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廖氏家族的起源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廖氏家族与缪氏家族的由来。

我也姓廖,但我不是很了解自己家族的发展情况,我觉得应该不是吧,好像廖氏家族的跟黄氏有一个共同祖先。【廖】
1、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後裔。相传帝颛顼有个後裔叫叔安,夏时,因封於廖国,故称廖叔安,其後代以国为氏,称廖氏。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後裔。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於廖,其後裔也有以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後裔夏时受封於蓼而得姓。楚穆王四年灭英、六二国,其後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廖氏。
4、为缪、颜二姓所改。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於黄河西北,改姓为廖。
基本上黄、廖两姓起源有点复杂,也就是说有很多起源及分支,但是有一只有共同的祖先,那就是颛顼。【黄】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後裔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
其中的黄氏大约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後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於汾川,後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後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起源於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後裔。缪姓属地:兰陵郡,今山东峰县一带。
缪姓源出于赢姓,是春秋时秦国的秦穆公之后。秦穆公为春秋五霸之一,古代“缪”、“穆”二字同音通用,所以秦穆公又常被写作秦缪公。他的庶子以其谥号为姓,称为缪氏。
如皋缪姓迁入年代久远,其源不详。至今如皋境内以缪姓命名的村庄有:缪家庄、小缪马庄、刘缪庄、桑缪庄、小缪家庄等8处。
缪姓大门楹联为:“上书论事,出俸济民” 、“二贤世泽,鼎甲家声”。楹联典指明代天台人缪恭,精通《春秋》。明孝宗下诏书征求直言,他以诸生身份上书议论卫神器(帝位,政权)、崇尚儒学等六件事,指责时政。宋人缪元德,任抚州知州,为官宽厚仁爱,曾用自己的俸禄建米仓,赈济饥民。“二贤”指宋代晋缪播及其从兄缪胤,时人称之为“二贤”。

廖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四。�

寻根溯源 1、出自己姓。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所载,颛顼帝后裔叔安夏朝受封于廖国(又作蓼国,今河南唐河县南),故称廖叔安,其子孙以国为氏,是为河南廖姓。2、出自尧、舜时贤臣皋陶之后。《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时英、立等小国,即皋陶后人所建,被楚所灭,国人有以廖为氏者。3、据《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所载,商末,有缪、颜为躲避殷纣暴政而隐于黄河西北(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改姓廖。4、出自姬姓。据《广韵》、《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周文王之子伯廖受封于廖,子孙有以封邑为氏者。5、出自张姓。据《廖氏大宗谱》所载,明代福建人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子孙遂为廖姓。6、赐姓或其他。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七姓,其一为廖;仫佬、瑶、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得姓始祖 廖叔安。帝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廖国,故称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繁衍播迁 廖姓最早发源于河南省境。廖姓历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当时河南廖姓之昌荣,自不必言。秦汉之际,廖姓始有迁往周边地区者。伯廖一支形成巨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后裔廖惠避秦之乱而迁河南(据《廖氏源流序》)。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永嘉之乱”始,北方廖姓大举南迁,此期,廖惠后裔廖化自襄阳(今湖北襄樊)迁入四川,是为入蜀始祖。传自廖世璋,居江苏南京,其二子分别入居洛阳、浙江永嘉。传自廖延龄,任武威(今属甘肃)太守。另有晋代隐士廖堂,将乐(今属福建)人,为最早入闽者。唐时,入闽者甚众。唐初有廖姓随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唐末有廖姓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廖惠一支传至廖崇德,任江西虔化令,其后人又有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进而迁上杭等地者。宋代,廖姓已是福建大姓,名士辈出。元代以前廖惠一支迁徙情况,《兴廖氏族谱》所述较为明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战乱,播迁于江南各地。唐时,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乱,迁于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益众。至宋末,再由宁化经长汀、上杭、永定,而入广东——大埔、梅县、兴宁、五华等地区。”明代,山西大槐树廖姓分迁于河北、河南、江苏、北京等地。清代,闽粤廖姓有入台进而移居泰国、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廖姓以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廖姓约占全国汉族廖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

郡望堂号 廖姓郡望有:1、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2、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

堂号:“汝南”、“中乡”、“果烈”、“紫桂”、“武威”、“世采”、“垂裕”、“清武”、“崇远”、“承�”等。�

宗族特征 1、廖姓源于北方,历数代演变,成南方姓氏。2、廖姓堂号多系出有典。如“果烈堂”因关羽主蒲廖化做事果敢刚烈而来;“紫桂堂”因宋代廖君玉在桂山建书房命名而来。3、廖姓名人横贯政、经、文、史等领域,尤其近现代史上表现出色。如廖仲恺、廖承志父子。4、廖姓字行辈份排列规整,读之肃然。如廖春生所纂《廖氏族谱》载有江苏廖姓一支字行为:“清善正坚,明良式发,和平希廷,兴家昌国。”

名人精粹 廖扶:襄阳(今属湖北)人,东汉学者。满腹经纶,精通天文、谶纬风角推考之术。廖湛: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人,王莽新朝末年绿林起义军将领,在进攻汉中王刘嘉时,失败被害。廖化: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封中卿侯,为人忠烈,以果烈著称。廖匡图:虔州(今属江西)人,唐代天策府学士。精于文藻,并因此扬名。廖刚:顺昌(今属福建)人,北宋崇宁进士,官至工部尚书。知无不言,反对奸臣当政,著有《高峰文集》。其有四子,皆为将帅,父子五人年俸皆二千石谷以上,号称“万石廖氏”。廖正古:宋代将乐人,任西安知县,反对王安石“青苗法”,著有《归田集》。廖执象:宋代顺昌人,聪慧过人,七岁能写,年二十入京献诗,太宗甚为欣赏。后赴省会考,病殁。据传,隐士陈抟是之曰:“余乃谪仙人,但不能久留尘世。”廖衡:宋代顺昌人,自幼聪颖,六岁能文,十三岁中乡举,官至转运判官。廖均用:元代蒲圻人,忠孝仁义。曾负土成坟葬父,仗义疏财,救济难民,传为美谈。廖永安:明代巢湖(今属安徽)人,因战功被朱元璋封郧国公。弟永忠,征南将军,封德庆侯,孙镛官至都督。廖庄:吉水人,明宣德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性直耿,曾上书讽劝,遭谪。廖谨:浙江人,明代名儒,学术渊博,号“廖五经”。廖惠:四川保宁(今阆中)人,明末四川农民起义首领,称号“扫地王”。廖燕:曲江(今属广东)人,清代文学家,文笔恣肆犀利。善草书,如古木寒石,能戏曲。著有《二十七松堂集》等。廖云槎:清代画家,作品“点染华妙,得者宝之。”其子寿彭“承其家学,亦好写生。”廖云锦(女):清代华亭人,善诗,著有《织云楼诗稿》,中有《咏秋燕诗》,其句“伤心春雨香泥尽,羡尔先归到故乡。”广为吟咏。廖寿恒:江苏人,清代历任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其兄丰以儒学著称,谙史通经,尤力推新政,官至浙江巡抚。廖平:四川井研人,清光绪进士,著名经学家。著有《四译馆丛书》、《六译馆丛书》等。廖仲恺:广东惠阳人,著名国民党左派领袖。早年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投身大革命运动。孙中山逝世,他坚持执行三大政策,后被国民党右派暗杀。廖承志:廖仲恺之子,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解放及发展中外友好事业作出不朽功绩。廖容标:江西人,历任党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

廖氏起源:

1、【皋陶】、【叔安】:繁衍到周代。当时没谱,那是如何发展成廖氏并没清晰交待。由於繁简字体的关系,现今的人借字成风,总自作聪明把蓼与飂视同一字,把皋陶後人的蓼国说成叔安的飂国,於是乎便混淆了视听。史书至今未曾发现叔安的飂国是铁一般的事实,而蓼与飂在此也并非通用。自立国以来使用简体字後,借字成风已动摇民族根基,对於古字的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少,就算有人能看懂,但翻译出来的意思已是离经叛道的意思了。

①皋陶字庭坚《竹书纪年》:『三年,命皋陶作刑。』《虞书·尚书》载:『帝舜三年。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史记》:『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于英、六,或在许。而後举益,任之政。』到了西周、春秋时期,分布在汉、淮间的群舒与偃姓诸国,都是皋陶的后代所建立的。其中有的后代封于蓼地(今河南固始、安徽霍丘之间),伯爵,建有蓼国。至今该地还有一座蓼城冈。

●据《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舜的后裔皋陶,偃姓,乃尧舜时期的刑官,为东夷部落联盟领袖。西周初,其后裔子孙中有人被封于蓼,公元前622年都被楚穆王所灭,古代蓼、鄝、廖通用,所以在楚国之后中便有了偃姓廖氏。

●周襄王姬郑三十年(楚穆王熊商臣四年,公元前622年),楚穆王为实现向北、东扩张的目标,有计划地吞灭沿途的各个小国,他首先派遣子玉之子成大心、仲归(子家)领军灭在秋季灭了“叛楚东夷”的偃姓六国(今安徽六安)后,又在冬季派公子燮率军攻灭了同为偃姓的蓼国。

②据廖氏族谱,叔安乃高阳氏颛项的后裔,己姓。《左传》云:『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後也。』即是说鬷水上夷,皆董姓。

●陆终六子的封国中:昆吾、参胡、会人、大彭、曹、荆楚最初都在黄河中下的中原地区,此后都发生不同程度的迁徙。董国(豢龙氏董父)也同样有迁徙。

●《左传》云:「董泽之蒲,可胜既乎?」杜预注:「闻喜东北有董池陂,是昔“川”,即董泽,舜所封董父之国也。」可见,闻喜的董泽湖,确实为董父的养龙池。

●从考古中证明:绛山(在今山西绛县西北)南有倗国,倗国西有董国。董国的古址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直指参胡之地-山西运城永济韩阳),临近其父祖居地山西平陆的吴山,倗国后来为晋国所并。

●据《史记•五帝本记》:「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历山今地不详,一说即今山西南部境内的中条山、一说菏泽境内历山、一说济南千佛山。雷泽今山东菏泽境内。寿丘即今河南浚县。以上证明了因生活需要,叔安之子的董父早期活动在山东菏泽定陶一带。远古的封地一般沿袭下来就是诸侯国,这个没有疑问。

2、据《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台湾《廖氏大族谱》所载,【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商末,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荒淫绝谏,虐杀朝臣,暴殓天物,臣民离心。衣冠虽属官爵,宫廷常物而求精美华丽,本属人之常情,当混乱朝政之时,艳装诲淫物议,不无瓜田李下、惑君之嫌,在良莠不齐之时宜有洁已之道。宫廷中担任管理冠盖之官的彦(颜)氏、和管理服裳之官的缪氏两位大夫因之弃官,缪、颜二姓隐居到维阳山谷,后称武威(今甘肃武威-黄河西北,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两家居于一处,相亲相敬,后恐子孙而受追踪之累,始并合二氏改姓曰廖,以表志同道合,留形不忘本源。两家的后代由此合并,世代相传至今。

3、《左传.庄公廿十七年》(公元前667年)【召(shào)伯廖】。本名姬廖,召公奭之后,周惠王时王室卿士。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且请伐卫,以其立子颓也。

●召伯廖的先人是召公奭。召公奭是周文王的儿子,与周武王姬发为同父异母兄弟。因他的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故称召公、召伯。周武王灭纣以后,封召公奭于北燕。周成王时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自陕而西由召公治理,自陕而东由周公治理。他与周公共同摄政,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是周初德高望重深得人心的大臣。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在召伯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廖氏,成为廖氏的一个来源。秦、汉以前,在今河南、河北、陕西等地都分布有廖氏族人。到了汉朝时期,召伯廖的后裔【廖颉】担任过钜鹿太守,在历史上。【钜鹿】地区(今河北平乡西南部)的廖氏曾经为当地望族。

4、【辛廖】《左传.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初,毕万筮仕於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震》为土,车从马,足居之,兄长之,母覆之,众归之,六体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杀。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

● 按江西宁都唐代谱(据说)乃出自辛伯廖。

5、【内史廖】不知姓氏及来历,周襄王时秦穆公大夫。《史记·秦本纪》(前624年)载:内史廖献计秦穆公谋西戎。

6、《左传.宣公六年》 (公元前603年)
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欲为卿。伯廖告人曰:「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间一岁,郑人杀之。

7、《左传.襄公三年》 (公元前570年)【邓廖】。本名【曼廖】,周灵王时楚共王大将。

●三年春,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至于衡山。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其能免者,组甲八十、被练三百而已。子重归,既饮至三日,吴人伐楚,取驾。驾,良邑也。邓廖,亦楚之良也。君子谓子重于是役也,所获不如所亡。楚人以是咎子重。子重病之,遂遇心疾而卒。

●邓氏,商王同族本为子姓,袁义达、张诚著《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称:『公元前1250-前1192年是商王武丁时代,也是商朝中兴时期,武丁对夏的属国和部落大举征伐,姒姓邓国也在此时期被灭。武丁封其叔父曼季于河北的邓,并赐姓曼,河北即黄河北岸,邓即河南孟州西的邓城。周武王于公元1046年灭商,子姓邓国被迫南迁湖北襄樊北的古邓塞,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灭邓祁侯,邓国亡,子孙以邓为氏。邓人北迁定居于今河南邓州,在西汉时形成了著名的南阳望族。』

8、《左传.襄公三十年》 (前543年)【王子廖】。本名姬廖,周简王儿子,周灵王时王室成员。

●初,王儋季卒,其子括将见王而叹。单公子愆期为灵王御士,过诸廷,闻其叹,而言曰:「乌乎!必有此夫!」入以告王,且曰:「必杀之!不戚而愿大,视躁而足高,心在他矣。不杀必害。」王曰:「童子何知?」及灵王崩,儋括欲立王子佞夫,佞夫弗知。戊子,儋括围蒍,逐成愆,成愆奔平畤。五月癸巳,尹言多、刘毅、单蔑、甘过、巩成杀佞夫。括、瑕、廖奔晋。书曰「天王杀其弟佞夫」,罪在王也。

9、古代板楯蛮(巴人)有廖姓。板楯蛮(巴人),或称賨人,乃土家族先民。【战国】秦昭王(前325年-前251年)时朐忍(今重庆市云阳)地区白虎为害,后被夷人廖仲药等射杀。这里所说的夷人就是板楯蛮(巴人)。

10、【摎】是东周韩宣王时期名将,读音不详,生卒不详。详见《战国策》卷二十六韩一(公元前323年)「宣王谓摎留曰: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对曰:“不可。晋用六卿而国分,简公用田成、监止而简公弑,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寡力者籍外权。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其主,或外为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必危矣。」

11、【王廖】,汉族,本名【赢摎】(jiu,生卒年不详),名将兼兵法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战国末期秦国秦昭襄王的将军。《史记·秦本纪》(前254年起)载:将军摎攻韩、攻赵、攻西周、伐魏。前256年,讨韩,取阳城、负黍,获得首级4万。前254年,讨魏,取吴城。《吕氏春秋·不二篇》载:『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倪良贵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12、《江西上犹廖氏族谱》记载,汉代王莽之乱,古代伯益之後人赵氏,当时为避乱【改赵为廖】。

13、唐时西原蛮大姓。西原蛮,【壮族先民】。壮族5大姓(韦、覃、廖、蓝、谭)之一。壮族之一支拉基人也有廖姓,居住在云南马关,其语言与壮语异。

14、宋时抚水州蛮4大姓(区、廖、潘、吴)之一。抚水州蛮廖氏,为水族、【毛南族先民】。属于汉化改的姓氏。抚水州后改安化州,居住现在广西环江、贵州荔波一带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的毛南族自治县、河地市、上南、中南、下南山区,及河池、南丹县境内、宜山、都安等地。

●毛南族使用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因长期和汉族、壮族交往,绝大多数毛南族人皆通汉语和壮语。毛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信仰道教。

●传说,毛南族的祖先是元、明两代从山东、湖南、福建等地迁到广西的。其实,早在公元十一世纪汉文典籍中就出现了“毛难”的称呼,是沿用地名而约定俗成的族名。毛南族属古越族支系“僚人”以及“伶人”的分支,先后还有“茆滩”、“茅滩”、“茅难”、“冒南”等称谓。毛南族人自称为“阿南”,其意为“这个地方的人”。

15、【蒙古族】廖姓,本姓鲁东氏。

16、【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其子孙遂为廖姓。

●据官陂《张廖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七年,原籍云霄西林村和尚塘张天正的第三子张愿仔(或作张元子)字再辉,到官陂(时称三都)游学,经常住在当地一个名叫廖化(又称廖三九郎)的人家中。廖化为人和善贤达,家殷富足,膝下只有一女,名叫大娘,品貌端庄,禀性贤淑,知书达理,事亲至孝。廖化见张愿仔善良朴实,忠厚勤勉,是理想的东床之选,便将其招赘为婿(张愿仔入赘时兼养子,改名为廖元子),待若亲子,并把全部田园产业都交由张愿仔掌管。张愿仔也非常孝敬岳父母,就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张愿仔四十八岁,独子廖友来出生,在友来未冠之时,廖族有亲眷犯国法而逃狱,以当时社会律法十的规定,往往株连九族,因此连累廖氏全族。张愿仔以廖族家人的身份到官府申辩,不料官司拖累多年,结案后,张愿仔身染重病,临终嘱咐儿子廖友采:『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舍命图报,未能如愿,汝当代父报答,子孙生当姓廖,以光母族,死当姓张,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

●廖友来谨承父志,以张承廖,并立誓:『凡我子孙,生则姓廖,殁后书张,不违祖命,以报廖公之德。吾本姓张,来源于河南河郡衍派,云霄西林和尚塘有祖迹,以后应回祭祖扫墓,以尽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张、姓廖由其自便。』于是张廖二姓遂成一脉,生时写廖,死后书张,故有“活廖死张”、“人廖神张”、“张骨廖皮”之说,世代相传至今。

17、【苗族】廖氏,源出苗族古老的禾瓜家族,现主要居住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的廖家冲一带。早期的苗族人有名无姓,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有的地区开始出现了姓氏,属于汉化改姓氏,如在湘西地区就有了“吴、龙、石、麻、廖”五姓。

●湘西苗族八大支系苗姓名称改为族汉姓的最早史料记载为,清道光《凤凰厅志》(苗防二)载:『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辰州卫指挥龚能等招谕竿子坪三十五寨生苗,《【廖彪】》等各遣子入贡,七月设竿子坪长官司,以彪任其职。』廖姓的苗姓曰【代灌】。由此说明,在元末或明朝初期,湘黔边境苗族已用汉姓,至今有700多年。而苗姓名称代代相传至今仍很清晰。

●【代灌】为石姓与廖姓,即尧舜时期驩兜部落后裔。“代灌”贤家、巴飘两兄弟,祖居地在板拔板栗(凤凰县原米良乡夯都),因缺水,兄发现水井不告知弟,弟贤家生气奔走山下,迁居于吉灌(今凤凰县竿子坪镇廖家冲村),因接近汉族聚居区,叫做“灌扎”,后改为廖姓。兄巴飘移居叭仁(今禾库镇叭仁村),后来有一宗支迁居阁灌叭青(今花垣境内)。

●石姓、廖姓为其中强宗大姓。今保靖县水田马尾一带姓石仍称西家,花垣县雅桥、排料一带称果欢或各瓜。有资料称廖姓苗族的苗姓为【仡芈】分支之一的【仡沙】,但也有调查说,廖姓多为【仡欢】,却没有发现有仡沙的存在。

19、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台湾岛新竹地区的蕃人(土著)协助清军官兵平乱有功,乾隆大帝高兴之下,一口气赐了“卫、金、钱、廖、王、潘、黎”这七个汉姓给当地助战有功的各土著部落,其中【台湾高山族】有受姓者叫【廖敬智】,成为新竹廖氏始祖,世代相传至今。

20、复姓【张廖】

●传说清朝嘉庆年间,官陂廖氏十三世祖廖国宝在朝内当御前侍卫,深得嘉庆皇帝重用,引起张国公的妒忌,于是他假意保举廖国宝出征,在战场上,廖国宝被张国公谋害致死。在廖国宝死后,张国公才知被他害死的原是自家的亲人,后悔莫及。为接受这一惨痛教训,同时认识自己血缘的真正归属,移居外省或侨居海外的张愿仔公后裔,便把张廖二姓联起来并用。如移居台湾台中西屯区、南投、云林县西螺、板桥、三仑乡的张廖子孙就有数万人,建有三十多座宗祠。他们都一直奉守祖训,除了户籍登记,平时提到自己的姓氏,大多张廖并用。

●如旅居日本大孤市侨胞有张廖富源、张廖富南等,都是官陂愿仔公的后裔。又如移居广东潮汕一带的张廖族人,也多用合姓为姓氏。

18、【满族】廖氏,其先清代八旗满洲伊拉里氏。网上流传的满族知名人物廖家骅(1936-)实为汉人,据当地廖氏确认,只是其母为满族人,因此不可把廖骅列为满人。

21、【瑶族】汉化改廖。据文献《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平地瑶的大姓中有廖、黄、李、陈、邓等,灌阳道州千家洞之后散居于富川,主要分布于今富川县富阳、福利、麦岭、朝东、城北乡和钟山县两安、平安乡。

22、据文献《广西仫佬族社会历史调查》中记载:【仡佬族】中有廖氏。主要散居于贵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少数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使用仡佬语,属汉藏语系,但其语族、语支未定,分稿、阿欧、哈给、多罗四个方言,往往分散居住在同一个县内的族人也不能通话交流,因此,汉语已成为通用语,不少人还通苗语、彝语、布依语。

●仡佬族人和中国古代“僚”人有密切关系。大约在两千年前,古代僚人就在贵州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后来不断迁徙散布到其他地区。自明朝以来,许多史籍上都记载着:“仡佬,古称僚”。

23、布依族、壮族、土家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廖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廖氏,世代相传至今。

24、其他改姓已知的有【穆、简】。

21、其他属于汉化改的姓氏有回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纳西族、撒拉族等等。

据既有的时间顺序供参考:
1、皋陶,偃姓(舜帝)
2、叔安,己姓(舜、禹)
3、缪、颜(商末)
4、召(shào)伯廖=姬廖,姬姓(前667年)
5、辛廖(前661年)
6、内史廖=周襄王时秦穆公大夫(前624年)
7、王子伯廖 (前603年)
8、邓廖=曼廖,子姓(前570年)
9、王子廖=姬廖=周简王儿子,姬姓(前543年)
10、巴人(前325年-前251年)
11、摎(公元前323年)
12、王廖=赢摎(前254年起)
13、赵改廖(汉代王莽之乱)
14、西原蛮=壮族先民(唐代)
15、抚水州蛮=毛南族先民(宋代)
16、蒙古族鲁东氏
17、张元入赘廖家(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
18、苗族(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
19、台湾高山族(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
20、张廖(清朝嘉庆年间)
21、满族
22、瑶族、布依族、朝鲜族、纳西族、撒拉族、仡佬族、布依族、土家族、壮族、瑶族、水族、回族、彝族、侗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傣族(时间不详),廖氏族谱也有秦穆公(前682—前621)後人改为廖氏的记载。

讨论:
从排序中能看出什么端倪吗?

1、远古至周代清晰的周皇族姬姓伯廖有:
● 召(shào)伯廖=姬廖,姬姓(前667年)
● 王子廖=姬廖=周简王儿子,姬姓(前543年)

王子伯廖(公元前603年)与王子廖(前543年)是否同一人?据说王子伯廖是下放在郑国作大夫。而王子廖是在京城里,因朝廷内乱而逃出到晋国去。况且年代相差较远。

《左传》里只称周王的儿孙为王子、王孙,对于其它诸侯国国君子孙则称公子、公孙,包括自己称王的楚国、吴国、越国、徐国等,都是称其国君为楚子、吴子、越子等,其子孙都是称公子、公孙而不称王子、王孙(楚公子燮、吴公子光等)。所以,《左传》里记载的王子、王孙,必定是周王的子孙。

2、叔安己姓与周王朝姬姓不同,若廖氏族谱同时出现叔安与周王子便肯定是错了。江西宁都廖氏族谱记载祖先是辛伯廖,那能否有证明确认是辛廖(前661年),而辛廖又来自叔安呢?

●据《路史》所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另一说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源于姒姓,出自夏王启之庶子于莘的风衣封地(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由莘氏所改,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遂去艹头为辛氏,便产生辛姓。第三说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赐项氏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代,此支为天水辛姓。从以上史证中未见辛伯廖其人。若说辛伯廖是来自高辛氏,那又何来叔安的已姓??

●史载中有召伯廖(前667年)姬姓、王子伯廖(前603年)、辛廖(前661年),那江西宁都廖氏的辛伯廖是辛廖与伯廖二人的混合体,还是把辛字看成出生的时辰?据古代每个人的字号确曾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如事者,【若】宁都廖氏族谱没记载错误,很明显完全与已姓的叔安无关,那该系的祖只有两个可能。①辛氏后人②周代姬姓伯廖。

3、史书中至今并无飂国的记载,如此飂系的叔安何来?传说中叔安的【唐河县湖阳镇飂国】以及在周立国后把飂国为蓼国并无史书或考古证实。

总结:
从上文可知道,严格来说廖氏本身就是改姓过来的,很多廖氏族谱也很明确记载,唐汉及各朝古谱,甚至宋之前的谱也是如此明确记载。

自古至今的架接团伙无所不用其极,窃同氏的他族堂号,盗用他族皇赐对联,广揽族人聚众,纳财造次,编伪族史谱牒,攀附成风,侵蚀中华文化,危害民族根基,祸遗後世。无数人寻根问祖往往误入他系俭财持势滥权罪孽深渊,矛盾循环不息止。

叔安乃夏商之间的人,由於记载不多,许多廖氏族谱中有很多混乱记载,当中的时间无法确认,顶多只能说是廖氏其中一源,若说是廖氏得姓始祖之说便是子虚乌有。若说是飂去风之说应是翏,那又何来廖呢,若后来改为廖,那是在周代的事,况且廖氏【民国以前的族谱从未有翏字出现】。?若用辨证法去分析,叔安与廖氏无关?。据江西谱中记载,汉代把飂美化后搬上殿堂,是美丽的误会。因为【飂是远古时赵氏始祖伯益后人在汉代王莽时代避难】,当时的赵飂改姓为廖,无庸置疑。

部份族谱记载伯廖是周文王八子,也有记载是八子,更有记载是十六子及十二子。当中必有其原故,秦之前没谱或已被烧毁,那是口传下来之误吗?如此,姬姓与偃姓廖氏是否更值得大家去求证。

寻源觅根乃人文科学工程,需贤德智才之仕,备逻辑智理之思,具求真刚正不阿之坚,弗以闲人扰心乱智;以当地开基祖为本,按流源发详地,查名、字、号、五服伦理、官职、世系、背景互不混淆;考庙、祠、碑、柱、牌、匾、谱遗记;取时代、事迹、地域流播、典籍论证,经得起波澜历练方可万世流芳。

廖姓源流较多,一是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以国名为氏;二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以封邑名为氏;三是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四是出自躲避殷纣暴政,为缪、颜二姓所改;五是出自张姓,入赘廖家而改姓;六是出自赐姓。人口较多,以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居多。廖姓名人主要有远祖廖爽公、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廖化、明代郧国公廖永安、当代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等。 廖(Liào 飂)姓古老多支,源出有六: 源流一   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所载,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飂国(又作蓼国,今河南省唐河县南),故称飂(古廖字)叔安,其后代以国名飂为氏,称廖氏,是为河南廖姓。 源流二   据《广韵》、《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邑,其后裔也有以邑名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源流三   据《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春秋时英、立等小国,即皋陶后人所建。楚穆王四年灭英、立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为廖氏。 源流四   据《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所载,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商末,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黄河西北(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改姓为廖。 源流五   据《廖氏大宗谱》所载,明代福建人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其子孙遂为廖姓。 源流六   出自赐姓或其他小数民族有廖姓。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七姓,其一为廖;仫佬、瑶、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得姓始祖  廖(飂)叔安。帝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迁徙分布   廖姓最早发源于河南省境。廖姓历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当时河南廖姓之昌荣,自不必言。秦汉之际,廖姓始有迁往周边地区者。伯廖一支形成巨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后裔廖惠避秦之乱而迁河南(据《廖氏源流序》)。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永嘉之乱”始,北方廖姓大举南迁,此期,廖惠后裔廖化自襄阳(今湖北省襄樊)迁入四川,是为入蜀始祖。传自廖世璋,居江苏南京,其二子分别入居洛阳、浙江永嘉。传自廖延龄,任武威(今属甘肃省)太守。另有晋代隐士廖堂,将乐(今属福建省)人,为最早入闽者。唐时,入闽者甚众。唐初有廖姓随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唐末有廖姓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廖惠一支传至廖崇德,任江西虔化令,其后人又有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进而迁上杭等地者。宋代,廖姓已是福建大姓,名士辈出。元代以前廖惠一支迁徙情况,《兴廖氏族谱》所述较为明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战乱,播迁于江南各地。唐时,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乱,迁于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益众。至宋末,再由宁化经长汀、上杭、永定,而入广东——大埔、梅县、兴宁、五华等地区。”明代,山西大槐树廖姓分迁于河北、河南、江苏、北京等地。清代,闽粤廖姓有入台进而移居泰国、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廖姓以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廖姓约占全国汉族廖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廖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四。   柳州廖氏来自湖南武岗一个叫大巷口的地方,柳州廖氏主要分布于融安县塘寨村,融安县大乐村,融水白云廖家村,


17281193511中国姓氏家谱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凤珊杰答:一件收于《殷契卜辞》,序号209;一件收于《殷墟文字乙编》,序号4856l一件收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序号1506。其中《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506号卜骨收录了儿氏家族11代13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11人,兄弟关系2人,是现存最完整的商代家族世系。据考证,这份《儿氏家谱》刻于3200多年前的武丁时期,谱中的名字...

17281193511各种姓氏家族的起源是什么?
凤珊杰答: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从氏族、部落中的少数家族形成的“氏族贵族”中产生的,而此期中原地区(主要是今河南)氏族林立,正如《史记·封禅书》中所云“黄帝时万诸侯”。中原地区这成千上万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渊薮。 二、河南是华人祖先炎、黄二帝和太昊的活动中心 笔者对当今120大姓从血缘关系上进行追根溯...

17281193511何氏家族的来源
凤珊杰答: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

17281193511王氏家族起源
凤珊杰答:部分源流 1、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为氏。 从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2、源出妫姓。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灭商后,...

17281193511姓氏起源特点和原因
凤珊杰答:妘起源于帝喾高辛氏;嬴起源于少昊金天氏;姚 、妫同源,都是起源于帝舜;姒起源于大禹。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

17281193511钟氏家族的祖先是谁
凤珊杰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彝族钟氏,源出狄俄米安家支的钟里氏、钟拉氏。后在名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省改为单字汉姓钟氏,世代相传至今。9、源于裕固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裕固族,起源于唐朝时期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该民族曾称自称为“撒里维吾尔”。1953年,中央人民...

17281193511姓氏的起源
凤珊杰答:中华姓氏的起源,可直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的伏羲氏时期。据《楚辞〉〉记载“伏羲,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即太昊,风姓”。相传他始画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伏羲以前,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和构木为巢的“...

17281193511徐氏家族的来历有哪些?
凤珊杰答:徐姓起源参考之二 在浙江省兰溪市生活着很多徐姓后人,仅在兰溪市章林村一个村就有1200多人姓徐。这个村的徐姓人家还保存着自己的家谱。 在兰溪市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天涯共此时》摄制组来到章林村,在村民徐寿泉家看到了他们世代保存下来的徐氏宗谱。兰溪当地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对这些家谱...

17281193511黄氏家族来历,祖先是谁
凤珊杰答:陆终。黄氏渊塬,可追溯至周朝。周武王得天下后,分封诸侯,曾将陆终的子孙赐封于黄。当时的黄,大体相当于今河南潢川以西地域。春秋时期,黄在诸侯相争之中,被强楚吞并,但黄氏子孙,仍以国为氏。战国时期,黄虽不复存在,但黄氏后代却并未中断,闻名于世的春申君黄歇,名义上是楚国人,实际上...

17281193511天下姓氏的来源是什么?
凤珊杰答: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那么,姓氏的起源是什么呢?中华姓氏的起源,追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前伏羲氏时期。相传伏羲氏始画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数极大的大国,...


(编辑:仇帖武)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