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台湾版布袋和尚,弥勒佛为什么下凡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5-31
布袋和尚是弥勒佛还有谁是弥勒转世

佛家度化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所以要度人,要现人身。佛门中有规矩,不可透露身份,如果佛菩萨透露了身份,那么就要立刻走。如果暴露了身份还没有走的,那一定是假佛假菩萨。所以,这样就杜绝了一些神鬼故弄玄虚、迷惑众生的事情。

布袋和尚是南宋的人,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一生教化众生,背布袋行走世间。最后坐化的时候,跟众人说他是弥勒菩萨再来的,说完就立刻走了。所以自从南宋以后的弥勒菩萨造像,就都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造的。

历史上还有谁是弥勒菩萨转世的,这个我不太清楚。但是历史上有很多公案。比如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寒山、拾得是文殊和普贤菩萨再来的,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等等。他们都是慈悲到了极处的圣人,不辞辛苦度化六道众生。

神话的大千世界32:布袋和尚弥勒佛
弥勒佛像
在佛教诸佛中,弥勒佛可能是最有趣味的一个佛了。他的样子很是逗人喜爱,一进天王殿,只见座上一位胖大和尚,袒胸露腹,箕踞而座,一个大肚子滚圆凸出,十分的醒目。他手掐串珠,喜眉乐目,笑口常开。有这样一副对联,就是形容他的: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由此可以,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已经在中国是深入人心。
但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时候,弥勒佛可不是这副模样,他庄严肃穆,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他头顶布满卷曲的小螺髻,丰颐慈目,大耳垂肩,身披袈裟,毫无表情,和我国本土的弥勒佛完全不是一回事。
《西游记》中的弥勒佛是这个样子的:“大耳横颐方面相,肩查腹满身躯胖。一腔春意喜盈盈,两眼秋波光荡荡。敞袖飘然福气多,芒鞋洒落精神壮。极乐场中第一尊,南无弥勒笑和尚。”
这里的弥勒佛也是个中国化的笑菩萨形象,是在中国民间被称为“喜仙”的“布袋和尚”。取经四众途经小雷音寺时,遭遇的小雷音妖怪便是弥勒佛的童儿。《西游记》中的弥勒佛形象显然和印度的不同。为何中国化的弥勒佛会和原先印度的完全不同呢?这其中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为慈氏。这是菩萨的名称,距离佛相比还有一层。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成佛经》讲,弥勒出生于古印度南天竺劫波利村大婆罗家庭,属一等贵族,非常的尊贵。他后来皈依佛门,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释迦授记,弥勒将继承自己的佛位为未来佛。按佛教说法,佛国世界中有三位相连续的佛。第一位即是过去佛,称为“燃灯佛”,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得名。释迦牟尼未成佛时,燃灯佛曾给他授记,因为燃灯佛称为过去佛。第二位是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第三位,即这位弥勒佛,也称未来佛。
印度本土的弥勒佛像
弥勒修炼成道,先于释迦入灭,升入兜率天。
兜率天在《西游记》里,是太上老君居住和炼丹的地方,但在佛经里,却是弥勒佛的居所。这里的一昼夜,相当于人间的四百年。释迦牟尼告诉众生,在他涅??四千岁(相当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人间将发生一次又一次的洗劫。那时候,弥勒佛会从兜率下凡,在华林园龙华树下继承他的弘扬佛法事业,救助众生,光明就会重新来到人间。正是这个缘故,弥勒被提前为未来佛。
而我们所熟知的那个笑嘻嘻的布袋和尚“大肚弥勒佛”历史上却实有其人。他是五代后梁时一位名叫契此的游方僧人,又号“长汀子布袋师”。据《宋高僧传》卷二十一、《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五载,他是浙江奉化人,容貌古怪,长得矮胖,肚子奇大,常用竹杆挑着一个大布袋,面带笑容,四处化缘,他见物即乞,语无伦次,随地寝卧,如颠似痴。他善知天文、阴阳,天要下雨时,就穿湿布鞋;亢旱时,便着根木屐,人们都以此作为天气的征兆。他还能预知吉凶,为人驱邪避祸。他曾作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这首歌阐述的即是禅宗“即心是佛”的道理。
契此疯颠的行为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因而名噪一时。他的圆寂也颇为奇特,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契此来到奉化岳林寺东廓,端坐在一块盘石上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逝。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和尚竟然是弥勒佛的化身。人们把他的肉身葬于岳林寺西二里,并取名为“弥勒庵”。于是人们便照他的模样塑成“弥勒菩萨”,他的布袋自然也与他是形影不离。塑像放在天王殿中,受人膜拜。
这位布袋和尚在宋朝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被宋哲宗赐号为“定应大师”。相传在他所葬之墓地,三年祥光耀现,又有锡杖和净瓶现于墓顶。为此,人们把这些东西都藏在“弥勒庵”里。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此庙祠被皇帝赐名为“崇宁”,千年以来一直香火不断。《西游记》里面的弥勒佛,即是根据这位布袋和尚的形象。
布袋和尚
但是,布袋和尚与弥勒佛像还是有区别的。而千百年来,他竟然取代了佛经里的弥勒菩萨,成为名扬四海、家喻户晓的人物。
弥勒佛居住的“兜率净土”妙不可言,据说上面有五百亿宝宫,还有五百亿诸天宝女,诸女执诸乐器,竟起歌舞,一派温柔富贵的气象。而弥勒成佛时的“佛国净土”则更美妙,据《佛说观弥勒菩萨下生经》载,这里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各种珍宝散于各处,无人拾捡,视之如同瓦石。此处土地像镜子一样平整,又用香汁灌地,极其香净。土地中可自然生出粳米,而且没有外面的皮。更有意思的是,人们想方便的时候,地就自行裂开,等事毕之后又自行合上,连厕所都不需要上了。
由于西天净土如此富足美丽,所以委实使一些人对此着了迷。中国的净土信仰自唐代开始大盛,且经久不衰,一直延至现在,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唐代高僧玄奘也很向往兜率净土,他临死前,一直不断称念弥勒名号,求得能住进“兜率内院”。白居易到了晚年,完全沉溺于佛教之中,他日日在佛前焚香,并稽首发愿:“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画弥勒上生帧记》)
由于佛教宣称弥勒是要继承释迦牟尼佛位的未来佛,所以弥勒就成了改朝换代之佛,弥勒下世也就成了人间改朝换代的象征。历史上有些农民起义就托言弥勒下世,“弥勒出世”成了救苦救难的福音;“弥勒下世”则是劳苦大众渴望解脱苦难的救星。据《隋书》卷二十二载,河北宋子贤,陕西向海明都自称是弥勒出世,谋划策动起义。唐代开元年间也流传着这样一个谚语:“释迦牟尼末,更有新佛出。李家欲末,刘家欲兴。”为此,唐玄宗亲自下了《禁断妖讹等敕》,严加追捕与事件有关的人。宋代王则则起来造反,他也宣称:“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
元代以后,弥勒佛信仰更甚。元末,赵丑斯、郭菩萨倡言“弥勒当有天下”,韩山童宣扬“天下大乱,弥勒佛下生”,彭和尚作偈颂劝世人念弥勒佛。这些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终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太平天国之时,贵州号军起义,白莲教一枝灯花还有宣传弥勒降世的新王来执掌乾坤。近代一些会道门,如天地会(洪门)、青红帮、一贯道、先天道等,也崇奉弥勒佛。
白莲教即以弥勒转世招揽人心
但中国民间崇拜的弥勒佛,多为中国式的布袋和尚。历史上也有人利用布袋和尚来讽喻统治者。朱元璋登上皇位后,杀戮功臣,残酷镇压反对派,制造了不少冤案。有一次,他出去私访,直到一座破庙里,里面空无一人,只见墙上画着一个布袋和尚,还题有一首诗:
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将一袋藏;毕竟有收还有放,放宽些子又何妨!
当时墨迹还很新鲜。朱元璋大怒,马上派人去抓题诗作画之人,但那人已无影无踪了。
元代以来,布袋和尚的形象还出现在戏剧舞台上。著名的有元代郑廷玉的杂剧《布袋和尚忍字记》和清代戏曲《观音菩萨鱼篮记》。
由于中国人对宗仰信仰的实用主义较强,总觉得中国式的大肚笑弥勒,要比印度传来的一本正经的弥勒佛更为亲切、更为可爱。为此,人们制造出了一些“灵应”,如只要摸一下他的大肚皮,就可以消灾去病,保佑平安。后来还出现一种“五子戏弥勒”的塑像,几个大胖小子在弥勒身上爬来爬去与他嬉戏,即所谓“送子弥勒”。此世的平安实惠,自然比来生的往生净土更具现实性,所以大为盛行。
随着时间的变迁,各种各样的大肚弥勒的工艺品已成为普通人家中的一个摆设,失去了原本的宗教意味。在人们心目中,与其说是他一尊高贵的未来佛,不如说他是一个乐观豁达的吉祥物更为贴切。

这个是布袋和尚,法号契此,为阿逸多(弥勒)菩萨化身。示现于五代梁朝。背着的袋子既象征福德又象征烦恼。把袋子拿起就是烦恼,放下就是福德。所以他在世时经常警示人说:“还没放下吗?没放下只好背着走了”。但是他布施众生时却又总是拿不完袋里的东西,总是有很多,老也拿不光。人深以为奇,但都不解其深意与禅机。只有蒋介石的祖上蒋宗霸慧眼识珠,见其出语睿智,行动不凡,遂拜之为师。侍奉追随.据《蒋氏宗谱》记载:“布袋和尚教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为日课,世因呼宗霸为摩诃居士。”溪口蒋氏后裔则称他为“摩诃太公”。布袋和尚圆寂后,还做了一首《颂布袋和尚》诗,诗云:“兜率宫中阿逸多(阿逸多是弥勒名,兜率宫是他天上的出生地——引者注),不离天界降婆婆;相逢为我安心诀,万劫千生一刹那。”蒋宗霸曾跟随布袋和尚云游三年,晚年在鄞县东乡天童小盘山筑庵静修,死后就埋葬该地。 布袋和尚在圆寂前对蒋宗霸说:“我以布袋赠你,使你的子孙代代为衣冠世家。”然后诵偈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警世人,世人不相识。”遂坐化圆寂。世人才知是弥勒菩萨化现,后在庙里供奉的弥勒菩萨原形即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圆寂以后,蒋宗霸对他十分怀念,蒋宗霸专门为他造了一个“精舍”,取名“奉师塔’,作为纪念和奉祀,供奉布袋和尚塑像,朝夕礼拜。这座“奉师塔”直到清代光绪年间依然存在。布袋和尚即是汉传佛教寺院里大肚弥勒菩萨像的原形,是弥勒菩萨的化身.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远祖蒋宗霸(摩诃居士)因为侍奉弥勒菩萨的功德.子孙世代相传,连绵不绝.蒋介石为蒋宗霸28代孙,对这位远祖十分崇敬,发迹后曾三临其墓地,顶礼膜拜。1949年4月,蒋介石离开家乡前,自知回乡无期,特地偕张群、俞济时、蒋经国同到小盘山祭扫。他在祖宗墓前站立默祷、行礼如仪以后,来到摩诃墓旁的弥陀寺,当时的住持果证出寺门迎接,入方丈殿就座奉茶。蒋介石命随从送上两千斤谷钱(因当时物价跳动,人们常以谷钱折算钱钞)、十丈白布,拜托果证看管祖坟,按时供祭。
为了经常纪念这位摩诃太公,蒋介石还于1930年在离祖宅丰镐房不远的养松园,建造了一座摩诃殿,内供蒋宗霸塑像,早晚由蒋氏女眷燃烛供香。他的发妻毛福梅笃信佛教,生前常在此拜祖念经,死后葬于大殿前侧,现在已成为溪口的一个旅游景点。


15225771364台湾版布袋和尚,弥勒佛为什么下凡
孙叙往答:这个是布袋和尚,法号契此,为阿逸多(弥勒)菩萨化身。示现于五代梁朝。背着的袋子既象征福德又象征烦恼。把袋子拿起就是烦恼,放下就是福德。所以他在世时经常警示人说:“还没放下吗?没放下只好背着走了”。但是他布施众生时却又总是拿不完袋里的东西,总是有很多,老也拿不光。人深以为奇...

15225771364弥勒佛下凡的真正原因
孙叙往答:弥勒佛的下凡缘起 传统说法认为,弥勒佛为了救度众生,深感人间之苦,便决心下凡。受到诸多诸如佛陀的加持和天宫的支持,最终于南天竺一带,成道成佛。他开创了弥勒法门,以供弥勒弟子追随修行。弥勒佛下凡的真正原因 弥勒佛之所以下凡,是因为众生纷扰,痛苦不断,他深刻认识到,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渡化...

15225771364弥勒佛为何在中国称为“布袋和尚”?
孙叙往答:那时候,弥勒佛会从兜率下凡,在华林园龙华树下继承他的弘扬佛法事业,救助众生,光明就会重新来到人间。正是这个缘故,弥勒被提前为未来佛。 而我们所熟知的那个笑嘻嘻的布袋和尚“大肚弥勒佛”历史上却实有其人。他是五代后梁时一位名叫契此的游方僧人,又号“长汀子布袋师”。据《宋高僧传》卷二十一、《佛祖历代通...

15225771364弥勒佛的由来
孙叙往答:第一个形象出现在十六国时期,是交脚弥勒菩萨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上生经》,说他本是世间的凡夫俗子,受到佛的预记,上生兜率天,成为登十地成等正觉的菩萨,演说佛法,解救众生。第二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演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佛装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下生经》,说他将由兜率天下到人世间...

15225771364弥勒佛的故事
孙叙往答:原因是布袋和尚圆寂前留下偈颂:“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因此地方僧人认定他便是弥勒的化身,便以他的形象来塑像。弥勒佛的来历和故事弥勒佛的来历弥勒佛是未来佛。弥勒佛,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_利耶,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弥勒佛...

15225771364弥勒佛的来历和故事是什么?
孙叙往答:第二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演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佛装形象,该形象依据来源于《弥勒下生经》。第三个便是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成的弥勒形象。原因是布袋和尚圆寂前留下偈颂(诗歌):“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因此地方僧人认定他便是弥勒的化身,便以他的形象来塑像。

15225771364求弥勒佛来历?
孙叙往答:武则天运用佛教的化身转生理论,说我就是弥勒佛下凡。武则天用弥勒,构建了她取代李氏子孙,成为名正言顺皇帝的理论基础。 白居易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为了往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分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

15225771364关于布袋和尚的传说有哪些?
孙叙往答:从佛经中人们了解到弥勒菩萨来到现实世界成佛并救度世人、解脱众苦的思想。在五代时期,便演变出了一个布袋和尚,他强调“即心是佛”,重视心灵和自我净化,说佛和菩萨就在现实人间。这正是佛所强调的佛法在人间、修行不离现实生活的体现。布袋和尚倡导慈悲济世,救苦救难,利乐众生,并且引导世人克制...

15225771364布袋和尚是弥勒佛吗
孙叙往答:据传,布袋和尚的形象通常是一个胖胖的和尚,手拿布袋,袋里装着各种财宝,象征着他的慈悲心和施舍精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人们常常把布袋和尚当作财神爷来供奉,希望能得到财富和好运。而布袋和尚与弥勒佛的联系,则是因弥勒佛被视为救世主,他的化身可以随时随地出现,帮助众生解决难题。因此,布袋和尚...

15225771364弥勒佛投胎到人间吗?
孙叙往答:请问修到金刚不坏之身的慈航法师,是如来的分形吗?答:所观人已无身 2.弟子看到法师的照片,感应到是当来弥勒如来的分形,未知所感正确否?答:从天道中而来 3.请问是从第四天下凡?答:所向处可开化 4.请问正是弥勒如来否?答:观所梦为吉利 #地藏菩萨木轮相法占验选辑# ​”一常观...


(编辑:白雍馨)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