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所谓 “明史三大疑案”是什么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历史上所谓的“清朝三大疑案”是哪三大 具体又是什么情况跟过程

应为清朝四大疑案,清宫四大疑案主要是指清朝宫廷中的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被刺、偷龙换凤这四大疑案。
“太后下嫁”就是关于清太宗皇太极之妃博尔济吉特氏下嫁摄政王的疑案,她是世祖福临的生母,谥号为孝庄文皇后;摄政王是指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弟妻兄嫂,按汉人的道德观念来看,是一件不合伦理的事。
“顺治出家”是关于顺治皇帝是否出家当和尚的疑案。“雍正被刺”是关于雍正之死到底是否被刺致死的疑案。
“偷龙换凤”是关于乾隆身世之谜的事,到底雍正帝清世宗胤禛是否真的与海宁陈世倌换子,这是一大疑案。
1、太后下嫁
太后指清太宗皇太极之妃博尔济吉特氏,她是世祖福临的生母,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谥号为孝庄文皇后;摄政王是指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弟妻兄嫂,按汉人的道德观念来看,是一件不合伦理的事。所以就算确有其事,清代正史也不会有记载。
但野史关于这方面的记录很多。如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之一有云:“上寿称为和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清末才刊行的《苍水诗集》有句云“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即是指太后下嫁这件事说的。
诗作者张煌言是清初人,与多尔衮同时,所说当有所本。另据《朝鲜李朝实录》仁祖二十七年(公元1649年,清顺治六年)二月壬寅,亦有“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这样去“叔”字改称“皇父”的记载,它间接地透露了多尔衮称皇父“已为太上”与太后相对称,正是太后下嫁的一个旁证。
何况多尔衮之改称“皇父”不但明载于《清实录》与蒋良骥《东华录》等书中,即当时流传到今的许多档册和文告中,于抬写皇上处,一并抬写摄政王,而摄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或冠以“皇父”字样。
当然,野史未必可信。
我们也不要忘了另一个事实:满洲入关以前的社会性质虽已由奴隶制迅速向封建制过渡,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后习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残余,延续到入关初年,也是不足为怪的。那么,太后下嫁这件事是可以相信确有其事的。
2、顺治出家
史载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妃甍。世祖福临哀悼殊甚,为之掇朝五日。旋既下旨追封为皇后。
有的人以讹传讹,说这个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当清军入关之初,被掠至京师,后入宫,赐姓董鄂氏,跟着又册立为贵妃。据说董鄂妃曾是顺治弟弟的福晋,在进宫伺候皇太后时见到了顺治帝,两人一见钟情。谁知董氏入宫之后,竟以不寿卒。
然世祖之于董贵妃,宠冠六宫,莫与伦比,乃红颜薄命,惹得世祖终日闷闷不乐,不数月,遂弃皇帝不为,遁入山西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净土。上述就是顺治出家的由来,历来故老相传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清世祖福临好佛,宫中延有木陈、玉琳琇二禅师,尊礼备至。世祖钤章有“尘隐道人”、“懒翁”、“痴道人”等称号,又谕旨对木陈有“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实,谁也否认不了的。
其次要说,世祖死去前几个月,适值孝献皇后董鄂氏之丧,世祖哀痛过情,为世所叹异。因而就有人认为世祖是由悼亡而厌世,终于脱离尘网,遁入空门。从此传为“万古钟情天子”的一段佳话。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不错,由于世祖好佛,他死前确实有过要求祝发为僧的念头。
但事实上在他死去的前几天,只是叫他最宠任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市广安门内法源寺)削发,他本人也曾亲自前往观看过。这里还说明世祖当时并无大病。那么,世祖是怎样死的呢?据当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载:“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
张宸《青王周集》亦称:“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两人所记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证。这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世祖既死于出痘,那么,遁入五台山祝发为僧的说法,就并不可信了。
3、雍正被刺
世传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是被刺而死的,振振有词。这一说法究竟可信吗?
说来话长,它起因于雍正七年(1729年)曾静、张熙一案。曾静慕明末人吕留良的为人,以排满复明为职志,因遣其徒张熙诡名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他为祖先(岳飞)举义,不成,狱兴、辞连吕留良。
世宗严加处治,戮留良尸,留良子葆中,时为编修,亦论斩。传说吕留良有一个幸存的孙女,名叫吕四娘,她的剑术之精,冠绝侪辈,立志要为父祖报仇。后来她潜入宫内,终于刺死了世宗,并把世宗的脑袋割下,提着逃走了。
好事的人说是根据鄂尔泰传记的记载,说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还“视朝如恒,并无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尔泰入宫,而外间喧传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满城风雨了。鄂立刻“入朝,马不及被鞍,亟跨骣马行,髀骨被磨损,流血不止。
既入宫,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人们认为,当时天下承平,长君继统(清高宗弘历二十五岁登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这般惊慌失措的。这就只能说明世宗被刺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这里需要将真人真事与野史传闻区别开来,曾静、张熙一案牵连的吕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历史真实;但提到吕留良的一个孙女,是传说,不是历史事实。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实,但说他是暴崩,并不见明文记载,也只是传说,目前尚不能证实其事。此其一。
上述鄂尔泰传记所描述的鄂仓皇上朝一段情节,写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记载里,如《清实录》、《清史列传》、《清史稿》等书并没有这类的记载。
当然,没有文字记载,不等于没有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无法得到证实,也就不可能确认有这件事;即使鄂尔泰的仓皇上朝是事实,也不能证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为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此其二。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剑客力士”,传说“结兄弟十三人”。皇帝与人结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剑客侠士,则炼丹求长生之术,容或有之。求长生吞丹药,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汉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
有人建议发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禛的陵墓),看看世宗到底有无头颅,以证实被刺与否。后因发掘工作过忙,未果,当然,清世宗死于1735年,尸骨早寒,一旦发掘,果能得其一二遗骸,固可定案,但要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也只好等待将来再说了。
4、偷龙换凤
这里指的是清世宗胤禛与海宁陈氏换子的传说。浙江海宁陈氏,从明末起,累世簪缨。数传至陈之遴,清初降于清,位至极品。稍后,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等父子叔侄,都是高官厚禄,尊宠备至。康熙年间,世宗时为皇子,与陈世倌尤相亲善。
恰巧碰着两家各生一子,年、月、日、时辰无一不同。世宗听说,十分高兴,命抱子入宫,过了许久,才送回去。陈氏发现,送还的已经不是自己的男孩,而且易男为女了。陈家万分震怖,但又不敢出来剖白,只得隐秘其事。高宗尝南巡至海宁,当天即去陈家,升堂垂询家世甚详。
将出,至中门,命即封闭,并告以后不是皇帝临幸,此门不得再开。所以此后陈氏家中永远关闭其门,从未再开过一次。也有人说,清高宗弘历对自己的身世怀有疑团,所以南巡到陈家,想亲自打听清楚。
上述这些传说,盛行于前清末年。当时革命排满之风最盛,对清代诸帝极事丑诋。传闻异辞,其中真伪夹杂,有必要为之剖辨。
海宁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父子叔侄,位极人臣,皆是事实:就是清高宗南巡去过陈家,也是事实。按清制,皇帝到过的人家,经过的大门是必须封闭,禁止再开的。但不能由于有这些历史事实,就说清世宗与陈世倌有以女换子之事了。
清代旗人生子一定要报都统衙门,宗室生子一定要报宗人府,定制十分缜密。何况紫禁城内,门禁森严,怎么能随便抱子出入宫内?显而易见,这些都是清末汉人在排满的革命浪潮中,无中生有地编造出来的。

扩展资料
疑案大白天下
关于光绪的死因,近百年来众说纷纭,成为近代历史上的一桩谜案,也是此次新修清史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光绪之死,疑点甚多。他与慈禧在政治上势不两立,矛盾尖锐,关系紧张。二人同时死亡,到底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其他的缘由?宫廷事秘,“斧声烛影”,难辨真相。
据当年接近宫廷的人会议,光绪帝本身病症不至于死亡,疑为慈禧、袁世凯、李莲英等所谋杀。提供证言的有长期陪侍光绪起起居注官恽毓鼎,有光绪帝治病的医生,有内务府大臣曾崇的儿子,有光绪帝的继承人宣统,有陪侍慈禧的徳龄,还有预言光绪之死的晚清高官伍廷芳。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对清宫档案大规模整理挖掘的展开,许多历史学家、档案学家、医学专家收集和研究光绪的脉案和药房,探索其一生的身体健康情况,得出与上述截然相反的结论。
认为光绪一生身体虚弱,百病丛生,久治不愈,尤其光绪三十四年后病情加重,去世应属正常死亡,并非慈禧所谋杀。这些说法均有所据,长期以来争论激烈,难以定论。
光绪帝坟墓(清西陵崇陵)曾被打开,后来清理封闭,留下若干头发、遗骨和衣服等保存在外。为解开“光绪之死”这一历史谜案。
从200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中心、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清光绪帝死因”专项研究课题组,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使用精密的科学仪器,对光绪的头发、遗骨以及衣物和墓内外环境样品等进行了反复检验和缜密的研究,时间长达五年之久。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专家给予支持和帮助,参与多次相关讨论,并将这一研究纳入《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清光绪帝死因研究)》,积极推动此项工作。由于崇陵已重新封闭,不可再开棺检验,且年代久远、检材不足,研究工程困难巨大。
专家运用侦察破案思维方式,按照法医工作规范,充分利用“中子活化”、“X射线荧光分析”、“液相吸收联用”等一系列现代科学手段,通过开展对比、模拟试验进行双向推理、多维论证等工作,对光绪的头发、衣服、遗骨等进行检测和研究。
发现其胃腹部衣物上的砷是其含毒尸体腐败后直接侵蚀遗留所致,而其衣领部位及头发上的大量砷(砒霜)则是其含毒腐败尸体溢流所致,并最终得出结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根据检测详情、方法、数据和结论等,钟里满等13位专家联合撰写了《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
至此,百年疑案得以确认,光绪死因大白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宫四大疑案

明朝的三大疑案,即“壬寅宫变”,“红丸案”和“移宫案”。
壬寅宫变就是在明朝嘉靖年间,皇帝正在乾清宫中睡觉,宫女杨金英等16人一起下手,想把皇帝杀死,但是在慌忙之中却把绳子打成了死结,所以没有成功。结果这些人就全都被处死了,这年正好是壬寅年,所以称为壬寅宫变。自此以后,皇帝不敢在乾清宫中居住,直到临终前一天才回到了这里,但是当天就死了。
红丸案的发生是在明朝万历皇帝朱翊君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朱常洛即位。但是不久他就病了,服用了进贡上来的红丸,吃了一颗感觉很不错,所以有吃了第二颗,结果就死在了乾清宫内,前后只作了29天的皇帝,所以被人们称为一月天子。
移宫案是在一月天子朱常洛死了以后,他的爱妃李妃有野心相当皇后,所以就坚持要和即将登基的皇太子朱由校一起住在乾清宫,以此要挟群臣。但是这些大臣设计把太子从她手中骗了出来,可是他还是在乾清宫不走。直到太子即位前一天晚上,大臣一起到门口斥责他,就这样,他才被迫离开了乾清宫。

明朝到万历皇帝的时候,已经十分衰败。关外努尔哈赤已经起兵,极大地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而在北京后宫内却围绕着皇帝宝座的争夺发生了三个疑案。这三个案子分别发生在三个皇帝在位期间,万历皇帝和儿子光宗朱常洛以及他的孙子熹宗朱由校,这三个疑案
就是“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

先说“梃击案”,“梃”就是棍棒的意思,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万历皇帝一共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所有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他的正宫娘娘是王皇后,十分贤惠,但一直没有生育。他的长子朱常洛是他和一个姓王的宫女生的,后来把这个王宫女封为宫妃,但万历皇帝不喜欢王宫妃,当然也就连带不喜欢大儿子朱常洛了。他最喜欢郑妃,郑妃妖媚动人而且善解人意,郑妃生的三儿子朱常洵也因此受到他的宠爱。�

每个皇帝死前都要立太子,以便将来继承皇位,但立太子自古以来就有“立长不立幼”的规矩,要立最大的儿子为太子。但现在万历皇帝不喜欢大儿子,却喜欢三儿子,于是他将立太子的事先拖着,反正自己年轻,以后再说。�

但满朝大臣都坐不住了,不立太子怎么能行?万一皇帝有个三长两短,岂不天下大乱。于是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立朱常洛为东宫太子,以防出现几个皇子争位的局面。但万历皇帝对这些奏章毫不在意,统统“留中”。奏章进了宫就石沉大海,立太子的事依然拖着。时间一年年过去,万历皇帝眼看四十岁了,众臣劝立太子的奏章更多了,万历皇帝看也拖不下去了,只得立朱常洛为东宫太子,这时朱常洛已经二十岁了。�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个中年汉子手拿一根木棍跌跌撞撞的打入太子朱常洛的慈庆宫,门卫也没有拦住他。这个汉子见人就打,一直往里闯,眼看就要进太子房间,幸亏门卫报警及时,大批卫士将这个中年汉子捆绑起来,押在牢里。�

闯太子宫还了得,而且手还拿凶器。万历皇帝十分重视,立刻命令刑部官员严刑拷问,定要问个水落石出。�

一开始这个汉子只承认自己叫张差,别的也不说,审判官员可急了,用酷刑拷打,这个汉子坚持不住只得招供实情。他供道:我真名叫张五儿,是无业游民,这次闯慈庆宫不是我自己要干,是庞保、刘成两位公公让我干的,并说事后给我重赏。�

张五儿的供词送到万历皇帝那儿可把他气坏了,他知道庞保和刘成都是郑妃宫里的太监,显然这事和郑妃有关了。看来郑妃想谋害太子。万历皇帝立刻带随从来到郑妃宫中,气呼呼地让她看供词。郑妃一看阴谋败露可慌了神,连忙跪地磕头,泪水早就流下来了。�

“皇上饶命,这是臣妾的过错,望皇上开恩,我以后再也不敢了。”�

万历皇帝看自己的爱妃,本来就不忍心处分她,这次也就算了。但他知道这件事,朱常洵不可能再成为太子。�

第二天上朝,万历皇帝在百官面前说:“我立长子常洛是古今公理,现在却有人想谋害太子,我坚决不能允许。”接着他把张五儿、庞保、刘成都杀了,“梃击案”也就不了了之。�

明光宗朱常洛继位也快四十岁了,他只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死了,他这么早就死还得从“红丸案”这个谜案说起。朱常洛身体虚弱,但他却不顾身体依然花天酒地纵欲享乐。他的正妃郭氏病死后,还有四个选侍,选侍是一种品级较低的妃子,除他们外还有无数美女陪伴在光宗身边,光宗只知享乐,身体却越来越遭。�

这年九月,也就是朱常洛当皇帝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他忽然肚子疼拉稀,而且头痛。连忙叫太医进宫,过了一会儿一个叫李可灼的官员手捧红丸进献皇帝,称这是祖传秘方所制,百病皆除。朱常洛看这个红通通的丸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吃下去再说。也别说,吃下这颗红丸后,光宗果然精神倍增,红光满面,他十分高兴,不仅大大称赞了李可灼的忠心而且让他再献一颗。当朱光洛吃完第二颗红丸以后,却疼痛难忍,一命呜呼了。谁也搞不清皇帝怎么会突然暴病死去,这个神秘的“红丸案”也就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光宗一死,他十六岁的皇子朱由校登上了皇位,这就是明熹宗。他登基不久就发生了
“移宫案”。�

这个“移宫案”是由光宗原来四个选侍之一李选侍引起的,前文提到光宗正妃郭妃病死,没有正宫皇后。现在朱由校登基,这个李选侍就想当太后,他在乾清宫中哭哭啼啼拖着小皇帝,一定要小皇帝封她为太后。�

乾清宫是皇帝才能居住的地方,现在李选侍却依仗是先帝的妃子呆在乾清宫中不走。小皇帝才十六岁也没有什么主意,他不想封李选侍,但又下不了决心。但李选侍总赖在乾清宫里也不成体统,该怎么办呢?�

小皇帝身边有个太监叫王安,这时他躬身跪倒说道:“皇上,可不能再这样下去,陛下可立即下诏逼迫李娘娘搬出乾清宫。”�

小皇帝沉思了一阵,说:“好,朕马上下诏书。这样就由你去办,办好了朕有重赏。”�

圣旨的权利果然巨大,李选侍再有怨言也只好灰溜溜地搬出了乾清宫,搬到宫女住的宫里,再也没出头之日了。这就是明史上的“移宫案”。�

三个案子都发生在明朝末年,正是明朝走向灭亡的时期,而且都是围绕皇帝之位而发生的。明朝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这上面,当然无心管理国家了。

明朝三大疑案分别是挺击,红丸和移宫.

"梃击案”,“梃”就是棍棒的意思,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万历皇帝一共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所有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他的正宫娘娘是王皇后,十分贤惠,但一直没有生育。他的长子朱常洛是他和一个姓王的宫女生的,后来把这个王宫女封为宫妃,但万历皇帝不喜欢王宫妃,当然也就连带不喜欢大儿子朱常洛了。他最喜欢郑妃,郑妃妖媚动人而且善解人意,郑妃生的三儿子朱常洵也因此受到他的宠爱。�
每个皇帝死前都要立太子,以便将来继承皇位,但立太子自古以来就有“立长不立幼”的规矩,要立最大的儿子为太子。但现在万历皇帝不喜欢大儿子,却喜欢三儿子,于是他将立太子的事先拖着,反正自己年轻,以后再说。�
但满朝大臣都坐不住了,不立太子怎么能行?万一皇帝有个三长两短,岂不天下大乱。于是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立朱常洛为东宫太子,以防出现几个皇子争位的局面。但万历皇帝对这些奏章毫不在意,统统“留中”。奏章进了宫就石沉大海,立太子的事依然拖着。时间一年年过去,万历皇帝眼看四十岁了,众臣劝立太子的奏章更多了,万历皇帝看也拖不下去了,只得立朱常洛为东宫太子,这时朱常洛已经二十岁了。�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个中年汉子手拿一根木棍跌跌撞撞的打入太子朱常洛的慈庆宫,门卫也没有拦住他。这个汉子见人就打,一直往里闯,眼看就要进太子房间,幸亏门卫报警及时,大批卫士将这个中年汉子捆绑起来,押在牢里。�
闯太子宫还了得,而且手还拿凶器。万历皇帝十分重视,立刻命令刑部官员严刑拷问,定要问个水落石出。�
一开始这个汉子只承认自己叫张差,别的也不说,审判官员可急了,用酷刑拷打,这个汉子坚持不住只得招供实情。他供道:我真名叫张五儿,是无业游民,这次闯慈庆宫不是我自己要干,是庞保、刘成两位公公让我干的,并说事后给我重赏。�
张五儿的供词送到万历皇帝那儿可把他气坏了,他知道庞保和刘成都是郑妃宫里的太监,显然这事和郑妃有关了。看来郑妃想谋害太子。万历皇帝立刻带随从来到郑妃宫中,气呼呼地让她看供词。郑妃一看阴谋败露可慌了神,连忙跪地磕头,泪水早就流下来了。�
“皇上饶命,这是臣妾的过错,望皇上开恩,我以后再也不敢了。”�
万历皇帝看自己的爱妃,本来就不忍心处分她,这次也就算了。但他知道这件事,朱常洵不可能再成为太子。�
第二天上朝,万历皇帝在百官面前说:“我立长子常洛是古今公理,现在却有人想谋害太子,我坚决不能允许。”接着他把张五儿、庞保、刘成都杀了,“梃击案”也就不了了之。�

"红丸案”明光宗朱常洛继位也快四十岁了,他的身体虚弱,但他却不顾身体依然花天酒地纵欲享乐。他的正妃郭氏病死后,还有四个选侍,选侍是一种品级较低的妃子,除他们外还有无数美女陪伴在光宗身边,光宗只知享乐,身体却越来越遭。
这年九月,也就是朱常洛当皇帝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他忽然肚子疼拉稀,而且头痛。连忙叫太医进宫,过了一会儿一个叫李可灼的官员手捧红丸进献皇帝,称这是祖传秘方所制,百病皆除。朱常洛看这个红通通的丸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吃下去再说。也别说,吃下这颗红丸后,光宗果然精神倍增,红光满面,他十分高兴,不仅大大称赞了李可灼的忠心而且让他再献一颗。当朱光洛吃完第二颗红丸以后,却疼痛难忍,一命呜呼了。谁也搞不清皇帝怎么会突然暴病死去,这个神秘的“红丸案”也就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移宫案”是由光宗原来四个选侍之一李选侍引起的,前文提到光宗正妃郭妃病死,没有正宫皇后。现在朱由校登基,这个李选侍就想当太后,他在乾清宫中哭哭啼啼拖着小皇帝,一定要小皇帝封她为太后。�
乾清宫是皇帝才能居住的地方,现在李选侍却依仗是先帝的妃子呆在乾清宫中不走。小皇帝才十六岁也没有什么主意,他不想封李选侍,但又下不了决心。但李选侍总赖在乾清宫里也不成体统,该怎么办呢?�
小皇帝身边有个太监叫王安,这时他躬身跪倒说道:“皇上,可不能再这样下去,陛下可立即下诏逼迫李娘娘搬出乾清宫。”
小皇帝沉思了一阵,说:“好,朕马上下诏书。这样就由你去办,办好了朕有重赏。”�
圣旨的权利果然巨大,李选侍再有怨言也只好灰溜溜地搬出了乾清宫,搬到宫女住的宫里,再也没出头之日了。这就是明史上的“移宫案”。

明朝到万历皇帝的时候,已经十分衰败。关外努尔哈赤已经起兵,极大地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而在北京后宫内却围绕着皇帝宝座的争夺发生了三个疑案。这三个案子分别发生在三个皇帝在位期间,万历皇帝和儿子光宗朱常洛以及他的孙子熹宗朱由校,这三个疑案就是“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

先说“梃击案”,“梃”就是棍棒的意思,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万历皇帝一共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所有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他的正宫娘娘是王皇后,十分贤惠,但一直没有生育。他的长子朱常洛是他和一个姓王的宫女生的,后来把这个王宫女封为宫妃,但万历皇帝不喜欢王宫妃,当然也就连带不喜欢大儿子朱常洛了。他最喜欢郑妃,郑妃妖媚动人而且善解人意,郑妃生的三儿子朱常洵也因此受到他的宠爱。�

每个皇帝死前都要立太子,以便将来继承皇位,但立太子自古以来就有“立长不立幼”的规矩,要立最大的儿子为太子。但现在万历皇帝不喜欢大儿子,却喜欢三儿子,于是他将立太子的事先拖着,反正自己年轻,以后再说。�

但满朝大臣都坐不住了,不立太子怎么能行?万一皇帝有个三长两短,岂不天下大乱。于是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立朱常洛为东宫太子,以防出现几个皇子争位的局面。但万历皇帝对这些奏章毫不在意,统统“留中”。奏章进了宫就石沉大海,立太子的事依然拖着。时间一年年过去,万历皇帝眼看四十岁了,众臣劝立太子的奏章更多了,万历皇帝看也拖不下去了,只得立朱常洛为东宫太子,这时朱常洛已经二十岁了。�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个中年汉子手拿一根木棍跌跌撞撞的打入太子朱常洛的慈庆宫,门卫也没有拦住他。这个汉子见人就打,一直往里闯,眼看就要进太子房间,幸亏门卫报警及时,大批卫士将这个中年汉子捆绑起来,押在牢里。�

闯太子宫还了得,而且手还拿凶器。万历皇帝十分重视,立刻命令刑部官员严刑拷问,定要问个水落石出。�

一开始这个汉子只承认自己叫张差,别的也不说,审判官员可急了,用酷刑拷打,这个汉子坚持不住只得招供实情。他供道:我真名叫张五儿,是无业游民,这次闯慈庆宫不是我自己要干,是庞保、刘成两位公公让我干的,并说事后给我重赏。�

张五儿的供词送到万历皇帝那儿可把他气坏了,他知道庞保和刘成都是郑妃宫里的太监,显然这事和郑妃有关了。看来郑妃想谋害太子。万历皇帝立刻带随从来到郑妃宫中,气呼呼地让她看供词。郑妃一看阴谋败露可慌了神,连忙跪地磕头,泪水早就流下来了。�

“皇上饶命,这是臣妾的过错,望皇上开恩,我以后再也不敢了。”�

万历皇帝看自己的爱妃,本来就不忍心处分她,这次也就算了。但他知道这件事,朱常洵不可能再成为太子。�

第二天上朝,万历皇帝在百官面前说:“我立长子常洛是古今公理,现在却有人想谋害太子,我坚决不能允许。”接着他把张五儿、庞保、刘成都杀了,“梃击案”也就不了了之。�

明光宗朱常洛继位也快四十岁了,他只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死了,他这么早就死还得从“红丸案”这个谜案说起。朱常洛身体虚弱,但他却不顾身体依然花天酒地纵欲享乐。他的正妃郭氏病死后,还有四个选侍,选侍是一种品级较低的妃子,除他们外还有无数美女陪伴在光宗身边,光宗只知享乐,身体却越来越遭糟。�

这年九月,也就是朱常洛当皇帝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他忽然肚子疼拉稀,而且头痛。连忙叫太医进宫,过了一会儿一个叫李可灼的官员手捧红丸进献皇帝,称这是祖传秘方所制,百病皆除。朱常洛看这个红通通的丸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吃下去再说。也别说,吃下这颗红丸后,光宗果然精神倍增,红光满面,他十分高兴,不仅大大称赞了李可灼的忠心而且让他再献一颗。当朱光洛吃完第二颗红丸以后,却疼痛难忍,一命呜呼了。谁也搞不清皇帝怎么会突然暴病死去,这个神秘的“红丸案”也就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光宗一死,他十六岁的皇子朱由校登上了皇位,这就是明熹宗。他登基不久就发生了“移宫案”。�

这个“移宫案”是由光宗原来四个选侍之一李选侍引起的,前文提到光宗正妃郭妃病死,没有正宫皇后。现在朱由校登基,这个李选侍就想当太后,他在乾清宫中哭哭啼啼拖着小皇帝,一定要小皇帝封她为太后。�

乾清宫是皇帝才能居住的地方,现在李选侍却依仗是先帝的妃子呆在乾清宫中不走。小皇帝才十六岁也没有什么主意,他不想封李选侍,但又下不了决心。但李选侍总赖在乾清宫里也不成体统,该怎么办呢?�

小皇帝身边有个太监叫王安,这时他躬身跪倒说道:“皇上,可不能再这样下去,陛下可立即下诏逼迫李娘娘搬出乾清宫。”�

小皇帝沉思了一阵,说:“好,朕马上下诏书。这样就由你去办,办好了朕有重赏。”�

圣旨的权利果然巨大,李选侍再有怨言也只好灰溜溜地搬出了乾清宫,搬到宫女住的宫里,再也没出头之日了。这就是明史上的“移宫案”。�

三个案子都发生在明朝末年,正是明朝走向灭亡的时期,而且都是围绕皇帝之位而发生的。明朝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这上面,当然无心管理国家了。

我见过清朝的,没见过明朝的。

你可以看看清朝的。

清初三大疑案

传说中国清朝入关初期宫廷里发生的太后下嫁、顺治出家和雍正窜改朱批夺取皇位的3件事。由于史料不足,史学界长期聚讼未决,诸说并存,因此,多年来被称为疑案。
太后下嫁,指顺治朝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下嫁给摄政王多尔衮。博尔济吉特氏史称孝庄文皇后,系清太宗皇太极妃。她一生扶立两代幼主(子顺治帝,孙康熙帝),影响朝政数十年。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太宗时封和硕睿亲王。福临以冲龄即位后,多尔衮以摄政王辅政。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说,清初即已流传,清末排满时重又复炽。20世纪30年代,明清史大师孟森著《太后下嫁考实》,力辨其无。但近代学者亦有持太后下嫁确是事实之说,迄今难以定论。
顺治出家 ,指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顺治帝福临宠爱的皇贵妃董鄂氏病逝,他十分悲痛,辍朝5日,并将她追封为皇后。传说半年之后,福临勘破红尘,于次年正月遁入五台山,削发为僧。民间流传此说甚广。民国初年,孟森撰写的《世祖出家事实考》一文考证详尽,认为福临死于痘疹,并没有出家。但对其中一些关节没有作出解释,因此仍是悬案。雍正帝胤禛是否窜改朱批夺取帝位,从其嗣位时起民间就有种种传说。一说康熙帝临死前曾手书遗诏“皇位传十四子”,而胤禛在隆科多的帮助下,把“十”字改为“于”字,变成“皇位传于四子”,皇四子胤禛即登皇帝位;一说康熙帝临死前并没有立遗诏,而是隆科多耍了手腕,将康熙帝死前宣召十四子(胤禵)改成宣召四子;还有说康熙帝本来就以四子胤禛为帝位继承人,众说纷纭,并由民间传说引申到学术领域,作为一个史学课题进行研讨。孟森撰写《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一文,认为胤禛矫诏夺位实属事实;但不少学者持胤禛是合法嗣位之说。

明末三案指的是发生在明朝万历末年的彼此相关的三个宫廷案件,即""、"红丸"和"移宫"三案.
万历四是三年(公元1615年)无月初四晚间,有个手持枣木棍棒的汉子,悄悄闯进了皇太子的慈庆宫,并用木棍将守门的人打伤,又闯入前殿的屋檐吧下,在那里被台子的服侍人员捉获.这就是所谓的梃击案.谋杀者据说是名疯子,受人指使,欲加害皇太子.在审理过程中,案情几起反复.实际情形是,谋杀者张差不疯不傻,是受宫内太监的引诱,并被接应到宫内行凶.由于皇家内部的矛盾和朝官的派系之争,受害的人很多.
公元1620年八、九月之交,刚当皇帝不过30天的朱常洛一命呜呼,据说他的死,与他病中所服用的红色药丸有关。红色药丸究竟是寿药、到家丹丸还是别的什么毒药?一时间闹的朝野纷沸。连宰相、皇贵妃都被牵连到此案中,这就是“红丸案”。
移宫案,说的是,一些不应该占据乾清宫(皇帝所居之宫)的嫔妃占据了那里,朝中有人为了体制,要求他们(她们)迁出,因此而生出许多事来。先是万历帝的妃子郑贵妃以照顾疾病中的万历为名,住进了乾清宫,万历死后,她还赖着不搬出来。弄的新皇帝搬不进乾清宫,大臣们觉得有失体统,用进心机,郑贵妃才不得不搬出来。朱常洛进乾清宫时,妃子李选侍跟随入居乾清宫。红丸案发,朱常洛死去,这位曾经想捞取皇后而不成的李选侍也效仿郑贵妃的榜样,不仅赖在乾清宫不出来,还把即将登基的皇长孙扣在身边,不许人见。群臣设法将李选侍藏起来的新皇帝找到,几经争夺,新皇帝逃离李选侍得以被立为皇太子。李选侍既非皇太子的生母,又非皇后、贵妃、竟占据乾清宫,还要控制皇太子。一些朝臣纷纷站出来,与之斗争。李选侍才不得不搬出乾清宫,搬时仓促,宫内珍宝丢失不少。



(编辑:苏泻福)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