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洋区有哪些高等无脊椎动物?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通过比较,说明为什么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

环节动物
环节动物
annelid
亦作Segmented Worm。
环节动物门(Annelida)在动物进化上发展到一个较高的阶段,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约有9,000种。体外有由表皮细胞分泌的角质膜,体壁有一外环肌层和一内纵肌层。通常有几丁质的刚毛,按节排列。有头或口前叶,附肢有或无。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通常有呼吸色素。体腔按节由隔膜分成小室,裂体腔起源。世界性分布,见于各类生境,尤其在海洋、淡水或湿土中。分3纲。
1.多毛纲(Polychaeta)∶自由游泳的种类有头或口前叶、围口节、躯干部和尾节。口前叶有两个或多个眼,或有各种发达的突出物。躯干部分成明显的节,各节有成对的疣足,用于取食、运动或呼吸,有支持用的成束刚毛。定居的多毛类的头部明显或不明显,头部一般无附肢。许多管栖种有发达的鳃,用于呼吸和收集食物。有的在前端有触手,收集食物。呼吸用的鳃只在前端少数节的背面长出。疣足如有,一般为简单的叶。刚毛常从体壁直接伸出。许多种类的表皮细胞分泌物质组成管,管的成分有碳酸钙、牛皮纸质或黏液,黏液上黏有沙或微细的沉渣。肛门在后端。管栖种类的体外有一粪沟,粪便沿粪沟通向前方。不生活在管中的定居种类偶而在体侧或尾节上有眼。
自由活动和定居种类的生殖相似。通常雌雄异体,无永久的生殖腺。生殖细胞在性成熟前就开始从中胚层、体腔和疣足这3类胚胎组织之一中形成。发育中的卵和精子脱落入体腔,从特殊的营养细胞中取得养料。成熟的卵和能动的精子通过生殖管、肾孔或由于体壁破裂而排到体外。在这之前,身体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最奇妙的是成熟变异和匐枝繁殖。沙蚕属(Nereis)和裂虫属(Syllis)这两属自由活动的多毛类,性产物集中的区域发生成熟变异。形态学上的变化包括眼变大,一定数量的疣足变化,刚毛的替换以及产生一个释出精子的肛器。在性成熟时,它们离开洞穴游泳,再释精。如把它们的脑取去,形态上发生变化,但不排精和卵。正常情况下无成熟变异的,除脑手术不产生作用。导致成熟变异的激素显然只存在于进行成熟变异的种类中。裂虫能长出一或多根茎,内含配子。控制匐枝生殖的激素在消化道中形成。某些定居的多毛类有另一类成熟变异,它们的伪足叶产生细长的刚毛。整条虫或只是身体的后部离开管子或洞穴,在海中游泳,然后释出配子。
有自由游泳的担轮幼虫,典型的呈菱形,最宽处有一圈纤毛,叫前纤毛轮,后来在后端可能出现一簇纤毛,即端纤毛轮。前纤毛轮之后,还可能有第二轮,即中纤毛轮。担轮幼虫的上半部(前纤毛轮的上方)将来变成口前叶(头),有脑、眼和口前附肢,下半部有消化道、原肾和其他内部器官,也是将来分节的部位。前三节几乎同时形成,不久即长出伪足叶和幼虫刚毛。从尾节不断形成新节(所有增加的节都由尾节形成),体增长。第一节的刚毛一般脱落,此节变成成虫的围口节,其伪足叶或发育为围口附肢,或萎缩,因种而异。第二、三节的幼虫刚毛逐渐代之以成虫的刚毛。幼虫是否取食以及有否大洋生活的时期亦因种而异。找到定居的场所后,迅速失去幼虫的特征,开始像成虫。雌雄同体罕见,有的性别能变。少数定居种类能无性生殖,从身体的一段或一节长出一个新个体。多毛类约5,400种。大多数生活在海中,浮游、穴居、在海底游走或管栖;也有在江、湖中的。
2.寡毛纲(Oligochaeta)∶体节相似。口前叶一般无附肢,只是悬在口部的一叶。性成熟时有环带。肛门在后端,刚毛直接从体壁伸出,一般在体腹侧。雌雄同体。精子通常先贮在贮精囊内,再由输精管通到雄孔。卵巢有输卵管通到后一节的雌孔。交配时,两条蚯蚓腹面相对,互换精子。低等种类两条蚯蚓的雄孔与受精囊孔各各相对,精子直接从一方的雄孔进入另一方的受精囊孔内。但有的蚯蚓的雄孔离环带远,精子先沿著体表的精沟流到环带,再送到对方的受精囊孔。卵产在卵茧内,当卵茧沿身体向前滑动,经过受精囊孔时,从孔内排出来自另一条蚯蚓的精子,在茧内受精。环带不仅分泌保护卵的卵茧,还分泌供幼体的营养物质,以及交配时的黏质。直接发育。无性生殖在水生寡毛类常见,某些仙女虫实际上未见有性生殖。有的分成两个或更多个体的一条链,后来断开成为幼蚓。约300种,主要在淡水或陆地上。
3.蛭纲(Hirudinea)∶前、后端各有一吸盘,前吸盘较小。体节固定为34节,但体节常又分成数环,体中段的每个体节一般分为3∼5个体环。前端通常有1∼5对眼。环带只见于生殖期。雌雄同体,有性生殖。腭蛭的精子通过一蛭的阴茎进入另一蛭的阴道内。吻蛭和石蛭的精子由精荚带到另一蛭体上。卵产在卵茧内,卵茧一般附在岩石或植物上,或产在土中。但舌蛭的茧膜薄,附在身体腹面发育,直接发育。约300种,主要分布于淡水和陆地,少数海产。
环节动物的卵裂与扁形动物、软体动物一样,为螺旋、定型卵裂,各区的分化在早期即已确定。多毛类和低等寡毛类的再生能力较高等寡毛类强,蛭无再生能力。多毛类海鳞虫有的与其他生物共生,可见于多毛类管中、贝类的外套腔中、海星上或海参的直肠中。管栖的燐沙蚕属(Chaetopterus)可以是海鳞虫、豆蟹或鱼的宿主,它们吃燐沙蚕属所引起的水流中的物质。许多多毛类能发生物光,有的具发光细胞。燐沙蚕属的某些体节和触手能受神经的控制而释出发光分泌物。有的蚯蚓受刺激时能从口、肛门、背孔或排泄孔流出发光的黏液,可能是由于生活在体内的细菌所产生。蛭类未知有发光者。
环节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陆正蚓(Lumbricus terrestris)可培育作为鱼饵,而且能生成土壤中的腐植质。颤蚓属(Tubifex)在下水道出口附近大量发生,可作为污染指示生物,也为热带鱼的食料。多毛类可作为鱼的食料。矶沙蚕(palolo worm,学名为Leodice viridis;波娄拉虫)的生殖部分在生殖期大量脱落,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Samoan Islands)人以此作为食品。环节动物起源于海洋,可能通过担轮幼虫那样的祖先演化而来。从多毛类的原种演化到寡毛类,蛭类也有环带,可能由共同的寡毛类祖先演化而来。
环节动物门(Annelida)。体长圆柱形或长而扁平,左右对称,由前后相连的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组合而成,体节在外部形态上表现为体表的环纹。有的有不分节的附肢,即疣足;有的无附肢,而只有刚毛,以佐运动。体腔多数明显。体节的出现促进了环节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进一步发展。环节动物约有3500种,分布于海水、淡水和土壤中,少数寄生。可分原环虫纲(例如角虫)、毛足纲(例如沙蚕、蚯蚓)和蛭纲(例如蚂蟥)三纲。
原环虫纲(Archiannelida)体制比较简单,体表无明显的环节,也没有疣足或刚毛。发生时有显著的担轮幼虫。例如角虫(Polygordius),体细而长,栖息退潮线附近的沙泥中。
毛足纲(Chaetopoda)体呈圆筒状,或背腹稍扁平。体表环节显明,有几丁质变成的刚毛。可分多毛目和寡毛目,前者如沙蚕、沙蝎,海生;后者如蚯蚓、仙女虫,陆生或淡水生。
多毛类(Polychaeta)毛足纲的一目。体长,由多数环节组成,每一环节上有疣足一对,上生很多刚毛。各节有鳃,用以呼吸。大多为雌雄异体。海生。发生时有变态现象。如沙蚕、沙蠋等。
沙蚕(Nercis)毛足纲,沙蚕科。身体分节明显,体节两侧突出成具有刚毛的疣足,用以行动。长10厘米左右。栖息泥沙中,生殖季节或夜出觅食时,能游泳。我国黄海和渤海沿岸很多。可为鱼类、虾、蟹等动物的食饵。同属有多种,分布于长江口的日本沙蚕(N.japonica),俗称“水百脚”’秋季常由海上溯河口或至稻田中生殖。广东人所食的“禾虫”,来自稻田,是同科的疣吻沙蚕(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a)。
寡毛类(Oligochaeta)毛足纲的一目。体长圆筒形,由多数环节构成。体表被无色的角质膜;各环节无疣足,刚毛环生、簇生或对生。雌雄同体。陆生或水栖。如蚯蚓、合胃蚓、白线蚓、仙女虫、水丝蚓等。
仙女虫(Nais variabilis)仙女虫科。体透明,长3-10毫米。有眼点一对,背刚毛自第六节开始。通常营裂体生殖,或营有性生殖。生活于淡水中。为淡水鱼类的食料。
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颤蚓科。体细长,长5-6厘米。红褐色,后端黄绿色,末端每侧有血管四条,形成血管网,营呼吸作用。通常每节有刚毛四束。栖息沟渠等浅水处,前端埋没污泥中,尾部在水中摇曳。分布于我国各地。可作鱼类的食饵。在水田中可危害秧苗。
白线蚓(Fridericia bulbosa)线蚓科。体细小,长4-15毫米,一般呈灰白色或透明状。生活于草根或树根附近。可在室内培养,用作鱼饵。
台胃蚓(Desmogaster sinensis)也称“中华合胃蚓”,链胃蚓科。体长而大,长达54厘米。体壁光滑,略透明,近于白色,前端微呈淡黄。除前三节外,每个环节都划分为四个体环。环带不显著。产于我国苏州、无锡和南京一带,是一种稀有动物。蚯蚓,通称“地龙”,俗称“曲擅”。寡毛目。种类很多。
常见的如巨蚓科的直隶环毛蚓(Pheretima tschiliensis)体呈长圆柱形,长达40厘米,每一节环生刚毛数十至百余条不等。背面黑褐,腹面灰白色。生殖带环状,在第14-16节间。受精囊孔3对。以带有机物的土壤为食。卵1-3个,产在“蚓茧”中,经一月左右孵出。分布甚广,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对于改良土壤,有重要作用。可作家禽或鱼类的食饵。中医学上以全虫入药,性寒、味咸,功能清热、定惊、利尿。据研究报道,蚯蚓及其提出成分能松弛平滑肌和降低血压。
蛭纲(Hirudinea)环节动物门的一纲。体一般长而扁平,二十七节,环节表面有体环,无刚毛,前后各有一个吸盘。生活于淡水或湿润处,大多营半寄生生活。如蚂蟥、水蛭、鱼蛭、山蛭等。
鱼蛭(Trachelobdella sinensis)也称“中华颈蛭”,鱼蛭科。体长,背部稍隆起,长10厘米余。头部横卵圆形,颈短而狭,躯干扁阔呈长圆形,有少数横列黄点,后吸盘大。体色淡黄或灰白,环带粉红色。体侧有11对圆形皮肤囊,能作有节奏的伸缩。寄生于鲤、鲫等鱼的鳃盖下,吸取血液,对养鱼业有害。分布于长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各地。
水蛭(Hirudo nipponia)也称“医蛭”。水蛭科。体狭长而扁,后端稍阔,长达5厘米。背面有灰绿色的纵行条纹6条,中央有一条白色阔带;腹面暗灰色。在水中以肌肉伸缩而作波浪式游泳,在水中物体上则以吸盘及身体伸缩前进。水田、湖沼中极常见。吸食人、畜血液,下水田劳动时,应加注意。另种欧洲医蛭 习性相同,古时医学上用来吸取脓血。水蛭唾液中所含的水烃素,能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而发挥抗凝血作用。中医学上以虫体经干燥炮制后入药,性平、味咸苦,有小毒,功能破痪通经,主治血瘀、经闭、症结痞块等症。
蚂蟥(Whitmania)水蛭科的一属。我国常见的为宽体蚂蟥(W.pigra )亦称“宽体金线蛙”。体略呈纺锤形,扁平而较肥壮,长6—13厘米。背面通常暗绿色,有五条黑色间杂淡黄的纵行条纹。前吸盘小,口内有齿,但不发达。在我国分布很普遍,水田、河湖中校常见,捕食小动物。虽能刺伤皮肤,但不吸血。中医学上以虫体经干燥炮制后入药。
山蛭(Haemadipsa japonica)也称“草蛭”,水蛭科。体略成圆柱形,长约3厘米。体黄褐色,背部有深褐色的纵线。生活于深山的草泽中,人行经其旁时,即附着于胫股上,入皮肉中,吮吸血液,被螫处易成疮肿。

海洋类动物有:海鳗、海狮、刺鳐、海蛇、石鱼、箱形水母、虎鲨等。
海洋动物是海洋中异养型生物的总称。门类繁多,各门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可以有很大差异。微小的有单细胞原生动物,大的有长可超过30米、重可超过190 吨的鲸类。从海面上至海底,从岸边或潮间带至最深的海沟底,都有海洋动物。
海洋类动物的划分如下:

一、按生活方式划分
海洋动物主要有海洋浮游动物、海洋游泳动物和海洋底栖动物三个生态类型。

二、按分类系统划分
海洋动物共有几十个门类,可分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原索动物和海洋脊椎动物等三大类。

1、海洋无脊椎动物,占海洋动物的绝大多数,门类最为繁多,主要的有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毛颚动物、须腕动物、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等。
2、海洋原索动物,海洋中介乎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动物,包括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等。
3、海洋脊椎动物,包括依赖海洋而生的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扩展资料
一、刺鳐,俗称黄貂鱼,是软骨鱼类,它们的身体扁平,尾巴细长,有些种类的刺鳐的尾巴上长着一条或几条边缘生出锯齿的毒刺。
二、海鳗(学名:muraenesox cinereus),经济鱼类;凶猛肉食性鱼类。硬骨鱼纲鳗形目、海鳗科、海鳗属。体呈长圆筒形,尾部侧扁。尾长大于头和躯干长度之和。头尖长。 眼椭圆形。口大, 舌附于口底。上颌牙强大锐利,3行; 犁骨中间具10~15个侧扁大牙。
三、湾鳄,Crocodylus porosus(Schneider, 1801),鳄科鳄属的一种鳄鱼。又名河口鳄、咸水鳄、马来鳄,因二战末期的兰里岛之战而出名,因此又名食人鳄,位于湿地食物链的最高层次,为现代23种鳄鱼品种中最大型的一种,也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动物。
四、蓑鲉(学名:Pterois volitans)是鲉科,蓑鲉属硬骨鱼。体长25-40厘米,体表黄色,布有红色至棕色条纹。背部有毒棘,胸鳍羽状,背鳍、臀鳍和尾鳍透明。两眼上方有数根触须。吻长而狭,背面中央凸起。眼中等大,眼间隔狭而凹入。口端位,上颌中央有一凹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洋动物

在动物界,环节动物门动物身体分节,运动敏捷,体内有真体腔,器官系统更趋于完善,所以被称为高等无脊椎动物。由它演化出的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动物则是无脊椎动物最繁盛的类群。此外,棘皮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的高等类群。那么,它们都有着怎样的形态呢?

顶盔戴甲的节肢动物

海洋节肢动物是动物界最大的一个门。本门动物的身体共有头、胸、腹三部分,附肢分节,故名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共有的一大特点是,具几丁质的外骨骼并有蜕皮现象。节肢动物门共有110~120万现存种,占动物总种数的4/5,共分9个纲:三叶虫纲、甲壳纲、肢口纲、蜘蛛纲、蛛形纲、海蜘蛛纲、原气管纲、多足纲、昆虫纲。三叶虫纲全部为化石种;甲壳纲是很重要的海洋生物类群;肢口纲是节肢动物门螯肢动物亚门的一纲;蜘蛛纲都是陆生种;蛛形纲是螯肢动物亚门最大的一个纲,海陆均有;海蜘蛛纲仅有少数种类,如希氏吻海蜘蛛等;原气管纲和多足纲都是陆生种;昆虫纲约75万多种,是动物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纲,陆地、淡水和海洋都有,但海洋种类有限。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如此之多,必然会对人类的生活及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1.节肢动物中的活化石——鲎

在沙滩上爬行的鲎

鲎是一种古老的动物,其长相十分奇特,身体分为胸部、腹部和尾部三部分,外披坚硬的甲壳。头胸甲呈马蹄形,因此又名“马蹄蟹”。头胸部腹面有6对附肢,腹部有5对片状游泳足和5对用于呼吸的鳃。腹部呈三角形,侧缘具棘刺。尾部细长就像一把剑,又叫剑尾,是用来防止的武器。

鲎起源于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出现。它曾和三叶虫繁盛一时,称霸于海洋。可经过3亿年的沧桑剧变,曾和它盛极一时的三叶虫都已灭绝,同时代的其他动物也都在进化,而唯独只有鲎从3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人们将鲎称为“活化石”。

鲎在繁殖时期,雌雄一旦结合,便终生不再分离,肥大的雌鲎常驮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此时若捉到一只鲎,提起来肯定是一对,因此鲎又有“海底鸳鸯”的美誉。

鲎的眼睛十分特别,它有4只眼睛。其中,头部两侧有一对复眼,每只眼睛由若干个小眼睛组成。经过研究,人们发现鲎的复眼有一种侧抑制现象,也就是能使看到的图像更加清晰。后来,这一原理被应用于电视和雷达系统中,提高了电视成像的清晰度和雷达的显示灵敏度。可以说,鲎为近代仿生物学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此外,在它头部的正中间还有一对单眼,而这对眼睛紧紧相连,正中以一条细细的黑线相隔,它是导向装置,仿佛是一架灵敏的电磁波接收器,在黑暗的海底生活,能敏锐地感知亮度,以确保不会迷失方向。

鲎的血液中有一种含铜的呈蓝色的蛋白质分子,从表面上看,它的血液是蓝色的。这种蓝色血液的提取物——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它对毒素污染有着重要的监测作用。

2.体色变换的招潮蟹

招潮蟹

在海边行走时,很可能会遇到一种奇怪的小蟹。蟹体的两只螯大小悬殊,极不对称,摆在前胸的大螯仿佛是武士的盾牌。每当退潮时,它便爬出洞穴,在海滩上来回奔跑觅食。每当潮水来袭,快要淹没它的老巢时,它又躲进洞中,在洞口舞动那只粗壮有力的大螯,好像是在欢迎潮水的到来,因此被称之为“招潮蟹”。此外,招潮蟹还有一对火柴棒模样的眼睛,十分特别。

这种蟹的体色在24小时之内会随着昼夜的交替发生变化。白天它是黑色的,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能够清楚地看到细胞里的色素向四周扩散,犹如撑开的一把大黑伞。到了夜间,色素颗粒会收缩到一块,于是体色变浅,呈青灰色。

3.附着力强的藤壶

藤壶

藤壶在世界上的分布十分广泛,几乎任何海域的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水区,都可以发现其踪迹。

在海边的岩石上,常常会长有一簇簇灰白色、有石灰质外壳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节肢动物大家族中又一分支,叫藤壶。藤壶的形状与马的牙齿很像,所以海边的居民常叫它“马牙”。藤壶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它不但能附着在礁石上,还能固着在船体上,任凭惊涛骇浪的拍打也无法将其冲掉。

它为何能如此牢固地附着在岩礁和船体上呢?这是因为藤壶每蜕皮一次,就要分泌一圈粘性的藤壶初生胶,这种胶含有多种生化成分和极强的粘着力。目前,藤壶这种独特的功能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旦开发成功,它将在水下抢险补漏工作中发挥巨大的功能。

藤壶在世界上的分布十分广泛,几乎任何海域的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水区,都可以发现其踪迹。藤壶数量繁多,常密集住在一起。在节肢动物中,长大后的藤壶是唯一行固着的动物。

4.海蜘蛛

海蜘蛛,又名皆足虫,因为外形很像蜘蛛,故名“海蜘蛛”。它多生活在海滨上,常匍匐于海藻上或岩石下。它们分布广泛,几乎各大洋中都有它们的存在。单从外表看,海蜘蛛很像一只普通的“盲蛛”,长有细细的长腿以及短小的躯干。尽管它们可能与陆地上的蜘蛛存有一定关联,但海蜘蛛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解剖学特征。英国有些古生物学家在对迄今为止最为古老和完整的海蜘蛛化石进行研究后,表明海蜘蛛在4.5亿年前便出现在地球上。

5.磷虾

磷虾外形酷似小虾,长1~2厘米,最大可以长到6厘米。身体透明,头胸甲与整个头胸部愈合,但不伸向腹面,因此不形成鳃腔;鳃裸露,直接与海水接触。腹部共有6节,末端有1个尾节。有胸肢8对,且为双枝型,基部各有鳃,适于游泳。胸肢中无特化的颚足,眼柄腹面、胸部及腹部的附肢底部都具有球状发光器,可散发磷光。我国黄海和东海沿岸常见的为太平洋磷虾,南极磷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磷虾。

磷虾在南极地区可谓是享有盛名。磷虾主要生活在距南极大陆附近的南大洋中,尤其在威德尔海的磷虾更为密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有时磷虾集体洄游竟形成长、宽达数百米的队伍,每立方米水中有3万多只磷虾,远远看上去海水仿佛变了颜色:在白天海面呈现一片浅褐色,夜里看到的则是一片荧光。

五光十色的软体动物

在海底世界,有一种动物会从体内分泌出石灰质,作为建筑材料来建“房子”,以作为自己的栖身之所,这种动物就是贝类。它们的身体较柔软,所以归属于软体动物。它们所建造的“房子”,其实就是五光十色的贝壳。这些贝壳形态各异,有的如帽状,有的是螺旋状,有的呈瓣状。

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数量和种类都很多的一个门类,仅次于节肢动物位居第二。它共分为7个纲,即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双壳纲、腹足纲、掘足纲和头足纲。除无板纲和单板纲之外,其他5个纲的种类都有分布于中国海各个区域。目前,在我国海域共记录到各类软体动物2557种,约占我国海域全部海洋生物种的1/8。下面来看详细介绍。

无板纲:它是软体动物中的原始种类。形似蠕虫,身体呈圆柱形,体长一般不超过5厘米,左右对称,细长或短粗,没有贝壳,外套膜极发达,表面生有角质层和石灰质的骨针神经系统简单,无感觉器官。这类动物大多生活在水深数米到4000多米不等的海域。该纲种类很少,全世界仅有百余种,龙女簪、毛皮贝、新月贝都属于这一纲。目前尚未发现这类动物的经济价值所在。

多板纲:一类原始的软体动物。身体呈椭圆形,背腹扁平,有覆瓦状排列的8块板状贝壳。神经系统与无板纲相似。多板纲全部在海洋生活。大部分都生活在潮间带,一般用肥厚的足部爬行在岩石上。全世界约有600种,常见的有石鳖。目前尚未发现它的用途所在。

单板纲:软体动物最古老的一个纲。身体为椭圆形,外壳呈笠状,足部很发达,用于海底爬行。它们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鳃的结构,类似于多板纲。但与多板纲不同的是,它们只有一个壳,而且某些器官会出现明显的分节现象。

双壳纲:体侧偏平,左右各有一片外套膜和贝壳。由于头部退化,因此又称无头类。鳃呈瓣状,因此也称瓣鳃类。足部发达,适于在海底挖掘泥沙。神经系统有脑侧、脏、足3对神经节。双壳纲动物全部营水生生活,它们多数栖息于海洋,少数生活在淡水湖沼和江河中,有的种类竟在1万米深的海底发现。双壳纲的种类虽不及腹足纲多,但有些种的数量极大,是海洋养殖和捕捞对象,因此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腹足纲:软体动物中最大的一纲,种数占软体动物的80%。一般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因此又称单壳类。头部较发达,上面有口、眼和触角等器官。足部亦十分发达,有宽广的面,适于爬行。神经系统由脑、侧、足、脏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索组成,高等一些的种类神经节集中于头部。它们有的生活在深海、浅海或潮间带,有的生活在江河湖泊,也有的生活在草原、森林或高山上。海生种类有田螺、笠贝、红螺等。

掘足纲:软体动物门中种类较少的一个纲。贝壳管状,较小而稍弯曲,形似象牙或牛角。贝壳两端开口,前端开口大,是头足孔;末端开口小,为肛门口。足部较发达,形如柱状,适于挖掘泥沙。神经系统有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掘足纲全部为海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洋,以热带和亚热带海区的种类最多,全世界约有200种,如角贝。古时候人们常用这类动物的贝壳做货币和装饰,目前尚未发现其他价值。

头足纲:身体左右对称,分头、足、躯干三部分。其中,头部十分发达,感觉灵敏。足着生于头部,特化为腕和漏斗,故称头足类。漏斗位于头部腹面,在头和躯干之间。外套膜的肌肉肥厚,呈袋状,包被整个内脏。现生种类除鹦鹉螺外,均已无外壳,有的具有内壳。神经系统集中,感官发达。头足类广泛分布于浅海、深海或大洋上层,一般营游泳生活。有的种数量很大,是海洋养殖和捕捞的重要对象,如乌贼、章鱼等。

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其中几种:

1.石鳖

石鳖

石鳖属于多板纲中的一种动物,是原始类型的贝类,它的颜色接近于岩石,形状似陆地上的潮虫。

一般情况下,其他贝类身体外面有一个或两个贝壳,而在石鳖的身体背面,却是由8块板状壳呈覆瓦状排列的贝壳。围绕着这些贝壳的外套膜,表面还长有许多小鳞片、小针骨、角质毛等。因此,它看上去像是一个身披盔甲的武士,其他动物不敢轻易去侵犯它。

石鳖种类繁多,分布在世界各大海洋中,通常生活在海水盐度正常的岩礁海岸或盐度较高的大洋底部。它们看上去有一副坚硬的外壳,其实它们的身体非常柔软,而且伸屈的幅度非常大,因此,它们经常吸附在石缝中。

2.牡蛎

牡蛎,俗称蚝,别名蛎黄、海蛎子等,是沿海最为常见的双壳贝类,种类繁多。牡蛎用左壳固着在岩石或其他物体上,因此两个贝壳的大小、形状有所差别:左壳稍大、稍凹,而右壳略小、略平。它大多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各大洋沿岸水域。

牡蛎的营养价值很高,因此,人们除了采捕自然生长的种类,而且还想办法对某些种类进行人工养殖。目前全世界牡蛎的年产量已超过100万吨,可见对它的重视程度。

生长于我国沿海的牡蛎,大约有20种。其中密鳞牡蛎、近江牡蛎、褶牡蛎、长牡蛎和大连湾牡蛎5种最为常见。

3.鲍鱼

鲍鱼名为鱼,其实并不是鱼。它属于单壳软体动物,只有半面外壳,壳坚厚,扁而宽。它的贝壳形状有些像人的耳朵,所以也可以叫作“海耳”。

鲍鱼通常生活在水流湍急、海藻丛生的岩礁地带,以海藻和浮游生物为食。鲍鱼的种类很多,我国沿海都有鲍鱼分布。在北方,以大连及长山岛出产较多,这些地方沿海岛屿众多,礁石林立,气候温和,非常适合鲍鱼栖息和繁衍。这里所产的鲍鱼占全国产量的70%。同时,鲍鱼是我国传统的名贵食材,位居四大海味之首。

4.宝贝

在所有海洋贝类中,有许多具有美丽光泽的贝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大受人们的喜爱。在这些种类中,最有名的要属宝贝了。在古代还没有黄金、货币流通时,人们就把宝贝的贝壳当作货币使用。因此相传下来,一切价值连城、珍奇罕见的东西都称为宝贝。

宝贝是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宝贝科贝类动物的总称,种类有很多。它们的贝壳大多呈卵圆形,壳质通常比较结实,腹面有一道狭窄的纵向裂口。贝壳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珐琅质,不同的种类,有着不同的花纹图案,看上去很像一件精美的瓷器。

宝贝大多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洋区域。它一般白天潜伏于珊瑚洞穴或岩石下,夜幕降临才爬出来觅食,主要以海绵、有孔虫、小型虾蟹为食,属于肉食性动物。雌雄异体,繁殖时期一般在炎热的夏季,卵一般产在珊瑚洞穴、空贝壳以及其他相对隐蔽的地方,卵外面包着革质的卵囊。有些雌宝贝有护卵的习性,产卵后便伏卧在卵群上,直到孵化出幼体,才安心地到别处觅食。卵孵化后,幼虫经过一段浮游生活后,会陆续回归到海洋中。

我国宝贝的种类约有70多种,主要分布于海南岛、西沙群岛、台湾等海域。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虎斑宝贝。虎斑宝贝的个体比较大,壳长10厘米左右,其颜色灰白或淡黄,还点缀着许多大小不同的黑褐色斑点,犹似虎皮,漂亮至极。现已被列入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因此,人们应更自觉地加以保护,好好珍惜这一宝贵的生物资源。

5.乌贼

乌贼属于头足类软体动物,别名目鱼,与章鱼和枪乌贼近缘。它体长2.5~90公分不等,稍扁,两侧有狭窄的肉质鳍。在乌贼头的前方、口的周围长着10条腕足,有8条短腕,还有两条长触腕以供捕食用,并能缩回到两个囊内。它的腕及触腕顶部有吸盘。

乌贼通常栖息于热带和温带沿岸浅水中,冬季则迁至较深的海域。常见的乌贼在春、夏季繁殖,约产100-300粒卵。乌贼主要以甲壳类、小鱼为食。

乌贼的身体内有一个“墨囊”,里面装满了墨汁,在遇到敌害时,它就会喷出烟幕来保护自己。此外,乌贼还可以变换体色,被称为“海洋中的变色龙”。

6.章鱼

章鱼同乌贼一样,也属于头足类软体动物。不过它只有8只脚,而没有像乌贼那样专门用来捕捉猎物的捉脚。它的8只脚很长,像八条带子一样,所以人们又把它叫作“八带鱼”。

章鱼性情十分凶猛。它的脚上长有吸着力很强的大吸盘。倘若手里拿着一个小章鱼,它会用吸盘紧紧吸住你的手,要想把它取下来恐怕得费一番功夫。

章鱼的身体也像乌贼一样有个墨囊,而且所喷的墨汁含有毒素,可以用来防御和进攻敌人。一件很有趣的事实是,章鱼睡觉时,并不是全身都在休息,而是会留有一至两条长脚“值班”,反复地转动。尽管在睡觉时它的身体和其他的脚都会感觉比较迟钝,但是,一旦有东西触碰到它值班的那只脚,章鱼就会立刻警醒,射出浓厚的墨汁,使海水变得一片漆黑,以保护自身的安全。

五花八门的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的外表长有许多长短不一的棘状突起,它的身体构造非常有意思,都呈辐射对称,主要是五辐射对称,它在无脊椎动物中进化地位非常高。棘皮动物全都生活在海洋中,在陆地和淡水中绝对找不到它们的踪影。到目前为止,在中国海所记录的棘皮动物共有600种。下面我们来看海星、海胆和海参的介绍。

1.分身有术的海星

海星

海星的体色也不尽相同,几乎每只都有差别,最常见的颜色有橘黄色、红色、紫色、黄色和青色等。

海星通常有5个腕,但个别的也有4个或6个,最多的多达40个腕,在这些腕下侧并排长有4列密密的管足。海星可以用管足来捕食或攀爬,大个的海星有上几千个管足。海星的嘴在它的身体下侧中部,可与它爬过的物体表面直接接触。海星有大有小,小的只有2.5厘米,大的则有90厘米。科学家还发现,海星浑身到处都是“监视器”,它凹凸不平的棘皮上长有许多微小发亮的晶体,这些像眼镜一样的微小晶体具有聚光功能,能使海星在同一时间观察到各个方向的情况,及时掌握周边的信息。

海星还有一种特殊的绝招——分身之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海星会硬生生扭断自己的双腕,从而脱离敌人的掌握。但我们不必担心,海星的腕、体盘受损或自切后,都能够自然再生。海星的任何一个部位都能重新生成一个新的海星。这种惊人的再生能力,使得断臂缺肢对它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

2.全身都是刺的海胆

海胆与海星同类,是棘皮动物家族中的另一成员,它有一层精致的硬壳,壳上布满了一种叫棘的硬刺。这些棘是能动的,它的功能是保持壳的清洁、运动及挖掘沙泥等。除了棘,海胆还有一些管足从壳上的孔内伸出来。这些管足的功能各不相同,有的用来摄取食物,有的用来感觉外界情况。

海胆的形状有球形、半球形、心形或盘形,颜色有绿色、橄榄色、啡色、紫色及黑色。海胆为暖海呈温带海底层种类,生活在海藻丰富的潮间带以下的海区礁林间或石缝中,以及较坚硬的泥沙质浅海地带。白天潜伏于泥沙中,晚上出来活动,依靠足和棘在海底爬行觅食,用咀嚼器磨碎食物。主要以海藻、海绵、水螅等为主食。

3.海中珍品---海参

在海洋深处海藻繁茂的地方,生活着一种貌似黄瓜的动物,它们披着褐色或苍绿色的外衣,身上长着许多突出的肉刺,这就是海中的“人参”----海参。海参种类繁多,全世界约有1100多种,我国约有100余种,可食用的约20余种,是棘皮动物中经济价值最大的一纲。

海参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洋中,多栖息在水深13~15米的海藻繁茂、风浪冲击小、水流缓慢、透明度较大、无大量淡水注入的海区。海参不会游泳,只是用管足和肌肉的伸缩在海底蛹动爬行。爬行速度相当缓慢,每小时仅移动3米,比蜗牛还要慢。海参主要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




17890209879世界上最大的无脊椎动物是什么?
束宏恒答:是大王乌贼。墨西哥海湾发现的大乌贼还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在太平洋、大西大西洋的深海水域有一种大王乌贼,体长约20米左右,重约2-3吨,是世界上最大的无脊椎动物。大王乌贼,通常栖息在深海地区,主要产于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世界上最大的无脊椎动物,身长估计约10至13米,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软体动...

17890209879刚才看了个纪录片说世界上最大的无脊椎动物是椰子蟹,可我朋友说是鱿鱼...
束宏恒答:鱼类是最早的有脊椎动物,所以章鱼螃蟹都属于无脊椎动物,但是深海的巨型章鱼可以和鲸鱼搏斗,所以你朋友说的是对的。

17890209879横跨大洋的海洋动物有哪些
束宏恒答:高等哺乳动物--蓝鲸等;分布广泛,从赤道到两极海域,从海面到海底深处,从海岸到超深渊的海沟底,都有其代表.海洋动物可分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原索动物和海洋脊椎动物3类. 在海洋中的动物群.海洋的生活条件相对一致,

17890209879鹦鹉螺是不是脊椎动物?
束宏恒答:1. 鹦鹉螺,学名为Nautiloidea,是海洋中的软体动物,被古生物学家誉为无脊椎动物中的“拉蒂曼鱼”。这种动物在1.2亿年前已经灭绝,是陆地上脊椎动物的祖先之一。鹦鹉螺是地球生命进化的见证者,具有极高的古生物研究价值。2. 鹦鹉螺的种群从遥远的奥陶纪、白垩纪、新生代一直延续至今。尽管经历了数亿...

17890209879奥陶纪:海洋无脊椎动物繁荣的时代
束宏恒答:鹦鹉螺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现代海洋仍有少量卷曲鹦鹉螺生存,被称为活化石。头足类全部生活在海洋中,从浅海到大洋深处,从热带到寒带都有它们的踪迹。如果我们把无脊椎动物称作低等动物,脊椎动物(包括人类)为高等动物,那么头足类就是低等动物中最高级的种类,其包括乌贼、章鱼和鹦鹉螺、菊石、箭石等...

17890209879海洋里有什么动物
束宏恒答:1、海洋无脊椎动物。占海洋动物的绝大多数,门类最为繁多。主要的有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毛颚动物、须腕动物、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等。2、海洋原索动物。海洋中介乎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动物,包括尾索动物和头索...

17890209879大海里都有哪些动物
束宏恒答:大海里的动物有:海洋动物现知有大约20多万种,它们形态多样,包括微观的单细胞原生动物,一直到高等哺乳动物——鲸类等;海洋动物可分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原索动物和海洋脊椎动物等3个大的类群。一、鲨鱼 鲨鱼早在恐龙出现前三亿年前就已经存在地球上,至今已超过五亿年,它们在近一亿年来几乎没有...

17890209879海洋类动物有哪些
束宏恒答:海洋动物共有几十个门类,可分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原索动物和海洋脊椎动物等三大类。1、海洋无脊椎动物,占海洋动物的绝大多数,门类最为繁多,主要的有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毛颚动物、须腕动物、棘皮动物和半索...

17890209879潜鱼是什么鱼?
束宏恒答:潜鱼是小型海洋鱼类,别称隐鱼、珍珠鱼、海参鱼等,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鳕形目、潜鱼科(隐鱼科)的统称,因潜生于海参、珍珠贝、海星及其他无脊椎动物体内而得名,全世界约共有4属26种,代表物种有细扁潜鱼、细尾潜鱼、大牙潜鱼、长臂潜鱼等。二、形态特征 潜鱼体长3~...

17890209879什么时期地球上出现了海洋无脊椎动物?
束宏恒答:红珊瑚是海洋低等无脊椎动物,属于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八放珊瑚亚纲,软珊瑚目、硬轴珊瑚亚目、红珊瑚科、红珊瑚属的海洋动物。人们见到的红珊瑚是残留的骨骼。 (1)红珊瑚的生物学特点 红珊瑚生长要求的生境条件,从地中海——大西洋区和太平洋区的调查得知,它们要求有硬底、流急、无沉积物(特别是无陆源性...


(编辑:包矩玉)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