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古诗句赏析方法与技巧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5-31
如何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
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
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
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
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9.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10.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三)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表现手法的作用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写景抒情的诗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近着笔、着眼视听、动静结合、以动(声)衬静、绘声绘色、虚(写情)实(实像、实事、实境,写景)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等;
咏物言志、咏史怀古的诗词:常常借外物表达自己的人格,化无形为有形,象征(比喻)、托物言志、铺陈、对比(揭示对立面,突出形象)、反衬等;
边塞征战的诗词:渲染、烘托、比兴、以小见大、象征等;
即事感怀的诗词: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乐景哀情以景衬情、避实就虚移笔于人、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曲笔(正话反说)、抑扬对应、联想、想象、用典、铺垫、照应、伏笔(暗示)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示例: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3.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
4.铺排。
铺排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
5.渲染。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6.烘托。
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
7.衬托。
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
8.以乐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9.化动为静。
化动为静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
10.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
11.抑扬。
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12.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13.意象组合。
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影片。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14.曲笔。
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
15.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16.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18.铺垫。
铺垫即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必要的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延伸
19.虚实。
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
20.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21.点化。
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
22.对比。
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23.叠词。
叠词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24.互文。
互文是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25.双关。
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
26.倒装。
倒装是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27.联想。
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28.想象。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29.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30.照应。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者:周 红 温剑鹏 [高中 /2007年 第12期]
对古代诗歌阅读的“鉴赏评价”,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可知,高考是通过以下两条思路来进行考查的:

语言→形象→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语言→表达技巧

据此,我们介绍鉴赏诗歌的四大技巧:


技巧一:品味语言,推敲词句
1.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人称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便是一种清新美。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直露平实,有的却含蓄蕴藉,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还有幽默、典雅等等。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经典试题]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2005年全国卷Ⅱ)
邯郸冬至①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 ①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解题思路] 白居易被称为“大众诗人”。白诗语言风格,考生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了解得比较多。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教版,2001年12月第2版)第149页比较杜甫和白居易诗歌风格异同中有“白诗明快浅显,立意巧妙”的内容;第152页《唐诗简介》中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的话。
[参考答案] ①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2.分析积极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反复等。如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用的就是双关;李煜《虞美人》最后两句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先用设问,后用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绵长久远的愁思。分析修辞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经典试题] 苏轼《海棠》诗的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2007年重庆卷)
海棠

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解题思路] 诗人月下观赏海棠,犹嫌不足,更持烛赏花。可静夜中只怕花也要睡着了,让“我”点起高大的红烛,照着美丽和海棠醒来吧。一个“睡”字,将海棠拟人化。
[参考答案] 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喻人。
3.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
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炼句,以使传神动人。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
[经典试题]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2007年广东卷)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解题思路] 诗眼、词眼在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或者用以翻出新意,或者借以增添情趣,或者靠它增强形象性,或者关乎诗意的精确。本诗“穿”“坐”二字主要起到了生动、形象的作用。
[参考答案] 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心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技巧二:注意意象,把握形象
1.什么是作品的形象
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则是抒情主人公。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思想感情)和客观之象(人和物的形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
意象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如《琵琶行》开头所描写的浔阳江景物“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就构成了凄凉、压抑,令人心地茫然的意境,显示出全诗的感情基调。所以作品的形象应该包括人物、景物、意象、意境。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此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一系列单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掌握了意象分析,高考古诗鉴赏就成功了一半。
[经典试题]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题思路] 鉴赏这首诗,首先要了解“折柳”的意象,知道它是一种乐府曲调,也叫“折杨柳”,多写伤怀离别之情。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中的“柳”皆有此意。
[参考答案]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鉴赏诗歌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
一是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古人善于借助景物表达主观感情,所以我们应了解下面一些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伤春悲秋,如李煜的《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或因见秋而思乡,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苏轼的《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折柳送别,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听梧桐而心悲凉,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还有“竹菊梅兰”赞誉高洁品性的君子,“燕子分飞”寓意夫妻分手,“杜鹃啼血”渲染环境凄凉,“蝉鸣”表明品性高洁等。
二是从分析景、情入手。诗人写诗,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之法,读者读诗,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体味。即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绪。
[经典试题] 《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分析。(2006年湖北卷)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解题思路] 这是一首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的送别诗。作者选用“绿暗”“红稀”这两个词,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而“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自然引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
[参考答案] 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技巧三:发现作者观点,触摸诗人灵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表现为:①理解诗歌语句的意思,根据作品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作品的主旨;②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③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实际来看,一般涉及①②两个方面的内容,基本不涉及第③方面的内容。
古诗常见的思想感情有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分析、评价的切入点有:
1.从诗题入手
诗歌的题目往往会标明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解题时可以根据诗题所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
[经典试题]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2004年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解题思路] 如果不看诗题,会以为此诗是写将士们勤苦训练,驰骋疆场的雄心壮志。但结合诗歌的题目看,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2. 从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入手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中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对生活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古诗鉴赏题中的注解有时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我们要学会关注。
3. 从把握诗歌的情感入手
诗包含着作者的情,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与观点。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诗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观点。
[经典试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07年福建卷)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 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解题思路] 结合两个注解阅读本诗,可知该诗抒发了作为绝世孤臣的诗人的亡国破家之痛(从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可见出诗人内心的幻灭感,从第三句“天地寂寥山雨歇”可玩味出其隐喻意义:东南各地抗元武装斗争相继告败,复国理想已告破灭)。前两句主要写出了自己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捕而独自隐居深山的孤独,后两句主要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诗人善于借景托物以抒怀言志,从“独立青峰野水涯”与“几生修得到梅花”等句可见出诗人以“青峰”“梅花”自喻,显露了自己卓尔不群、坚贞高洁的人格。
[参考答案] 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4.从辨析用典入手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与态度。古典诗词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引用点化前人语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就提取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借以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
5. 从涵咏诗歌的意境入手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描绘的形象画面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歌的主旨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因此,体味涵咏诗歌的意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经典试题]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2004年福建卷)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解题思路] 题目设置在三、四句,但一定要从全诗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在清秋的夜里,“无眠”直到“欲三更”,为什么会“夜久无眠”呢?“无眠”时只有蜡烛相陪,“烛花”剪了一遍又一遍,前两句中已透出“孤寂”的意思。第三句写铺满床的月光着一“凉”字,在写天凉的同时,更渲染了作者此时的孤凉心境。此时抬眼望月,看到的月光却是从“缺处”看到的,明亮、清冷,从缺处漏过来的月光反而更增添了心境的孤寂。把握作者感情之后,需找出使用的修辞,看看通过哪些意象来营造什么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技巧四:使用专用术语,鉴赏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之说。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照”是静景,“清泉流”是动景,两句动静结合,描画出一幅恬静优美的月夜图。另外还有细描、白描、细节描写等。
抒情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两种。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是直接抒情。而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经典试题]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2006年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张 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 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解题思路] 全诗意象的对比有:远近对比(“暮雨边城”与眼前“芦笋”)、高低对比(“飞雁”与“暮雨”)、动静对比(“边城景色”与“大漠景色”及“铃声”与“大漠”)、抑扬对比(“暮雨边城”与“芦笋初生”)。全诗的虚实对比有: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铃声实写,驼队虚写;铃声驼队是虚,往昔商队是实。
[参考答案] 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2. 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后面文所举《小斋即事》诗,借琴的“直”、棋的“方”,来表现作者的“直”“方”之志;托物寓理,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还有对比、烘托(映衬)、反衬、抑扬、想象、联想、照应、铺垫、借古讽今、情景交融等,不一而足。其作用有: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经典试题] 《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2007年北京卷)
芣 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义。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解题思路] 赋,即铺写叙述客观事物以抒发主观思想感情的创作手法。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对话,或议政,或兼而有之。比,是借助某些客观事物的形象作比喻,以比附主观思想感情的创作手法。兴,是一种借助其它事物开头,通过联想,触景生情,再转到本题的创作手法。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参考答案] 赋(以赋为主,兼及起兴)。
3.谋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懂得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诗歌鉴赏必备的条件。
[经典试题] 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07年海南、宁夏卷)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棋盘。

[解题思路] 答此题,关键是理解诗意,看清诗句间的意义和结构关系。
[参考答案] 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古诗词鉴赏方法: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古诗词鉴赏方法:常见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古诗句赏析方法与技巧
古诗词鉴赏方法: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古诗词鉴赏方法:常见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张)


13221279455古诗赏析方法与技巧
晁的路答:2、古诗词鉴赏方法:常见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3)借景杼情:古代请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

13221279455诗歌鉴赏方法有哪些?
晁的路答:一、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方法 1、形象:(1)准确把握诗歌形象,对鉴赏诗歌很重要,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并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2)和小说、戏剧塑造的形象有别,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多地注重形象的“神”,即内在精神的形象。叙事诗虽有相对完整的...

13221279455中考诗词赏析的方法与技巧
晁的路答:古诗词鉴赏方法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

13221279455如何对古诗词赏析
晁的路答:一、基本方法思路: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

13221279455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归纳盘点
晁的路答: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一)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方法 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

13221279455唐诗宋词怎样进行正确的鉴赏
晁的路答: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简析 情景交融 将感情融会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一种间接含蓄的抒情方式。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因事即理 ...

13221279455高中语文古诗的鉴赏方法
晁的路答:意象意境解说:意境描摹+特点概括(或效果简析)。即先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境描摹出来,再概括情境特点(如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恬静优美、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等),或者对意境的作用效果加以简单解说。高中 语文古诗鉴赏方法高中语文古诗的鉴赏方法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的方法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技巧 ...

13221279455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晁的路答:第一步,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第二步,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评价观点态度型 答题模式是:第一步,明确表明你的观点。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原由。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的答题技巧 ...

13221279455怎样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晁的路答:怎样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

13221279455古诗鉴赏中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方法都有哪些?具体点哦!
晁的路答:写作方法就是写作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可分为如下几种: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编辑:须饰振)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