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蛙的人工养殖技术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0
青蛙的养殖技术

我刚帮你找了下青蛙养殖技术有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青蛙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习性
青蛙栖息池塘、水沟小河的岸边草丛及稻田中,捕食昆虫,主要是农业害虫,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白天一般隐匿在草丛或水稻田内,晚黑和清晨出来活动。蛙在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钻入水边或泥土中进行冬眠,翌年春季(长江流域3月上旬)出垫活动,一般4~7 月份进行每殖。雌蛙一次可产卵34个粒,蛙的受精卵12天可孵出蝌蚪。蝌蚪生长到了一定程度开始变态。

二、养殖池的建造
青蛙养殖池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选择既潮湿又温暖避阳的地方,以长形水泥池或土池为宜。野外大池4×6米为一单池,池壁最好抹上水泥,池底仍留泥土;庭院小池一般1×1.5米至2米为宜,池深一般1米,设有灌水孔和排水道,水深20~50厘米。池面必须设有遮荫板。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40只成蛙。青蛙养殖池采用土池、砖池、稻田均可,关键在于防逃。有条件者可砌砖围墙,亦可网围,一般1~1.2米高。池中水深30~60厘米,水中央或向阳的一边堆成土堆供青蛙陆上栖息地,而且约占全污的1/3。土堆上种植青草或农作物。池水中投入少量漂浮性水草。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陆地面积,供变态后的幼蛙登陆。蝌蚪池以水泥池为好,池壁坡度宜缓,以供蝌蚪栖息。

三、饲养管理
(一)蝌蚪的饲养管理
食用青蛙人工饲养必须从人工采卵后养育孵化,出膜后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网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养600~800尾。蝌蚪孵出后第4天开始人工投饵,蝌蚪需经一周饲养后移入饲养池。大约20~30天后逐步以红虫、水蚤、蝇蛆为主食,也可以豆浆、豆渣、豆饼粉、小球藻为主食,加喂一定的鱼粉可促其生长。一般每万尾用15个熟鸡蛋揉碎带水泼喂1~2次。第5天后,改用豆浆、麦麸、豆腐渣配合饲料或米糠及鱼粉等饲料,每天投入1~2次,饲料投放在饵料台上,粉末状饵料先用水调成粘稠状再泼喂。
蝌蚪的管理:当发现池水中有气泡或水质有腐臭味时要立即换新水,一般每3天换一次,天气干旱多日,连续高温时,每2天换一次水。
变态期管理:蛙卵孵化后70天左右变成为幼蛙。蝌蚪从出现前肢到完全变态的这一阶段时期主要靠吸收尾部供给,靠肺呼吸空气,并开始跃出水面登陆栖息,当有90%以上蝌蚪变为幼蛙时,即可移入幼蛙池饲养。
(二)幼蛙的饲养管理
强化驯养:用高密度集中圈养可按每平方米100~150只的密度,圈养在内壁光滑,高度1 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饵料台,池内不设陆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采食和栖息。
诱饵驯食:先用鲜活诱饵料喂1~2天,第3 天开始在诱饵中添加20%的人工饲料,以后逐日加大比例,10天后增加到80%“活饵”料,主要有蚯蚓、蝇蛆、小鱼虾、昆虫、蝎牛和泥鳅等;“死饵”是指蚕蛹干、动物内脏及配合饲料等。以动带静,“死饵”活化,最后过度到完全摄食人工饵料。同时要求投料定时、定量、定位。投料时间,春、秋季在中午前后,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1小时左右幼蛙吃完。体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6~8%;体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8~10%。饵料要求新鲜、干净和富有营养。
筛选分级与分养:幼蛙驯养20~30天时,应放干池水,并将大规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只密度转入成蛙池饲养;小规格幼蛙仍留原池驯养。采用饲饵、室内立体、多层箱笼密集养殖,是养殖青蛙的一种新方法。将青蛙养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进行小型养殖产量极高,每平方米可养殖数百只,一般从孵化到成蛙,只需5个月时间。
(三)成蛙的饲养管理
幼蛙转入成蛙池后,青蛙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产量的重要时期,除供应充足的饵料,蝌蚪变态成蛙时即需增加动物性饲料的饲喂,主要是人工培养的蝇蛆、蚯蚓、红虫、球藻水蚤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饵。在活饵不足的情况下,可搭配混合饲料,如用菜子饼(粉状)60%、米糠(或麦麸)30%、大豆粉5%、鱼粉5% 配合均匀效果较好。蝌蚪活跃在水中,5天以后可供给精饲料,为豆浆、蛋黄、水蚤、空心菜、蕃茄及水中浮游生物。此外,在土堆上养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洒上一些浓度为3~5%的石灰水,蚯蚓即会倾巢而出,充当蛙饵。还要适量喂些配合饲料,并要及时分养,调整饲养密度。成蛙饲养1个月后,蛙体重量达100克时,饲养密度每平方米30只,2个月后改为每平方米10~15只。再经短期饲养,即可成为商品蛙上市。

四、繁殖技术
青蛙的饲养技术关键是人工繁殖,因为野生田蛙常有一种双槽蚴的寄生虫寄生在蛙的肌肉中,采用人工产卵隔离成蛙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该病。按每3平方米约1组种蛙密度进行投种(在5月份以前投入较好)。种蛙要求个体肥大,开产1~2年的亲蛙为佳。雌雄混合放养比例为3:1,放养密度相对比肉蛙少。由幼蛙到性成熟大约需时三年。
种蛙管理:加强蛋白饲料的饲喂,以蚯蚓为主,诱蛾虫为辅。保持池水的正常平衡值,要求肥而活。当水温稳定在22℃左右时即作好产卵孵化的准备( 此时雄蛙鸣叫不停)。50克以上的雌蛙一次可产卵很多。一般雌雄抱对于水草上产卵。蛙卵呈浅黄色,圆形,成片附于胶质卵膜浮在水草上,极易识别。
(一)产卵:人造产卵场需要静水区,一般采用笼式产卵法,即将蛙强制在箩筐或笼子里产卵。雌雄蛙以1∶1的比例,20平方米的产卵也可放5个产卵筐或笼,池水深度应保持在10~15厘米,水温应保持在10℃~11℃,为了使孵化率提高,可将卵片用围网护起来,以免亲蛙干扰后下沉。
(二) 孵化:蛙受精卵在孵化期间的温度应保持在20℃~28℃,主要是自然孵化;也可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孵化法和无水孵化法。一般经过3~5天即可全部孵化蝌蚪。初生蝌蚪依赖于卵膜才安全生存,不要随便搅动池水,待所有青蛙产卵后,即将青蛙抓出池,以免干扰孵化及蝌蚪生存环境。卵孵化5天后可供给精饲料,如豆浆、蛋黄、水蚤及水中浮游生物,每天喂给2次,但投饵数量不宜太多,以免水质恶化,引起蝌蚪死亡。蝌蚪经1周饲养后即可移入饲养池饲养。

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在全国林蛙会议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林业局动植物保护办公室,东北地区省林业厅动物保护办公室,全国林蛙专业委员会,都莅临了会议。林蛙作为野生动物只属于一般保护动物,不属于重点保护动物,鼓励和提倡在林区适宜地区人工养殖。会上特别说明:从事林蛙养殖生产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属于乱占林地行为。林蛙养殖人员是林业的建设者,森林的保护着,环境的监督者。各级部门应大力支持。林蛙的全人工养殖,是每次全国林蛙会议争论最多的话题。林蛙全人工圈养难度还比较大,成功的少,失败的多,提醒全国圈养林蛙的人要谨慎行事。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用赵文阁教授的话来说:“不反对,不鼓励,支持尝试”。全人工养殖林蛙需要的技术要求比较多。众多养殖单位,盲目性很强,对林蛙的养殖技术没有很细致深入的学习,大多数养殖单位的养殖方法很粗放,达不到林蛙养殖的条件,各种因素综合起来,造成养殖效益不高,或者根本就是失败。造成的资源的大大浪费,给市场带来很大的冲击。 选择森林茂密、水源充足、面积在100-200公顷以上的流域建立林蛙养殖场。在养殖场内,每10公顷修1一2个越冬池。池面要有排水孔和排水道。越冬池的面积不得低于100米2,水深1. 5米以上。水质清新。孵化池要选择向阳面,面积大小因地而宜,最好选择离森林较近的位置,以利幼蛙变态后及时上山。用塑料薄膜、砖、镀锌板、石棉瓦修建养蛙圈,防止林蛙逃跑。围栏养殖林蛙,陆地面积与水池面积比例,幼蛙期为10:1,成蛙期为(15-20):1。 首先,每年的春季(4月份)投放足够的蛙卵或留够蛙种。孵化池中的蛙卵密度不要过大,每平方米不超过2000尾。待蛙卵孵化期间,要注意水质清新,适时换水,喂食科学,及时预防蛙病,做到孵化池消毒,鳅鲜变态后,及时引入森林。幼蛙成蛙虽然不在水中生活,但必须生活的潮湿的陆地上。当湿度不足时,就要及时补湿,使湿度始终保持在70%以上,保证林蛙能够进行正常的皮肤呼吸。为此,可在蛙田内设喷灌设施,天旱干燥时刻进行喷灌或入工降雨,也可以用喷壶喷水。冬季林蛙回池越冬时,池水温度保持4℃以下,水深不得低于1. 5米,防止水面冻干,池水要适时换水,缓慢流水更好。越冬池内投放些秸秆、树枝等遮掩物,以利林蛙冬眠。另一种是窖内冬眠。越冬土窖可建在室外,亦可建在室内。土窖宽2米、深2米,长度根据林蛙数量而定。窖底放些石头、瓦头、树枝、秸秆,作为林蛙冬眠时的隐蔽物。窖口要安装防鼠设备,防止老鼠加害越冬的林蛙。土窖内放入1尺厚的河沙,喷湿。林蛙越冬期间一定要注意补湿,使蛙体皮肤湿润,呼吸正常,防止体内二氧化碳中毒。

  1、林蛙概况
  林蛙是集食、药、补三用为一体的珍贵蛙类,与猴头、熊掌、飞龙并称“四大山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雌蛙输卵管制成的田鸡油(林蛙油)素有软黄金之称,是世界公认的滋补品之王,《本草纲目》、《中药志》、《中药大辞典》和《本草图经》及日本的《本草》中均有记载。林蛙油有“补肾益精”、“养阴润肺”、“ 补脑益智”、“补气血”、“抗衰老”、“抗癌”、“消炎”、“美容”等特殊功效,常应用于身体虚弱、病后失调、精神不足、心悸失眠、盗汗不止、痨嗽咳血等症,用其给手术后病人口服可促进手术伤口愈合,效果极佳,抗疲劳效果明显,人服用后可提高记忆力等。林蛙油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占总量的56.3%,纯蛋白质含量为40.7%,另外,还含有蛙醇、多糖类、磷脂、维生素、脂肪酸、氨基酸、微量元素及多种激素等.林蛙油还含有17-雌二醇、17-羟甾醇脱氢酶、胆固醇、维生素A及少量胡萝卜素等,其所含有的微量元素有铁、钾、钠、镁、锌、锰、硒等。

  从林蛙皮肤中提取保湿因子,将其添加到化妆品中,保湿效果极佳。从林蛙卵中提取低分子活性物质,用其生产美容产品,可抑制人体皮肤老化作用。蛙头、蛙肝、蛙皮等部位是制造美容、保健食品的上好原料。

  提取林蛙油后的副产品,如肌肉、内脏、骨骼等又可作为珍贵毛皮动物的精饲料,也可浸后入药。

  林蛙除药用,保健、美容,饲料价值外,在东南亚及中国东三省地区又被人们充分认可,具有纯天然绿色食品的食用价值和广阔的消费市场。

  由于林蛙营养价值高,俗称“大补品”;因其专摄取昆虫类食物又称“纯绿色食品”和“农林卫士”,近几年市场显现出巨大的需求商机。因其具有较高的药用及保键价值和特有的纯绿色野味食用价值日益被人们认识和开发利用,致使林蛙产区的人们无限制对这一野生资源采取各种灭绝式的捕杀,使这一珍惜野生资源逐年减少,日趋枯竭,产需失衡,成为濒危物种。
  2、中国林蛙
  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1940年波进和宫林将我国东北、华北和华西等地的林蛙合并为一个亚种—欧洲林蛙,中国亚种。它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各省,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在安徽、江苏、四川、湖北、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省区也有分布,以东北三省为主要产区。

  中国林蛙是我国名贵的集药用、食用、保健于一身的蛙类,与猴头、熊掌、飞龙并称“四大山珍”,被誉为深山老林珍品,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国家环保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我国从50年代开始进行林蛙人工养殖管理和围栏养殖试验,到80年代末期,已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半人工养殖体系,90年代以来,对全人工养殖进行了试验性研究,从而使林蛙生产进入了集约化、产业化、高密度、短周期的新阶段。中国林蛙人工养殖的广泛开展,不仅满足了市场对蛤蟆油的需求,同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中国林蛙的价值
  ● 药用价值

  林蛙油即雌性林蛙的输卵管,是名贵的中药材,尤其是中国林蛙,其体大,含油量高。林蛙油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蛙醇,具有“补肾益精、润肺养阴”的功效。专治肾虚、气弱、精力耗损、记忆力减退、妇产出血、产后缺乳及神经衰弱等症。我国中医认为,可治疗“小儿疝气、止痛、去劳劣、解湿毒、利水消肿、虚劳咳嗽 ”,具有养肺滋肾之特效。目前,人们还从卵巢中提取出了可制备抗昏迷药的物质,其已运用到临床实验当中。另外,一种具有医疗广谱抗菌作用的分子肽也从林蛙皮中成功提取,其正处于实验室实验阶段。

  ● 营养价值

  林蛙油的蛋白质含量为76%,其中含有20余种氨基酸,其次为脂肪和糖类。另外还有多种矿物质:钙5.75%、磷0.0525%、铁14.65%、钾 16.52%、钠3.56%;富含维生素A、B、C和多种激素,含热能347大卡/100g。林蛙称得上是美味佳肴,实为经济很高的食兼用动物资源。蛙肉、蛙籽为餐桌上的佳肴;蛙皮富含质酸,其是良好的保湿因子,在养生、美容保健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内脏及骨骼可做饲料。

  ● 经济价值

  雄性成蛙的价格为1元/ 只;雌性成蛙的价格为7—15元/只。目前,在黑龙江铁力市,林蛙油价格为2800~4200元/kg,在南方市场,其价格更高;林蛙油在国际市场一直供不应求,其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其价格已达1500美元/kg。

  ● 社会价值

  我国东北地区是林蛙的天然分布区,而且森林资源丰富,因此东北的林蛙是哈士蟆中最优质的品种,尤其是林蛙油,更是纯天然的名贵药材。东北森林资源丰富,适宜林蛙养殖的林分50%以上,在林蛙资源日益锐减,林蛙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我们大力开发林区林蛙资源,培养、扶持林蛙养殖业,对于繁荣林区经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人员分流渠道,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 生态效益

  据统计,1只林蛙1年能捕食各种害虫3万多只。它专食活动的昆虫活蠕虫,通过胃检发现,林蛙胃中出现的食物种类达6纲13目近60种,其中以昆虫纲为主。主要为翘翅目、直翅目、同翅目、双翅目、半翅目,其次为蛛形纲蜘蛛目,软体类的田螺和蜗牛。林蛙主要生活在针阔混交林下,林区害虫可满足其生长所需的大量食物。林蛙几乎不加选择地捕获力所能及的所有昆虫,因此林蛙又有著名的“森林卫士”之称,尤其对于林区森林虫害的防治来说,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4、中国林蛙养殖前景
  ● 技术方面

  我国林蛙养殖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随着人们对林蛙需求量的日益增加,以及野生林蛙数量的急剧减少,林蛙在国内国际市场一直供不应求,于是人工养殖在各地逐渐兴起,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末,先后兴起了两次养殖高潮。在林蛙养殖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由于养蛙户技术经验缺乏,以及一些人的盲目炒种等原因,养殖失败例子不断出现。于是,许多人纷纷怀疑林蛙人工养殖,甚至有些人一谈林蛙养殖,就称人工养殖全是骗子。但是,从我们铁力的实际养殖情况来看,以上看法都是片面的,甚至有些偏激。

  最近几年,铁力市在东北林业大学专家的指导下,经过不断的摸索试验,已基本解决了林蛙养殖过程中的主要难题。截止至2004年底,铁力市有全人工林蛙养殖场103户,2004年铁力市各养殖户一共投放卵团48000余团,孵化出的蝌蚪2900万尾,平均孵化率60%,变态幼蛙约为2000万只,平均变态率约为70%,一龄幼蛙总数约为2160万只,到2005年秋季,二龄成蛙存活1000万只,存活率为46%。与半人工养殖3%的回捕率相比,全人工养殖回收率提高了近15倍。在实际养殖过程中,也出现了林蛙死亡,有的甚至全部死亡的情况,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这些主要都是由于养蛙户经验不足,或人工管理措施不周全,以及疾病预防不及时造成的。因此,从铁力的实际情况来看,林蛙全人工养殖在技术环节是完全可行。

  ● 质量方面

  目前,许多人对全人工养殖林蛙的蛙油质量提出疑义,他们指出,由于人工养殖林蛙的饵料单一,其营养成分不如野生林蛙。有的人甚至提出,人工养殖的林蛙仅仅适合于食用。但是,根据野生林蛙与人工养殖林蛙的蛙油营养成分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它们在营养成分上并无明显差异。另外,我们还发现,部分地区野生林蛙蛙油含铅量超标。因此,与野生林蛙油相比,人工养殖林蛙的蛙油不但在质量上不差,而且,是无污染的,更安全。

  ● 市场方面

  目前,中国林蛙的深加工还处于起步阶段,现研制出的产品,仅有“哈士蟆口服液”、“冰糖哈士蟆饮料”、“虫草哈士蟆胶囊”等。于是,有人担心,如果林蛙人工养殖进入工厂化阶段,人工养殖林蛙数量急剧增加,林蛙的市场需求是否会达到饱和。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没必要的。

  随着林蛙产品深加工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林蛙将被运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对其的需求量也将不断增加,其将成为营养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等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原料。近年来,东北林业大学铁力中国林蛙研究所采用生物提取技术相继开发出养生养颜中国林蛙酒,中国林蛙儿童营养液,中国林蛙速溶口嚼片等。这表明,林蛙在以上各个行业的开发是完全可行的。因此,从市场角度来看,林蛙具有很广的市场前景。

  ● 效益方面

  林蛙养殖的投资少,效益高。以每年生产5万只林蛙的小型全人工养殖场为例,生产周期为2~3年,需种蛙80对,建5个100平方米的蛙圈,以黄粉虫、蝇蛆为主要饵料,以天然昆虫为辅料,总投入只需4万元,可出售商品蛙2~3万只,可获利6~9万元。

  ● 政策方面

  目前,国家已经公布了允许放开经营的54种野生动,这其中就包括中国林蛙,这为中国林蛙的养殖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此外,针对我国目前的野生动物养殖、贸易现状,国家林业总局又出台了《关于促进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野外资源保护、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和合理开发经营,及建立有效的市场准入等指导措施,给林蛙等野生动植物的合理开发经营指明了方向。

  因此,中国林蛙的发展潜力巨大,养殖前景可观。
  5、林蛙的形态特征

  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Dabid)地方名哈士蟆、田鸡、黄蛤蟆、油蛤蟆等。在动物分类学上中国林蛙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

  中国林蛙体较宽短,头扁平,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略突出于下唇。鼻孔一对,为于吻部背面,距吻端较近。鼓膜圆形,显著。前肢短而细:指端略尖,指较细长,指长顺序为3、1、4、2:关节下瘤明显:第3、4指基部有指基下瘤:内掌突圆而大,外掌突小而狭长。后肢较发达,拉直前伸,胫跗关节超过眼部;内跖突明显; 趾间蹼呈薄膜状,蹼缘凹;趾长顺序为4、3、5、2、1;第3和第5 趾几乎等长。

  中国林蛙皮肤略粗糙,背部及体侧有小疣粒,排列不规则;口角后部有一明显的长形颌腺向后延伸至前肢基部;背侧褶不平直,在鼓膜上方斜向外侧,随即又略折向中线,然后再向后延伸达胯部,在颞部形成曲折状。腹面皮肤光滑。

  中国林蛙体色变异较大,在不同季节和不同产区其体色有所区别。典型体色,在冬眠和产卵期间体背及体侧为黑褐色,有些个体为土黄色或灰色,夹杂褐斑。鼓膜处有三角黑斑;两眼之间常有一黑横纹,或在头后方有“八”形黑斑;背侧褶有的呈棕红色;背部及体侧的疣粒上有的围以黑色;四肢背面有显著的黑横纹,有些个体不明显;前臂基部腹面,通常有一块长形黑斑。腹面乳白色,腹后部及大腿腹面为浅黄绿色。雄性腹面的典型颜色为白色带褐斑,有的褐斑多些,有的褐少些。雄性个体还有一对咽侧下内声囊。

  卵群团状,卵径为1.5-1.8mm,动物极棕黑色,约占卵表面的2/3,植物极为灰白色或白色。

根据一个小型蛙场计算,蛙卵600元,黄粉虫种虫500元,木盘600元,麦麸约1500元,建场用1500元,工时杂费按1600元计算,总计约投6300元。当年小蛙可卖4万元。我们可以获得33700元的收入。如果精心认真管理,以上指标是可以达到的,第二年加大投入40000元,可出售商品蛙30000-40000只,可获利90000-120000元。

全人工养林蛙必须具备的条件:

1.有充足的饲料黄粉虫(黄粉虫比较好繁殖)因圈养林蛙,必须保证每只蛙每天吃到3-5条虫。

2.蛙场址选择很重要,要选植被好,有水源,有越冬条件,土壤湿润的地点。

3.四周围栏建好,因林蛙的逃逸功能强,不能让林蛙外逃.(内围拦塑料反沿比较适用)同时注意防止鼠、蛇等天敌危害,一但蛙场进入鼠蛇后果不甚设想。

4.由于人工高密度养蛙,加之环境条件不适,林蛙有病害发生,我们要提早预防,如果有病才去治疗,那就晚了。

5.林蛙要两年后才是商品,所以林蛙的越冬尤为重要,也是全人工养林蛙成败的关键。我们要很好的想办法,顺其自然的生活环境。确保全人工养蛙的成功。

林蛙养殖技术概要:

一、蛙场选址: 可在房前屋后,院子选择平整的地面做养蛙场,附近有地下水、河水、池水,土质黑土、黄土均可。

二、蝌蚪池的修建: 在蛙场中选择一处地势平整,容易排水的地方建蝌蚪池。首先将要建蝌蚪池地方的地面用土垫高15-20厘米,以便抬高地面利于排水,然后将池的四周用土堆成土坝,土坝高度在30厘米左右,再将池中及土坝上的小石子等杂物拣干净,以防弄坏塑料布,将两层或三层比较结实的塑料布铺到蝌蚪池上,将塑料布的四边用土压实,在塑料布上面放水,水深20-30厘米,这样蝌蚪池就建成了。当然,蝌蚪池的宽度最好不要超过2米。这样利于将池中脏水换掉。面积的大小要根据引进种蛙的数量而定。一般100对种蛙有10-15平方的蝌蚪池即可。

三、蝌蚪期的喂养: 蝌蚪孵出后,首先吃包卵的卵膜,卵膜吃7-10天,吃完后再开始吃饵料,一般将7份玉米面和3份豆粉混合加入适量的水,煮熟后呈稍干状喂蝌蚪即可。喂的时候将饵料直接投放到水中即可。

四、幼蛙及成蛙的喂养: 蝌蚪经过50天左右的喂养就变成幼蛙,登陆上岸,变成幼蛙以后就要吃小虫,蚊蝇、黄粉虫、蝇蛆等。只要温度适宜,小蛙就开始活动捕虫,每天用小黄粉虫或蛆虫饲喂,喂时将虫直接撒在蛙场四周的地面上。实际养殖中,一般采用繁育黄粉虫或蝇蛆来喂养幼蛙及成蛙,黄粉虫用麦麸子繁养(饲养方法极简便,详见技术资料),蝇蛆可用1份猪、牛、羊血(任意一种)兑40-50份水加入少量麦麸子或玉米面放到室外的缸、盆、水泥池、土池中,3-5天自然产出大量的蛆,这种方法简便快捷,来得快,数量大。

五、幼蛙及成蛙养殖圈的搭建: 养殖蝌蚪时期可以让蝌蚪在太阳光下直接饲养,当蝌蚪变态成幼蛙以后就要让幼蛙在遮阳保湿的环境下生长,这样就必须为其搭建养殖圈,首先可以用竹杆或竹片,铁筋搭建高度1.8米的拱棚,拱棚上面用遮阳网罩住,遮阳网四周底边用土埋压,在拱棚下修建幼蛙及成蛙养殖圈,修建蛙圈可以修一个大的养殖圈也可以修建数个养殖圈,在规划好养殖圈的大小后,沿每个养殖圈的四周每隔1米-2米埋一根木桩,木桩高出地面1米,埋入地下20-30厘米,然后用塑料布将所有木桩围成一个圈形,塑料布底边埋入土中,上边用1米-2米长的木板卷起用钉子钉到木桩的顶端,使塑料布垂直于地面,塑料布的上边沿在木板的作用下与地面保持平行,与木桩成直角以防蛙逃跑。蝌蚪池可以建在幼蛙及成蛙养殖圈中,这样,蝌蚪变成幼蛙上岸后直接可以投喂而不需再换地方,省时省力,只是养殖蝌蚪时不要在拱棚上罩遮阳网,等到蝌蚪变成幼蛙时再罩上遮阳网。保湿就是在晴天每天往养殖场内的地面上喷一到二次水。

六、延长生长时间: 早春利用塑料提高水温,提早孵化蝌蚪,促进早变态进入陆地生活,早春气温低也可先将网棚盖上塑料布,促使蛙提前捕食,晚秋盖塑料布延长幼蛙捕食时间。这样可使林蛙提前达到商品蛙规格。 我公司在近两年搞了林蛙全年无冬眠养殖试验,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七、越冬管理: 林蛙在气温低于10摄氏度时就开始冬眠,不吃东西,减少活动。

1、南方地区养殖可以采用地面上盖上一尺到二尺厚的杂草、稻草,让林蛙在杂草、稻草下面直接越冬的方法。

2、窖内越冬:窖宽2米,深2米,四壁用砖石水泥等砌成,窖底为土层,窖盖覆土保温,留有通气孔道,地面放入石块落叶等隐避物。每平方米大约贮小蛙3000只,大蛙700只。要经常喷水。

3、室内越冬池越冬:在室内修建水泥池,面积因地制宜,池深1米,水深70-80厘米。需经常换水,防止缺氧,水池上边盖上窗纱等防逃网。

4、焊接镀锌板水池越冬:有移动方便,控制温度方便,换水方便的特点,可放置在空房的炕上,天冷时烧一下炕,或在池下方放一电暖器控制温度,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法不仅操作简便,且安全可靠。

食用蛙的人工养殖技术

作 者:罗琛等编著
出版社:农业出版社

网上很难有txt版的,去书店或者网上购买吧

http://www.3658.com/dict/index.asp?id=69


17547062697全人工林蛙养殖技术
汤祥顷答:1 孵化管理关 首先是卵团的选择,一般选择2d内产的卵团放于已消毒好的一个孵化池内,将未受精的卵团剔除,以提高孵化率,孵化过程中卵团的密度不宜过大,如水源充足时按劳取酬10~15团/m2,卵团要均匀分布在孵化池内为宜。其次是孵化池的温度,温度包括气温和水温,它是影响蛙卵孵化的最直接的...

17547062697如何养殖鲍鱼呀?
汤祥顷答: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鲍鱼的人工养殖技术。一、育苗条件1、成熟亲鲍:选择无损伤的健康鲍鱼,一般壳长6cm以上,性腺外观要求极为饱满,包住了消化腺的绝大部分,性腺凸出于壳缘。2、要准备好亲鲍暂养池和幼鲍培育池,需要黑色的塑料布以促进育苗。3、采集器:主要由透明的有机玻璃,聚乙烯塑料...

17547062697塘角鱼的养殖方法?
汤祥顷答:人工投喂应选择在每天上午9-10钟,下午和晚上不用投喂,让鱼捉稻田里的虫子吃,为稻田灭虫。 (4)收成。 饵料充足的话,养殖3-4个月左右,正好收完稻谷。尾重可达150-250克,就可以销售,成活率80%,亩产成鱼180千克以上。按现价格每千克15元,每亩塘角鱼产值就可达2700元。 6、产量产值相比较。 稻谷收割后,B田...

17547062697生蚝的人工养殖方式有哪些
汤祥顷答:人工养殖用的蛎苗,一般都是海洋中的自然苗。养殖方式,主要有:筏式养殖法、延绳养殖法、棚架式养殖等。牡蛎收获前5~6个月将养成区的水泥柱再移往水质肥沃、流速较大的泥质海滩进行育肥。生蚝生长在温、热带海洋中,以法国沿海所产最为闻名。生蚝肉质细嫩,鲜味突出,带有腥味,味道独特。可以氽汤...

17547062697人工养殖黄鳝怎么养
汤祥顷答:养黄鳝的方法是:选择优质苗种。快速养鳝应选择体色深黄有大黑斑、无病无伤、敏感、争逃力强的种类。合理密养。常规养殖,每平方米放养规格约50克的个体,密度为2千克左右最为合理。同时,池埂多(如埂沟式鳝池)、水草多、换水方便、排污彻底的鳝池放养密度可增大;相反则应减少。黄鳝规格大、...

17547062697青蛙的养殖技术
汤祥顷答:小青蛙的饲养技术性关键在于人工繁育,由于天然的田蛙经常出现一种两槽蚴的裂头蚴生存在蛙的肌肉组织中,选用人工生卵防护成蛙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此病。按每3平米约1组种蛙相对密度开展投种(在5月份之前资金投入不错)。种蛙规定个人肥厚,开产1~2年亲蛙为宜。雌和雄混和散养比例是3:1,放养密度...

17547062697澳洲大龙虾怎么人工饲养啊?
汤祥顷答:杀虫剂、除草剂、油、氯、甲烷、硫化氩、高铁含量等物的污染。④采取微流水或定期加新水养殖,可促进龙虾生长。\x0d\x0a三、池塘条件。①池塘应为长方形,面积不限,但以2—5亩为好,水深0.9—1.5米,池塘长轴方向应与夏季风向相同。②池底硬土质,无淤泥,池壁必须有坡度,且坡度要大于3∶...

17547062697冬虫夏草的养殖技术
汤祥顷答:人工养殖冬虫夏草的技术 1、菌种:冬虫夏草的栽培首先要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优良的纯菌种,目前全国的品种很多,一是要选择纯度高、无杂菌、无老化的菌种;二是要选择感染力强,菌种有较强的生命力,能对昆虫迅速感染得病死亡的品种;三是要选择适应范围广,特别是对环境湿度变化和其它杂菌感染要...

17547062697泥鳅养殖技术
汤祥顷答:2、苗种放养。鳅种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0.2kg/平方米彻底清池;5~7天后,蓄水10~20cm,施用10~15kg/亩的有机肥与无机肥混合物培育水体中的基础饵料生物。3、饲料投喂。泥鳅为杂食性小型鱼类,饲料来源很广,水蚤、蚯蚓、蝇蛆等是泥鳅天然的饵料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米糠、豆饼、...

17547062697竹鼠养殖技术,如何养,怎样养殖
汤祥顷答:2、引种初次喂养,宜养驯化好的竹鼠作种源,凡作种源应体壮无病,无外伤。并且不能把互相陌生的竹鼠混养在一起。3、喂食 人工饲养时,可以喂甘蔗、竹茎(根)、草根、玉米馒头、瓜果皮(壳)。补喂配合饲料,另加喂少量矿物质和多维。因竹鼠是夜行性动物、多为夜间活动,应采取上午少喂下午多喂的...


(编辑:章法山)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