航视答:《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 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 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

18376342234我心目中的屈原――由《离骚》知 八百字作文
充航视答:我心目中的屈原,他为了让那些小人悔悟,他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心目中的屈原,他是一个着名的诗人,在离别这个世界时,他还写了几首诗。其中,非常着名的就是《离骚》,还有非常着名的两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心目中的屈原,他特别爱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18376342234以屈原为题的议论文可以从哪些方面下手
充航视答:还有,作为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他的一生虽然和政治千丝万缕,但对于“举贤任能,立法富国”的理想从未放弃。现实与理想的不融合。所以才有“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的倔强感概和“屯抑郁于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无奈叹息。这是诗人的悲哀和政治家的痛苦。如果从反面说呢,屈原的死并非那么...


(编辑:花肺亭)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