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有什么?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5-28
伤寒杂病论一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丰碑
——公元196年张仲景的医术张仲景又名张机,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公元150~219年,是一位卓越的有创造性的医学家。他从小就非常好学,博览群书。他生活的年代是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瘟疫四起的年代,人民生活非常痛苦。从史书中他看到记载有扁鹊给齐桓侯看病的故事,使他对扁鹊的高超医术非常钦佩,决心研究医学,以救死扶伤解除人民疾苦为自己的志向。他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刻苦钻研,好学不倦,学到了许多医学知识和医术,很快成为当时著名的医学家。
大约在公元196~204年间,瘟疫流行,张仲景家族200多口人,在不到10年时间里,死亡了三分之二,其中患伤寒病而死的占70%。面对这种景象,他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一部他最重要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共16卷,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伤寒”就是现在的《伤寒论》,“杂病”就是现在的《金匮要略》。《伤寒论》共10卷,22篇,选取了113个药方,397条治疗原则,是论述外感内热的辨证施治的专书。《金匮要略》共6卷,25篇。记载了药方262个,主要论述了内科杂病及外科、妇科疾病等,其中记载了40多种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药方,书中列出的药物有214种。《伤寒杂病论》这部书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它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发挥了祖国医学“辩证论治”的传统,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但是,由于当时战祸不断,这部著作都已散失,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经过晋代名医王叔和的整理,宋代林亿等人校正刊行的。
另外,张仲景还经过科学总结,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临诊方法体系。他看病时,一定要先检查一下病人的身体情况,观察病人的气色如何,再听听病人的声音,了解病人的症状,检查病人的脉搏。在治疗方面,他共归纳出4种治疗方法,就是汗、吐、下、和。这是他根据内经上所记载的治疗方法而来的。汗法就是用发汗排去病毒;吐法就是让病人呕吐,把积聚在胸腹的毒物吐出来;下法是让病人排泄,把肠胃中的毒物排出体外;和法是用药物和解体内病毒。他认为,各种治疗方法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运用。
另外,张仲景还主张有病要及早进行防治,他提出生病的原因,或是因为内在的关系,或是因为外在的关系,或是因为意外的伤害。在1700多年以前,已经这样有条不紊地记述疾病发生的原因,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指出许多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如果能保养身体,遇事小心谨慎,节制饮食,起居有规律,劳逸结合,发现有小毛病,能及时医治,这样便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而有些疾病如不及早救治,是有生命危险的。张仲景在京师行医的时候,青年文学家王粲同他来往很密切。他们初次见面时,张仲景就对他说:“您身体有病,得早点医治才行,否则将来眉毛脱落,有生命危险,现在喝五石汤可以防治。”王粲听了他的话很不高兴,不久,两人再次见面时,张仲景就问王粲服药了没有,王粲回答说服了。但是张仲景却摇了摇头说:“从您的气色上看,不像是已经服过药的样儿,您为什么讳疾忌医,轻视自己的生命呢?”王粲仍然不信,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健康,为什么要服药呢?几年以后,王粲的眉毛果然脱落了,半年后不治而死。
张仲景是一位博学多能的医生,他能用针灸等技术治疗疾病,已经使用灌肠法导便,使用人工呼吸法急救昏厥的病人,不仅在当时对人民保健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就是到现在还有相当的效果,后世的许多方剂都是从张仲景的方剂变化而来的。
张仲景作为东汉一代名医,他继承了前人的医学遗产,而且影响了后世医学的发展。与他同时代的名医华佗读了《伤寒论》后,称赞道:“这真是活人的书呀!”唐代名医孙思邈也说:江南的医师把张仲景的药方秘不外传。可见张仲景医方的宝贵。而《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后来被尊称为“方书之祖”,书中的药方被称为“经方”。它不仅成为祖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还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经过一千多年的临床实践检验,其中大部分药方仍有很高的疗效,直到今天,这本书仍为学习中医的必读的经典书籍。

张仲景(150—219),名机,字仲景,东汉伟大的医学家,河南邓县穰东镇人。仲景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汉灵帝时,被举为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仲景叹慕扁鹊的医才,痛恨世人忽视医学,追求名利,竟逐权势的习俗。于是他决心抛弃仕途,走上学医之路。
东汉末年,正是战乱灾害频频发生的时代,瘟疫也广泛流行。著名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桀、徐干、阮璃、应场、刘桢)竟有5人死于瘟疫。连张仲景家族的200多人中,在建安年间也死了2/3,伤寒占7/10。这给张仲景很大的打击,残酷的事实迫使他专心致力于医学。他一方面勤求古训,认真钻研《素问》《九卷》《八十二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医学著作,吸收前人遗产;另一方面博采众方,广泛搜集整理民间流传的经验药方,在临床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检验。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在晚年终于完成了《伤寒杂病论》这一医学巨著。
但《伤寒杂病论》著成后不久就散失了,一直到晋朝,一个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这本书。但是此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看着这本书越来越兴奋,十分想知道这是什么书。于是就利用太医令的身份,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终于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但《例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还没有找到。对于王叔和的功劳,清代名医徐大椿曾这样评价道:“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到了宋代,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即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它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道是张仲景所著,于是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伤寒杂病论》共16卷,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后编辑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伤寒论》共10卷、22篇,397法、113方、论述了外感热病“伤寒”的病理、诊断、治疗和用药。确立了“辨证施治”规律;《金匮要略》共15卷、25篇、139条、262方,对脏腑、经络、内科杂病、外科、妇产、儿科等疾病分类,对病因病机的诊断和防治等进行了论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
张仲景把包括多种传染病在内的一切外感发热病通称为“伤寒”,创造性地提出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的“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确立了理、方、法、药相结合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至今,“辨证论治”仍是中医诊断治疗的核心部分。
为了作出正确诊断,他还提出“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其中又以阴阳作为总纲,凡寒症、虚症、里症一般是阴病;凡热症、实症、表症一般是阳病。他把这种通过“四诊”(望、闻、问、切)得来的病人各方面的表现加以综合、归纳、分析、辨认,从而作出正确判断,就是所谓“辨证”。辨证就是综合全部症状,认清疾病的本质;论治是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张仲景总结以前的经验,根据不同的病人、病情、气候、地理条件,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头痛是症状,但并不能表明病因,需经四诊(望、闻、问、切)集中全部症状。有头痛、恶心、鼻塞、清涕、脉浮、无汗,经过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症,得出结论是外感风寒表症。据此立法为辛温解表。如,南方夏天气候热,就少用热性药,北方冬天气候冷,就多用温热类的药。
他还总结出了驱邪与扶正两大治疗原则以及汗、吐、下、合、温、清、补、消8种治疗方法,即邪在肌表用汗法;邪壅于上用吐法;邪实于里用下法;邪在半表半里用合法;寒症冷地用温法;热症暑季用清法;虚症用补法;积滞肿块用消法。这种针对不同情况的灵活用药的原则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有的方法汉以前就有人使用,经张仲景的总结而确立起来,并成为以后中医遵循的治疗原则。
在处方用药方面,《伤寒杂病论》共载药方375种,使用药物214种。张仲景大胆创新,调制了不少新的复合方剂,大大发展了方剂学。现在中医临床上不少常用方剂都是由其方剂加减变化而来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丰碑
——公元196年张仲景的医术张仲景又名张机,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公元150~219年,是一位卓越的有创造性的医学家。他从小就非常好学,博览群书。他生活的年代是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瘟疫四起的年代,人民生活非常痛苦。从史书中他看到记载有扁鹊给齐桓侯看病的故事,使他对扁鹊的高超医术非常钦佩,决心研究医学,以救死扶伤解除人民疾苦为自己的志向。他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刻苦钻研,好学不倦,学到了许多医学知识和医术,很快成为当时著名的医学家。
大约在公元196~204年间,瘟疫流行,张仲景家族200多口人,在不到10年时间里,死亡了三分之二,其中患伤寒病而死的占70%。面对这种景象,他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一部他最重要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共16卷,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伤寒”就是现在的《伤寒论》,“杂病”就是现在的《金匮要略》。《伤寒论》共10卷,22篇,选取了113个药方,397条治疗原则,是论述外感内热的辨证施治的专书。《金匮要略》共6卷,25篇。记载了药方262个,主要论述了内科杂病及外科、妇科疾病等,其中记载了40多种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药方,书中列出的药物有214种。《伤寒杂病论》这部书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它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发挥了祖国医学“辩证论治”的传统,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但是,由于当时战祸不断,这部著作都已散失,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经过晋代名医王叔和的整理,宋代林亿等人校正刊行的。
另外,张仲景还经过科学总结,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临诊方法体系。他看病时,一定要先检查一下病人的身体情况,观察病人的气色如何,再听听病人的声音,了解病人的症状,检查病人的脉搏。在治疗方面,他共归纳出4种治疗方法,就是汗、吐、下、和。这是他根据内经上所记载的治疗方法而来的。汗法就是用发汗排去病毒;吐法就是让病人呕吐,把积聚在胸腹的毒物吐出来;下法是让病人排泄,把肠胃中的毒物排出体外;和法是用药物和解体内病毒。他认为,各种治疗方法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运用。
另外,张仲景还主张有病要及早进行防治,他提出生病的原因,或是因为内在的关系,或是因为外在的关系,或是因为意外的伤害。在1700多年以前,已经这样有条不紊地记述疾病发生的原因,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指出许多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如果能保养身体,遇事小心谨慎,节制饮食,起居有规律,劳逸结合,发现有小毛病,能及时医治,这样便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而有些疾病如不及早救治,是有生命危险的。张仲景在京师行医的时候,青年文学家王粲同他来往很密切。他们初次见面时,张仲景就对他说:“您身体有病,得早点医治才行,否则将来眉毛脱落,有生命危险,现在喝五石汤可以防治。”王粲听了他的话很不高兴,不久,两人再次见面时,张仲景就问王粲服药了没有,王粲回答说服了。但是张仲景却摇了摇头说:“从您的气色上看,不像是已经服过药的样儿,您为什么讳疾忌医,轻视自己的生命呢?”王粲仍然不信,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健康,为什么要服药呢?几年以后,王粲的眉毛果然脱落了,半年后不治而死。
张仲景是一位博学多能的医生,他能用针灸等技术治疗疾病,已经使用灌肠法导便,使用人工呼吸法急救昏厥的病人,不仅在当时对人民保健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就是到现在还有相当的效果,后世的许多方剂都是从张仲景的方剂变化而来的。
张仲景作为东汉一代名医,他继承了前人的医学遗产,而且影响了后世医学的发展。与他同时代的名医华佗读了《伤寒论》后,称赞道:“这真是活人的书呀!”唐代名医孙思邈也说:江南的医师把张仲景的药方秘不外传。可见张仲景医方的宝贵。而《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后来被尊称为“方书之祖”,书中的药方被称为“经方”。它不仅成为祖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还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经过一千多年的临床实践检验,其中大部分药方仍有很高的疗效,直到今天,这本书仍为学习中医的必读的经典书籍。

《伤寒杂病论》原著已佚,今本是由晋代王叔和整理成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前者10卷,计397条,载方113首,专论伤寒一类急性传染病;后者6卷,25篇,载方262首,以论述内科、外科、妇科等杂病为主要内容。《伤寒杂病论》从辨证到立法,从立法到拟方,从拟方到用药,环环紧扣,形成了一整套辨证论治的原则。




17090817485伤寒杂病论一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耿便虾答:记载了药方262个,主要论述了内科杂病及外科、妇科疾病等,其中记载了40多种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药方,书中列出的药物有214种。《伤寒杂病论》这部书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它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发挥了祖国医学“辩证论治”的传统,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一...

17090817485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
耿便虾答:《伤寒杂病论》主要内容: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第二卷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痓湿暍的证治。第三卷至第六...

17090817485博采众方出自哪个著作 博采众方的著作
耿便虾答:《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杂病论》 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17090817485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出自哪本著作
耿便虾答:1、《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2、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

17090817485张仲景的什么著作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耿便虾答:《伤寒杂病论》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共十六卷,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著作,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注释、研究、整理甚广,并形成了伤寒学派和经方派。 《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诊疗体系,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促进了中药方剂治法的...

17090817485张仲景被称为什么 张仲景的称号
耿便虾答:《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 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

17090817485《伤寒论》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其学术渊源和成就是什么
耿便虾答:《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性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医藉,为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这部集古代医方之大成的辉煌著作,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本书大约完成于公元三世纪初,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该书原名《伤寒杂病论》,其内容包括伤寒和...

17090817485伤寒论除重复和佚方外共有多少方子
耿便虾答:《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

17090817485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什么基础
耿便虾答:书籍《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书籍《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

17090817485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内容是
耿便虾答: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内容是"留神医药,精通方术……以善其生。"资料扩展: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


(编辑:关珊安)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