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有关全真道的问题??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6
关于全真教与正一派问题

1、一般都说全真偏修炼,正一偏符箓。2、修炼方式不得而知,要真正道门中人才知道,且,不一定不同派别就方式不一样或相同派别就方式一样。3、龙虎山正一,青城山全真,武当山、齐云山基本是全真。4、有一点,不叫工资。5、香油钱、信徒捐赠、做法事6、法术用来驱邪捉鬼、祈雨求晴等。7、a,杀伤术 杀伤目标的身体或魂魄  b,驱使术 役使生物或物品  c,变化术 使物体原有属性改变  d,卜术 占卜,了解原本无法知道的事情的法术  e,妖术(降妖术) 通过妖力来伤害目标 降妖术:对妖术的克制   f,天象术 以神力操控天象的法术  g,抵御术 防御伤害的法术   h,遁术 瞬间逃脱的法术  i,受身术 对生物的身体发生作用的法术  法术是真正存在的,不同于迷信。

  全真道是中国道教后期的两大派别之一。创建于金初,后再与其他丹鼎小派合并而
  成。大派一直流传至今。
  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嚞(1112~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
  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金正隆四年(1159),声称于
  甘河镇遇仙,改儒为道。曾居终南山修道。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去山东传教,先后
  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莱州等地建立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
  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传道说法。在这期间,先后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
  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人为徒,创立全真道。

  (一)

  全真道建立后的相当长段时间内,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活力和统治阶级的支持,保持
  着向上发展的势头。与此同时,又保持着清楚的传承体系和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在金
  元时期,经历了王嚞、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尹志平、李志常、张志敬、王
  志坦、祁志诚、张志仙、苗道一、孙德彧、兰道元、孙履道、完颜德明等十数代掌教的
  传承。它整个发展的历史,大略经历了四个时期。

  初传时期

  全真道从初建至金末,是初传时期。王嚞经过多年努力,于大定七年(1167)把教
  派建立起来之后,于大定十年死于从山东返回陕西的途中。马钰嗣教,七大弟子分别在
  秦、翼、鲁、豫等地修炼、传教,而以马钰所活动的关陕一带为传播中心。尹志平《北
  游语录》称,马钰掌教时期,遵行“以无为为主”的教旨。所谓无为,指全真道的个人
  内修之“真功”,即以很大精力从事个人修炼,而不以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发展教徒,
  营造宫观。此时期他们大多过着清修苦炼、云游乞食的生活。但却逐渐吸引了一部分信
  徒,也赢得了一些中下层官吏的敬信和保护。此时与金廷上层统治者也无直接关系,组
  织规模和力量也比较小。
  自刘处玄于金大定二十六年、邱处机于金泰和四年(1204)相继掌教以后,始逐渐
  重视创立宫观和收徒活动。
  《北游语录》称刘处玄遵行的教旨是“无为、有为相半”,至邱处机则“有为十之
  九,无为虽有其一,犹存而勿用焉”。所谓有为,即指创观收徒活动。在此时期,他们
  以山东半岛为活动中心,收了相当数量的信徒,建起了一批宫观。从而引起了金廷的重
  视。大定二十七年,王处一被召至京,世宗问以养生之道。次年又召邱处机进京,命庵
  于万宁宫之西,以便皇帝召见问道,并命他主持万春节醮事。翌年,又召王处一。王抵
  京时,世宗驾崩,章宗即位命王处一为世宗设醮冥福。
  皇帝的一再征召问道,抬高了全真道士的身价,促进了全真道的发展。元好问《紫
  微观记》描述了当时全真道传播的盛况:“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
  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明昌元年(1190),金廷“惧其
  有张角斗米之变”,虽“以惑众乱民”为由,下令“禁罢全真及五行、毗卢”,①但一
  直未能遏制其发展,以致“已绝而复存,稍微而更炽”。②这样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之
  后,全真道组织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它在鲁、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当深厚的组织
  基础。

  鼎盛时期

  金元之交,直至南宋覆灭的数十年间,是中国大地铁骑纵横、血火纷飞,生民涂炭
  的苦难年代,但也是全真道的鼎盛时期。鼎盛局面的积极推动者为邱处机,转变的契机
  则是成吉思汗对他的召见。在金世宗、章宗两朝(1161~1208),经过刘处玄、邱处机
  的努力,全真道在民间已拥有了较大势力,金贞皊二年(1214),邱处机又应山东驸马
  都尉之请,出而招安杨安儿的起义军。于是邱处机及其全真道,成为蒙古、金、南宋三
  方交相争取的对象,在金贞皊、兴定(1213~1221)年间,三方先后派遣使臣征召邱处
  机。邱处机审时度势,鉴于金王朝行将灭亡,南宋十分屠弱,唯有蒙古力量方兴未艾,
  乃作出:却金使,谢宋聘,独赴正在西征西域的成吉思汗之召的重大决定。他不辞年届
  七十三岁的高龄,甘冒风沙大雪之苦,于1219年率十八随行弟子登上征途,经历两年多
  的万里跋涉,终于在1222年到达西域大雪山(今阿富汗境内都库什山)成吉思汗的军营。
  成吉思汗对邱处机的到来慰勉有加,亲自两三次召见并作长谈。邱处机对其所问为治之
  方及长生久视之道,皆作了仔细的回答。深得成吉思汗的礼敬,尊称其为“邱神仙”。
  当他于1223年请准东归时,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门下道士的差役赋
  税。
  1224年邱处机返抵燕京,被请住大天长观(后改名长春宫),他顿时身价百倍,成
  为北方道教的风云人物,所居长春宫从此成为全真道活动的中心。“由是玄风大振,四
  方翕然,道俗景仰,学徒云集”。③邱处机乃不失时机地着手全真道的大发展工作。实
  际上,他早在西觐东归途中,即大约在1223年五六月之某日,夜宿盖里泊(抚州之丰利
  县境内)时,就语其随行弟子曰:“今大兵之后,人民涂炭,居无室,行无食者,皆是
  也。立观度人,时不可失。此修行之先务,人人当铭诸心”。④
  故在此后,全真弟子们大建宫观,广收门徒的活动,就以空前的规模开展起来了。
  全真道大建宫观、广收门徒的活动,从邱处机住长春宫起,一直持续到尹志平、李
  志常掌教期间。在这三十余年里,到底建了多少宫观,收了多少门徒,现已难于详考。
  仅就《顺天府志》所引《析津志》和《元一统志》所记之宫观作粗略统计,燕京及其附
  近地区即有宫观百余所,其中绝大部分为全真道宫观,又皆属邱处机至李志常掌教期间
  所建。其次,在河北、河南地区,李志柔及其弟子根据邱处机“立观度人”的意旨,先
  后在河北的大名、磁州等地“起建大小庵观殆三百区,化度道流称是”。⑥刘志源也在
  大名路“建宫立观,亦二百余所”,“度门弟子三千余人”。⑥赵志源也在河北“大名、
  磁、相之间,度学者凡数百人,立庵观十有余所”。⑦李志远则在河南卫州胙城等地建
  立庵观。⑧又其次,在山东、山西地区,张志渊在山东“主东平郓城白云观,度弟子千
  余人,庵观称是”。⑨潘德冲则在山西芮城县建了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纯阳万寿宫。
  俗称永乐宫。宋德方利用在山西平阳编《道藏》的机会,“犹假余力,即莱州神山开九
  阳洞及建立宫观,自燕至秦晋,凡四十余区”。⑩薛知微也“度门弟子数百人”,“立
  观度人于河东云、应”之间。⑾再次,在陕西、甘肃地区,于善庆(后改名志道)根据
  邱处机的安排,长期活动于陕西陇县、凤翔一带,“诣门求度为道士者数百人,俱立观
  院于凤翔、汧、陇之间”。⑿綦志远在李志常掌教期间,提点陕西教事,曾“度门弟子
  数百人,建立宫观二十余所”。⒀冯志亨在尹志平嗣教后之庚子年(1240),随志平去
  陕西改葬王嚞的路途中,“自燕至秦三千余里,凡经过道家宫观,废者兴之,缺者完之,
  至百余所”。⒁
  在邱处机的“立观度人”的号召下,大约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全真道的宫观、弟
  子遍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广大地区。《清虚宫重显子返真碑铭》
  称:
  “东尽海,南薄汉淮,西北历广漠,虽十庐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修武清
  真观记》称:自“邱往赴龙廷之召,……
  自是而后,黄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声焰隆盛,鼓动海岳。”
  1228年安葬邱处机,和1241年会葬王嚞,可说是对全真道力量的一次大检阅。据载,
  安葬邱处机时,“四方来会之道俗逾万人,至有司卫之以甲兵”。⒂会葬王嚞时,“时
  陕右虽甫定,犹为边鄙重地,经理及会葬者,四方道俗云集,常数万人”。⒃不仅如此,
  据《尹宗师碑铭》记载,当尹志平于1236年,去陕西营建祖庭时,“时陕右甫定,遗民
  犹有保栅未下者,闻师至,相先归附,师为抚慰,皆按堵如故”。不久,在去云中化度
  道士的返回途中,“道经太行山,群盗罗拜受教,悉为良民。出井陉,历赵魏齐鲁,请
  命者皆谢遣。原野道路设香花,望尘迎拜者,日千万计,贡物山集。”这些描写,难免
  夸大,但全真道及其首领在群众中影响很大,当是事实。
  尽管尹志平利用宗教的号召力,为元统治者效劳,但因其影响过大,却引起元统治
  者的猜忌。因此在元宪宗时期的佛、道“化胡经”之争中,元统治者持明显的袒佛立场,
  使全真道在(宪宗八年和至元十八年)佛道大辩论中两次败北,予全真道以沉重的打击。
  全真道发展的鼎盛局面,亦随之宣告结束。

  南北归宗时期

  自元宪宗八年(1258),全真道在《化胡经》斗争中失败以后,处境十分困难,教
  徒的发展受到限制,斋醮被禁止举行。中经张志敬、王志坦、祁志诚、张志仙四人相继
  掌教,一直处于发展的低谷。直至成宗即位后的元贞元年(1295),始宣布大弛禁:
  “梗其道者(指权臣相哥)除之,取其业者(被僧人侵占的宫观)还之”。⒄方使全真
  道从艰难处境中解脱出来。
  全真道的发展尽管有低谷,但并没有停滞。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元朝实现了南北统
  一,为原在北方的全真道提供了南传的条件,当然也为原在南方的道教南宗提供了北上
  的机会。据现在所知,最早进入黄河以南传道的全真道士是吉志通,他是陕西郃阳人。
  “师乔潜道及潘清容。博学多闻。后居武当山,十年不火食。”于中统甲子(1264)逝
  世。⒅乔潜道是马钰弟子,吉志通即是马钰之再传。推其居武当山的时间,当在元宪宗
  时。比吉志通稍晚,武当山又有鲁大宥和汪真常相继成为全真道士,此后全真弟子日众,
  武当山遂成为全真道的重要据点。继武当山之后,全真道继续南传至苏、浙、闽、赣等
  地区,如居江苏仪征的李道纯(或谓居凤阳盱眙),居浙江杭州的徐弘道、丁野鹤、黄
  公望,居浙江黄岩委羽山的赵与庆,活动于江西、福建一带的金志扬、桂心渊,以及活
  动于江西、浙江、福建一带的李珏至陈致虚一系等。他们大多是南宗道士而加入全真道
  者。
  全真道的南传,使原来互相隔绝、但却同源于钟吕金丹派的南、北二宗(南宗与全
  真道)增加了接触的机会。由此经过接触,彼此认同,逐渐产生了合为一宗的要求,特
  别是组织松散、势力弱小的南宗更有会归全真道的愿望。为了使二宗合为一宗,必须对
  二宗原来各自尊祀的祖师传系作必要的调整,使之合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祖师系统,
  以便合宗后共同崇祀。这是二宗合并必不可少的工作。在这过程中,陈致虚是积极的推
  动者,他根据二宗已有的成说,在《金丹大要》和《金丹大要列仙志》中,提出了如下
  的祖师系统:


  这种安排,显然是抬高了北宗,降低了南宗,但在当时元室已封王玄甫、钟离权、
  吕岩、刘海蟾、王嚞等为“真君”、“帝君”的条件下,这是最好的安排,故终被双方
  所接受,完成了二宗的合并。时间大约在元代中后
  期。
  全真道除合并南宗以外,元代中后期又合并了真大道、楼观道和部分净明道,成为
  唯一的一个丹鼎大派,与符箓大派正一道平行发展。
  自元成宗即位,解除了对全真道的禁令以后,苗道一、孙德彧、兰道元、孙履道、
  完颜德明等相继掌教。自苗道一起、每任掌教皆授封为真人、演教大宗师、知集贤院道
  教事。这是除玄教以外,其他道派掌教皆未获得过的褒封。他们在此褒封宠遇下,都相
  继由清静恬淡之士变为道士官僚。他们所居之地,早已不是王嚞为之设计的远离尘嚣的
  茅庵,而是置诸京城的雕梁画栋的豪华宫室。平时所为,除为皇室建斋祈福外,则是忙
  于与通显豪家相往还。陈垣先生称全真道上层的这种变化为“末流之贵盛”。上层贵盛
  了,教务随之却退步了。前期人才济济的景象不存在了,渐显出人才凋零的景象,前期
  那股朝气不见了,渐显出衰老的暮气来。

  衰落时期

  入明以后,全真道步入衰落时期。这有它本身活力大半丧失的原因,也有明王朝所
  施政策的原因。明太祖为《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所作的御制序文中说:“禅与全真务
  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教与正一专以超脱。特为孝子慈亲之设,益人伦,厚风俗,
  其功大矣哉!”表现出只支持正一,不支持全真的意向。后来的实际作法确是如此。朱
  元璋及其继任者召见的大多是正一天师及其门徒,道录司各级道官也大都以他们充任,
  全真道士被召见和受委任者极少。全真道首领并不住在白云观,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
  在上述情况下,全真道分裂为诸多小派进行独自的活动,其正宗为“七真派”。即
  宗邱处机的龙门派,宗刘处玄的随山派,宗潭处端的南无派,宗马钰的遇仙派,宗王处
  一的嵛山派,宗郝大通的华山派,宗孙不二的清静派。其中以龙门派势力最大,记载也
  较多,其余六派所知甚少。至清初,龙门派经王常月之中兴,龙门派更盛于其他各派。
  除此全真嫡系七派外,又有明初张三丰所传的支派,万历间陆西星所传内丹东派,清嘉、
  道间李西月所传内丹西派,盖皆属全真道之旁系。以上派系再经繁衍,在明清时期,又
  分化出更多的小派。据《诸真宗派总簿》所载,即有八十六派,(含全真、正一两系),
  每派均有取名排辈用字。派系分衍愈多,并不表明道教的强大,恰恰反映它的衰微。

  (二)

  全真道是金初在中国北方相继兴起的三个新道派之一。
  它与原有的道教旧派有显著的不同。

  三教合一的思想

  六朝以后,三教合一论逐渐成为思想界的主要潮流,儒、释、道三家,不时有头面
  人物出来打此旗帜,以推行其学说。
  王嚞在创立全真教时,也宣扬三教合一的思想作为创教的宗旨。他在山东文登等地
  所建立的五个会,皆冠以“三教”二字。传教时,又劝人诵读佛教《般若心经》、道教
  《道德经》《清静经》及儒家《孝经》。在他的言论、著作中,三教合一论更是俯拾皆
  是。如在《金关玉锁诀》中说:“三教者,如鼎三足,……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根
  树生三枝也。”在《示学道人》诗中说:“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义理显
  时何有界?妙玄通后更无加。”又有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在
  《答战公问先释后道》中称:“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他的这种思想亦
  为其弟子所接受,而加以广泛宣传。如马钰有诗劝僧道合同,勿相诽谤,其《赠李大乘
  兼呈净公长老》诗云:“虽有儒生为益友,不成三教不团圆。”《丹阳真人语录》称他
  “在东牟道上行,僧道往来者,识与不识,必先致拜。”其他弟子也如此。邱处机《磻
  溪集》卷一有诗云:“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
  刘处玄《仙乐集》卷三也称“三教归一,弗论道释”。
  全真道的创建者在教义、教制、教规以及内丹修炼等方面都贯彻三教合一的思想。
  全真道的教义集中体现于“全真”二字。对此二字有过多种解释,或谓使“真性”保全,
  或谓使“精气神”三全,或谓个人内修的“真功”与济世利人的“真行”兼备而两全。
  后者是全真道创建者们十分强调的。
  他们以“忍辱含垢”为“真功”的重要内容,但为什么要忍辱含垢?则引进了佛教
  的因果报应思想。尹志平的《北游语录》中称:“凡人无故遭人欺罔困辱,甚或杀害,
  莫非还宿债也。”郝大通弟子王志谨说:“乃至大小喜怒、毁谤、打骂、是非,见面相
  嫌,皆是前因所结旧冤,现世要还。须当欢喜承受,不敢辩证。承当忍耐,便是还讫。
  但有争竞,便同抵债不还,积累更深,冤冤重结,永无了期。”⒆他们以“苦己利人”
  为“真行”,所谓苦己,就是实行绝对的禁欲主义,把生活欲求降到最低限度,实行苦
  行生活。他们又以履行儒家的伦理纲常为修炼“真功”、“真行”的前提。这是对道教
  传统的积功累行的修行原则的继承和发展。王嚞教在家修道者尽伦常之道,“与六亲和
  睦,朋友圆方,宗祖灵祠祭飨频,行孝以序思量”。⒇又谓修炼内丹,必以“忠君王,
  孝顺父母师资”MD为首务。马钰入道的《立誓状文》也以“遵依国法为先。”总之,在
  教制、教规、内丹修炼方面,无不汲取儒、释。可以说,三教合一是全真道立教的主旨,
  是比其他旧派道教更为鲜明的特征。

  成仙证真的信仰

  长生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它是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根本标志。全真道的基本信仰
  也是如此。但是它和旧道派有很大的不同,旧道派大都认为,经过修炼,形、神皆可不
  死,故其信仰是肉体与精神一起长存,即所谓“白日飞升”。全真道则不然,它在成仙
  信仰上,不再追求“肉体不死”,只追求“真性”解脱和“阳神”升天。他们认为,人
  的肉体是要死灭的,人的真性或阳神则可以长存。王嚞谓:“修行须借色身修,莫滞凡
  躯做本求。假合四般终是坏,真灵一性要开收。”ME又谓“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
  MF因此他批评肉体长生的追求者,曰:“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今之人
  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MG刘处玄的《至真语录》亦称:“万形至
  其百年则身死,其性不死也。”又:“真我者,人之性也,……无形之道也。”“无形
  之道则真也”。“伪我,则养身之道,则假也。”全真道放弃肉体不死的信念,只追求
  “真性”解脱和“阳神”升天,虽与旧道教相区别,但却与佛教追求的“涅 ”相近似。
  实际上他们所谓的真性,或叫本来一灵,元神,元性,真心等概念,即源于佛教。
  既然肉体是要死的,只有“真性”、“阳神”得到解脱后可以长存、升天,因而他
  们乃视人的肉体为桎梏,意欲其毁灭,以便真性、阳神的早日解脱。所以人们在王嚞及
  其弟子们的诗文集中,能见到许多破斥肉体、否定人生的言论。邱处机斥肉体为“臭皮
  囊”和“烂肉”,“一点如如至性,扑入臭皮囊,游魂失道,随波逐浪,万年千载不还
  乡。”“一团臭肉,千古迷人看不足,万种狂心,六道奔波浮更沉。”“一团脓,三寸
  气,使作还同傀儡。”MH谭处端认人体“本是一团腥秽物,涂搽模样巧成魔”。MI王嚞
  等又斥人体为“走骨尸”、“骷髅”。曾画骷髅警马钰,又作《叹骷髅》诗。谭处端云:
  “骷髅骷髅颜貌丑,只为生前恋花酒。”MJ邱处机又谓“子羽潘安,泉下骷髅总一般”。
  MK又斥人生为“苦海”、“火宅”,视父子、夫妻亲情为“冤业”。如此等等。
  全真道还援引禅宗的见性成佛说,宣称只要做好内省功夫,便能顿见真性,超出生
  死,得到阳神解脱。谭处端称“一念不生,则脱生死”。ML
  邱处机称“一念无生即自由”。NC王嚞进一步宣称:“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诸
  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他认为这种精神上超出“三界”的人,就像莲根
  在淤泥而花在虚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虽然身居一室之内,却“性满乾坤”,谓
  之“法身”。“法身者,无形之相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
  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济”。ND这里所谓的“法身”,大概就是全真道所追求的那
  个不死的“真性”和“阳神”的形象,但它和佛教所谓的离言绝相的“法身”却十分相
  似的。
  先性后命的内丹学说全真道以修习内丹为成仙证真的基本法门,认为道教其他修炼
  术皆为“区区延年小术”,只有该派所倡的内丹术为“天上大道”。NE他们的内丹术渊
  源于钟、吕,以性命双修为基本内容但与道教南宗修持的路线相反,不是先命后性,以
  修命为主,而是先性后命,以修性为主。王嚞云:“宾者是命,主者是性。”NF邱处机
  称:“吾宗惟贵见性,水火配合(指炼气修命——引者注)其次也。”又说该派内丹功
  是“三分命术,七分性学”。NG其《大丹直指》所述九节丹功,前三节为命术,后六节
  为性学。所谓先性后命,大略是教人先收心降念,做对境不染的明心见性功夫,使心定
  念寂,然后静坐调息,按钟吕派传统内丹法程序,依次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全真道首领从这种先性后命、以性为主的基本路线出发,有时又宣扬一种以性兼命的丹
  法,谓只要修性,或直接炼神还虚,即可自然了命。《丹阳真人语录》称,做清净心地
  工夫,“屏绝万缘,表里清净,久久精专神凝气充,三年不漏下丹结,六年不漏中丹结,
  九年不漏上丹结,是名三丹圆备,九转功成。”李道纯《中和集》卷二《试金石》分所
  有丹法为三乘九品,以直接修性而自然了命之法为“最上一乘”之顿法。牧常晁《玄宗
  直指万法同归》卷二也分丹法为顿、渐二乘,称直接修性者为顿法。很显然,全真道这
  种先性后命、以性为主、或以性兼命的丹法是受禅宗影响很深的结果,故牧常晁称之为
  “释氏金仙之道”,可谓一语破的。

  森严的教制教规

  全真道倡导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他们为了贯彻成仙证真的信仰,曾经大力破斥肉
  体和人生;同样,为了实现出家、建立宫观制度,又宣称家庭、亲情的虚妄。他们称家
  庭为“牢狱”、“火宅”,称父子夫妻亲情为“金枷玉锁”,教人捐妻舍子,“跳出樊
  笼”,出家修道。王嚞曰:“儿非儿,女非女,妻室恩情安可取!总是冤家敌面仇,争
  如勿结前头苦。”“莫骋儿群,休夸女队,与公便是为身害,脂膏刮削苦他人,只还儿
  女从前债”。NH谭处端云:“茫茫苦海,逐浪随波,便宜识取抽头。恩爱妻儿,都是宿
  世冤仇”NI将“这冤亲系脚绳儿一刀两断。”NJ所以马钰宣称“家”、“道”不能两全,
  应该及早觉悟,“莫待丰都追帖至,早归物外住云庵”。NK
  王嚞立教之初,令出家者须住庵修行,居住条件力求俭朴。《重阳立教十五论》谓:
  “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
  在这期间,全真道士亦仿佛教倡修苦行,王嚞七大弟子皆以头陀式苦行著称。如马钰修
  道时,每日仅乞食一钵面,并誓死赤足,复不饮水,冬不向火。王处一“曾于沙石中跪
  而不起,其膝磨烂至骨。山多砺石荆棘,赤脚往来于其中,故世号铁脚云”。NL邱处机
  “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则一蓑,虽箪瓢不置也,……昼夜不寐者六年。既而隐陇
  州龙门山七年,如在磻溪时”。OC郝大通于赵州桥下趺坐六年,持不语戒,儿童戏触亦
  不动。“寒暑风雨,不易其处”。OD
  全真道初期,还信奉绝对的禁欲主义信条,王嚞把人的七情五欲视为成仙证真的障
  碍,生死轮回的根由,要人“把七情五欲都消散”,“脱人之壳”而“与天为徒”。OE
  邱处机奉答成吉思汗时称:“学道之人,……世人爱处不管,世人住处不住,去声色,
  以清静为娱;屏滋味,以恬淡为美。……眼见乎色,耳听乎声,口嗜乎味,性逐乎情,
  则散其气。”而气散则体衰夭亡,死后还要“沉于地为鬼”。OF王重阳规定:“凡人修
  道先须依此一十二个字:断酒色财气,攀援爱念,忧愁思虑。”OG
  尹志平更进一步规定道徒要尽量减食、省睡、断色欲,宣称“修行之害,食、睡、
  色三欲为重,多食则多睡,多睡情欲所由生”。OH
  随着组织的扩大,特别至元初进入鼎盛以后,原来简朴的草庵,变成雕梁画栋的大
  殿高堂,宫观又拥有不少的田产,这时乞食苦行的生活恐已难实行。但是宫观的管理制
  度和清规戒律却随之逐步完善。其制度和规戒,大部仿效佛教,制度之完整和实行的严
  格,在道教诸派中是首屈一指的。
  经过王嚞及其弟子们对全真道教义、教规以及理论方术等的全面阐释后,使全真道
  具有了较新的面貌而屹立于诸道派中,为后来发展为道教两大派之一打下了基础。

应该是对的,因为全真讲人修行方术以内丹为主,不尚外丹符箓,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认为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唯一正道 ,除情去欲,识心见性,使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归真,证道成仙。还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观,严守戒律,忍耻含垢,苦己利人。
而以设坛做法,画符念咒的,应该是茅山道术。
全真教

道教教派。始创于中国金代初年 。创始人王喆( 1112 ~1170),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出身地方豪门,早年曾应金朝武举,为小吏,后辞职还家。正隆四年(1159),自称在甘河镇遇仙,得授金丹口诀。遂隐居终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间出关去山东传教。招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 。全真道至此正式成立。该教教义受时代思潮影响,力主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经典。修行方术以内丹为主,不尚外丹符箓,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认为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唯一正道 ,除情去欲,识心见性,使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归真,证道成仙。还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观,严守戒律,忍耻含垢,苦己利人。对犯戒道士有严厉惩罚,从跪香、逐出直至处死。金元之际邱处机嗣教时,全真道得到大发展。邱处机于1219年远去西域行宫朝见成吉思汗,大得赏识。赐给金虎牌、玺书,命他主持天下道教。邱回燕京后驻长春观(今北京白云观 ),开坛说戒,弟子四出建立宫观,使全真道组织发展到极盛 。其后虽因与佛教辩论失败而受打击,但在整个元代全真道一直保持发展势头。
当金元时期全真道在北方发展时,南宋地区亦有专主内丹修炼的道派,称作金丹派南宗。该派以张伯端为创始人 ,其特点是修炼时主张先修命,后修性。元朝统一江南后,南宗与全真道(北宗)合并 , 共尊东华帝君 、钟离权 、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五祖,下设北七真(即全真七子)、南七真(张伯端、刘永年、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彭耜)。南北宗合并后仍称全真道,为封建社会后期道教主要宗派之一。全真道内部又分化出一些小派别,如南宗有清修派和双修派,北宗全真七子亦各传一派,其中邱处机所传全真龙门派势力最强。明代朝廷重视正一道,全真道势力相对削弱 。清初著名道士王常月整顿教门,曾一度复兴全真龙门派,但终难挽救全真道在清代日渐衰落的总趋势。
全真道是后期道教中最大的派别之一,较之旧道教有显著特点:(一)三教合一思想比较突出。如王囗在山东所创之五会皆以“三教”二字冠首;规定以三教之经书《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为全真道士必修的经典。他和七弟子的诗文中,三教合一言论更是俯拾皆是。如“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天下无二道,圣人不两心”,“教虽分三,道则唯一”等等。尤以融合佛教禅宗理论最为突出。马钰《神光灿》:“禅为宗,道为祖”,清初全真道士柳守元《玄言正旨序》:玄宗(指全真道)“与禅宗实为相近”。(二)教义中,出世思想十分浓厚。在王囗和七弟子诗文中,极力贬斥人生之价值,宣扬人生是“苦海”,家庭是“牢狱”、“火宅”,夫妻恩爱为“金枷玉锁”,劝人捐妻舍子,“跳出樊笼”,看破功名富贵,学道炼丹,以离“苦海”。(三)在成仙信仰和修炼理论上,一返旧道肉身不死、即身成仙的追求,只追求“阳神”、“真性”不死。认为人之肉体是要死的,只有人的精神才能不死。王囗《金关玉锁诀》:“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立教十五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刘处玄《至真语录》:“万形至其百年则身死,其性不死也。……阴阳之外则其神不死也。”因此在内丹修炼理论上,与道教南宗相反,主张先性后命,以性兼命。以澄心遣欲为真功,以明心见性为首务。(四)在修炼方法上,主内丹修炼,不尚符箓,形成独具特色的内丹理论。在教制教规上,规定道士心须出家住道观,不许蓄妻室。为了约束道士言行,制定各项清规戒律,督促道众严格遵守。这些皆与正一道有很大区别。全真道在金代的发展有限,至蒙元前期,以成吉思汗之召见、宠遇丘处机为契机,在丘处机及其弟子们的推动下,全真道发展至鼎盛。当时全真道宫观遍布北方各省区,“虽十室之邑,必有一席之奉”。此鼎盛局面,自丘处机起,历经尹志平、李志常两任掌教,大约三十年。至元宪宗五年(1255),佛道《化胡经》之争起,元室袒佛,全真道败北。此后元室下令焚毁除《道德经》之外的一切道经,全真教遭受沉重打击,全真道鼎盛局面因之结束。故在张志敬、王志坦、祁志诚、张志仙几任掌教中,处境都较困难。又经历约三十年,元成宗即位,驰焚经之禁,全真道获得正常发展。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平定江南,全国统一。此后,原同源异流而分传于金与南宋的全真道和道教南宗,逐渐认同、融合,至元代中后期,二宗合并的条件渐趋成熟。在南宗道士陈致虚等人的推动下,二宗经过对祖师宗祀的调整,南宗最后并入全真道。合并后的全真道遂成为更大的道派,而与正一道分统天下道教。明代皇室对佛、道采取抑制、约束政策,对道教正一派有所崇奉,对全真道支持较少,全真道自此进和衰落时期。金元时期形成的统一领导核心(以北京白云观为基地)顿然解体。在此情势下,统一的全真道渐次分解成诸多小支派。主要的有“七真派”,即宗祖马钰的遇仙派,宗祖谭处端的南无派,宗祖刘处玄的随山派,宗祖丘处机的龙门派,宗祖王处一的嵛山派,宗祖郝大通的华山派,宗祖孙不二的清静派等。另外,又有一些全真道士分别组成“五祖派”,即宗祖王玄甫的少阳派,宗祖钟离权的正阳派,宗祖吕洞宾的纯阳派,宗祖刘海蟾的刘祖派,宗祖王囗的重阳派。如此众多的全真支派出现,并不表示全真道的兴旺发达,恰好反映它的衰落。它们的形成时间,最早在明代中后期,多数在明后。在明清道教衰落时期,只有龙门派因王常月的阐扬,曾经在清初一度“中兴”,其余各派,大都衰落不振。

茅山道术
茅山道法实际流传法术种类:“五雷掌法”“解五雷掌法”“肚痛法”“解肚痛法”“罗汉仙法”“解邪术法”“止血仙法”“跌打梅山法”“紧箍咒”“隔山止血法”“勾魂法”“收神魄法”“华佗仙师法”“观音仙法”“黑扎法”“止痛消肿法”“千斤定” “咽喉骨鲠法”“止痛华佗仙法”
茅山法修炼方法:
一、斋期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三月十五、十月初三、十一月冬至日;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注:斋期不食酒肉五辛。五辛:葱、蒜、韭、辣椒、姜
二、布场本功法布场设置简单而实用。用瓷碗一个,内盛小米三分之一。通灵符一道。香三柱,黄纸四张,垫子一块。修练时面向东坐。
三、通灵寅时( 3-5时)洗漱完毕,在无人清净处穿干净衣服,面对东方设坛点燃三根檀香插在米碗内,然后跪在垫子上,烧黄纸三张,磕三头,用右手中指在地上划一“十”字,把小腿压在“十”字上,右腿压在左腿上,即采用单盘式,席地而坐,烧灵符一道,接着两眼微闭,身体周正,头顶悬,鼻吸口呼九次,然后两手成抱球状放在下丹处,用心默诵启度文(看看启度文)。
四、修炼作法:修炼作法前起坛烧三根檀香,三拜三叩,默诵启度文。然后按每种法术的具体要求作法。每种咒语念6~36遍。(修炼作法有关问题解释)
五、画符用符时间禁忌:(一)、画符:1 、吉日:端午节是画符、造符水的吉日;2 、忌日:每年有四天不可乱画符。
即:农历三月初九、六月初二、九月初六、十二月初二。
如若在这四天画符,不但不灵验,而且还有害。
3 、时辰:最好选择子时或亥时。(因为此时是阳消阴长,阴阳交接之时,灵气最重。)其次是午时、卯时、酉时亦可。
(二)、用符:有的符要配合自己的星命进行使用,若有违犯,会遭受灾厄。切记!切记!比如:逢太岁星君之年(不论男女之人的1 、13、25、37、49、61、73、85等岁,皆属太岁星君之年)的人,必须安奉值年太岁星君,可保平安无事。择于正月中吉日吉时安之于家中。若此年错用逢天空星之年的天空符(即日宫太阳星君到此镇)反会造成凶星入宫。
“通灵启度文”:拜请三清三境三位天尊,太上老君,张赵二郎,岳王祖师李公真人,东山老人,南山小妹,南海观音,伏羲神农,轩辕皇帝,雷神大帝,盘古圣王,地母元君,玉皇大帝,横山七郎,罗山九郎,三天开皇,五岳大地,神霄王府,龙虎玄坛赵元帅,三茅真君,五星二十八宿,诸神仙手持符咒法术,与(某某——作法人)愿救众生苦难,治病回生,降魔除邪,避却奸恶,愿魁罡护体威灵显著,千叫千应,万叫万灵,不叫自灵。
“灯盏神灯”:工具:木板、灯盏、灯芯、饭碗、香、升筒(量米的筒)
咒语:灯盏神灯,一灯二灯三灯,爬山过岭点灯光,点的亮亮光,照见踉踉转,左叫左转,右叫右转,若还不转,九牛拖转,铁车车转。
操作方法:1 、准备好升筒、木板、饭碗、灯盏、灯芯、香、油(放灯盏内点灯用);2 、升筒直立在地面,升筒上放木板,木板上放碗,碗上放灯盏,灯盏内放油和灯芯。
3 、灯盏内放七根灯芯,并点七眼光;4 、一人站在木板上;5 、另一人手拿三根点着的香,香火对着灯火,口中念咒语,当念到“左叫左转,右叫右转”时,香火也要同时“左旋转右旋转”,念五至七遍,木板(灯火)便可旋转起来。
使用说明:可用此“灯盏神灯”来判断一些事情,如问某一事情是否真假,你就对灯盏神说:是真就向左转,是假就不转……。很灵的,不信试试!
注意:1 、忌食:做法之日请不要食用狗肉之类食品。
2 、当咒语念至十遍以上还不转时,说明站在木板上的人火炎很高,压抑了灯盏神,只要另换一人站上去便可旋转。
“修练作法有关问题解释”:1 、“勾魂大法”要念出声;2 、瓷碗中的小米可以长期使用;3 、先烧三张黄纸,再磕三个头;4 、练功最好是单盘;5 、第一次练功日子选择:甲子日、本命日的正时或初一、十五日,如遇岁破、月破日没有影响;6 、49天练功一但中断,以后接着继续练同样能成功;7 、无基础的学员也可修练,但需要刻苦,时间要多一点;8 、布场通灵后,无论如何更换环境,也无需再进行布场通灵,一次通灵即可;9 、通灵法中,两手成抱球状,是两手心相对,手指向前;10、紧箍咒中手印:把么指和中指捏成的圈对着口,左手掌心向上放在下丹田处;11、每次练功前都要画“十”字,并用心默念或出声念“真武祖师”;12、无论修练任何法术,手心都不能紧,且越松越好;13、修练没有年龄职业等的限制;14、可以用瓷香烧炉代替瓷碗,也可以在床上通灵且练功;15、瓷碗内盛放大米;16、练功结束烧黄纸,在卧室中烧也可以;17、“勾魂法”、“紧箍咒”、“定身法”(简称:两法一咒)练成后,对动物也能起作用;18、49天修满后,应在每月的十五日练功收法,其他时间也可以练功。每年除夕晚上收法一次,也就是练功一次;19、定身法手印:右手掌心向上,自然放在右膝上。左手成印后,也自然放在左膝上,另结印中,食指压在中指的左侧面,此“左侧”不是无名指一侧,而是中指的右侧(掌心向上而言);20、一年之内不准试“两法一咒”法,这是何故?
经过 49 天修炼,虽已掌握了“两法一咒”,但能量还不够,功力还不深。所以,一般不试法。如果要试法,可按下面程序进行:A 、试定身法:拿银元或麻钱一个,放在受试者的脚上,然后嘱受试者默念“仙踪步”49遍,或施法者念定身法7 遍即可。试法完毕,取走脚上的东西即可;B 、试紧箍咒:拿一小金属圈,放到受试者头顶,施术者念紧箍咒即可,施法毕,取走金属圈即可;21、为什么试法时,受试者要在脚上放银元或麻钱,或头上戴金属圈?这样做,可以把试术者发出的不良信息存放在“信物”的上面,结束时,取走信物。也就取走了不良信息,以免给受术者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第一次试法,选择受术者很重要,以选择经络敏感者为宜;22、平时练功最佳时间:晚上是子时 早上是卯时23、第一次练功最佳时间:甲子日或本命日的子时最佳,初一、十五亦可;24、每次练功都要进行通灵法习练。

当然错,全真正一法课虽有不同但道教一脉相承,正一有丹法,全真也有符箓道诀,现在判断道士派别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全真戴混元巾,正一戴九梁巾。

PS:佛教徒少掺合道教问题,学佛连基本身体都保养不好,阎王老子找上门也也就只配念阿弥陀佛上西天,还好意思说佛教万能?

画符念咒,是南派正一教张紫阳真人的传承
全真教,讲究修真立命,修养内丹,以内盈外

这道士是龙虎山的

还不如学佛吧.学佛比这个还懂的多,有很多全真道不知道的,佛教都有,


13691953487关于全真教的疑问(请教道教高人)
滕虎杭答:肆意所求的贪欲。因此全真教的理论体现的就是,人若能满足自身需要即可,不能以过多的要求以破坏生命。当然道教教义里,虽然说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但是对生命形式本来就有等级的划分,如天地神人鬼的划分,对得道成仙的追求等。正是生命有等级,所以满足最基本生存需要,应当从低级开始,而不能伤害更...

13691953487全真派道士吃不吃鸡蛋
滕虎杭答:吃。作为全真派玄裔弟子就是出家人,必须遵守戒律。不能够沾荤腥,除非到了生死关头才可以考虑。鸡蛋在没有孵出小鸡之前古代人是不把它作为动物看待,而只是看做如植物种子一样的东西,因此鸡蛋算素食。而且现在和尚及修持的人是吃鸡蛋的。全真道又称全真派,与正一道并为道教两大派别。金代王重阳(见王...

13691953487全真教怎么衰落了,怎么没了?还是变成了武当?!
滕虎杭答:全真道的南传,使原来互相隔绝、但却同源于钟吕金丹派的南、北二宗(南宗与全真道)增加了接触的机会。由此经过接触,彼此认同,逐渐产生了合为一宗的要求,特别是组织松散、势力弱小的南宗更有会归全真道的愿望。为了使二宗合为一宗,必须对二宗原来各自尊祀的祖师传系作必要的调整,使之合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祖师...

13691953487请教道教的问题
滕虎杭答:信仰道教提倡吃素,不可杀生!有句话:上天有好生之德!

13691953487真一道和全真道。我有不解,进来看看。
滕虎杭答:张宇初曾以全国道教首领的身份,写下《道门十规》一卷,阐述了道教派流、宫观修整等问题。 清代、民国年间,正一道逐渐衰落。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晓初在上海筹建正一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仅成立了上海分会。 全真道: 道教教派。始创于中国金代初年 。创始人王喆( 1112 ~1170),号重阳...

13691953487全真教居士常识
滕虎杭答:3.正一道的居士可以自称贫道,那全真道的居士自称什么 正一道也是道教的一个门派。正一派可以这样自称贫道。居士不可以这样自称。 现在很少的道士会自称“贫道”了,一般都是叫“我” 对别人的称呼有:居士、善知识、道友、道兄、师兄 施主(道教是没有什么用的,因为道教徒很少出去化缘的,主要是佛教使用) “贫道”...

13691953487全真龙门派的全真传戒
滕虎杭答:道教全真先期传法,依之古制,口口相传,六耳不谈道,旨在法不传于匪人,目的是神仙修持。重阳祖师向七真传法,口传心授,要义是积功累德、丹法修持、清静清修、长生久视之术,以及作为一位全真道士守持规范禁忌的具体要求,比如《重阳立教十五论》、《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七真之首马丹阳真人有《丹阳真人直言》,...

13691953487全真道士和正一道士有什么区别
滕虎杭答:全真道士和正一道士的区别有:1、修炼方法不同 全真派道士在修炼方法上主内丹修炼,不尚外丹符箓,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正一很多都是有后代传承道法,平时主要以斋醮和符箓为主,多进行祈福禳灾。影视作品里的道士作法除妖大多都是以正一派为原型。2、教制教规不同 正一派道士一般是居家修行...

13691953487关于道教的问题
滕虎杭答:全真教以外丹、内丹、导引、服气、武术、占星、医学、地理等为主要修持内容,要求道士必须出家住庙,云游,吃全素,不婚娶。服饰、戒律也十分严格。必须蓄长发,戴巾、穿道袜。其传承也十分严格,一般要经过长期吃苦和考验才允许出家。重视择人和因材施教,并有“宁可失传,不可妄传”的教化。全真教...

13691953487全真教和正一道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滕虎杭答:2、饮食起居的差异 正一道派没有严格要求是否住庙修行,所以正一道士很多是以散居的形式存在的;由于是修炼符箓为主,正一道士对于饮食的戒律也较为宽松,住庙道士多是奉行斋戒,而散居道士多数只在法会前后三日需要斋戒。在对待婚姻问题上,正一道派是可以结婚的。全真道士由于重阳祖师在立教十五论中提倡...


(编辑:危罗傅)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