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万物互为师学,天道也。是什么?出自哪里?作者是谁?望解答。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5-31
万物互为师学,天道也 是什么意思⊙_⊙

万事万物都互相为师,相互学习,这是天道的真理所在。

万事万物都互相为师,相互学习,这是天道的真理所在。

指的是世间万物都可以相互参照学习。出自梁晓声《困境赐予我的》

原文节选

我心中自然清楚那是为什么,我悄悄对冯先生说:“在我看来,它们每一只都是高贵的。”冯先生默默地点了一下头,表示完全同意我的看法。不知内情的人,纷纷向冯先生发问,冯先生略述前事,众人皆肃默。

然塘中鸳鸯,隐荷叶一侧,不睬岸上之人,依然相偎小憩。两头依靠,呈耳鬓厮磨状。那雌鸳鸯的一只翅膀,竟仍搭在雄鸳鸯的背上……我陷入了沉思,突然想到了一句话:“万物互为师学,天道也。

内容提要

《困境赐予我的》该书收录梁晓声先生笔耕40余年间暖心经典散文作品60篇,私人化的书写,感人至深的笔调,展现隐藏在家国情怀下,犀利的理想主义者梁晓声温柔、敏感、坦荡的内在世界。

梁晓声编著的《困境赐予我的》共分七部分,主题唯“爱”与“善”,包括“爱是永不止息”“记忆的怀旧片段”“卑微者的歌”“最好的时代,最好的人”“越贫穷,越有力”“生命的事”和“时间的玫瑰”,

朴质的语言,细腻的文笔,写个人成长、家族记忆、小人物命运,写润玉成珠的情感体验,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平凡人深切的人文关怀。





3、它的本意是什麽? 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解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传说中的河上公(有人以为是汉文帝时人)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圣人”句注仿此。其意是说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通惠)由己树,未足任也。”(据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99年版)王弼之意,也是以为天道任自然而已,并不加惠于物。而万物各自有所用,如兽吃草,人吃狗之类。 解释1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19年初版)中,有对《老子》这句话的解释,提出了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王弼说,那就是将仁解释为慈爱;第二种,则作了哲理上的推阐,说: 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刘熙《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说不是人,不和人同类。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类,这叫做天人同类说。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 接着,胡适又说:“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最普遍,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是说天地无有恩意。”这就把两种不同的说法统一起来了。最后,胡适盛推他理解的老子的这个观念,说:“老子这一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科学的基础。” 1922年,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论第二章“天道的思想”附录二“天道观念之历史的变迁”中,也认为老子的话表现了对天的信仰的动摇,开启了后来荀子的天论思想。 解释2 锺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第一编第三章有附文《〈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解》(商务印书馆1929年初版),对此有所驳正。云:“吾统观《老子》全书,知其说之出于穿凿,未足据为定论也。”其下就从三方面来阐述:首先,从语言上来看,所谓“仁者,人也”的说法,是求其语源,不是等义。“‘人’字乃抽象名词,非具体名词也。故以人为仁之训则可,而以人易仁则不可。”而且依胡适之说,也只能说“非仁”,不能说“不仁”。何况此句之下又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语,总不能理解为“圣人不是人”吧?其次,从《老子》全书来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都是《老子》之言。所以要认定老子打破天人同类的谬说,证据是不足的。再次,胡适之误,是信了王弼关于“刍狗”的误说。王弼之说,分刍与狗为二物,说天不为兽生草,而兽吃草;天不为人生狗,而人吃狗。这里含有天以万物为草芥之意。实则刍狗是一物。《庄子·天运篇》载师金之言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意思是:刍狗扎成而未祭献时,用盒子盛着,上面用精美的绣巾覆盖着,尸祝斋戒了来送它到祭坛上。等到祭献以后,就废弃了,走路的人就践踏着它的头颅和脊背,拾柴草的人就捡起来烧火)“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将万物看作刍狗,用时尊荣,用后即弃之如弊屣,顺其荣华至衰败的发展过程。这自然是不讲仁恩了。 “刍狗”就是扎草为狗形,疾疫时用于求福禳灾,此时要文饰妆扮一番。祈祷之后,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刍狗即便弃置,人踏车轹,随后就将它当做柴草,一烧了事。我们看汉、魏、晋文献中的记载,就可以明白。《淮南子·齐俗篇》说刍狗和土龙刚刚做好的时候,用青黄色来文饰,蒙上绮绣,缠着红线,尸祝穿着纯黑色的祭服,大夫戴着礼帽来迎送它们。等到用完之后,土龙不过成了一堆土壤,刍狗不过成了一堆草芥罢了,有谁看重它们呢?许慎在其下注:“刍狗,束刍为狗,以谢过求福。土龙,以请雨。”很显然,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狗的样子,土龙就是用泥土做成龙的模样。刍狗是用来谢过求福的,土龙是用来求雨的。《说山篇》也说“刍狗待之而求福”。《说林篇》又说:“譬若旱岁之土龙,疾疫之刍狗,是时为帝者也。”这就说得更清楚了,刍狗的一个大用处,是瘟疫流行之时,用来祭神求福的。这时,它的位置,俨然是帝王一般。自然,用后就扔了。刍狗祭祀之前,位置尊崇,极尽荣华,祭祀之后,立即废弃,车轹火烧,已如上述。而《三国志·魏志·周宣传》说三梦来展现刍狗祭祀后的三个过程,也很有意思。说的是周宣善于占卜,有人就故意来考考他,说是梦见刍狗了,周宣说将会得到美食。不久出行,果然遇到丰膳。后来又说,又梦见刍狗了,周宣说:“你要小心,会堕车折脚。”不久,果如其言。第三次又说梦见刍狗,周宣说:“特别要注意呀,你家将失火。”家里真的很快遭到火灾。问的人后来说:“其实我三次都没有梦到刍狗,为什么这么灵验呢?”周宣说:“这是神灵让你说的,和真梦没什么不同。”问的人说:“我三次都说梦见刍狗,为什么结果很不同呢?”周宣说:“刍狗,是祭神之物。祭祀初毕,祭品可以分人,所以得到美食。祭祀结束,刍狗为车所碾压,所以会堕车折脚。这之后,就要将残碎的刍狗拿去烧火了,所以会失火。”(宣曰:“刍狗者,祭神之物。故君始梦,当得余食也。祭祀既讫,则刍狗为车所轹,故中梦当堕车折脚也。刍狗既车轹之后,必载以为樵,故后梦忧失火也。”) 这些材料,将刍狗的形状,所用的材料,用途和使用过程说得很清楚了。这个过程,是自然的过程。用时显贵,用后废弃,天地万物,莫非如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天地并不施仁恩,只是让万物如刍狗那样走完自己由荣华到废弃的过程而已。 解释3 另无名氏注曰:挫其锐,解其纷,是谓天地不仁;锐不挫,纷不解,是谓圣人不仁。 解释4 在现在大量的网络小说中引用这句话,同时又赋予了一些新的意思。 解释5 既然众生平等,又何来低贱卑微的“刍狗”?天地没有仁爱,把万物当作草扎成的祭品。刍狗非活祭品那样,在祭祀的时候,当场宰杀,而是祭祀完毕,将其丢弃或焚毁。现在引申为:事物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便如废品一样丢弃。 这句话看似阴险,其实大有深意,在学术界有许多人认为老子的《道德经》充斥许许多多阴险的言论,并将老子视为阴谋家的鼻祖。其实,老子的“阴险”,并不是在于害人,而在于“谋生”,故后来将其定义为“阳谋家”。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真的是众生平等吗?即便是宣称“众生平等”的佛教,也未曾实现过真正的平等。 社会上有人富贵腾达,有人低贱卑微;有人聪明绝顶,有人愚不可及;有人四肢健全,有人天生残疾,难道有些人生来就是花朵,而另一群人天生就是那花朵脚下的一块泥巴,他们的存在是为了衬托花朵的美丽? 天地本就是无爱无憎,无欲无求的,给予万物繁华并不是因为天地喜爱于它们,使万物萧条也并不是因为憎恨于它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在社会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就像万物的枯荣,天地的运作,谁也没有办法将其破坏,最终还是要选择不加以干预的“无为”的态度。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哪里? ——这是春秋时代思想家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第五章。 2、是谁说的? ——是老子说的。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政令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15025762509万物互为师学,天道也。出自哪里?是什么典故,什么意思呢
瞿阁玛答: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道德经》 15、万物互为师学,天道也 16、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

15025762509万物互为师学,天道也.什么意思
瞿阁玛答:万事万物都互相为师,相互学习,这是天道的真理所在。

15025762509天道是什么意思
瞿阁玛答:“天道”的字面含义是天的运动变化规律。世界必有其规则,是为天道。所谓天道,即万物的规则、万物的道理,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规则。“道”是中国乃至东方古代哲学的重要哲学范畴,表示终极真理、本原、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等等。道不是概念,名才是概念。天道,指运作永恒一切的道。

15025762509《道德经》中涵盖了哪些哲学思想?这本书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瞿阁玛答:永恒现象,所以叫做"常"。认识了常,就能包容一切,处事公平,天下就会归从,也就能长 久。人们效法天道,做到虚受一切包容万物,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呈现"天人合一"的状 态。《道德经》中的“道”思想即为哲学思想。一、《道德经》的辩证观 祸和福相互渗透,福中有祸,祸中有福 既然世界是运动...

15025762509文言文万物可以为师
瞿阁玛答:1.万物可以为师,可以学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在人生的道路上生存的更好。 2.老马识途,熟能生巧,知识经验丰富的人会更好的指明道路 2. 万物可以为师文言文 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

15025762509道是什么.什么是道,
瞿阁玛答:"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1、"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个提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由此可见: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出来的。”道“字的本义是运动的源头,即太阳,上帝。这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即终极真理;2、道,为中华哲学独有的哲学思想,...

15025762509天文学中的天道是什么
瞿阁玛答:所以,“天道”正是处于至高无上的有利地位而君临天下。 “天道至临”高度概括了“天道”傲然于世的优越地位,而“周行不殆”也进一步加强肯定了其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特征。 问题五:现代天文学的特点是什么? 现代天文学向两个方向发展,顶观化和宏观化。 微观化表现为天文物理和天文化学的发展。 宏观化...

15025762509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乾坤流转,万象更新,此乃天道也, 自古以来,有兴必有...
瞿阁玛答:天道的含义 天意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天意就是宇宙的意志。小到生物的生老病死,大到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无一不在天意的掌控之中。天意不可违,逆天而行者必遭天谴。在中国历史上,北周武帝是既要禁绝佛教,也要禁绝道教;最后身染恶疾,遍体糜烂而死,时年36岁。顺天意而行的皇帝则可以带领人民...

15025762509“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是什么意思
瞿阁玛答:意思是: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指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或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


(编辑:茹削建)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