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一大到十九大时间地点人物都是什么?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最强的六个朝代分别是哪六个呢?

1.汉
东平朝鲜、南定越南、西域凿空、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和燕然勒功均为汉朝所创。
名将代表:韩信、卫青、霍去病、陈汤、窦固、窦宪、班超等
2.秦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代表名将:王翦、王贲、蒙恬、章邯。
3.唐
大唐自建国起,灭东突厥、西突厥、吐谷浑、葱岭国、百济、高句丽等,版图最西端达到了咸海之滨(一说里海)
代表名将:李靖、李绩、苏定方、王忠嗣、李光弼、郭子仪、李晟等
4.明
收复燕云、恢复中华。大明治隆唐宋、武功赫赫,西北不及汉唐,但东北西南开拓最广。
代表名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蓝玉、戚继光、李成梁、李定国等
如果一定要再排两个的话,就是元和清了,毕竟这也是中国的朝代。我国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最后的融合是由游牧民族完成的。

近代军事史始于洋务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内外交困,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
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
其中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除此以外,还有福州船政局、天津机械制造厂等一系列军用工业生产厂。
随后的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分别摧毁南洋舰队与北洋舰队,这也标志自强运动的失败。
清末新政时,袁世凯在华北组建新建陆军(即北洋军),张之洞在南方组建自强军。到清朝灭亡前夕,其陆军可以号称100万,但大概只有60万战斗人员,其中只有17.5万人是现代化的正规军。并非所有新军均效忠清廷,部分暗中支持革命军。
北洋政府时期,有了陆军、海军、空军,国民政府时期国民革命军内部的将领和军官由国民党在广州创设的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加以培养训练,军队同时效忠国民党和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的军队实现了现代化,陆军组建了步兵、骑兵、炮兵、高射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特种兵等多兵种合成部队,深刻影响了我军发展进程。

扩展资料:
重大事件:
1、小站练兵
小站练兵是指甲午战争之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以德国军制为蓝本,制订了一套近代陆军的组织编制、军官任用和培养制度、训练和教育制度、招募制度、粮饷制度等为内容的建军方案。
小站练兵基本上摒弃了八旗、绿营和湘淮军的旧制,注重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和标准化,强调实施新法训练的严格性,成为中国近代陆军的草创先河。
因其队伍训练营地在天津东南70里的一个铁路站,位于天津至大沽站中间,故被称小站练兵。
2、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
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1959年4月)
一次会议(1954年9月)
二次会议(1955年7月)
三次会议(1956年6月)
四次会议(1957年6月)
五次会议(1958年2月)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9年4月~1964年12月)
一次会议(1959年4月)
二次会议(1960年3~4月)
三次会议(1962年3~4月)
四次会议(1963年11~12月)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一次会议(1964年12月~1965年1月)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5年1月~1978年3月)
一次会议(1975年1月)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8年3月~1983年6月)
一次会议(1978年2月~3月)
二次会议(1979年6月~7月)
三次会议(1980年8月~9月)
四次会议(1981年11月~12月)
五次会议(1982年11月~12月)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83年6月~1988年4月)
一次会议(1983年6月)
二次会议(1984年5月)
三次会议(1985年3月~4月)
四次会议(1986年3月~4月)
五次会议(1987年3月~4月)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88年4月~1993年3月)
一次会议(1988年3月~4月)
二次会议(1989年3月~4月)
三次会议(1990年3月~4月)
四次会议(1991年3月~4月)
五次会议(1992年3月~4月)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93年3月~1998年3月)
一次会议(1993年3月15日~31日)
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22日)
三次会议(1995年3月5日~18日)
四次会议(1996年3月5日~17日)
五次会议(1997年3月1日~15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98年3月~2003年3月)
一次会议(1998年3月5日~19日)
二次会议(1999年3月5日~16日)
三次会议(2000年3月5日~15日)
四次会议(2001年3月5日~15日)
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15日)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03年3月~2008年3月)
一次会议(2003年3月)
二次会议(2004年3月)
三次会议(2005年3月)
四次会议(2006年3月)
五次会议(2007年3月)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08年3月~2013年3月)
一次会议(2008年3月)
二次会议(2009年3月)
三次会议(2010年3月)
四次会议(2011年3月)
五次会议(2012年3月)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13年3月~)
一次会议(2013年3月)
二次会议(2014年3月)
三次会议(2015年3月)
四次会议(2016年3月)
五次会议(2017年3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时间是1954年9月27日。

  关于详情,请参看百科词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代表们都是在各自的代表团开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这个内容太多,可以上网查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1959年4月)
一次会议(1954年9月)
二次会议(1955年7月)
三次会议(1956年6月)
四次会议(1957年6月)
五次会议(1958年2月)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9年4月~1964年12月)
一次会议(1959年4月)
二次会议(1960年3~4月)
三次会议(1962年3~4月)
四次会议(1963年11~12月)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一次会议(1964年12月~1965年1月)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5年1月~1978年3月)
一次会议(1975年1月)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8年3月~1983年6月)
一次会议(1978年2月~3月)
二次会议(1979年6月~7月)
三次会议(1980年8月~9月)
四次会议(1981年11月~12月)
五次会议(1982年11月~12月)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83年6月~1988年4月)
一次会议(1983年6月)
二次会议(1984年5月)
三次会议(1985年3月~4月)
四次会议(1986年3月~4月)
五次会议(1987年3月~4月)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88年4月~1993年3月)
一次会议(1988年3月~4月)
二次会议(1989年3月~4月)
三次会议(1990年3月~4月)
四次会议(1991年3月~4月)
五次会议(1992年3月~4月)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93年3月~1998年3月)
一次会议(1993年3月15日~31日)
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22日)
三次会议(1995年3月5日~18日)
四次会议(1996年3月5日~17日)
五次会议(1997年3月1日~15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98年3月~2003年3月)
一次会议(1998年3月5日~19日)
二次会议(1999年3月5日~16日)
三次会议(2000年3月5日~15日)
四次会议(2001年3月5日~15日)
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15日)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03年3月~2008年3月)
一次会议(2003年3月)
二次会议(2004年3月)
三次会议(2005年3月)
四次会议(2006年3月)
五次会议(2007年3月)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08年3月~2013年3月)
一次会议(2008年3月)
二次会议(2009年3月)
三次会议(2010年3月)
四次会议(2011年3月)
五次会议(2012年3月)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13年3月~)
一次会议(2013年3月)
二次会议(2014年3月)
三次会议(2015年3月)
四次会议(2016年3月)
五次会议(2017年3月)



(编辑:伏爸震)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