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毕加索的名画有哪些 最著名的是哪幅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9
毕加索最出色的作品是哪幅画?

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画

毕加索的著名作品有《亚威农少女》、《卡思维勒像》、《格尔尼卡》、《和平鸽》、《戴贝雷帽、穿格子裙的女子》等。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扩展资料:
一、《亚威农少女》

《亚威农少女》是由西班牙画家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的一幅油画。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这幅画画面上一共有5个少女,或坐或站,搔首弄姿,在她们的前面是一个小方凳,上面有几串葡萄。人物完全扭曲变形,难以辨认。
画面呈现出单一的平面性,没有一点立体透视的感觉。所有的背景和和人物形象都通过色彩完成,色彩运用得夸张而怪诞,对比突出而又有节制,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二、《卡思维勒像》

《卡思维勒像》是西班牙画家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创作于1910年的油画作品,清楚显示了毕加索是怎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用于某个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的。
三、《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帕勃洛·鲁伊斯·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长7.76米,高3.49米,现收藏于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
该画是以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暴杀害无辜的事件创作的一幅画,采用了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渲染了悲剧性色彩,表现了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的灾难。
四、《和平鸽》

有一天傍晚,鲁西恩在屋顶挥动红布招呼鸽子飞回来,德国警察竟将其推下屋顶,致使坠地死亡。德国兵又将一只叫“萧莱士”的鸽子掐死,用车拖走鲁西恩的尸体。
密许老大爷极端悲愤,请其邻居——绘画大师毕加索为鸽子“萧莱士”画了一幅像。1949年,毕加索将此画献给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五、《戴贝雷帽、穿格子裙的女子》

《戴贝雷帽、穿格子裙的女子》是毕加索的作品,于2018年1月30日至2月2日在香港展出。
2018年2月28日,作品以498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4.3亿元)成交价拍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亚威农少女
百度百科卡思维勒像
百度百科格尔尼卡
百度百科和平鸽
百度百科戴贝雷帽、穿格子裙的女子

毕加索的作品有:《斗牛士》、《科学与慈善》、《熨烫衣服的人》、《两姐妹》、《马上的姑娘》、《亚威农的少女》、《读书》、《穿衬衣的女子》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格尔尼卡》。

1、《穿衬衣的女子》中,一袭若隐若现的薄纱衬衣,轻柔地勾勒着自黑暗中涌现的侗体,坚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轻女子的傲慢与自信。鬼魅般地流动着纤细隐约的美感。整体气氛的传达幽柔细致,使得神秘的躯体在氤氲中垂怜着病态美;拼贴艺术形成的主因,源于毕加索急欲突破空间的限制,而神来一笔的产物。实际上拼贴并非首创于毕加索,在19世纪的民俗工艺中就已经存在,但却是毕加索将之引至画面上,而脱离工艺的地位。

2、《亚威农的少女》彻底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视三度空间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绘画。毕加索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是人类对神的一种亵渎行为。同时它废除远近法式的空间表现,舍弃画面的深奥感,而把量感或立体要素全体转化为平面性。这幅画,既受到塞尚的影响,又明显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艺术的成就。强化变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毕加索说:“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

3、《读书》(La Lecture),展示了毕加索(Pablo Pieasso)的金发情人瓦尔特(Marie-Therese Walter)胸口半露地搭着披肩、膝上搁着一本书,坐在椅子上头倚着红色椅背打瞌睡的模样。该画在2011年2月8日于英国伦敦再次成交,以九百万英镑为底价,六分钟内有至少7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投标,最后由俄罗斯客户通过电话买下,成交价为两千五百二十万英镑。

4、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扩展资料:

毕加索作品风格:

1、空间色彩。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

2、立体主义。

一般说来,《亚维农的少女》是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而立体主义运动则通常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1912年之前的所谓分析立体主义。画家们继承塞尚对绘画结构进行理性分析的传统,试图通过对空间与物象的分解与重构,组建一种绘画性的空间及形体结构。

1912年以后,立体主义运动进入第二阶段,通常称为综合立体主义。此时在画中色彩起了有力的作用,但形体仍然支离破碎,只是更大和更富于装饰性。画家们新创出一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与绘画何者是现实,何者是幻觉的问题。立体主义虽然是绘画上的风格,但对20世纪的雕塑和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加索一生创作作品无数,是目前地球上画画数量最多的艺术家(画动画的当然除外),其最主要代表作有两张:

《亚威农少女》(代表了其创立的立体派风格)
《拿烟斗的男孩》(目前全世界所有画中,拍卖价最高的一幅作品,代表了毕加索的作品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毕加索的生活与艺术都离不开女人。代表作与女人题材相关甚多。主要有:《三舞女》、《在红色椅子熟睡的女人》、《玩球的浴女》、《公鸡》等。 最著名的是《阿维农的少女》,从此与勃拉克开创了一个新的画派--立体主义绘画,后来形成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两个阶段。还有1937年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作《格尔尼卡》一画,揭露了法西斯的残暴。1944年他加入法国共产党。 1949年为世界和平大会作宣传画《和平鸽》。

另附毕加索各时期的代表作: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
1897年 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900—1903年 蓝色时期
1902年 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
1904—1906年 玫瑰时期
1904年 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
1905年 创作《拿烟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约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万美元重金购得;
1906年 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画像,《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体主义时期
1907年 结识布拉克,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创作《亚威农少女》;
1909年 解析立体派开始;创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7—1924年 古典时期
1917年 在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娃,创作《欧嘉的肖像》;
1918年 与欧嘉结婚,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1920年 手工彩绘珂罗版《三角帽》;
1922年 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1925—1932年 超现实主义时期
1927年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成为毕加索的模特。并生下女儿马姬;
1929年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成。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
1932—1945年 蜕变时期
1932年 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
1934年 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内战暴发。认识多拉。玛尔,并创作《多拉·玛尔的肖像》;
1937年 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1942年 创作版画《大自然的故事》
1945年 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
1946—1973年 田园时期
1947年 儿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术品;
1948年 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诗》;
1949年 创作《卡门》系列;
1950年 获列宁和平奖章;
1953年 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年 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6年 与克罗鲁佐共同拍摄电影《神秘的毕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毕加索75岁纪念展”,创作版画《斗牛系列》;
1958年 毕加索为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
1959年 创作仿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年 与35岁的杰奎琳·洛克结婚,并庆祝毕加索80大寿;
1963年 绘制《画家与模特儿》;
1966年 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创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创作《塞莱斯蒂纳》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画;
1971年 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举办了《毕加索诞生90同年回顾展》;
1973年 92岁,4月8日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 阿维尼翁的少女》彻底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视三度空间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绘画。毕加索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是人类对神的一种亵渎行为。同时它废除远近法式的空间表现,舍弃画面的深奥感,而把量感或立体要素全体转化为平面性。这幅画,既受到塞尚的影响,又明显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艺术的成就。强化变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毕加索说:“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 这幅画对艺术界的冲击相当大,展出时,蒙马特的艺术家们都以为他发疯了。马蒂斯说那是一种“煽动”,也有人说这是一种“自杀”。有人感到困惑不解,有人怒不可遏。布拉克这位受到塞尚影响的画家也甚为惊讶,然而他知道另一种艺术的形式已经诞生了。 这种新创造的造型原理,成为立体派及以后的现代绘画所追求的对象。《阿维尼翁的少女》不仅是毕加索一生的转折点,也 是艺术史上的巨大突破。要是没有这幅画,立体主义也许不会诞生。所以人们称呼它为现代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



(编辑:车蔡庆)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