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事的文言文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2

1. 事 文言文中的意思

释义 shì

①<;名>;事情。

②<;名>;特指战事。

③<;名>;政治事务。

④<;动>;从事;做。

⑤<;动>;侍奉;服侍。

⑥<;量>;件;样;种。

1)物有本末,事_①<;名>;事情。__有终始。

2)常有大度,不事_④<;动>;从事;做。__家人生产作业。

3)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_⑤<;动>;侍奉;服侍。__之。

2. 文言文事的意思

◎ 事shì(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

第一、本义:官职。

事,职也。——《说文》

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韩非子·五蠹》

第二、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

事,勤也。——《尔雅》

为政事庸力行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在君为政,在臣为事。”

事蚤济也。——《礼记·乐记》

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注:“任也。”

陉山之事。——《战国策·秦策》。注:“役也。”

公侯之事。——《诗·召南·采蘩》

王事多难。——《诗·小雅·出车》

赵太后新用事, 秦急攻之。——《战国策·赵策》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第三、职业。

舞阳侯樊哙者, 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史记》

第四、事情。

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清· 周容《芋老人传》

第五、事业 。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资治通鉴》

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第六、事故,事件。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汉· 贾谊《过秦论上》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宋· 苏轼《教战守》

第七、典故;故事。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

第八 、情况,情形 。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宋· 苏轼《教战守》

(以下为动词)

第九、侍奉;供奉 。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十、做,从事 。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居数月,漠然无所事。——清· 方苞《狱中杂记》

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

第十一、使用;役使。

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注:“事任使也。”

备承事也。——《国语·鲁语下》

坐事国人过律。——《史记·傅靳蒯成传》

尚安事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第十二、奉行。

今管仲不务尊主明法,而事增宠益爵。——《韩非子》

第十三、治理;办理。

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战国策》

第十四、任用 。

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墨子》

(以下为做量词)

第十五、件;副 。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描写事物,事情的文言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wéi)宫室、器皿(mǐ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

中轩敞(chǎng)者为舱(cāng),篛(ruò)(箬的通体字,箬竹之意)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xīng)”,石青糁(sa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

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4. 文言文 事 的翻译

1官职: 事,职也。——《说文》

2仕宦。事通“仕”: 事宦

3职守;政事;事务: 事,勤也。——《尔雅》

4职业: 舞阳侯樊哙者, 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史记》

5事情: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6事业 :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资治通鉴》

7事故,事件: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汉· 贾谊《过秦论上》

8交媾、 *** : 房事不宜多

9典故;故事: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

10

情况,情形: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宋· 苏轼《教战守》

11侍奉;供奉: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2做,从事: 居数月,漠然无所事。——清· 方苞《狱中杂记》

13使用;役使: 尚安事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14奉行: 今管仲不务尊主明法,而事增宠益爵。——《韩非子》

15治理;办理 : 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战国策》

16任用 : 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墨子》

17件;副 :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寓言古事的文言文

守株待兔 ( shǒu zhū dài tù )解 释 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出 处 先秦·韩非《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触柱折颈而死。”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示 例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妾闻治家以勤俭为本,~,岂是良图?”近义词 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反义词 通达权变灯 谜 柳典 故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

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

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

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

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提示]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

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

——《韩非子》[注释]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④翼——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掩耳盗铃 ( yǎn ěr dào líng )解 释 掩:遮盖;盗:偷。

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示 例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觉得可以保住自己的清高,岂非~?”近义词 自欺欺人、弄巧成拙反义词 开诚布公灯 谜 聆典 故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还有一个爱占便宜的坏毛病。

凡是 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把它弄到手,甚至去偷。有一次,它看中了一家大门上挂的铃铛。

这只门的铃铛制作得十分精致, 好看,声音也很响亮。他想,怎么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决定,偷,把它偷走。

他明明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叮零叮零"地响起来。门铃 一响,耳朵就会听到铃铛的响声,有了响声,就会被人发现了。

那可就得不 到铃铛了。那怎么办呢?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认为,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见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听不见了么?于是,他自作聪明地采用这 个方法去偷门铃。有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前。

他伸手 向上摘铃铛,但是,门铃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来了。 回到家,他又想该怎么办呢?他想叫邻居聋子一起去偷铃铛,踩着他的肩膀就能够摘到铃铛了。

可是又怕别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东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摘铃铛吧。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口。

他踩 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这只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响了, 这家主人发觉后,就把他抓住了。

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有被掩住,仍然能 够听到铃铛的响声。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提示]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

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间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

——《吕氏春秋》[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普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负——用背驮东西。

④椎(chuí)——槌子。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⑥遽(jǜ)——急速。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南辕北辙发音 nán yuán běi zhé释疑: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出处: 《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

6. 文言文事的意思

事shì(形声。

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

甲骨文中与“吏”同字。)第一、本义:官职。

事,职也。——《说文》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

——《韩非子·五蠹》第二、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事,勤也。

——《尔雅》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第三、职业。舞阳侯樊哙者, 沛人也。

以屠狗为事。——《史记》第四、事情。

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

——清· 周容《芋老人传》第五、事业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资治通鉴》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第六、事故,事件。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汉· 贾谊《过秦论上》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

——宋· 苏轼《教战守》第七、典故;故事。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

——清· 袁枚《祭妹文》第八 、情况,情形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

——宋· 苏轼《教战守》(动词)第九、侍奉;供奉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第十、做,从事 。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居数月,漠然无所事。

——清· 方苞《狱中杂记》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第十一、使用;役使。不事而自然谓之性。

——《荀子·正名》。注:“事任使也。”

备承事也。——《国语·鲁语下》第十二、奉行。

今管仲不务尊主明法,而事增宠益爵。——《韩非子》第十三、治理;办理。

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战国策》第十四、任用 。

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墨子》(量词)第十五、件;副 。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8217349238文言文有:“的” 字吗?
蓝标矩答:当然有啊。现代汉语里是个助词。读de 古汉语里的意思见下:◎ 的 dí 〈副〉(1) 确实;实在。不因霜叶辞林去,的当山翁未觉秋。——秦观《淮海集》(2) 又如:的对;的据(真凭实据);的觉(果然;的确);的是(的确是)(3) 必定;一定。如:的决(处决;处斩);的的(特意)(4) 另见 de;dì ...

18217349238古文表示"的"意思有那几个字
蓝标矩答:如果是指用在定语后面、表示领属关系的结构助词,“的”对应的是文言文的“之”。

18217349238文言文中“的”的用法,跟白话文中的用法一样吗
蓝标矩答:不一样。古代汉语中“的”字的意思一般用“之”等词语表示。的 在古代汉语的意思大概有以下几种。dì ①<名>箭靶的中心;箭靶。《韩非子·外储说》:“设五寸之的。”②<形>鲜明、明亮。宋玉《神女赋》:“朱唇的其若丹。”③<名>古代女子点在[额上做为装饰的红点。傅咸《镜赋》:“点双...

18217349238的的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蓝标矩答:「的的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此句出自於现代汉语中,询问「的的」一字在古文中的意义。然而在古汉语中,「的的」并非一个单独的字,也不存在此用法。因此可以说,这句话在古代并没有意义。在汉语史上,「的的」一词最早见於《周礼·地官》:「地官之职,大虞究圭。实动而不为;常实而不视;的...

18217349238文言文中 的 的用法
蓝标矩答:“恢复艰苦天后”:您好。“的”在文言文中的用法。的——读di第二声时,作真实;实在解。组词有:的当、的款、的确、的证。的当——恰当;非常合适,这个评语十分的当。的款——确实可靠的款项。的确——完全确实;实在:他确实是这样说的。的——读di第四声时,作箭的中心解,组词有:目的、...

18217349238文言文中代表‘’的‘’词有哪些
蓝标矩答:如果是指结构助词“的”,一般用“之”。如果兼指前句中的人或事,同时兼具结构助词“的”,可用“其”,相当于“他(它)的”。

18217349238文言文中除了“之”还有那些字可以表示“的”的意思,请给例句,谢谢_百 ...
蓝标矩答: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文中、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近几年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较为稳定,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一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 例如“之”:①辍耕之垄上 之:作动词,去,往。 ②怅恨久之 之:音节助词,无义。 ③天下顺之 之:作代词,代...

18217349238“的”用文言文怎么说?
蓝标矩答:“之”可以翻译成“的”例句:予尝求古人仁之心

18217349238的文言文怎么写
蓝标矩答:〔古文〕《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眞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

18217349238文言文中的是什么意思?
蓝标矩答:“是”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义主要有:1、动词,表判断,这个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如“同是天涯沦落人。”2、动词,表肯定。如“是古非今”。3、代词,相当于此,这。如“是日”表示“这一天”。4、形容词,略同于“凡是”、“只要是”。如:“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5、名词,与“事”...


(编辑:贡饺陈)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