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伤寒论》和《伤寒杂病论》是一回事吗?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5
伤寒论和伤寒杂病论的区别是什么?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书,它是东汉张仲景的著作,是祖国医学四大古典著作之一。原名[[伤寒杂病论]],内容包括[[伤寒论]]和[[杂病论]]两个部分,书著成后正值汉末时期,战乱纷起,以致散失不全。后经西晋太医令王淑和将该书的[[伤寒论]]部分进行了收集,整理,编次,至宋代复经林亿等加以校正,方传于今日。全书共十卷,凡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去重复和缺方,共计一百-+二方。区别;;是[[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个组成部分。

张仲景(150—219),名机,字仲景,东汉伟大的医学家,河南邓县穰东镇人。仲景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汉灵帝时,被举为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仲景叹慕扁鹊的医才,痛恨世人忽视医学,追求名利,竟逐权势的习俗。于是他决心抛弃仕途,走上学医之路。
东汉末年,正是战乱灾害频频发生的时代,瘟疫也广泛流行。著名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桀、徐干、阮璃、应场、刘桢)竟有5人死于瘟疫。连张仲景家族的200多人中,在建安年间也死了2/3,伤寒占7/10。这给张仲景很大的打击,残酷的事实迫使他专心致力于医学。他一方面勤求古训,认真钻研《素问》《九卷》《八十二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医学著作,吸收前人遗产;另一方面博采众方,广泛搜集整理民间流传的经验药方,在临床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检验。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在晚年终于完成了《伤寒杂病论》这一医学巨著。
但《伤寒杂病论》著成后不久就散失了,一直到晋朝,一个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这本书。但是此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看着这本书越来越兴奋,十分想知道这是什么书。于是就利用太医令的身份,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终于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但《例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还没有找到。对于王叔和的功劳,清代名医徐大椿曾这样评价道:“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到了宋代,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即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它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道是张仲景所著,于是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伤寒杂病论》共16卷,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后编辑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伤寒论》共10卷、22篇,397法、113方、论述了外感热病“伤寒”的病理、诊断、治疗和用药。确立了“辨证施治”规律;《金匮要略》共15卷、25篇、139条、262方,对脏腑、经络、内科杂病、外科、妇产、儿科等疾病分类,对病因病机的诊断和防治等进行了论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
张仲景把包括多种传染病在内的一切外感发热病通称为“伤寒”,创造性地提出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的“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确立了理、方、法、药相结合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至今,“辨证论治”仍是中医诊断治疗的核心部分。
为了作出正确诊断,他还提出“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其中又以阴阳作为总纲,凡寒症、虚症、里症一般是阴病;凡热症、实症、表症一般是阳病。他把这种通过“四诊”(望、闻、问、切)得来的病人各方面的表现加以综合、归纳、分析、辨认,从而作出正确判断,就是所谓“辨证”。辨证就是综合全部症状,认清疾病的本质;论治是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张仲景总结以前的经验,根据不同的病人、病情、气候、地理条件,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头痛是症状,但并不能表明病因,需经四诊(望、闻、问、切)集中全部症状。有头痛、恶心、鼻塞、清涕、脉浮、无汗,经过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症,得出结论是外感风寒表症。据此立法为辛温解表。如,南方夏天气候热,就少用热性药,北方冬天气候冷,就多用温热类的药。
他还总结出了驱邪与扶正两大治疗原则以及汗、吐、下、合、温、清、补、消8种治疗方法,即邪在肌表用汗法;邪壅于上用吐法;邪实于里用下法;邪在半表半里用合法;寒症冷地用温法;热症暑季用清法;虚症用补法;积滞肿块用消法。这种针对不同情况的灵活用药的原则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有的方法汉以前就有人使用,经张仲景的总结而确立起来,并成为以后中医遵循的治疗原则。
在处方用药方面,《伤寒杂病论》共载药方375种,使用药物214种。张仲景大胆创新,调制了不少新的复合方剂,大大发展了方剂学。现在中医临床上不少常用方剂都是由其方剂加减变化而来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

《伤寒论》和《伤寒杂病论》不是一回事。

1、伤寒论: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

2、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扩展资料:

《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

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他创造性地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和八个辨证纲领。

以六经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

由于确立了分析病情、认识证候及临床治疗的法度,因此辨证论治不仅为诊疗一切外感热病提出了纲领性的法则,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找出了诊疗的规律,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伤寒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杂病论》是医圣张仲景的原著,在流传过程中散佚了,后来又经医家将其内容整理成二部分,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不是的。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写的两本书的合称,指的是《伤寒论》和《金贵要略》两本书,是后人为了方便。如果你想买,建议你到当地新华书店去问一下,应该有原文!

《伤寒杂病论》,东汉未年张仲景撰。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后来经过人们(大多是他的学生)的收集修改。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宋代的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应该是1982年北京中医大学几个教授编译出来吧, 如果你想买,你可以到当地新华书店去问一下,应该有1982年版的,(《翻刻宋版伤寒论》现在知道世上只有无本了)

是的


17118315254《伤寒论》和《伤寒杂病论》是一回事吗?
于成栋答:不是的。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写的两本书的合称,指的是《伤寒论》和《金贵要略》两本书,是后人为了方便。如果你想买,建议你到当地新华书店去问一下,应该有原文!

17118315254伤寒论和伤寒杂病论的区别是什么?
于成栋答:[[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书,它是东汉张仲景的著作,是祖国医学四大古典著作之一。原名[[伤寒杂病论]],内容包括[[伤寒论]]和[[杂病论]]两个部分,书著成后正值汉末时期,战乱纷起,以致散失不全。后经西晋太医令王淑和将该书的[[伤寒论]]部分进行了收集,整理,编次,至宋代复...

17118315254《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是三本不同的书吗?它们之间是...
于成栋答:《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是不同的书,《伤寒杂病论》包含《伤寒论》,《金匮要略》是单独的

17118315254什么是《伤寒杂病论》?
于成栋答:《伤寒杂病论》这部书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它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发挥了祖国医学“辩证论治”的传统,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但是,由于当时战祸不断,这部著作都已散失,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经过晋代名医王叔和的整理,宋代...

17118315254确立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于成栋答:确立辩证论治理体系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

17118315254医圣张仲景留下了药方和警世名言
于成栋答: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名医,于公元210年左右写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部巨著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确立了六经辩证论治的原则,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受到历代医家、国外医学界的推崇,被称作“众方之宗、群方之祖”。此书在后世分作《伤寒论》...

17118315254《伤寒论》真相到底是什么?
于成栋答:《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 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在中国古代是对热性病的通称...

17118315254伤寒杂病论和伤寒论,该看哪个?
于成栋答:张仲景写的是<伤寒杂病论>但是在流传过程中有丢失和文章的错位,后来晋代有为叫王叔和的家伙整理了之后就变成了两本书,分别叫做<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以大致是包含关系,看哪本都是一样的

17118315254...外感引起的病症?伤寒论只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 ?
于成栋答:我第一次看 中医书,就是看的 伤寒论。看的头晕眼花,还是一知半解,弄不明白。后来看了黄帝内经,当然我现在还没看完,只是看到五脏生成论,下面的内容偶尔看了一些,但是记不住,不能灵活运用。伤寒论 不是只针对 外感病,只有看了黄帝内经,你才会明白的。伤寒论就好比,我拉肚子,怎么办?那...

17118315254宋本伤寒论有几篇
于成栋答:宋本伤寒论有22篇 资料拓展:《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是中国古人...


(编辑:蒋秀放)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