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唐诗、宋词、元曲是怎样起源的?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要唐诗,宋词,元曲的由来尽可能详细

  唐诗的由来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宋词的由来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至于宋朝的一个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了,好象叫什么宴殊的在当上宰相之后,他对于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他写的.我们也都知道,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士大夫们一起,构成了宋朝的享乐主义,虚华的文化.

  一个朝代,一个国家,若强盛,那么它在文与质两方面是并重的,这里文指的是文风或者说一个社会的风气吧,我们知道,一个人若专门读书,钻研学问的话,那么就必须脱离生产劳动,也不能去打仗,这在宋朝就叫做"养士""八股"确立之后,天下的秀才就专门来钻这个东西捞取功名利禄养活自己,所以也就没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个国家"文风"越盛,那么做实事的人就越少,这个国家也就会出问题了.历朝写诗的人很多,宋诗也很有名,为什么独独诗以"唐"命名呢?唐诗就算是歌颂风花雪月,也有一股质朴的美,透露出这个民族质朴,粗野与宏伟的气魄,而宋词则是比较多矫饰浮夸的文风,一个国家的文化若是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的,那么它就是强势的,有生命力的,比如现在的美国,

  和亲政策如果是汉朝使用,那么是一种缓兵之计,修养生息的方法,但是宋朝,我看不到它起了什么好的作用,割地求和,苟延残喘而已,有的论者居然还说“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和解”,我真不知是何居心所在?倘若日本灭了中国,那么慰安妇也可谓民族和解的先锋了,呵呵。

  在进化论和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如果”和“假设”,只有残酷的现实,呵呵,宋朝被野蛮民族灭掉,这就是结果,而士大夫群体人格的堕落,从这个帮闲享乐的社会就开始出现征兆了。
  元曲的由来
  元曲概述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惯。如王骥德在《曲律》中说:“用宫调须称事之悲欢苦乐,如游赏则用仙吕、双调等类;哀怨则有商调、越调等类。以调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元曲是盛行于 元代 的一种文学样式,分为 杂剧 和 散曲 两部分。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元曲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并列,称之为“一代之文学”。


  曲源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于元朝产生大变化,把诗词之美融入乐声中而风行之,据考证,论曲起源可上溯至远古生民之始“钧天九奏”、“葛天八阕”,孔子亦诗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则以《楚辞九歌》为祀歌,降至汉乐府《延年协律》、唐诗《旗亭画壁》、宋词酒宴歌席,均以谱入管弦而歌之。曲为何能独得乐曲之名?也因其与音乐关系比乐府、诗词更加的密切。是韵文学发展极致,故能占魁。就中国的韵文文学,与音乐关系密不可分。以词来说,其源于唐曲子,唐曲子则出于隋唐燕乐,宋词是倚声而作,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又《宋元戏曲考》载: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调其渊源,出于宋代大曲十一、唐宋词七十五、诸宫调二十八。当时,文人便作另一种文学发展而拟之。宋末,民间出现更多新乐曲;如元人杨朝英编集之《太平乐府》与《阳春白雪》中之令、散套、加上少数民族乐曲。宋词渐无法满足当时需要,以致“词”在声乐上的地位就逐渐被“曲”取代之。散曲之文学形式,约产生于宋金。在元明时期发展,乃是集少数民族之乐曲,南北各地小调。《南词叙录》载: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与入乐律宋词之大成如《秦月楼》《点绛唇》《太常引》《念奴娇》又如曲调之《柳外楼》即词调之《忆王孙》,及唐宋的《大曲》、《鼓子词》《传踏》《诸宫调》《赚词》等见于《乐府诗集》,北宋宣和年间,汴京风行《蕃曲》即是少数民族之音乐,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国》《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金朝女真乐曲亦传入,如北曲《双调》中《风流体》等,《太和正音谱曲论》:元人周德清亦云: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女真音声歌之,虽字有差误,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在《中原音韵》北曲黄钟宫之《者刺古》双调之《阿纳忽》《古都白》《唐兀歹》《阿忽令》,越调之《拙鲁速》,商调之《浪来里》皆非北方汉族的曲调,应属于女真或蒙古乐曲。在明人王世贞《曲藻序》: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元曲:就“元曲”这个概念而言,实际上它是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的,即“散曲”与“杂剧”。散曲属诗歌,而杂剧属戏剧范畴。本文所说之“元曲”均指“散曲”。在中国文学史上,元曲与唐诗、宋词并列,三足鼎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重要的体裁。这三种文学形式都具有各自的艺术魅力。与诗、词相比,元散曲更贴近世俗生活,更接近当今语言,更具有开放色彩,更符合现代审美心理,以雅俗共赏见胜。

元曲是在唐诗、尤其是宋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此前的格律诗词的有选择的继承和发展。是汉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

“词”作为一种古典格律诗的样式,最初起源于民间,流行于歌楼市井,但虽着社会的发展,它逐渐成为各层次文人的“专利”,格律在不断的完善,词牌不断增多。经晚唐和五代的快速发展,到北宋初期已十分繁盛。南宋后期由于相当一部分作者过分强调格律,追求技巧,脱离生活现实,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元朝建立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得以入主中原,形成了多民族共处共荣的格局。这直接导致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为元曲这一文学形式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和文化基础。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的文人及士大夫阶层,对宋词这种典型的中原文化难以全盘接受,尤其对其中过于严格的格律及文言文语法等更是这样。于是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与中原的文人秀士们共同对传统的古典格律诗词进行了改造,逐渐形成了元曲这种完全独立,自成一体的文学样式。与宋词比较,元曲具有如下特色:

1.元曲属新格律诗,它与宋词相同之处是也有诸多“词牌”(元曲中称为曲牌),并且也有一定的格律定式。即每一曲牌的句数、字数、平仄等均有格律规范。但它允许在定式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允许增加句子。这种“衬字”的加入在一首散曲中还不限于一处和一字。所以经常可见在曲牌规定为三字句处,实际却为五字句;规定为五字句处,实际为八字句等现象;也经常可见到七句的曲牌,实际却为八句等现象。这使得宋词那种对作者思想及表达过分约束的现象大为减轻,作者可以根据需要做相应的调整。从而使元曲具有了“格律与自由相统一”的全新特征。

例1:〔四块玉〕临邛市 (作者:马致远)
美貌娘,名家子,自驾着个私奔车儿。汉相如便做文章士,爱他那一操琴,共他那两句诗,也有改嫁时。

〔四块玉〕曲牌的定格句式为:三三七、七、三三三。在这首散曲中后面的三个三字句分别被加字为:六六四;第三句的七字句加了一字变为八字。由这首〔四块玉〕也可看出散曲与宋词在风格上的明显不同。

例2:〔拔不断〕 (作者:马致远)
菊花开,正归来。伴虎溪生、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淘渊明、李太白;有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哎!楚三闾休怪!

〔拔不断〕曲牌的定格居式为:三三七、七七四。其中三个七字句均被加衬字变为10字句。而结尾的四字句被分为两句。散曲中句子加衬字的现象十分普遍,衬字须加在句首或中部,所加字数不限,且不计平仄。

2.元曲打破了传统的格律诗词以文言词语及语法为基础遣词构句的规则,而以当时的北方方言为准,去分四声、定平仄、归韵类。同时,大量口语词汇及句子结构,将传统诗词特质、民歌风韵及俚词俗语融为一体。使这种体裁更加大众化,更贴近生活,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体语言风格。

例1:〔叨叨令〕道情 (作者:邓玉宾)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了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了担山力。你省的也么哥,你省的也么哥,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

这首〔叨叨令〕即使放到现代社会,其词汇和语法也是十分口语化和通俗化的。其中的两处“也么哥”是该曲牌规定的语气助词。

例2:〔沉醉东风〕闲居 (作者:卢挚)
恰离了绿水青山那搭,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

曲中的“那搭”、(那边),欠欠答答均属方言中的俗语。

3.元曲的修辞手法上与传统的古典格律诗词也有明显的不同,最突出的是着意使用叠词、重句和象声、拟形、拟态等形容词,以增强语言效果。这类词汇在传统诗词中,是“殊相”;在元曲中则为本色。
也常见大量日常生活中的鲜活语汇,俗语、俚语入曲,增强了元曲的生动性,生活性及表现能力。

例:〔天净沙〕即事 (作者:乔吉)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这首〔天净沙〕属叠词巧体,句句用叠词,诗中描述的是游春的美女。

4.散曲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小令、重头、带过曲、套数等。
小令及重头:小令又称“叶儿”。曲的小令不同于词的小令。只要是具有独立表现能力的单只曲都叫小令,与其长短没有关系。
曲的小令也不象词那样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而是一曲一咏,意犹未尽则可用同一曲牌再续若干首,这样的表现形式就是所谓的“重头”。

带过曲:即将属同一宫调、旋律上可以衔接的二支或三支小令合为一曲。带过曲的组合是固定的,元曲中带过曲仅三十余支。
套数:是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合的套曲。其表情达意的容量较单支小令为大。

例1:“重头”的例子
〔一半儿〕拟美人八咏 (作者:查德卿)
春梦
犁花云绕锦香亭,蝴蝶春融软玉屏。花外鸟啼三四声。梦初惊,一半昏迷一半醒。
香困
琐窗人静日初曛,宝鼎香消火尚温。斜倚秀床深闭门。眼昏昏,一半微开一半盹。
春装
自将杨柳品题人,笑捻花枝比较春。输与海棠三四分。再偷匀,一半胭脂一半粉。

该〔一半儿〕组成的重头共连续八首,其余略。

例2:带过曲的例子
〔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恨别 (作者:钟嗣成)
风流得遇鸾凤配,恰比翼便分飞,彩云易散琉璃脆。 揣地钗股折,厮琅地宝镜亏,扑通地银瓶坠。
香冷金猊,烛暗罗帏。支刺地搅断离肠,扑速地淹残泪眼,吃答地锁定愁眉。天高雁杳,月皎鸟飞。暂离别,且宁耐,好将息。
你心知,我诚实,有情谁怕隔年期。去后须凭灯报喜,来时长听马频嘶。
唐诗http://baike.baidu.com/view/18810.htm

宋词http://baike.baidu.com/view/18792.html?wtp=tt

胡乱写几句,基本按记忆,如有错误,概不负责。

古诗,简单可以分两类,一类称古风,一类称近体诗,也就是所谓的格律诗。所谓古风,是针对近体诗而言的。诗歌起源很古老,其实不管是诗还是词或是曲,都和音乐有直接联系,单说文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诗经都是可以配乐唱的,所以《尚书》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意思是,把心里所想,写出来,给他谱上曲子,然后歌唱。(注意:是先有文字,然后谱曲,先后顺序一定记住,很重要的一点。)这类的演唱,后人称为“雅乐”,当时所有的诗都是可以唱的,所以到现在还是诗歌并称。可惜经过先秦两汉,五胡乱华,就完全失传了。这个简略说说就得,本和题目无关的,不过是个追踪溯源。

汉武帝时期,开始置乐府,于是,把能入乐而歌的,称为歌,把不能歌的,叫做诗,于是,“诗”,成了个没音乐的单身汉。诗和歌的分手,从这里代开始。(派系争论略)顺便说句,到了汉哀帝,乐府罢黜,估计是这位同学,因失聪而恼怒吧。后人把这时期写的东西,笼统称“汉魏乐府”。而这“乐府”,其配乐方式,也是先文字,后谱曲,其演唱方式,称为“清乐”,和《诗经》的“雅乐”,大不相同。

南北朝时期,南朝浙江人沈约、周顒、谢脁等发现了汉语四声,就是“平上去入”四声。沈约因此撰写了《四声谱》,并创了“四声八病”之说,这个就是声律说的起源。不过这个学说在当时,并不是都知道,包括从小就受高等教育的帝王。比如那个喜欢当和尚的梁武帝萧衍,就不懂四声是什么,哦,估计问他佛经,他该知道,呵呵。有次他问周舍(周顒之子)“你们写东西讲究个四声,到底是什么?”小周拍了个马屁说:就是“天子圣哲”。这四字,刚好是平上去入四声,但老萧光想去同泰寺当和尚了,问了也懒得知道。

上面说了半天四声八病,这些就是唐朝近体诗的源头。从南朝开始,声律说蜂起,到了初唐,在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的不断完善下,一种讲究平仄、对仗的新诗体,正式出现,后人称为近体诗,或称格律诗。其把平上去入四声,分为两类,平声为平音,其他三声叫仄音,其基本规律是“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句之中,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沾。”并对拗句、孤平、拗救、对仗等,做了细致的规定。为了区分近体诗之前那些不怎么讲究格律的诗歌,于是,把那些统一称为古风。后来朝廷把五言排律的格律诗,纳入了科举之中,称“试帖诗”,可想,因为功名,近体诗肯定大行其道了。(当然唐诗兴起也不全是功名的原因,这里随便调侃句。)顺便说句,杜审言也许未必大家都知道,他孙子,大家肯定熟悉,就是大名鼎鼎的杜甫老先生。杜甫教育他儿子的诗说“诗是吾家事”,这个是大实话,并不是他吹牛的。因为近体诗,就是他爷爷折腾出来的。

唐诗,也是先有文字,后有音乐的,这个也是诗歌一个特色,或说是国产韵文的特点。既然有国产,肯定有“舶来品”,这个“船上来”的玩意,就是大家熟悉的宋词,不过这个船,是沙漠之舟---骆驼,哦,也不知道“词”当时是不是骑骆驼来中原的,下面扯下宋词。

话说从南北朝末年,一些由琵琶为主要乐器的西域乐队,从印度、中亚细亚、等地经新疆、河西走廊,开始象中原“流窜”,经过和中原音乐少量的融合,在隋唐时期,在中原定居下来。这群乐队,是先有了乐谱,但只有音乐太单调,于是根据音乐的高低旋律,演唱的,给这些音乐配上些文字,这样就显得的丰富多了。这群人,为了发展,经常出入各大宴会,于是,大家把这中新兴的音乐,称为“燕乐”,燕,是通假字,通“宴”,说白了就是宴会上的音乐。

因为这个新兴的东西,先有了音乐,后有了文字,所以叫做“填词”或“依声填词”。填词,其实是根据旋律高低来凑字,而不是根据什么平仄来写。为了配合旋律,据说在隋朝就已经出现了长短不齐的文字了。后来文人逐渐介入到这个新音乐中,晚唐的温庭筠、韦庄在早期最出名的词家。经过温、韦,到南唐二主、冯延巳、宋朝晏殊、欧阳修等,逐渐文雅。其中柳永,是一个致力于长调的词人,西夏使者说“凡有井台处,皆歌柳永词”。但因为他的词很多比较俗,所以不被晏殊欣赏,由此也可知道到了晏、柳的年代,词已经基本被完全雅化了。

(待续)

(一)唐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格律诗或古体诗,如《诗经》、《楚词》等;另一类是格律诗,在一首诗中,每句用字的平仄和韵脚,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应该分别对仗。唐帝国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国内各民族的融合,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各阶级各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诗词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机关报养料和素材。唐帝国制定和执行的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以诗赋主要内容,这种机制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 唐诗的特点:唐诗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二)宋词:是诗经及魏乐府之蜕变和唐代近体诗不断发展的结果。词和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诗为整齐的五、七言(齐言),而词则长短句(杂言),依照乐曲的节拍而填制长短句的“词”。“词”就这样产生的。宋词的成熟繁荣时期,则是词创作的最高峰,数量质量都达到了巅峰时期。宋词得到整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认同和喜爱。词已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样式的代表。 宋词的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拨气息的文学新形式。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三)元曲: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引《弦索辨讹》称:“三百篇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明王世贞《曲藻》又称:“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说明了曲的起源。曲与词的主要区别是,词的字数有一定限制,曲的字数不定,词韵大致依照诗韵。前期主要是文人和戏曲家创作后期产生专业的散曲作家,起了重要作用,使曲坛更为绚丽多彩。元散曲分为豪放、清丽两大派别。 元曲的特点:元曲韵密,有时每保句韵,甚至句中的韵,同时元曲是平仄。元曲可加衬字,尤其是套曲,衬字较多 ,如不分正字衬字,作品的句式、平仄等就分不清。

起源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

唐诗的由来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宋词的由来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苏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元曲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和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17586483911唐诗,宋词,元曲是怎样起源的
乐向界答: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

17586483911宋词元曲兴起的原因?
乐向界答:元曲的盛行也与其时代背景有关,随着元朝灭宋,“胡曲”这一艺术形式被带到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这就是元曲的前身,它起先是由伶人歌姬演唱的一种歌曲,后来在内地融合了宋词、民歌、方言等于一体,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元朝的专政统治使读书人遭到了极大的打击,于是元曲这种通俗宽松的艺术形式成为了...

17586483911唐诗、宋词、元曲是怎样起源的?
乐向界答:古诗,简单可以分两类,一类称古风,一类称近体诗,也就是所谓的格律诗。所谓古风,是针对近体诗而言的。诗歌起源很古老,其实不管是诗还是词或是曲,都和音乐有直接联系,单说文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诗经都是可以配乐唱的,所以《尚书》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

17586483911跪求!~~唐诗、宋词、元曲的来历。,急啊!~~
乐向界答:元曲是在唐诗、尤其是宋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此前的格律诗词的有选择的继承和发展。是汉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词”作为一种古典格律诗的样式,最初起源于民间,流行于歌楼市井,但虽着社会的发展,它逐渐成为各层次文人的“专利”,格律在不断的完善,词牌不断增多。经晚唐和五...

17586483911诗歌的发展史
乐向界答:发展顺序: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新诗。发展历程如下:1、历史演变 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到了战国时期...

17586483911我国的诗歌发展史是怎样的
乐向界答:北宋大家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南宋出现了宋诗的顶尖的天才诗人陆游,酷肖李白的才华、强烈的爱国精神、多种的诗歌风格,使陆游成为宋诗第一人。同时期还有闲适自然的杨万里,后来南宋末出现松散的江湖诗人群。6、元曲: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元曲。而人们通常所说的 元曲,包括剧曲与...

17586483911元曲来历
乐向界答: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

17586483911元曲的起源
乐向界答:元曲是在唐诗、尤其是宋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此前的格律诗词的有选择的继承和发展。是汉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词”作为一种古典格律诗的样式,最初起源于民间,流行于歌楼市井,但虽着社会的发展,它逐渐成为各层次文人的“专利”,格律在不断的完善,词牌不断增多。经晚唐和五...

17586483911唐诗、宋词、元曲的历史
乐向界答:中国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这种说法以文化链的形式,概括出华夏神州对人类社会所贡献出的精神财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灿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

17586483911古诗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乐向界答:古诗的发展历程是: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305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


(编辑:焦郝柴)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