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雨霖铃赏析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雨霖铃的全文及赏析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此句奠定了全诗悲切的感情基调 “寒蝉”一般是代表悲凄的形象,而“骤雨初歇”写出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既想雨停,不想雨停。雨停 他就可以离开这个伤心地了,而雨不停,正好又合了他的心意,想要再多留一会哪怕是一小会儿 再看恋人最后几眼 记住她的容颜。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此句写出了作者没有好心绪,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而偏偏船家催他赶快上船。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此句最为精妙之出是写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极言依依惜别之情,写出了两人的缠绵悱恻之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想到回去,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一望无边。 “去去”二字连用,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很远。“千里”景色如绘。 “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景无边而情无限。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句承上启下,“多情自古伤离别”承上文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启下文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晚风残月。”此句为千古名句“柳”字通“留”字 。酒已醒 人何处? 写出作者情何以堪的悲凉之情。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句是作者设想两人离别后的情况。年复一年,良辰美景依存,然而物是人非 正应了一句话“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那种千言万语不知与谁能共的相思之情显露无疑。

雨霖铃(柳永) 赏析2
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恻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
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难分难舍的别情。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且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前三句通过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于是后面便迸出“执行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的唱词,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词是一种依附于音乐的抒情诗体,必须讲究每一个字的平仄阴阳,而去声字尤居关键地位。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清人万树《词律发凡》云:“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则独异。......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即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
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为层层加码,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怀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情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此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可见结构之严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而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其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

http://baike.baidu.com/view/36063.htm


15969831159《雨霖铃》古诗赏析
岑依谢答: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②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③骤雨:阵雨。 ④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⑤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⑥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

15969831159雨霖铃原文?
岑依谢答:雨霖铃是个词牌名,有很多人写过这个词牌的词,最出名的就是柳永写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

15969831159《雨霖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霖铃过渡句蕴含
岑依谢答: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的风格特色。

15969831159雨铃霖的赏析
岑依谢答: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

15969831159柳永在雨本词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霖铃?
岑依谢答:大有无可奈何之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写尽行者和送者难舍难分之态。“泪眼”“凝噎”力透纸背。“念去去”三句,写送者在泪眼之中,心心念念想象着行者在烟波浩渺的漂泊之中孤独凄凉的情景,景中寓情。下片直抒胸臆,从自古说到今宵,再推想到“经年”,离别愈久,别恨愈深。...

15969831159霖铃的意思
岑依谢答:霖铃的解释 喻指凄苦离愁之声。 清 陈维崧 《春从天上来·壬子元夕》 词:“搅离肠,更翻堦急雨,只是霖铃。” 参见 “ 雨霖铃 ”。 词语分解 霖的解释 霖 í 久下 不停 的雨:霖雨。霖沥。霖霖。 甘霖 (a.对农作物有利的雨;b.喻 恩泽 )。 部首 :雨; 铃的解释 ...

15969831159雨铃霖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岑依谢答:“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

15969831159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岑依谢答: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雨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译文」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

15969831159柳永,雨铃霖的全文及注解
岑依谢答:【赏析二】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

15969831159青玉案(暮春旅怀)原文_翻译及赏析
岑依谢答:无肠可断听花雨。沈沈已是三更许。如此残红那得住。一春情绪。半生羁旅。寂寞空山语。霖铃不是相思阻。四十平分犹过五。渐远不知何杜宇。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人在江南路。——宋代·刘辰翁《青玉案(暮春旅怀)》 青玉案(暮春旅怀) 无肠可断听花雨。沈沈已是三更许。如此残红那得住。一...


(编辑:籍帜胀)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