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孙中山作为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8
走向共和中孙中山的作为政治人物的三个特点

对孙中山先生的评价,就会发现有很多不理智,稀里糊涂盲从的现象。孙中山先生在半个多世纪以来,非议较少,海峡两岸都予以肯定,被尊崇为“国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对他的赞扬主要是指创建共和,结束了王朝的专制体制,建立民主宪政国家;他的主要思想集中在提倡的“三民主义”上,认为这是中国历史思想上的一大进步。现在我们回过头去看,当时从表面上推翻帝制并不是很难做到一件伟业,而是结束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是明摆着的事,关键在于如何“过渡”,如何走“下一步”。实际的历史现实说明当时并没有取消帝制的基础,主张推进先立宪的“先知”们的目光才是正确的。果然是武昌一声炮响,并没有发生多大的社会动荡,清王朝就垮台了,明面上结束帝制当然也是一种进步,值得赞许。直接做到这一点的是袁世凯,他在结束清帝制这一事件上采用给清皇室一定优惠,换取清王室的退位,是避免社会更大动荡的措施,是值得赞扬的一个政治家的行为。辛亥革命是上世纪付出代价最少而有显著成果的革命,而袁世凯所起的作用在今天又得到多少人的赞许呢?至于他的称帝做法,不过是不识时务,现实也使他自食恶果。将他斥为“窃国大盗”,岂不知当时在民主极为脆弱的社会基础上,清室的退位勾起数不清“野心家”的“窃国”欲望。混乱的社会给“革命”提供了机会,也给了“真命天子”“黄袍加身”的机遇,致使民国初期很快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我们赞扬孙中山是因为推翻了帝制,从这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看,孙中山并没有在人们的认知上推翻帝制,就是进入新世纪了,赞扬皇帝的文章和影视剧也常常得到人们的认同。现实中也没有建立起民主立宪的共和国,就是武昌起义也不是他直接指挥。当时赞同推翻清王朝专制体制的人很多,而辛亥革命只是从表面上推翻了帝制,仅从这件事上讲,武昌起义的勇士们,逼迫清室退位的袁世凯都比孙中山更值得赞扬。而从对民主立宪知识的普及上来讲,从宣传民主立宪来讲,应当赞扬梁启超。孙中山被肯定的重要一点是奠定了“革命党”发展的基础,他是国民党的创始人之一,共产党创建初期也得到他的扶持。两党在重要政治场合都悬挂他的画像,而且是唯一都被两党高调肯定的历史人物。孙中山力主把中国建设成民主自由的共和国,这也成了两党的目标,是符合了人民的意愿。既然是人民的追求,提出这个目标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功绩”,关键是提出实现目标的好方法、好措施,以较少的“牺牲”来达到目标。而孙中山给两党指出的是从俄国学来的“武装夺取”之路。当时不少有识之士就指出走这条路的危险性,同时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和民主宪政的目标向背的,用这种方法是达不到真正的“人民的意愿”。历史的进程果不其然,武力讨伐的结果是引发十年内战,继而使日本乘虚而入,随后又有了更为惨烈的三年内战。国民党在台湾当然也有功绩可言,并在局部实现了民主宪政,但这一功绩应当记在蒋经国的身上,和孙中山就离得远了。从现实历史上看,孙中山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那么,在理论思想建树上是否有值得纪念的呢?孙中山可能是忙于“革命”的缘故,并没有创作出系统而有思想的理论著作,他的政治主张集中在他的“三民主义”上。我们仔细分析孙在这三个主义上的言论,可以说很多都是泛泛而谈的空话,在实践上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首先他所提出的“民族主义”,最早是“驱逐鞑虏”的大汉族主义,这比各民族要相互融合的观念落后。国民党执政时的国旗意义也比民国初年的“五族共和”旗帜更缺少民主性。同时孙在为了取得革命胜利上不遗余力,多次乞求国外势力对中国的干预,他最后的成功就是“联俄”的结果,此时民族主义何在呢?关于建立民主自由宪政共和国的理念,上面已经提到,不再多述。至于提到的“民生主义”不过是全世界人们都追求的“普适价值”,这在王朝专制时期也有“民为贵”之说。“公平”、“正义”是人们普遍希望的社会状态,出现严重的贫富不均和劳动力极其廉价的现象是需要改革的。孙中山笼统地提出的“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这些语言反映的是多数普通公民的意愿,只要是有远见的政治家都会提出的,而关键是结合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强调这些笼统的话语,而无切实可行的措施,很容易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破坏了经济秩序,继而引发社会的剧烈动荡。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只有“空话”而无实际措施,在土地问题就是最典型的。败退台湾之后,实行了切实而温和的“土地改革”,为民主宪政打下了经济基础。而这些和孙中山无关。我们分析上世纪中国社会出现的混乱和战争,不少都不难找到孙中山的“影子”;而社会出现的进步现象,如民国初年的脆弱宪政现象,文化、思想解放的现象,报刊自由发行的现象,工商业大发展的现象,都很难找到是孙中山提倡的结果。我们崇拜他,给他塑像,不就是盲从吗?笔者不是基督徒,但注意到基督教中最重要的戒律之一是不得崇拜偶像。这一观点看上去是让你单独崇拜上帝,而实际效果就是不要将人“神圣”化,不要极端看待一个人。不去崇拜具体人物的做法正是民主宪政的需要,我们分析欧美民主立宪国家莫不遵守了这一点。任何一部成熟的宪法,没有将具体人名写入宪法的,也不存在“某某(人)的思想”是立国之本的说法。人是爱好思考的,同时又懒于认真思考,独立去仔细分析。这种人性上的缺陷很容易使人产生对“偶像”的崇拜。人们推崇某个人,实际上反映的是思想上的“共鸣”或是某方面的共同“爱好”,这在“专业”层面上是完全合理的,如众多的“追星族”,以及对一些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的认可。但当追崇的是与执政集团有关的“政治”人物时,常常是和对“权力”的认可有关,也常常透露出对“胜王败寇”丛林法则的推崇。此时不再会有“宽容精神”的民主,而容易产生对“专制”的赞扬。例如对孙中山的推崇,背后反映出的就是对国民党“党权至上”的认可。当极端去看待一个政治历史人物时,这个人的真实历史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一个对中国历史进程并没有做出多少正面贡献的人被封为“伟人”、“国父”,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如果我们能保持自己的“思考”,做到一个有理性的人,就是拒绝“极端”的去评价任何人,尤其是政治历史人物。这一点是稳定社会必备的“语言环境”。语言上的争论常常引起“行动”,在对人的评价争论上往往出现在“挂画像”、“塑雕像”等具体现象上。如果是在个人“领域”,如家中,愿挂谁的像是个人的自由。而在公众场合,尤其是“政治性”比较强的广场应当去掉产生“个人崇拜”的土壤,不去挂具体政治人物的画像和立塑像。人们对很多历史政治人物评价的崇拜常常转到对所谓思想(言论)的认知上,人们常常用一些“伟人”的语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这又是一种错误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处理社会具体问题时,不能以“某人”所说的话或“思想”作为行动的依据,这也是实现真正“法治社会”的前提。一种观点有意义不在乎是谁说的,而在于真实反映了现实,能指导实际的进程。尤其是能符合“法”的要求。如果我们从一个人所创造的“思想”去评价这个人,可以将对人的评价转到对言论(他的思想)的评价上。此时参与评价的人应当熟知这个人的主要言论。例如对孙中山进行评论,应当去分析他的文集中有多少符合逻辑,有多少具有实际意义。没有系统看过他的言论集的人是没有资格来抬高或贬低他。尤其我们不能对某人类似广告词的片言只语来评价他,例如孙中山题词“天下为公”,就认为他“伟大”,是没有道理的。人们喜好对历史人物做出评价,如果作为学术问题,或者是茶余饭后的闲聊,我们应当养成从某个具体的方面去看的习惯,多谈具体事件,少一点笼统而极端的话语,要给对方留点交谈的余地。理性评价政治历史人物是我们提倡民主立宪绕不过去的话题,而“理性”就是拒绝极端褒贬任何一位历史政治人物。

孙中山有坚强的革命意志,选定了革命目标之后,忠贞不渝。他能把革命志士团结到自己麾下。有很强的演讲能力。不足之处是没能真正认清革命现状,妄图依靠南方军阀打倒北洋军阀,最后才发现南北军阀乃一丘之貉。晚年才实现转变,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组建新式军队。

民族 民权 民生

  孙中山革命:
  ●1883年 与陆皓东捣毁神像。
  ●1884年 “始有志于革命”;鼓动“勿敬朝廷”,被视为“大逆不道”,与陈少白、尢列、杨鹤龄为“四大寇”;《致郑藻如书》。
  ●1894年 《上李鸿章书》;兴中会成立。
  ●1895年 香港密谋起义失败,陆皓东等就义。
  ●1896年 伦敦蒙难。
  ●1898年 拜会康有为、梁启超。
  ●1899年 两党合作失败。
  ●1900年 惠州起义失败。
  ●1904年 加入致公会。
  ●1905年 同盟会成立;《民报》创刊,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1906年 提出“五权宪法”。
  ●1907年 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廉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
  ●1908年 钦州、廉州起义、云南河口起义。
  ●1910年 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 武昌起义。
  ●1912年 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发表《孙大总统对外宣言》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月辞临时大总统职。
  ●1913年 宋教仁被刺;发动二次革命。
  ●1914年 成立中华革命党,任总理。
  ●1915年 发表《讨袁声明》,发动“护国运动”。
  ●1916年 发动护法运动;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
  ●1917年 被迫辞去大元帅职,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列宁复函孙中山,向“中国革命的领袖”致敬,“共同进行斗争”。
  ●1918年 《建国方略心理建设》付梓;发表《护法宣言》; 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
  ●1921年 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次在广州建立政权;《建国方略物质建设》付梓;会见李大钊。
  ●1922年 以大元帅名义发动员令,命令各军分路出师北伐;与陈炯明失和,北伐失败;李大钊由京到沪会见交谈,并介绍李大钊加入国民党。
  ●1923年 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公布《中国国民党党纲》,《中国国民党总章》;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复命廖仲恺与越飞商谈中苏联合细节; 再建大元帅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国国民党党纲草案》;发表《关于粤海关关余问题宣言》,抗议美、英干涉中国内政;李大钊抵广州,协助完成国民党改组和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
  ●1924年 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办黄埔军校;发布《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通过《国共合作草案》、《国民党与世界革命运动草案》;发布《北伐宣言》,举行北伐誓师典礼; 应冯玉祥之邀,同意北上;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帝和反对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发表《入京宣言》。
  孙中山思想
  ▲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
  ▲倡导“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推行“万能政府”——“广兴福利,大有为式”。
  ▲注释“人民之权”——政权应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
  ▲注释“政府之能”——“治权,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
  ▲阐明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
  ▲提出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倡社会互助理论:“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评价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天安门广场孙中山像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介石、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介石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对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176719233802023年中山平均生活水平多少?
习若庭答:总体来说,中山作为一个城市,具有较高的生活水平,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优质的公共服务,但生活成本也相应较高。具体的平均生活水平数据,需要参考相关统计数据,并结合个人情况进行评估。

17671923380中山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习若庭答:中山是一个怎样的城市,作为一个过去在中山生活五年的人来告诉你。中山整个感觉就像邓丽君唱的《小城故事》。人多地广,邻近珠海,佛山。所涉及的行业也非常多,各行业都不愁找不到合作伙伴。最主要的是环境很好,虽然近些年房地产盛行,但中山也没有表现出很城市化的感觉。比起珠海杭州这类城市要亲切很...

17671923380中山市的西南方向是甚么城市?
习若庭答:中山市作为“广东省四小虎”,经济实力不容小觑。地图上看,中山市西南方向的地级市由近到远依次是“阳江市”“茂名市”和“湛江市”。西北有江门、北部有佛山、广州,东北方向东莞,深圳差不多位于正东。

17671923380作为中山人,能否谈一谈中山对你有怎样的意义?
习若庭答:作为中山本地人,中山的居住环境不错,二十年前就以环境优美、绿化好闻名全国,中山对我的意义就是牵挂,美好的回忆。

17671923380星辰大海在哪里拍摄-取景地介绍
习若庭答:星辰大海在哪里拍摄新剧《星辰大海》是在广东中山与马来西亚两地拍摄,中山作为全国宜居城市排名前列加之沙溪镇作为中国休闲服饰名镇,正好符合剧组拍摄的场景需要。取景地景点介绍中山 中山故居 孙中山故居,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坐东向西,占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孙中山...

17671923380你能简单分析一下深圳、中山和珠海这三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吗?_百度...
习若庭答:接下来我们来到的地方叫做中山市,它位于广东省的南部地区,是珠江三角洲上的重要城市,其面积为1783.67平方公里是省内面积第二小的城市。中山市作为“广东四小虎”之一,不仅三大产业并驾齐驱地发展,而且还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粤剧在这个地区灿烂发展,吸引了众多戏曲爱好者前来领略。中山市...

17671923380中山市为什么不设区
习若庭答:中山市为什么不设区?1. 国家政策限制 中山市属于广东省管辖,但是在行政上并没有划分为县区,而是直属于广东省。这是因为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将中山市作为一个省辖市直接管理,不再设置区级行政区划。2. 历史原因 相传,在明朝时期,中山是广东的重镇之一,为了方便统治和管理,当时将其设置为县。

17671923380简述孙中山一生的重大贡献
习若庭答:孙中山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的先驱,他“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为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付出了毕生的奋斗和追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一、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终结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蓠 二、提出和倡行“...

17671923380孙中山对中国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习若庭答:孙中山作为近代中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为中国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终结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蓠。1911年(宣统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以每省1票的方式16票赞成1...

17671923380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
习若庭答:孙中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治主张的人,并为此不懈奋斗了十几年。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孙中山息息相关,是孙中山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多年间的革命宣传和艰苦奋斗打下的革命基础,才换来如此的胜利局面。二、创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894年11月,孙中山创建了中国第一...


(编辑:籍党莎)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