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医至理名言30句:养肾,养心,养生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7
中医文化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中医「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阴阳互补”「 ”人命至贵”等优秀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对中国人的生命观及养生修身观念影响深远。古人修身养性多高见,请看这三十句关于养身、养心、养生的至理名言。 一、养身 1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 解读:饱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积而淤滞,气滞不行,脾胃受伤,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 2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吕氏春秋》) 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3 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 解读:古人自古讲究饭后养生,这里提到用餐后要做三件事情,即饮茶、散步、揉腹,如能长期坚持做下去,必有益身体健康。 4 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抱朴子·养生论》) 解读:中医认为人们的作息应该符合生理作息规律,清代养生专家曹庭栋认为:「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昼动夜静,乃阴阳一定之理。”他还指出:「 ”早起不在鸡鸣前。盖寅时初到(晨3时)为肺生气之始,正宜酣睡。至卯时(晨5时)入大肠,方可起身”, 辰时(晨7时)日出阳气升腾,应起身晨操,进食,不宜再卧床。晨起应在这两个时代中间。 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解读:四时阴阳之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会根据此而在春夏养阳,秋冬补阴,以便服从于其四时阴阳这个根本,才能与万物一起生活并且生长。如果一旦违反了这个根本,就会损伤其本源,破坏其真气,以上这些就是四时调摄的宗旨。 6 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养生要集》) 解读:「 ”牙齿坚完”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叩齿术是在我国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术。肾主骨,齿为肾之余,也属于骨头的一部分。龋齿,是牙齿的大患,人们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齿相互敲啄,指上下相对应的每颗牙齿互啄,就可以减轻龋齿的危害,保持牙齿的健康。 7 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养生四要》) 解读:五谷:麦、黍、稷、麻、菽(有以稻替麻)。五菜:韭、薤、葵、葱、藿。 五畜:牛、犬、羊、猪、鸡。五果:李、杏、枣、桃、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 8 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备急千金要方》) 解读:善于修身养性的人懂得在饿之前而吃东西,在渴之前而饮水。吃的次数多,摄入的食物量就少,不想吃的次数少,吃的次数少摄入的食物量就多。常想吃就会有饱腹感,饿极了就会吃很多。 这句话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少吃多餐,感觉饿了再吃,这样更有利于消化吸收。 9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幽梦续影》) 解读:这是古人论及的高级养生术,即是借助各种方式来全方位修身养性,调理身体:美妙动人的琴声,让人听了心旷神怡,有助于养心;娇嫩鲜艳的花朵让人欣赏,可以驱除烦躁情绪,利于养肝;扑鼻而来的香气让人味觉顿开,可以养脾;针灸 *** 可以养肾;山林间的泉水瀑布,净化空气,可以养肺;持刀舞剑常锻炼,可以使人形成勇敢果断的品性,可以养胆。 10 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养生要录》) 解读:我国古代医学家早就懂得衣着与养生的关系,认为衣服的厚薄应该随时节且适度。暑天不可穿太薄,寒天不可穿太厚。衣服要和外界气候,有个适应度,不可过于极端。并进一步指出:「 ”寒热之时,妄自脱着,则伤于寒热矣。寒欲渐着,热欲渐脱。” 二、养心 1 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备急千金要方》) 解读:孙思邈认为,修心之法,贵在中和,切忌过度和猛烈。有深爱的事物,切忌过分投入,同样,心有很厌恶的事物,也不要厌恶久恨,这样都是有损心性和心神的。 2 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 解读:历代医家首列寡欲养神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认为清心寡欲才是养生之道,凡事适度。过度纵欲就会引发身体有灾害,过度追求享乐,则会让肌体产生衰退。 3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素问·上古天真论》) 解读:心志闲适而少有欲望,心里安定没有恐惧,形体疲惫但不倦怠,因此真气调顺,各人随其所欲,都能满足自己的愿望。 4 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 解读:大喜使人心神激荡时,略微抑制便可安定;暴怒使人性情烦躁时,稍加忍耐就可平息。指情绪不稳时要自我克制,这样有益于你的健康。 5 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 解读:养心在养神,我国历代养生之论,无不强调清静养神。心神安静的人,精气日渐充实,身体就健康;心神躁动的人,精气日渐损耗,身体就衰老。 6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 解读:是对于现实事物要顺其自然,事情过后就不要耿耿于怀,做到内心宁静,这样才可以延年益寿。 7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沈良方》) 解读: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人生于「 ”安”、「 ”和”二字。「 ”安”即静心,「 ”和”即顺心,追求安宁那么外物感动我就轻,崇尚和谐那么我感应外物就顺,外轻内顺,那么人生的道理就具备了。 8 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 解读:养生在贵在养气,人的七情失常最易引起气的运行失常,尤其是在生气发怒时,最忌讳的就是犯怒,怒气最伤身。 9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 解读:仁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外无贪欲而内心清净,心境平定和顺而不失中正, 取天地间的美好东西来保养身体, 所以寿命长久而且身体健康。 10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 解读:想多了就会消耗过多的心神,念头多了就会心志发散而不聚焦,欲望多了就会干扰清醒得运用智慧,事情多了就会感到身体疲劳。 三、养生 1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翁山文外》) 解读:指养生应该首先从合理饮食开始,「 ”药食同源”「 ”药补不如食补”,吃对食物比仙丹灵药更有用。 2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 解读: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足、气盈、神全是养生延年益寿之根本。固本生精,精生而化气,气生而化神,神全而身健。 3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虑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类修要诀》) 解读:戒暴怒能养人的性情,少进行思考焦虑益于养神,少言语聒噪有利于养气,杜绝各种私欲能养心。 4 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景岳全书》) 解读:这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中兴”养生理论,指的是中年是身体由盛转衰的时候,人应当抓住中年时期元气尚未大虚之机,认真地加以调理,使元气得以复常,而人身之根本得固。 5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在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解读:我国的养生学特别强调「 ”天人合一”。先人们认为,人活于天地之间,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当自然界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只有顺应自然,人们才会长寿。养生不仅要顺应一年四季的变化,更要符合一日四时的变化。 6 少年之情,欲收敛不欲豪畅,可以谨德;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阏,可以养生。(《菜根谭》) 解读:少年人的感情,希望收敛起来而不要豪放畅快,可以严谨自己的道德;老年人的感情,应该豪放畅快而不要悒郁阏塞,可以培养自己的生命。 7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寿亲养老新书》) 解读:中医理论素有「 ”三分治七分养”之说,平时保养得当,不仅身体健康,还可免遭服药之苦。 8 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备急千金要方》) 解读:养生之道,要顺应自然和规律。善于养生的人,不违背日月自然的规律,不违背岁月年龄的特点。 9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解读:上古时代的人,是知晓养生大道的,能遵循阴阳的变化规律,符合自然运作的规则和定数,饮食有节度,起居有规律。 10 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寿世保元》)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18753154432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这句话出自哪里?我想了解此方面的文化,有什么...
璩采高答:1. 《黄帝内经》中提到:“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这句话反映了中医理论中五脏与四季的对应关系。2. 中医认为,肝脏与春季相应,肝气旺盛,是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肝脏负担加重的时期。因此,春季养肝至关重要。3. 夏季与心脏相应,心脏负担在夏季加剧,因此夏季应注重养心,保持心情舒畅,以促进血...

18753154432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这句话出自哪里?我想了解此方面的文化,有什么...
璩采高答:春天养肝,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四季养脾胃。中医认为五脏对应自然界的四季,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的季节来养护我们的主要器官:春天养肝,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四季养脾胃。阳春三月,草木发芽,万物复苏,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时,人刚刚从寒冷的冬季中苏醒过来,血液循环...

18753154432养肾先养耳,养心先养脚!从外到内的内脏养生法,每个人都学一学
璩采高答:肾脏器官——耳“肾为藏精之主,受耳开导”,意思是肾的好坏会通过耳表现出来,做好“养耳”也可以保护肾。尝试以下方法。引耳:右手绕过头顶,掌心向头侧,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捏住左耳尖,轻轻向上拉左耳尖14次。然后换左手。搓耳:双手手掌搓至微热后,按摩耳前,再按摩耳后,重复10次。拉耳...

18753154432心肾相交,要想肾不虚,中医:养肾养心是关键
璩采高答:其治疗,“心火旺,肾阳虚”可用泻心火,助肾阳;对“心气虚,肾阳虚”用养心气,补肾阳;对“心气虚、肾明虚”用益心气,滋肾阴。防治方法需要遵医嘱进行。写在最后:心肾不交,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选择 六味地黄丸 、 三黄片 等成药进行治疗。但不必多用泻心火之药,防止苦寒过度伤阴...

18753154432“春天养肝,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冬天如何养肾?
璩采高答:中医认为五脏对应自然界的四季,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的季节来养护我们的主要器官:春天养肝,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四季养脾胃。那么冬天如何养肾?冬季寒冷,起床时间、外出活动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早卧早睡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的潜藏、肾精的积蓄。冬季属闭藏之季,运动时不宜出汗太过,...

18753154432"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之春养肝秘籍!
璩采高答:中医认为,春季是养肝的大好时节,“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春季 养生 以养肝为先,传统中医认为春天在五行中属木,而人体的五脏之中肝也是属木性,因而春气通肝。在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趁势养肝可避免暑期的阴虚。春季易使肝旺。而肝脏在人体内是主理疏泄与藏血为主,在中医理论...

18753154432中医认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
璩采高答:中医认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有“心通于夏气”之说,一年之中,心与夏的关系最大,夏季心脏负担重。夏季,温度高,湿度大,热扰心神,使人心烦易怒,坐卧不安。而此时,人体代谢加快,血液循环加快,相应心脏负担加重。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此时,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大大减少,再...

18753154432如何养心,养肝,养肺,养肾
璩采高答: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春发,夏长,秋收,冬藏。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春发,夏长,秋收,冬藏。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老阴。绿入肝经,红入心经,白入肺经,黑入肾经。早晨是少阳,中午是老阳,下午是少阴...

18753154432俗话说“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这有什么科学依据?
璩采高答:至于夏养心,夏天天气炎热,比较容易出汗,过度地流汗会增加心脏负担,对身体机能正常运作产生影响,因此夏季运动要有节制,要适度。当然,还有说法就是秋天要养肺,为什么要养肺呢?因为秋天是冷暖交替的季节,万物都逐渐进入休息状态,这个时候植物对空气的净化能力变弱,人体长期在外,会吸入太多粉尘,对肺...

18753154432养生先养肾!补对这5点,强体质,防未病,身体进步一整年
璩采高答:中医认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肾,冬养肾。”在冬天,肾既要为维持身体能量支出提供保障,又要为来年储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 冬季养肾、补肾可以用食补,也可以适当的做一些运动。养肾八宝粥 【配料】 枸杞 10 克,山药 30 克,黑芝麻 10 克,白果 5 克,芡实 30 克,核桃 10...


(编辑:裘穆岭)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