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赏析《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西游记描写孙悟空的句子(摘抄及点评)

1、拜师:美猴王一见,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猴王道:“弟子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
2、祖师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那里修甚么道果!”猴王慌忙磕头不住道:“弟子是老实之言,决无虚诈。”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
3、取金箍棒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丈有余长。他尽力两手挝过道:“忒粗忒长些!再短细些方可用。”说毕,那宝贝就短了几尺,细了一围。悟空又颠一颠道:“再细些更好!”那宝贝真个又细了几分。悟空十分欢喜,拿出海藏看时,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心中暗喜道:“想必这宝贝如人意!”一边走,一边心思口念,手颠着道:“再短细些更妙!”拿出外面,只有二丈长短,碗口粗细。
4、齐天大圣话表齐天大圣到底是个妖猴,更不知官衔品从,也不较俸禄高低,但只注名便了。那齐天府下二司仙吏,早晚扶侍,只知日食三餐,夜眠一榻,无事牵萦,自由自在。闲时节会友游宫,交朋结义。见三清,称个“老”字;逢四帝,道个“陛下”。与那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汉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今日东游,明日西荡,云去云来,行踪不定。

5、压在五行山下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众雷神与阿傩、迦叶,一个个合掌称扬道:“善哉!善哉!
6、紧箍咒行者去解开包袱,见有几个粗面烧饼,拿出来递与师父。又见那光艳艳的一领锦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行者道:“这衣帽是东土带来的?”三藏就顺口地答应道:“是我小时穿戴的。这帽子苦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行者道:“好师父,把与我穿戴了罢。”三藏道:“你若穿得,就穿了罢。”行者遂将锦市直裰穿上,把帽儿戴上。三藏见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粮,却默默的念那紧箍咒一遍。行者叫道:“头痛!头痛!”
7、收徒行者才教三个王子就于暴纱亭后,静室之间,画了罡斗;教三人都俯伏在内,一个个瞑目宁神。这里却暗暗念动真言,诵动咒语,将仙气吹入他三人心腹之中,把元神收归本舍,传与口诀,各授得万千之膂力,运添了火候,却像个脱抬换骨之法。运遍了子午周天,那三个小王子,方才苏醒,一齐爬将起来,抹抹脸,精神抖擞,一个个骨壮筋强:大王子就拿得金箍棒,二王子就轮得九齿钯,三王子就举得降妖杖。
8、出山三藏只得依从,牵马下山。行不数里,只见那石匣之间,果有一猴,露着头,伸着手,乱招手道:“师父,你怎么此时才来?来得好!来得好!救我出来,我保你上西天去也!”
9、这长老近前细看,你道他是怎生模样: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藤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额下无须有绿莎。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馀多。还喜得眼睛转动,喉舌声和。语言虽利便,身体莫能挪。正是五百年前孙大圣,今朝难满脱天罗。
10、被逐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行者连忙接了贬书道:“师父,不消发誓,老孙去罢。”
11、他将书折了,留在袖中,却又软款唐僧道:“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涂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唐僧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的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
12、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
13、再出山
那猴才跳下崖,撞入洞里,脱了妖衣,整一整锦直裰,束一束虎皮裙,执了铁棒,径出门来。慌得那群猴拦住道:“大圣爷爷,你往那里去?带挈我们耍子几年也好。”行者道:“小的们,你说那里话!我保唐僧的这桩事,天上地下,都晓得孙悟空是唐僧的徒弟。14、他倒不是赶我回来,倒是教我来家看看,送我来家自在耍子。如今只因这件事,你们却都要仔细看守家业,依时插柳栽松,毋得废坠。待我还去保唐僧,取经回东土。功成之后,仍回来与你们共乐天真。”众猴各各领命。
15、调扇这大圣果然欢喜。古人云“得胜的猫儿欢似虎”也,只倚着强能,更不察来人的意思。见是个八戒的模样,便就叫道:“兄弟,你往那里去?”牛魔王绰着经儿道:“师父见你许久不回,恐牛魔王手段大,你斗他不过,难得他的宝贝,教我来迎你的。”行者笑道:“不必费心,我已得了手了。”牛王又问道:“你怎么得的?”行者道:“那老牛与我战经百十合,不分胜负。他就撇了我,去那乱石山碧波潭底,与一伙蛟精、龙精饮酒。
16、是我暗跟他去,变作个螃蟹,偷了他所骑的辟水金睛兽,变了老牛的模样,径至芭蕉洞哄那罗刹女。那女子与老孙结了一场干夫妻,是老孙设法骗将来的。”牛王道:“却是生受了。哥哥劳碌太甚,可把扇子我拿。”孙大圣那知真假,也虑不及此,遂将扇子递与他。
17、成佛孙悟空,汝因大闹天宫,吾以甚深法力,压在五行山下,幸天灾满足,归于释教;且喜汝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
18、孙悟空形象点评:孙悟空在《西游记》中,是个极富时代特征的形象,他集中而又复杂地体现着《西游记》情理之争的主题。人的情欲表现是多样性的,此所谓七情六欲是也,这是人的本能和天性,是人类对社会生活的合理要求和正常欲望。
程朱理学则把人的情欲归其为邪恶,尤其是对人的好色好货之大欲,更是深恶痛绝,以为放任之,必然要违犯封建伦理道德,所以才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被朱明统治者奉为至宝圭臬,用以维护思想专制,维护封建秩序。明人为此深受其毒害。吴承恩无疑有着反传统的叛逆精神,他和明代中后叶许多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一样,带着打烂理学桎梏的同样愤怒,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光辉的形象。
20、孙悟空的封号是“斗战胜佛”。斗战,正是孙悟空反抗性格的具体化;斗战必胜,这是对孙悟空反抗理学束缚的肯定。如同程朱理学不能扼杀猪八戒的食欲而封他为净坛使者一样,神佛无奈于孙悟空的好斗好战反抗之情欲,也只好封他为斗战胜佛。这是孙悟空的胜利,是人欲经过斗战终于战胜天理,又迫使天理不得不承认人欲的合理性的胜利。

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

《西游记》是一部在民间创作基础上,经文人的再创作而成的著名神话小说。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七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三界的故事;第二部分第八至十二回,写唐太宗入冥,交代取经故事的缘由;第三部分第十三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入护送唐僧到西天取经,一路上师徒四众斗妖斩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西天竺国灵山,见到了佛祖如来,得了真径护送回东土,四人也修成了正果,变成了佛。

第三部分取经故事是全书的主体,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但第一部分却是文中写得最生动的和最精彩的部分,从孙悟空非凡的出身、求仙得道的过程,大闹三界(大闹天宫)的情节中,塑造了一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积极乐观的充满神奇色彩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第二部分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联结起来,在结构上起到一种过渡的作用,但故事本身在思想上则表现出明显的宗教迷信色彩。第三部分取经故事,由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四十一故事组成,以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作为线索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着重表现孙悟空斩妖除怪,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和良好品德。

孙悟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他是作者心目中的一个所谓“麟凤”一类理想化的英雄人物,作者以他全部的热情描写他,歌颂他。其人物有这样特点:

一、孙悟空是一个来历不凡(由仙石化育而成,是日月所感,天地所育的)、他聪明机智、神通广大的人物形象

他从菩提祖师学道,学得十万八千里的筋头云,七十二般变化,后来又在东海龙宫获得一根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他被二郎神捉住后,玉帝下令送至斩妖台处死,结果是“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枪刺剑刳,莫想作伤及其身”。火烧雷打也不能损他一根毫毛,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没有把他烧成灰烬,相反却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大闹天宫时,十万天兵天将被他打得落花流水,从八卦炉里逃出后,又“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踪”。在天宫内“东打西敌,更无一神要挡”。后来在克服艰难险阻的取经过程中,平妖斩魔,更表现了超人的大智、大勇、大力。

二、孙悟空是一个蔑视皇权和封建等级观念的反抗性极强的人物形象

天上的神权统治是人间的封建统治的投影。天上神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是玉皇,可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根本不把玉皇放在眼里。他自称是“天生圣人”,在闹了东海龙宫,搅了十王冥府以后,被告到玉帝那里去。玉帝在一般人和众神的心目中,都是一个十分尊严神圣,具有极大权威的最高统治者。太白金星一见就“朝上礼拜”,而孙悟空却“挺身在旁,且不朝礼。”玉帝问:“那个是妖仙”?悟空应道:“老孙便是!”仙卿们听后大惊失色,吓得要死,认为对玉帝这般无礼,是该死了!该死了!(第四回)后来玉帝派天兵天将收服他,被他打败,被迫承认他是“齐天大圣”;他第二次见玉帝时,也不跪拜,“亦只朝上唱个喏,道声谢恩”。天宫中星相群神的森严等级,他一概都不承认,而是“不论高低”,“俱以弟兄相待”,“俱称朋友”(第五回)。天空里也如世俗世界,讲究尊卑秩序,等级观念是非常严格的,所以西王母的蟠桃会就没有请他,他于是大为不满,偷吃了仙桃,偷吃了仙酒、仙品,又偷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把天宫中尊卑上下的秩序搅得一塌糊涂。玉帝无法可想,搬来如来佛收伏他。如来问他为什么“要夺皇大帝的尊位”?他回答道:“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玉帝将他处死,罪名就是“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搅攘。”意思是指他目无皇权,破坏君臣之礼,搅乱了上下尊卑的秩序。就是在被如来收服,皈依佛门,保护唐憎去西天取经的时候,对玉帝、如来,老君等佛道世界中的统治者也是很不恭敬的,见面时以“老官儿”称呼,“唱个喏”,自称为“老孙”。第三十三回写他向玉帝借天,说“若道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他在斗争中发现兕牛怪原来是太上老君身边的一头青牛下凡,就去向玉帝和老君问罪,斥责他们“钳束不严”,“纵放怪物”。在封建专制时代,皇帝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且是天意所定,不能违背,而孙悟空却根本不把这些放在眼里,表现了极强的叛逆性和反抗精神。否定了等级观念,要求打破固有的尊卑秩序,特别是对以天命论和血统论为基础的皇权统治蔑视,只有到了明中叶以后,市民思想抬头,要求在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时代条件下可能出现。从孙悟空的思想性格和精神气质中,我们分明闻到了一种要打破旧秩序的新的时代气息。

三、孙悟空还是一个积极乐观、勇敢无畏、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人物形象

在取经路上,千难万险,他从不畏惧退缩,总是积极乐观,勇往直前。一听说有妖怪,唐僧落泪,八戒心惊,只有孙悟空非常高兴,认为是“买卖来了”。他以斗争为乐事,以斩妖除怪为乐事。第六十七回,写驼罗李老者请他除妖,他朝上唱个喏道:“承照顾了”?猪八戒就说过:“听见拿妖,就是他外公也不般亲热。”他不避艰险、不怕困难,明知山有妖,偏向妖山行。猪八戒是嫉妒心很重的人物,特别对孙悟空是很少说好话的,但他也这样赞扬孙悟空,说他是个“钻天入地,斧砍火烧,下油锅都不怕的好汉”。他常常为了战胜妖魔,不知疲倦,不辞辛劳,连续战斗。如第五十回至第五十二回写他在金兕山和独角大王相斗,连战一天一夜,越战越强。就是吃了败仗,被压在三座大山之下,也不气馁。书中写“他虎瘦雄心还在,自然的气象昂昂,声音朗朗。”他从不承认失败了也仍然是一个英雄。在平顶山,唐僧,猪八戒和沙僧都被捉,他孤身奋战,自己也曾两次被捉,但他坚持战斗,终于转败为胜。在小雷音寺,他先是被黄眉怪用金烧扣住,仅又被白布包和装走,他顽强战斗,最后取得了胜利。他在斗争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如第七三回至第七十七回,写他在狮驼山被妖怪装进阴阳二气瓶子,几乎丧命),总是怀着必胜的信心,充满乐观主义精神,所以值日曹护佑诸神称他为“人间喜仙”。一个“喜”字,揭出了孙悟空最重要的品格。这也许是古往今来无数读者喜欢孙悟空这个形象和喜欢读《西游记》一个重要原因吧。第七十七回写他们师徙四人都被三怪捉住,四人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曾哭鼻子,就孙悟空被捉了今番没命了。八戒得沙僧也无可奈何,只好随声痛哭。惟有孙悟却笑道:“师父放心,兄弟莫哭凭他怎的,决然无伤。”等那老魔安静了,我们走路。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精神境界显然是从中化民族性格的积极因素中提取来的,其中含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底蕴。

四、孙悟空又是个善恶是非观念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这方面,孙悟空和唐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僧虽说是取经队伍的精神领袖,却常常是一个人妖不分,善恶的不明糊涂虫,而孙悟空不仅有火眼金精,能辩别真假,认识魔,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敌我观念十分明确,爱僧感情无比分明。对残害人民的妖魔刻骨仇恨,除恶务尽;而对被残害的人则扶危济困,救人救彻。他一路上斩妖斗魔,固然是为了克服取经路上的重重阻碍,保护唐僧能顺利通行,到西天完成取经的任务。但他常常主动出击,完全是出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民除害。高老庄收猪八戒,自然是出于佛旨的按排。但是事情的开始,却是孙悟空主动为民除害。在鸟鸡国,他扫荡妖魔,辨的邪正,为乌鸡国报了冤仇,也完全是主动除妖。在车迟国,孙悟空主动济困扶危。解救那些受压迫剥削为道士服劳役的和尚。所以,那些小僧十分感动地说:“齐天大圣,神通广大,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抱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又在陈家庄通天河,为民除害,替两上孩儿去祭赛灵感大王,除掉了那个每年吃一对男童,否则就要降灾于民的金鱼怪。孙悟空对猪八戒说:“为人为彻”一定等那大王来吃了,才是个全始全终,不然,又教他降灾贻害,反为不美。虽说这里主要戏弄猪八戒,却他也表现了同情被压迫者的舍已为人的精。过火焰山时,行者不仅扇灭了火焰山,保证了唐僧通行而去,而且还特意连扇七七四十九扇,断绝了火种,使风调雨顺,为普通百姓谋利。他一路上所消灭的妖魔,大多是既危害唐僧 ,又同时残害人民的。因此读者在阅读中过程中,常常自然地将那些妖怪看做是现实生活中危害人民的恶魔,官僚,土豪劣绅的化身,这是十分自然的。这样,孙悟空同他们的斗争就带有一种为民除害的正义性质。这就是这个形象博得广大读者喜爱和赞美的重要原因。

孙悟空的敢于斗争,不怕困难,在和唐僧、猪八戒的比较中,显得更加突出。在西游记中,唐僧、猪八戒这两个形象除了本身的典型意义外,在作品中主要作用是在对比中更好地衬托孙悟空的形象。作者批判唐僧的的软弱胆怯,象个“脓包”,烘托孙悟空的敢于斗争;又从猪八戒的缺乏信心和恒心,或动辄要“分行李”“散伙”,或者临阵脱逃,烘托出孙悟空的不怕困难,坚持战斗。

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著名诗篇七律·和郭沫若同志里曾经提到孙悟空的故事,称赞了孙悟空敢于斗争和扫荡妖精的行动,并且指出了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由于孙悟空闹天宫、打妖精的斗争包含着某种社会批判的积极内容,客观上还反映了社会斗争的一些经验。这些东西,如果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加以分析和批判的总结,经过改造而赋予新的内容,是可以做到古为今用的。譬如孙悟空面对天宫及其统治者那样的庞然大物,没有丝毫的胆怯,敢于抡起手里的武器迎了上去,直打得玉皇大帝胆战心惊,天兵天将魂飞魄散。这就说明,世界上有些东西,表面上看来似乎是神圣、强大得很,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只要敢于起来斗争,顶它一下,也就没有什么。又譬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最善于识别形形色色的吃人的妖怪,二十七回写妖精白骨夫人为了吃唐僧的肉,一会儿变个“月貌花容的女儿”,一会儿变成善良的“老妇人”,后来又变成一个“老公公”,但都逃不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最后免不了在孙悟空的金箍棒下,成了一堆“粉骷髅”。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斗争,实际上反映了某种斗争的知识和经验,它告诉我们,对于那些狡猾多变的吃人的“妖怪”,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善于识别,而不能粗心大意,放下武器,否则就会上当受骗。西游记里类似这样的故事,在今天对我们仍具有启迪的作用。

对孙悟空这个形象,我们也应该一分为二,进行分析批判,。一方面要看到他的斗争,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同时要看到在这个形象的塑造上,也深深地打上了作者的思想烙印,具有严重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孙悟空虽然曾经大闹天宫,甚至还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豪言壮语,但他并不否认“天宫”里需要有“皇帝”来统治,而且他后来对自己过去的闹天宫还表现出有悔改之意。他对观世音说:“我已知悔了”,后来又在玉帝面前以臣民自居,表示:“臣今皈命,秉教法门,再不敢欺心诳上”。产生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从作品里面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促使孙悟空多次反出天宫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玉帝轻贤”,“不会用人”,一句话,是由于玉帝昏庸,他才树起反旗,自封“齐天大圣”,与天廷抗礼。但是如来、玉帝他们毕竟还是“强者”,所以他才被压在五行山下受罪。一旦他认为他不再受骗,可以摆脱五行山的重压,协助唐僧取经救东土众生,又能“再修正果”,于是就很自然地“皈命”了。孙悟空反对的只是“昏君”,并不完全否定皇帝。譬如遇到了玉华王那样的“重爱黎民”的“贤王”,他甚至欣然地接受了三个王子“拜他为师,学他手段,保护我邦”的请求,热心地向王子们传授神力和武艺。可见在大闹天宫、大闹地府时,虽然表现了他对玉皇大帝和阎罗天子的蔑视和反抗,但在他的头脑里,还不可能有彻底否定封建制度和封建皇帝的思想。这正如他一个筋斗云,可以翻出十万八千里,但却跳不出如来佛手掌心一样,闹来闹去始终没能闹到封建制度这“手掌心”以外的地方去,他的思想也被“紧箍儿”紧紧地箍在封建思想的范畴里。归根到底,这是作者的世界观的局限性的反映,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

但是,孙悟空身上也有明显的弱点,他急躁好动、好名,好胜,好戴多帽子,喜欢恶作剧等,这些弱点反而使这个形象更加真切,亲切。

总上所说,孙悟空虽然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神魔形象,但却不是作者随心所欲地想象出来的,而是扎根于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在他身上概括了相当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和思想文化意蕴。概括起来说,孙悟空形象的思想内涵包含了两个内容:一方面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不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另一个方面则又是明叶以来社会思潮和社会生活的折射,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孙悟空身上体现出来的勇敢机智,积极乐观,爱憎分明,见义勇为,诙谐函默等品格,无疑反映出了我们民族性格中的精华。

参考文献:

1、《西游记》作者:吴承恩

2、《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主编周先慎

3、《新说西游》作者张书绅

4、新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主编刘廷乾、喻文武

5、《西游记研究论文集》作者张天翼


19261439412《西游记》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是什么?
贡费田答:1、孙悟空是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硬汉形象。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自强不息,不屈服于命运的形象。孙悟空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生命新境界的人,也就是说他的一切行为与经历都表明他渴望体验生命升华的成功,人生的每一次前进、升华所面临的挑战都造就了他不屈服与命运的精神形象,并深入人心。

19261439412西游记孙悟空人物形象分析
贡费田答: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主要角色,他聪明、活泼、忠诚、嫉恶如仇。他学得高超法术,取得金箍棒等神兵利器,大闹天宫,后被压在五行山下。尽管面临困难,他仍勇往直前,用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孙悟空代表了勇敢、力量和独立的精神,是《西游记》中最受欢迎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之一。 抢首赞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

19261439412孙悟空性格特点
贡费田答:孙悟空性格的缺点 1、争强好胜,不够谦虚 在孙悟空看来,自己天不怕地不怕,天王老子都不能那我怎么样,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屡屡得罪一干人,所以,孙悟空一开始的师傅才说,以后不准你说是我徒弟。在古代,有种刑法叫做诛灭九族,“九族”,就是凡是和当事人有一丁点关系的全部算在内,邻居,远...

19261439412《西游记》孙悟空人物形象分析是什么?
贡费田答:《西游记》孙悟空人物形象分析:孙悟空是一个积极乐观,勇敢无畏、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人物。这在取经路上斩妖除怪的斗争中展示得最为充分。在取经的路上,即便经历再多艰难险阻,遇见再多的妖魔鬼怪,孙悟空也不畏惧退缩,总是保持积极乐观,以昂扬的精神状态面对一切,即便失败也从不气馁,始终勇往直...

19261439412如何评价孙悟空
贡费田答:”《西游记》虽以唐僧西天取经故事为线索,但唐僧似乎并不是全书的正面人物形象,很多时候作者把他放在与孙悟空对立的层面加以善意的讽喻。唐僧身上集中了封建儒生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诚,他成天念叨着对一切“妖魔虫豸”讲仁慈,“行恕道,”是非不分,善恶不明,正邪不清,人妖颠倒,自己对恶势力一味...

19261439412《西游记》孙悟空人物形象分析是?
贡费田答:孙悟空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人物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游记》。祖籍东胜神州,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众猴之王,尊为“美猴王”。后经千山万水拜须菩提祖师为师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地煞数七十二变、筋斗云、长生不老等高超的法术。神通初成的孙悟空先大闹龙宫取得...

19261439412《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是什么?
贡费田答:1、《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孙悟空 孙悟空是一个敢于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封建等级观念的反抗性很强的人物。这一点在前七回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孙悟空是一个积极乐观,勇敢无畏、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人物。这在取经路上斩妖除怪的斗争中展示得最为充分。在取经的路上,即便经历再多艰难险阻,遇见...

19261439412结合小说情节,分析孙悟空这一形象在“猴性”“神性”和“人性”三方面...
贡费田答:“猴性”:孙悟空大闹天宫,把天宫搞得乱七八糟的,还有他偷摘人参果,遭到误会后捣毁人参果树,体现出他的顽劣。“神性”:孙悟空神通广大,三打白骨精,每次都能看穿白骨精的诡计,这可以体现出孙悟空的“神性”。“人性”:打了白骨精后,唐僧怪罪于孙悟空几次赶他走,孙悟空都不走,最后没办法了...

19261439412《西游记》孙悟空的5个性格特点及事件是什么?
贡费田答:1、孙悟空勇于战胜自我 勇于战胜他人的人不容易,而勇于战胜自己,自我内在缺陷人性弱点的人更不容易。孙悟空确是这么一个“斗战胜佛”。“真假美猴王斗争”一回,非常精彩。“六耳猕猴”假冒充猴王,招摇撞骗。孙悟空怒不可遏,从花果山到“落伽山”,南天门,“阴司地府”,直到“雷音寺”,搅得...

19261439412《西游记》孙悟空人物形象分析是什么?
贡费田答:孙悟空有责任心,敢作敢当,生性聪明、活泼、忠诚、嫉恶如仇。一举一动活力四射,行事乖张霸道,但心地善良,认真起来时骨子里散发的强大压迫感令人感到恐惧。本领超群,善恶分明,忌恶如仇。一双火眼金睛,善于识破妖魔诡计,不被百度妖精的外表所迷惑,勇于降妖伏魔,毫不留情。不畏强权,即使是玉帝...


(编辑:虞妻轻)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