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分别叫什么?能给介绍一下吗?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分别是哪些?能给介绍下嘛?

开始.贝多芬就赋予他的音乐以新的精神. 更接近浪漫主义精神. 是献给他心目中给人类带来自由.平等.博爱新时代的英雄--拿破仑的. 性格幽默.富于生活气息.有不少民间风格的音乐主题显现. 可以说是他最集中精练.发展逻辑最清晰的作品. 引领了19世纪标题交响曲的潮流. 和交响曲都有生气勃勃的舞蹈般的节奏.均完成于1812年. 体现了他晚期风格.也是他一生思想和创作的总结.

1、《C大调第一交响曲》
2、《D大调第二交响曲》
3、《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
4、《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
5、《C小调第五交响曲》
6、《F大调第六交响曲》
7、《A大调第七交响曲》
8、《F大调第八交响曲》
9、《d小调第九交响曲》

扩展资料:
最集中体现了贝多芬的思想发展和艺术追求的是他的九部交响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内容丰富多样,规模宏大,比起海顿、莫扎特的交响曲来要复杂得多,最突出的是它尖锐的矛盾冲突,英雄气概和积极因素,音乐形象总是在矛盾的冲突和对比中展示,在手法上,发展了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他使奏鸣曲式各个部分规模扩大了,增强了对比性和戏剧性,展开部作为中心部分更是激烈的冲突,比如《第三交响曲》的展开部。
贝多芬的交响曲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英雄性,戏剧性的,这是他创作的最基本的一方面,比如第三、第五、第九交响曲;第二,生活风俗性、抒情性的,如第一、第四、第八交响曲;第三,群众性,舞蹈性的,比如第七交响曲。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体系上的变音体系,成为他的和声风格特征;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和力度对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贝多芬

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如下:

1、C大调第一交响乐 作品第21号 

第一乐章:极慢板、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活泼的极快板 

第四乐章:柔板、活泼的极快板 

2、D大调第二交响乐 作品第36号 

第一乐章:柔板、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小广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快板 

第四乐章:极快板 

3、降E大调第三交响乐 作品第55号“英雄” 

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极快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活泼的快板 

第四乐章:终曲、极快板 

4、降E大调第四交响乐 作品第60号 

第一乐章:柔板、活泼的快板 

第二乐章:柔板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 

第四乐章:不太快的快板 

5、C小调第五交响乐 作品第92号“命运” 

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行板 

第三乐章:快板、谐谑曲 

第四乐章:快板 

6、F大调第六交响乐 作品第68号“田园”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初到乡村的愉快感受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极快板-溪畔小景 

第三乐章:快板-乡民欢乐的聚会 

第四乐章:快板-暴风雨 

第五乐章:小快板-暴风雨过后的愉快情绪 

7、A大调第七交响乐 作品第92号 

第一乐章:稍慢速、活泼的 

第二乐章:小快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急板 第四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8、F大调第八交响乐 作品第93号 

第一乐章:活泼、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小快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速度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舞曲性 

9、D小调第九交响乐 作品第125号“合唱” 

第一乐章:不太庄严的行板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 

第三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四乐章:急板 第五乐章:急板、合唱“欢乐颂”

扩展资料: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贝多芬全集有不同年份的发行,图封面为2007年版,发行公司为BMG Japan。此专辑为纪念贝多芬逝世180周年所发,谨以此向伟大的巨人致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是维也纳古典音乐、欧洲古典作曲家的代表之一。

贝多芬在父亲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这造就了他倔强、敏感和兴奋的性格。22岁时,他开始在维也纳定居了一生,1803-1804年间创作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他的成熟。

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他的众多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的精神,将古典音乐推向了高峰,预示着19世纪浪漫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

参考资料:贝多芬全集 百度百科



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

1. 《C大调第一交响曲》(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

《C大调第一交响曲》整体风格沿袭了前辈莫扎特、海顿的很多音乐元素,该曲幽默通俗又带有舞蹈性。某些部分的旋律激昂,某些部分充满了欢乐的喜剧性,轻松诙谐,展现了舞蹈性的主题。

2. 《D大调第二交响曲》(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36)

该曲充满着宁静幻想的诗情,歌唱般的情调,具有一种美感,是作者献给挚友李希诺夫斯基公爵的。全曲有四个乐章。

3.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又名《英雄交响曲》)

交响曲第一乐章描绘了英雄在战斗中成长;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亦是贝多芬独创;第三乐章是谐谑曲;第四乐章是凯旋进行曲式的终曲。全曲宏伟壮阔。

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4. 《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Symphony No.4 in B flat major, Op.60)

这部作品充满着明朗、富诗意情趣的柔和,其中多微妙、色彩丰富的细部。

5. 《C小调第五交响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

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此曲以音乐中的短—短—短—长节奏动机开场。据说,贝多芬曾将四个音的动机解释为“命运之神在敲门”。它主导了第一乐章,并在整个交响曲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整首交响曲可以被看到是情感的发展,从c小调第一乐章的冲突与斗争,发展到c大调末乐章的胜利与喜悦。最末乐章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乐章在篇幅上更长、在声音上更有力。

6.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并由作曲者亲自命名为“田园”交响曲,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

7. 《A大调第七交响曲》(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

当贝多芬创作他的第七交响曲时,人们正注视着欧洲的版图被鲜血重新绘制。那是在1811~1812的秋、冬、春三季。这部作品在6月间完成,此时拿破仑战事已进入最后的高潮,大举侵犯俄国,旦夕之间溃不成军。当这部交响曲第一次上演时,拿破仑帝国已到达了分崩离析的最后阶段。

A大调第七交响曲虽然是无副标题的作品,但是人们通常喜欢把它称之为“舞蹈性的交响曲”、“舞蹈的颂赞”。在贝多芬所有没有副标题的交响曲当中,这部作品也是最受人欢迎的。它拥有贝多芬所写出的最著名的慢版乐章以及最著名的快板乐章,所以它的地位终究是九大交响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

8.《F大调第八交响曲》(Symphony No.8 in F major, Op.93)

虽然写作时贝多芬生活并不顺利,但该作品依然有着轻松愉快的风格。其规模虽然短小,但精悍紧凑,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的作曲技艺。与贝多芬的一些其它作品(如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类似,该交响曲的末乐章分量最重。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乐章中,木管乐器演奏出固定的音型,被认为是模仿当时刚刚得到改进的节拍器的声音,并且在乐章最后还有一个玩笑般的“节拍器出故障”的乐段。除此之外,也有其它部分被认为是音乐玩笑。

9. d小调第九交响曲(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作品第125号,又名《欢乐颂》)

因其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后来成为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这部交响曲被公认为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月光奏鸣曲》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分为三个乐章。

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且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第一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

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

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

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

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

拓展资料: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1] 。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如果是第一次接触贝多芬这部伟大的交响曲的,听不懂其伟大之处再正常不过了,就连许多音乐家在不同年龄段和时期听这首伟大的作品都有不同对感悟。因为不只是贝多芬晚年遭遇的种种不幸与对人生的思考被包含在他最后一部交响曲里面,同时也对后世的音乐发展开拓了前所未有的道路,就比如贝九的编制中加入了合唱团,这是在贝多芬的年代前所未有的,还有贝九的开头弦乐的六连音和管乐的长和弦音,随后将乐曲推至一个论点高潮,爆发般的音乐情绪,二、四乐章的赋格等等,都是在贝多芬以前,包括他自己以前的八首交响乐作品里从未见过的,将古典主义的结构严谨与浪漫主义的情感丰富结合地十分完美。

其次,在贝九全曲中,贝多芬在最为著名的第四乐章“欢乐颂”中加入了合唱团,因而也加入了唱词,所以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尝试通过唱词来理解音乐情感上的表述。或者也可以通过各种参考资料来了解,这里我就不过多赘述了。

最后,关于贝九在苹果APP Store里有一款同名软件,内购需要30¥,一次性购买就可以永久使用,其中有很多优秀的内容如4版不同指挥家的演绎、乐曲解说、众多著名指挥家的讲解等等,个人比较推荐,如果想更深一步了解贝多芬音乐的内涵的话,这个软件作为起步时个不错的选择。

与金克木的遗言一样,“我哭着来,笑着走”。

不论命运如何折磨,不在乎,他要欢乐颂,大家一起欢乐颂,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生命的活力。

他的音乐是暴雨。要将世间一切脏臭全都冲洗干净。

他的音乐是火。为处于黑暗中痛苦中,生命挣扎不知往何处去,绝境又善良的人们点亮这世界。你能绝处逢生。

那种彻彻底底的、激荡你心的、令你战栗的彻底的力量,光明。这力量,任何黑暗,邪恶,都无法战胜。

如同电影《异性》最后一句台词,面对杀人怪魔,比人类进化更完备的异形,女主对它说“you are my lucky star”,没有恐惧,如此轻描淡写对死神微笑,然后反杀死神。

贝多芬,磊落英雄无所畏惧。这是彻底的、用生命书写的无法超越的音乐。这音乐给我力量,并让我惭愧、反思。



贝多芬九大交响曲
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n,1770-1827)出生于德国波昂,而在维也纳获得事
业上的极高成就,他精通各种弦乐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钢琴家,更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大师。

贝多芬一生虽遭遇许多不幸,而最残酷的,莫过于三十岁后就为耳疾所苦,最后终至两耳全聋。但他并未为此而忧郁过日,反而昂然挺立,以不屈不挠的精神,面对人生的每个挫折。因此我们常能感受到他的音乐具有人类真切的特性,很能扣人心弦,动人肺腑。贝多芬以无比热情,创作了九首宏伟的交响曲,不但是他音乐的精华所在,更是贯串一生初、中、后整个创作期,故而被世人尊称为不朽九首。贝多芬在创作交响曲上,有多方面的突破与革新,特别是扩大了管弦乐的编制而且增加了铜管乐器、打击乐器与短笛,甚至还运用了声乐,使得交响曲的表现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为后世的创作,留下了钜大 且深远的影响。

C大调第一号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一号交响曲完成于1800年,当时他才三十岁,已发表过许多作品而享誉于乐坛。此曲的第一主题可与莫札特「朱彼得交响曲」起始的乐句相比拟,但是他模仿了海顿在快板前面加一段前导的缓慢导奏,以作为一个宣导。也就是说贝多芬的第一号交响曲虽受到莫札特与海顿的影响,但加以他特有的激烈力量与热情,仍然具有独特的风格。除了乐器与乐型处理法极其复杂外,本曲更是为贝多芬其他八首光芒万丈的交响曲 奠定基础的作品。

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

这首第二号交响曲是在第一号交响曲完成后不久,便立即著手作曲的,它虽与第一号交响曲同属初期作品,但其架构和力度更为深广,音的运用也较为自由。贝多芬在写作此曲时,正为耳疾所苦,健康与精神状况都非常恶劣,加上失恋的打击,是他一生中最苦恼的时期,然而却能创作出这样充满明朗、勇气甚至带有欢愉气息的乐曲,的确不可思议,毕竟只有创作是他与命运抗争的唯一方法。这首交响曲如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所说的,道出贝多芬对幸福与爱情希望的作品。

降E大调第三号交响曲/英雄

在贝多芬的心目中,那个叱吒风云屡建奇功的拿破仑,是位树立自由精神,解放人类的新时代英雄。因此贝多芬将他的敬仰转化成音符,创作了第三号交响曲,欲呈献给拿破仑。但不久后突然传来拿破仑自立称帝的消息,这使得贝多芬感到愤怒与绝望,并把已写好「献给拿破仑」的乐谱封面给撕了,另题「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英雄交响曲」献给罗布可契公爵。在这首交响曲中,贝多芬首次突破了素来交响曲形式的藩篱,建立起个人的风格。乐曲气魄恢宏如狂风疾雨般,呈现出热情澎湃的情感怒潮,并交织出在黑暗与绝望中疾呼的勇气与抗争,以及光辉荣耀的胜利。此交响曲被誉为音乐史上最高杰作,同时也是贝多芬的交响曲开始迈入成熟的阶段,作品中所表现的音乐情感,有热情与温柔,有愤怒与幽默,人间的一切喜怒哀乐,都可藉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

降B大调第四号交响曲

十九世纪末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中,要数第四号最不受重视,大家都觉得此首交响曲缺乏其他交响曲所拥有的英雄气概与戏剧张力,更少了端庄持重的风范。然而却是九大交响曲中,最富浪漫色彩的作品,遂又有「浪漫交响曲」的别称。华格纳虽觉得诙谐第三章颇为华丽、辉煌,但形容这首交响曲是首「冷漠的音乐」。白辽士的看法则更为深入,他认为:「贝多芬摒弃了颂歌与挽歌般的调调,为的是要重拾第二号交响曲中那股较不高傲、较少气焰的风格,但是并未挣去那副艰涩的桎梏。大致来说,第四号交响曲的特质是活泼、清新、恬静的,甚至带著天国般神圣的纤细。」其实继「第三号英雄交响曲」之后,第四号所呈现的气质是彻头彻底的平静,使我们得以看到灵魂经净化后的事物与影像,就像由高处俯瞰一样,清晰可辨,一目了然。整首乐曲优美轻快,虽然编制不大,却极其稳健雅致,充满著明朗快活的情调,是一首亲切自然的杰作。

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

第五号交响曲的特徵,在于那强而有力,象徵「命运叩访」的四个音动机,并在他的巧妙安排下,将之无限延续,贯穿全曲,引出了无懈可击的完美结构,使倾听者感到一股无可言喻的震撼与感动。贝多芬曾向他的弟子说明此动机:「命运来敲门的声音就是这样」,因此这首交响曲遂被题名为「命运」。在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中,此作品不仅演奏次数居世界之冠,其受欢迎程度更是首屈一指,堪称永恒的交响曲。

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

「田园」与「命运」交响曲同样于1808年夏天完成,在「命运」交响曲中,呈现出跟命运的搏斗,与最后的胜利,而「田园」交响曲则是舒发热爱大自然的胸怀。自古以来,这两首曲子被公认是拥有两种相反而互成对照性格的乐曲,而「田园」交响曲更是贝多芬少数亲自命名的作品,且在各乐章均有标题。由于乐曲本身亮丽动人,潇洒洗练,故与「命运」交响曲同被列为最受欢迎的旷世杰作。贝多芬自从听力衰退后,开始躲避人群,专心致力于作曲的工作,他将身心投向大自然,企图在美丽的景色中,忘却烦恼与痛苦。正如法国作家拉马提奴所说:「当人们在面临黑暗绝望的深渊之际,莫不寻访幽静的田园生活以疗心灵之伤。」,贝多芬也藉由创作第六号交响曲,描绘出他对田园的一切感受,及表达出人与大自然和谐融合在一起的思想传统,同时此曲也成了交响曲表现范畴的典范。

A大调第七号交响曲

第七号交响曲完成于1812年,距第六号交响曲完成期间约有四年。我们都知道这段期间,正是贝多芬音乐生涯中最灿烂丰富之时,可说是他创作一系列交响曲,最长的突破阶段,此时贝多芬已42岁,作曲技巧更趋圆熟之境。本曲在1813年首演时,获得空前的成功,佳评如潮,尤其第二乐章忧伤的色彩极为浓厚,深切而扣人心弦,甚至应观众要求再次重奏,可见其迷人之处。此作品豪放雄浑,具有丰富的节奏感,华格纳称此曲是「舞蹈的神化」,李斯特则评为「节奏的神化」,这些正道出了第七号交响曲中,跃动的节奏和绚丽的色彩,有如蓬勃充沛的生命力,全曲充满著一片欣欣向荣的焕发气息,令聆赏者感到无比强烈的振奋。虽然它没有引人注目的副题,以致不若第三、五、六号交响曲般普受欢迎,但只要听过后,仍可以发现本曲具有无懈可击的完美,以及贝多芬那鬼斧神工的独具匠心,由此可见其价值,绝不在其他乐曲之下。

F大调第八号交响曲

在贝多芬的一生中,他一直习惯于同时进行一项以上的创作,第七号与第八号交响曲几乎是在同一时期构想完成的,但两曲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则迥然相异。广泛来说,两者皆属舞曲式交响曲,但第七号较第八号来得更形长大、华美,甚至有「舞蹈的神化」之称。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两曲却也有共同之处,也就是说第八号交响曲虽不及第七号灿烂,但同样以舞曲化的部份为多,且似乎更具律动性。虽然在首演时未能获得热烈喝采,但本曲饱染了贝多芬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及柔和、优雅、宁静、和蔼与愉快的情感。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

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不仅是他的最后代表作,更是其独创性达最高潮,且淋漓尽致地歌颂出他对人类之爱、上帝之爱、自然宇宙之爱的经典巨作。本曲最为人熟悉的,当属以席勒的诗「快乐颂」为结尾,成大型管弦乐四声独唱及合唱的第四乐章。乐章一开始,以奇异的嘈杂乐声为导奏,再进入低音弦乐的抒情旋律,而后再缓缓由混声四部合唱导入第九号交响曲的最高潮--「快乐颂」大合唱部份。最后在速度与力度逐渐增强,高唱「百万兄弟们,相拥互抱吧...」热情地划下完美句点。谈及此曲值得一提的是,首演时由贝多芬担任指挥,并获得满堂如雷掌声,但已是全聋的贝多芬却默默地背对听众,丝毫未曾感受到人们给他的喝采,最后还是由女低音歌手的暗示才面向观众致谢,这段故事至今仍令人有说不出的动容。然而在音乐史上,将合唱溶入交响乐中的作法,却是空前的,器乐与声乐交融于一体,显得如此雄浑庄严,与充满生气。虽然后来也有不少人尝试如此的曲式,但都不及贝多芬来得精采。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C大调第一交响乐 作品第21号 

第一乐章:极慢板、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活泼的极快板 

第四乐章:柔板、活泼的极快板 

D大调第二交响乐 作品第36号 

第一乐章:柔板、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小广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快板 

第四乐章:极快板 

降E大调第三交响乐 作品第55号“英雄” 

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极快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活泼的快板 

第四乐章:终曲、极快板 

降E大调第四交响乐 作品第60号 

第一乐章:柔板、活泼的快板 

第二乐章:柔板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 

第四乐章:不太快的快板 

C小调第五交响乐 作品第92号“命运” 

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行板 

第三乐章:快板、谐谑曲 

第四乐章:快板 

F大调第六交响乐 作品第68号“田园”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初到乡村的愉快感受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极快板-溪畔小景 

第三乐章:快板-乡民欢乐的聚会 

第四乐章:快板-暴风雨 

第五乐章:小快板-暴风雨过后的愉快情绪 

A大调第七交响乐 作品第92号 

第一乐章:稍慢速、活泼的 

第二乐章:小快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急板 第四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F大调第八交响乐 作品第93号 

第一乐章:活泼、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小快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速度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舞曲性 

D小调第九交响乐 作品第125号“合唱” 

第一乐章:不太庄严的行板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 

第三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四乐章:急板 第五乐章:急板、合唱“欢乐颂”

贝多芬九大交响曲

拓展资料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




17362865829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分别叫什么名字?
习乖砍答:贝多芬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

17362865829贝多芬共写有几部交响曲?它们分别是(标题):
习乖砍答:九部交响曲。分别是《C大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F大调第六交响曲》、《A大调第七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1、《C大调第一交响曲》(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C大调第...

17362865829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分别叫什么?能给介绍一下吗?
习乖砍答:1、C大调第一交响乐 作品第21号 第一乐章:极慢板、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活泼的极快板 第四乐章:柔板、活泼的极快板 2、D大调第二交响乐 作品第36号 第一乐章:柔板、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小广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快板 第四乐章:极快板 3、降E大...

17362865829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分别叫什么名字?
习乖砍答:1、《C大调第一交响曲》2、《D大调第二交响曲》3、《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4、《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5、《C小调第五交响曲》6、《F大调第六交响曲》7、《A大调第七交响曲》8、《F大调第八交响曲》9、《d小调第九交响曲》

17362865829贝多芬九大交响乐的名字是什么
习乖砍答:又名“田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亲自命名为《田园》。该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7、A大调第七交响曲 作品第92号 A大调第七交响曲虽然是无副标题的作品,但是人们通常喜欢把它称之为“舞蹈性...

17362865829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分别是什么?
习乖砍答:第三交响曲 降e大调第三号交响曲/英雄 第四交响曲 降b大调第四号交响曲(浪漫交响曲)第五交响曲 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 第六交响曲 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 第七交响曲 a大调第七号交响曲 第八交响曲 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为其中一乐章)...

17362865829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名字
习乖砍答:6、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Pastoral Symphony 7、A大调第七交响曲 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 8、F大调第八交响曲 Symphony No.8 in F major, Op.93 9、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Choral Symphony ...

17362865829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分别叫什么
习乖砍答:C大调第一交响曲 D大调第二交响曲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 “英雄”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 c小调第五交响曲 “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 “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 F大调第八交响曲 d小调第九交响曲 “合唱”只有四部有格外的标题

17362865829贝多芬第一到第九交响曲的中文名分别是什么
习乖砍答:Op.60,:创作年份1806 5、第五交响曲:c小调 Op.67 “命运”,:创作年份1808 6、第六交响曲:F大调 Op.68 “田园”,:创作年份1808 7、第七交响曲:A大调 Op.92,:创作年份1811 8、第八交响曲:F大调 Op.93,:创作年份1812 9、第九交响曲:d小调 Op.125 “合唱”,:创作年份1824 ...

17362865829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分别是什么
习乖砍答:一、C大调《第一交响曲》二、D大调《第二交响曲》也被阿贝称作“英雄的谎言”三、降E大调《英雄》四、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五、C小调《命运》六、F大调《田园》七、A大调《第七交响曲》八、F大调《第八交响曲》九、d小调《合唱》也称作《欢乐颂》,因为阿贝将《欢乐颂》用合唱的形式写进了《第九...


(编辑:车庄芳)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