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什么是哲学 就是从那边到这边 再从这边到那边,谈谈你读后的感悟?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2
诸位好!我是学哲学的,但是我对哲学一点兴趣都没有,能谈谈你们对哲学的认识和感受吗?说的深刻详细点儿.

世界观原理
方法论意义

物质决定意识
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规律的客观性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有些同学认为这是空话、是老生常谈,没有实际意义,其实,这才是学好哲学乃至一切学科的前提。

首先,学习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哲学是对各门具体学科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各门具体科学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具体认识,所以,哲学归根到底也是来自于客观实际。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来学习哲学更便于理解和接受。归纳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演绎法是由一般到个别,经验证明这两种方法交替使用效果较好。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先用归纳法,既先列举几个生活或生产中的实例,然后从中找出共性,也就是哲学观点。比如,老师先举出上和下、教师和学生、化合和分解、自由和纪律等,然后抽象出其中的共同点,既都存在对立统一的双方,从而引出矛盾观点。学生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用演绎法,也就是用矛盾观点联系新的实际加以分析和说明。经过这么几次反复,应该说一个哲学观点就算掌握了。

其次,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有些同学把学科的界限分得特别清楚,不能进行知识的迁移。要想把哲学学好,在学习其它学科知识时要有意识地应用哲学思想进行指导,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比如,我问“一加一等于几?”同学们可能不假思索地回答:“等于一。”如果我再问:“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一吗?”这时同学们可能才开始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在力学中讲矢量时,当力有了方向时,就不能简单地相加了,这就是哲学教给我们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读哲学 做一个有灵魂的人

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

教人如何在名利场出人头地的所谓励志类书籍,基本上是垃圾

就本性而言,没有一个青少年愿意自己过早变得世故、变老、变平庸

真正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一个精神上优秀的大写的人

中学和大学低年级是开始学哲学的最佳年龄,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大哲学家的原著

问:杨咏梅 刘铁军
答: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周国平

问:根据我们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哲学类书籍在中学生的阅读需求中占据了相当比重,但同时也发现不少人对哲学有误解。您能不能有针对性地与中学生谈一谈如何阅读哲学的问题,给中学生一些阅读建议?

答:这正是我乐意做的事情,因为我相信,中学生里一定有许多哲学的潜在知音,对他们说话决不会白费口舌。

问:哲学是什么?教科书上说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这个定义好像太笼统了。不少中学生以为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或政治课本,觉得枯燥,但他们却喜欢读哲理散文,包括您的文章。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答: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我不太赞同哲学是学问的提法,因为说学问就容易凝固化。严格地说,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请注意“观”这个词,世界观就是“观”世界,人生观就是“观”人生。第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第二,所“观”的应是世界和人生的全局。我们平时往往沉湎于身边的琐事之中,但有时也会从中跳出来,想一想世界究竟是什么、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这时候就是在进行哲学思考了。哲学是“观”全局的活动,其最重要的特征,一是独立思考,二是思考根本问题。

马克思是一位大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在现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这是现代许多哲学家都承认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产生的,脱离这个传统,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它。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它被孤立起来了,它的丰富内涵又被简单化为一些教条,这当然会使学生对哲学产生误解和厌倦。我本人认为,中学哲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问:如今书店里最多的哲理读物是励志类书籍,您认为它们会给中学生带来何种影响?

答:的确,现在书店里大量充斥着所谓的励志类书籍,其内容无非是教人如何在名利场上拼搏,出人头地,发财致富,如何精明地处理人际关系,讨老板欢心,在社会上吃得开,诸如此类。依我看,这类东西基本上是垃圾,与哲学完全不沾边。但恰恰是这类东西十分畅销,每次在书店看到它们堆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上,满眼是“经营自我”、“致富圣经”、“人生策略”、“能说会道才能赢”之类庸俗不堪的书名,我就为我们的民族竟堕落到了这等地步感到悲哀。使我惊讶的是,对于这种东西,稍有灵性的人都会产生本能的厌恶,怎么还有人而且许多人把它们买回去读?事实上,它们大多是书商找写手胡乱编造出来的,目的是骗钱,写手自己绝非成功之人,读它们的人怎么就能成功?可见这个时代已经急功近利到了盲目的程度。这种书会不会给中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当然会。不过,我相信,就本性而言,青少年蓬勃向上的心灵是不会喜欢这种散发着腐朽气息的东西的,没有一个孩子愿意自己变得世故。如果他们中有人也读这种书,我敢断言,多半是庸俗的家长硬塞给他的。我希望广大中学生远离这种书,以读这种书为耻,因为这意味着年轻纯洁的心过早变老变平庸了。

这里我想顺便谈一谈为什么要学哲学。人是应该有进取心的,问题是朝什么方向进取?哲学让人综观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实际上就为人的进取方向提供了一个坐标。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只是追求世俗的成功,名啊利啊什么的,他的成功就只是表面的,仍然是在混日子而已,区别只在混得好不好。真正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即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一个精神上优秀的大写的人。这样的人即使在世俗的意义上不很成功,他的人生仍是充满意义的。可是,事实上,人类历史上一切伟大的成功者恰恰出于这样的人之中。不管在哪一个领域,包括创造财富的领域,做成大事业的绝非只有一些小伎俩的精明之人,而必是对世界和人生有广阔思考和独特领悟的拥有大智慧的人。

问:您曾说您最乐意与孩子谈哲学,您的《哲学:对世界的认识》、《精神的故乡》也是为孩子写的。您能不能谈一谈,一个人在什么年龄学哲学最合适?中学生应该怎样学哲学?能否推荐一些适合于中学生的哲学读物?

答:一个人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学哲学。在不同的年龄,学习的方式和感受是不同的。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少年人和老年人会有很不同的理解。不过,就哲学是爱智慧而言,我觉得中学和大学低年级是开始学哲学的最佳年龄。有一本书的书名叫《孩子都是哲学家》,我很赞同这个说法。爱智慧开始于好奇心,而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强烈的,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和人生,他们什么都要问,其中许多是真正哲学性质的。只是在小学时,年龄太小,好奇心虽然强烈,理性思维的能力毕竟还弱,应该鼓励孩子的自发兴趣,但不宜于正式学习。到了中学阶段,可以开始正式学习了。所谓正式学习,也不是一本正经地读教科书。在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整天在街头与人聊天,最喜欢听他聊天的正是一些高中生、大学生年龄的人,他也最喜欢与这样年龄的人聊,认为他们的心灵是最适宜播下哲学种子的沃土。就在这样的聊天中,这些青少年学到了哲学,其中好几位成了大哲学家,柏拉图就是其中的一位。

可是,今天的中学生到哪里去找这样一个苏格拉底啊,主要还得靠自己阅读。一开始当然只能读一些比较通俗的入门书,在选择这类读物的时候,我想强调两条标准,第一要有趣,第二起点要高。既有趣起点又高,谈何容易。其实好的通俗哲学书是非常难写的,必出于大家之手。这方面有两本书值得推荐,一是罗素的《西方的智慧》,另一是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如果你想深入学哲学,我建议你读一本比较可靠的哲学史,比如梯利的《西方哲学史》,然后,选择其中谈到的你感兴趣的哲学家,去看他们的原著。我这里说的是学习西方哲学,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道理与此相同。根据我的经验,要真正领悟哲学是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大哲学家的原著,看他们在想什么问题和怎样想这些问题。你一旦读了进去,就再也不想去碰那些粗浅的启蒙读物了。

周国平,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1945年生于上海。1962-1968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在广西深山老林中。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各类著作、译著20余种,总计几百万字。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迷者的悟》、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等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哲学应该如何入门
我建议先读一本20世纪西方哲学史家写作的哲学史,比如中华书局出版的《西方哲学史》,作者斯通普夫(美国),然后再读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
然后,可以考虑读一些哲学名著,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等对话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灵魂论》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谈谈方法》洛克的《人类理解论》休谟的《人性论》
当然,如果你把这些书都读完之后发现这些书并不难,则说明你比较有哲学天赋,可以开始读康德、黑格尔与20世纪哲学
如果这些书读不懂,则建议以后别读哲学了,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和条件学习哲学

哲学----认识论(世界观)、方法论----是科学(具象)的科学(抽象)

学习方法:

1、学专门科学(包括工作)时,结合哲学去理解,运用哲学去指导实践、去总结。

2、学哲学时,结合专门科学(包括工作)去理解,运用专门科学(包括工作)去丰富、去充实。



这里所说的家园,并不是指某国某地那样具体的家乡,而是指精神的家园,哲学意义上的家园,内心的家园。白居易诗云:“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现代人整天龟缩在高层钢筋混凝土制成的“火柴盒”里,走在人们比肩接踵的柏油马路上,呼吸着被污染的混浊空气,听各种机器的嘈杂轰鸣……于是有一天,在你的内心深处会突然泛起一股奇怪的情绪,一缕乡愁猛地袭来,你恨不得马上一口气跑到荒野僻静处,在荷花池塘边坐下;光着脚,躺在绿草地上,闻泥土的气息,听蛙声一片,看第一颗星星闪烁在天边,发誓要去寻找生命的根,渴望着归真反璞……

这种情绪,就是寻找家园的冲动;就是本来意义上的哲学活动。它在全球生态危机的今天,显得尤其迫切,尤其使人心灼。哲学活动的本质就是精神还乡。

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严格地说,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请注意“观”这个词,世界观就是“观”世界,人生观就是“观”人生。第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第二,所“观”的应是世界和人生的全局。我们平时往往沉湎于身边的琐事之中,但有时也会从中跳出来,想一想世界究竟是什么、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这时候就是在进行哲学思考了。哲学是“观”全局的活动,其最重要的特征,一是独立思考,二是思考根本问题。

人是应该有进取心的,问题是朝什么方向进取?哲学让人纵观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实际上就为人的进取方向提供了一个坐标。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只是追求世俗的成功,名啊利啊什么的,他的成功就只是表面的,仍然是在混日子而已,区别只在混得好不好。真正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即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一个精神上优秀的人。这样的人即使在世俗的意义上不很成功,他的人生仍是充满意义的。可是,事实上,人类历史上一切伟大的成功者恰恰出于这样的人之中。不管在哪一个领域,包括创造财富的领域,做成大事业的绝非只有一些小伎俩的精明之人,而必是对世界和人生有广阔思考和独特领悟的拥有大智慧的人。

二、中学生能学好哲学吗?
周国平说:一个人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学哲学。在不同的年龄,学习的方式和感受是不同的。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少年人和老年人会有很不同的理解。不过,就哲学是爱智慧而言,中学和大学低年级是开始学哲学的最佳年龄。有一本书的书名叫《孩子都是哲学家》,爱智慧开始于好奇心,而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强烈的,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和人生,他们什么都要问,其中许多是真正哲学性质的。只是在小学时,年龄太小,好奇心虽然强烈,理性思维的能力毕竟还弱,应该鼓励孩子的自发兴趣,但不宜于正式学习。到了中学阶段,可以开始正式学习了。所谓正式学习,也不是一本正经地读教科书。在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整天在街头与人聊天,最喜欢听他聊天的正是一些高中生、大学生年龄的人,他也最喜欢与这样年龄的人聊,认为他们的心灵是最适宜播下哲学种子的沃土。就在这样的聊天中,这些青少年学到了哲学,其中好几位成了大哲学家,柏拉图就是其中的一位。

可是,今天的中学生到哪里去找这样一个苏格拉底啊,主要还得靠自己阅读。一开始当然只能读一些比较通俗的入门书,在选择这类读物的时候,第一要有趣,第二起点要高。既有趣起点又高,谈何容易。其实好的通俗哲学书是非常难写的,必出于大家之手。这方面有两本书值得推荐,一是罗素的《西方的智慧》,另一是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如果你想深入学哲学,读一本比较可靠的哲学史,比如梯利的《西方哲学史》,然后,选择其中谈到的你感兴趣的哲学家,去看他们的原著。学习西方哲学,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道理与此相同。要真正领悟哲学是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大哲学家的原著,看他们在想什么问题和怎样想这些问题。你一旦读了进去,就再也不想去碰那些粗浅的启蒙读物了。

三、我们应该怎样学哲学呢?
哲学当成是工具课来对待,虽然这么说不一定科学,但我觉得这样更便于学习和应用。语、数、外这三门被称作工具学科,已经得到公认。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实际上就是思维工具,利用它可以帮助你学好各门具体学科,可以帮助你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如果这样来理解哲学,就会注重应用。过去常有这种情况,有些同学在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时成绩挺好,可是参加高考却拿不了多少分。原因就在于平时学校的考试注重的是知识,对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考察不是很重视。所以,平时“听话”的学生,老老实实看课本、背课本的学生就能得高分。但是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注重的是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因此,这些死背知识的学生就要在高考中落马。这些同学高考失利后,总认为是自己没有发挥好,其实,自己就是这个水平,只是平时没有检验出来而已。

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有些同学认为这是空话、是老生常谈,没有实际意义,其实,这才是学好哲学乃至一切学科的前提。

首先,学习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哲学是对各门具体学科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各门具体科学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具体认识,所以,哲学归根到底也是来自于客观实际。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来学习哲学更便于理解和接受。归纳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演绎法是由一般到个别,经验证明这两种方法交替使用效果较好。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先用归纳法,即先列举几个生活或生产中的实例,然后从中找出共性,也就是哲学观点。比如,老师先举出上和下、教师和学生、化合和分解、自由和纪律等,然后抽象出其中的共同点,即都存在对立统一的双方,从而引出矛盾观点。学生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用演绎法,也就是用矛盾观点联系新的实际加以分析和说明。经过这么几次反复,应该说一个哲学观点就算掌握了。其次,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有些同学把学科的界限分得特别清楚,不能进行知识的迁移。要想把哲学学好,在学习其它学科知识时要有意识地应用哲学思想进行指导,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比如,我问“一加一等于几?”同学们可能不假思索地回答:“等于二。”如果我再问:“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二吗?”这时同学们可能才开始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在力学中讲矢量时,当力有了方向时,就不能简单地相加了,这就是哲学教给我们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要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李瑞环:《学哲学 用哲学》: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54098/

学习哲学的感想作者:毕小林   
  
   我一直觉得哲学是最为高深的学问,以前对哲学望而生畏,连所谓的一知半解也谈不上,但是学习哲学的兴趣一直非常浓厚。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哲学!人生的导师,至善的良友,罪恶的劲敌,假使没有你,人生又值得什么!”学习哲学肯定不能为你提供生活中所需要的柴米油盐酱醋及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当然生活并不仅仅意味着就是这些东西,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你如果要想使自己的生活更为丰富、更为幸福、更为美好,那么哲学是少不了的。
   对哲学的感觉也是从小随着知识的积累才开始慢慢有了一点,最早接触“哲学”这个字眼,可能从中学历史课上才领教的那些名字特长的古希腊思想家时,他们天马行空般的思想只能让我死记硬背,无从体会其中深层次的意义。后来,读到了有关哲学的定义是“爱智慧的科学”,我又认为凡是聪明的想法都可归属于哲学的范畴,只要学好哲学,就会让人变得更加聪明,事实亦如此。我想哲学相比其它学科,起点更高;不像数学一样可以从一加一学起,直到更高级的微积分学。学习哲学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首先需要对你周围存在的事物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印象,而后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对周围所有事物都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形成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时候,哲学家发明出一系列的术语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外行人看来好像天外之物一样深奥,比如黑格尔在他的《法哲学》中,为了“公民社会”这个概念作了详尽的论述。他采用了burgerlicheGesellschaft这一术语,黑格尔认为公民社会是历史过程的产物,是现代世界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世界的来临。好像只好这样才能正确全面的描述哲学家心中的思想,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明白哲学的一般原理,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哲学是凌驾于其它学科的科学,对其它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哲学可以为自然科学技术的开拓创新提供新思想、新原则、新方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前进开辟新的道路。但另一方面哲学又来源于其它学科,只有把握了其它学科的规律性,经过不断提练才谓为壮观的。近代的哲学家甚至可称得上是博物学家,他们对各种学科的洞知,让人惊讶,比如康德,曾先后讲授过物理学,数学,自然地理学,人类学,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教育学,自然神学等课程,甚至开设过烟火制造术和要塞建筑术,康德在哲学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总之,任何人都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之下,不受哲学思想支配的人是不存在的。一个人无论对一切理论思维多么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两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理解,那根本无从在科学的道路的走得很远。
  
   最后,作为一个总结,我认为哲学做为科学规范,让人们认识到科学的本质精神和基本方法,科学与哲学是分不开的。而且,要想有幸福美好的生活,你就得学习哲学。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是精神生活的守护者,是心灵的“源头活水”。因为生活的幸福指的是精神生活的幸福,是必须内求于心才能得到的。不仅我们的身体需要食粮,我们的精神、思想和心灵也同样需要食粮。而且后一种食粮对于人的幸福生活而言更为重要。
  

从量变到质变,再从质变到量变。

事物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就要引起质的变化.然后又在新质的基础上进行新的量变.例如一粒种子种在土壤里开始吸收水分,胚开始发育.这个阶段种子体积\重量有了变化但还是一粒种子(量变).到一定程度,种子开始发芽长出枝叶(质变).接着枝叶长大,从枝上的芽眼又长出新的枝叶(这是在质变的基础上进行新的量变).

社会现象也是如此.原始社会后期,捕猎\采集\简单的种植有了少量剩余,这是量变.渐渐地剩余多了,便出现了阶级.从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这便是质变).在新的质中,又开始了量变.这是简单的说法.其实,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编辑:班皆娄)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