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说明事理的成语故事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说明事理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常常能说明一些事理。下面和我一起来看说明事理的成语故事,希望有所帮助!

  说明事理的成语故事1

  【成语】:

  寻章摘句

  【拼音】:

  xún zhāng zhāi jù

  【解释】:

  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成语故事】:

  赵咨是吴王孙权手下有名的官员。他去魏国办事,见到了魏文帝曹丕。曹丕很有才能,他用轻蔑的口气问赵咨说:“你们吴王有学问吗?”

  赵咨回答说:“我们吴王胸中有雄才大略。空闲时,他阅读各种书籍,研究历史经验,可不像那些书生只知抄抄写写、摘记一些词句(原文是‘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曹丕又问道:“你看,我可以征服你们东吴吗?”赵咨回答说:“大国有进攻的力量,小国也有防御的装备啊!”

  曹丕接着问道:“你们东吴害怕我们魏国吗?”赵咨又答道:“我们有雄兵百万,又有长江、汉水的天险作屏障,有什么可怕的呢!”。

  曹丕心想:这人真是能言善辩、对答如流。于是又问道:“你们东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有几个呀?”

  赵咨说:“特别聪明、很有才能的大约有九、十人。至于像我这样的人,那真要用车子来装,要用斗来量,简直是数不清啊(原文是‘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由这个故事后来来演化成两句成语。一个是“寻章摘句”。“寻”是寻找;“摘”是摘录。指读书时只去寻求摘取现成的漂亮词句,不做研究。一般用来形容写作时堆砌、套用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另一个成语是“车载斗量”。“载”,即装运;“斗”是量粮食的器具;“量”,是计算。这个成语形容数量很多。

  说明事理的成语故事2

  【成语】:

  揠苗助长

  【拼音】:

  yà miáo zhù zhǎng

  【解释】:

  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成语故事】: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说明事理的成语故事3

  【成语】:

  奄奄一息

  【拼音】:

  yǎn yǎn yī xī

  【解释】:

  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

  【成语故事】:

  李密,字令伯,晋朝犍为武阳县人。他曾在蜀汉担任尚书郎的职务,以文学才辩见称于世。蜀汉亡后,西晋一些地方行政首脑先后推举李密为官,他都以祖母无人供养为由推辞了。不久,晋武帝又征召他为太子待从官。他不敢不从,他更不愿离开年迈的祖母,就向晋武帝上表陈情,叙述自己的不幸身世,说明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

  李密在《陈情表》中说:臣命运坎坷,早年便连遭不幸。出世刚六个月,父亲亡故。四岁那年,舅舅逼迫母亲再嫁他人。臣全靠祖母刘氏抚养长大。现在祖母年老,长年疾病缠身,久卧不起,犹如西山落日,气息奄奄,生命不长,早晨难保晚上了。臣如无祖母抚育,难有今日;祖母如果失去臣的奉养,也无法度完余年。

  祖孙二人,相依为命。臣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因此,臣为陛下效力的日子长,而报答祖母的日子短呀!所以臣以这种乌鸦反哺其母的私衷,来乞求陛下准允臣为祖母养老送终。臣之辛酸困苦,乡邻官府共睹,天地神明可察。文章写得委婉恳切,真挚动人。直到祖母死后,李密才出仕晋朝,官至汉中太守。

;


15560215423老师让写成语故事故事的内容我知道,明事理。
巢磊怪答:揠苗助长 yà miáo zhù zhǎng [释义] 揠:拔起。把苗拔起;以帮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因而误了事。[语出] 宋·吕本中《紫微杂说》:“揠苗助长;苦心极力;卒无所得也。”[正音] 揠;不能读作“yǎn”;长;不能读作“chánɡ”。[辨形] 揠;不能写...

15560215423声明事理相同的成语有哪些?
巢磊怪答:1、探 骊 得 珠 【拼音】: tàn lí dé zhū 【解释】: 骊:古 指 黑 龙。在 骊 龙 的 颔 下 取 得 宝 珠。原 指 冒 大 险 得 大 利。后 常 比 喻文 章 含 义 深 刻,措 辞 扼 要,得 到 要 领。【出处】: 《庄 子 · 列 御 寇》:“取 石 来 锻 之。夫 ...

15560215423明哲保身成语故事_成语“明哲保身”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巢磊怪答:明哲保身成语故事_成语“明哲保身”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明哲保身”哲:事理。明哲:通达事理,即明智。这则成语本意为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是个褒义词。而现在一般用作贬义,指为保全个人利益而不要原则的处世态度。这则成语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

15560215423成语故事作文
巢磊怪答:成语故事作文 篇1 浪子回头 明朝的时候,有一个财主年过半百,才喜得贵子, 取名为天宝,天宝长大后游手好闲,挥金如土,老财主怕儿子这样下去保不住家业,便请了个先生教他明白事理,轻易不让他出门,在先生的管教下,天宝渐渐地变得知书识礼了。不久,天宝的父母不幸双双下世,天宝的学业从此中断。 等天宝的先生一...

15560215423明哲保身的意思
巢磊怪答:该成语原指明于事理的人善于自保,有褒义;现在则指为了保住个人利益回避原则斗争的庸俗作风,有贬义。在句中常用作谓语、定语;结构是连动式。成语故事:周宣王时,有个大臣名叫兮甲,字伯吉甫,因为他担任的官职是尹,史书上称他为尹吉甫。当时,西北方和南方的一些部族经常进犯西周的领地。周宣王...

15560215423形容人明白事理的成语,讲道理的四字词语
巢磊怪答:【出处】: 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一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 【形容人明白事理的成语】: 知书明理 【拼音】: zhī shū míng lǐ 【解释】: 有文化,懂礼仪。形容有教养。同“知书达礼”。 【形容人明白事理的成语】: 通情达理 【拼音】: tōng...

15560215423成语故事
巢磊怪答:成语故事1 《铁杵磨成针》是一个成语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他小时候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经常逃课出去玩。有一天,他又趁先生不注意溜出学堂去玩耍。在一条小河边,他看到以为老婆婆正在磨一根铁棒,而且老婆婆告诉李白她打算把铁棒磨成一根针。李白满脸狐疑的看着老婆婆,老婆婆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

15560215423简单易懂的成语故事5则
巢磊怪答:阅读 成语 故事 ,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明白人情世故。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简单易懂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刻舟求剑》 从前,有个人带着一把宝剑坐船。船才开出来,突然听见“扑通”一声,他的剑落到水里去了。 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用小刀在船上刻了一个印记,...

15560215423成语典故
巢磊怪答: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成语典故,欢迎大家分享。 成语典故 篇1 半夜鸡叫 地主周扒皮每天半夜里学鸡叫,然后把刚刚入睡的长工们喊起来下地干活。日子一长,长工们对鸡叫得这样早产生了怀疑。小长工小宝为了弄明白此事,在一天夜里,他独自躲在大车后边观察院内动静,不一会儿,只见周扒皮悄悄来到鸡窝跟前,伸长脖子学鸡...

15560215423形容人知晓事理的成语
巢磊怪答:通达人情事理。[语出] 清·天花才子《后西游记》:“还是这位师兄通情达理;请坐奉茶。”[正音] 通;不能读作“tònɡ”。[辨形] 理;不能写作“礼”。[近义] 合情合理 善解人意 [反义] 强词夺理 不明事理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结构] 联合式。


(编辑:章采郑)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