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蚂蚱的外貌描写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7
蚱蜢的外形特征

全身通常为绿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
一、蚱蜢简介:
蝗虫俗称“蚂蚱”,具咀嚼式口器,为植食性昆虫。它的触角呈短鞭状,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体色有绿色和褐色,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蝗虫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蝗虫喜食芦苇、稗草、白茅、狗牙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全世界有超过12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二、形态特征:
头部触角、触须、腹部的尾须以及腿上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触觉。味觉器在口器内,触角上有嗅觉器官。第一腹节的两侧、或前足胫节的基部有鼓膜,主管听觉。复眼主管视觉,可以辨别物体大小,单眼主管感光。后足腿节粗壮,适于跳跃。雄虫以左右翅相摩擦或以后足腿节的音锉摩擦前翅的隆起脉而发音。有的种类飞行时也能发音。栖息地各异,如南美的Marellia remipes在漂浮植物上度过大半生,能游泳,产卵于水生植物上。
头部除有触角外,还有一对复眼,是主要的视觉器官。同时还有3个单眼,仅能感光。头部下方有一个口器,是蝗虫的取食器官。蝗虫的口器是由上唇(1片)、上颚(1对)、舌(1片)、下颚(1对)、下唇(1片)组成的。它的上颚很坚硬,适于咀嚼,因此这种口器叫做咀嚼式口器。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在左右两侧排列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就是气门。从中胸到腹部第8节,每一个体节都有一对气门,共有10对。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在蝗虫体内有粗细不等的纵横相连的气管,气管一再分支,最后由微细的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三、生活习性:
蝗虫]数量极多,生命力顽强,能栖息在各种场所。在山区、森林、低洼地区、半干旱区、草原分布最多。大多数是作物的重要害虫。在严重干旱时可能会大量爆发,对自然界和人类形成灾害。幼虫只能跳跃,成虫可以飞行,也可以跳跃。大多以植物为食物。人们常说的蚂蚱(少数地方不区分大小都叫蚂蚱)只是蝗虫的幼虫,并不是单独的物种。另有一种常见昆虫草蜢,又名蚱蜢,在中国北方也称蚂蚱,属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蚱蜢亚科。俗称扁担勾,常易同蝗虫幼虫混淆。植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白菜等。每年夏、秋为繁殖季节,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哥斯拉冲、在吗?

  蝗虫的身体明显地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在头部的前端有一对呈丝状的触角,从基部到顶端一样粗细,能自由运动,有嗅觉作用。在头部两侧,有一对大眼睛,是由许多表面呈六角形的小眼构成,叫做复眼,它能观察较远的物体。头部前面靠近触角地方,还有3个单眼,排列成倒三角形。单眼能分辨光线的强弱和方向。分别取下蝗虫的口器,依原有次序把它排列在蜡盘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由上唇、下唇、舌各一片和上颚、下颚各一对组成,上唇在头部的前方,是垂下的一片板状物,上颚在上唇的后方,是一对黑褐色的像牙齿一样坚硬的东西,适于咀嚼比较坚硬的禾本科植物的叶子。

  所有的运动器官都集中在胸部。胸部分3节,每节生有一对分节的足,前面两对足短小,适于步行,后面一对足非常发达适于跳跃。另外中胸和后胸各有一对翅:前翅狭长,皮革质,用来保护后翅;后翅三角形,膜质,不用时折叠在前翅的下面。在胸部第2~3节两侧,各有一对气门。气门是蝗虫呼吸时空气出入的门户。

  腹部第一节两侧有一对稍稍凹陷的半月形薄膜,这是听器。在腹部第1~8节,也各有一对气门。用针触碰,就感觉到,腹部跟头部、胸部一样,每个节都很坚硬,这是外骨胳。如果观察的是雌虫,在腹部末端,可以找到向后突出的产卵器。产卵时,雌虫用产卵器插入泥土中产卵。

蝗虫的身体明显地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在头部的前端有一对呈丝状的触角,从基部到顶端一样粗细,能自由运动,有嗅觉作用。在头部两侧,有一对大眼睛,是由许多表面呈六角形的小眼构成,叫做复眼,它能观察较远的物体。头部前面靠近触角地方,还有3个单眼,排列成倒三角形。单眼能分辨光线的强弱和方向。分别取下蝗虫的口器,依原有次序把它排列在蜡盘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由上唇、下唇、舌各一片和上颚、下颚各一对组成,上唇在头部的前方,是垂下的一片板状物,上颚在上唇的后方,是一对黑褐色的像牙齿一样坚硬的东西,适于咀嚼比较坚硬的禾本科植物的叶子。
所有的运动器官都集中在胸部。胸部分3节,每节生有一对分节的足,前面两对足短小,适于步行,后面一对足非常发达适于跳跃。另外中胸和后胸各有一对翅:前翅狭长,皮革质,用来保护后翅;后翅三角形,膜质,不用时折叠在前翅的下面。在胸部第2~3节两侧,各有一对气门。气门是蝗虫呼吸时空气出入的门户。
腹部第一节两侧有一对稍稍凹陷的半月形薄膜,这是听器。在腹部第1~8节,也各有一对气门。用针触碰,就感觉到,腹部跟头部、胸部一样,每个节都很坚硬,这是外骨胳。如果观察的是雌虫,在腹部末端,可以找到向后突出的产卵器。产卵时,雌虫用产卵器插入泥土中产卵。

蚂蚱通体碧绿,有六条腿,头尖,身体细长。

蚂蚱通体碧,绿头尖尖的,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蚂蚱还有俗名,名叫“土蚂蚱”


15378812217蚂蚱的外形,生活习性是什么
闵玛连答:一、外形 蚂蚱又名蝗虫。成虫体长80~100毫米,常为绿色或黄褐色,雄虫体小,雌虫体大,背面有淡红色纵条纹。前胸背板的中隆线、侧隆线及腹缘呈淡红色。前翅绿色或枯草色,沿肘脉域有淡红色条纹,或中脉有暗褐色纵条纹,后翅淡绿色。二、生活习性 成虫与蝗蝻的食性相同,均为植食性。它们以咀嚼式...

15378812217人教版三年级下昆虫备忘录的蚂蚱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有关蚂蚱的知识...
闵玛连答:作者从动作和外形两方面介绍了两种蚂蚱:尖头绿蚂蚱(动作:咯咯作响,外形:膜翅,漂亮的桃红色)和土蚂蚱(动作:吐褐色口水,外形:身体粗短、方头、色黑,翅有黑斑)。表现了作者观察细致及对蚂蚱的喜爱之情。

15378812217蚂蚱的外形特征,介绍蚂蚱外貌和特点
闵玛连答:1.蚂蚱的外形是成虫体长80~100毫米,常为绿色或黄褐色,雄虫体小,雌虫体大,背面有淡红色纵条纹。2.前胸背板的中隆线、侧隆线及腹缘呈淡红色。3.前翅绿色或枯草色,沿肘脉域有淡红色条纹,或中脉有暗褐色纵条纹,后翅淡绿色。4.特点为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叶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夜伏昼出...

15378812217尖头蚂蚱的外形特点 这里有关于它的简单介绍
闵玛连答:1、尖头蚂蚱的外形特点:全身通常为绿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2、尖头蚱蜢,为蝗科动物稻叶大剑角蝗Acrida lata Motsch.和中华...

15378812217蚂蚱的外形是什么
闵玛连答:3. 成虫的颜面垂直,触角呈现淡黄色。4. 前胸背板的中隆线显著,从侧面观察时,散居型的中隆线略呈弧形,而群居型则微凹。两侧通常带有暗色的纵条纹。5. 前翅狭长,往往超过后足胫节中部,翅上常有褐色和暗色斑纹,群居型的斑纹较深。6. 后翅颜色为无色透明。7. 群居型的后足腿节上侧有时会...

15378812217《昆虫记》蚱蜢的外形和生活特征是什么?
闵玛连答:《昆虫记》蚱蜢的外形:雌虫较比雄虫大,体绿色蚱蜢或黄褐色,头尖,呈圆锥形,触角短,基部有明显的复眼。后足发达,善于跳跃,飞时可发出札札声。生活特征:蚱蜢飞行时,抬起前翼,而拍打后翼。一般常见发生于农田与杂草丛生的沟渠相邻处。各地均为一年发生1代,成虫产卵于土内,成块状,外被胶囊...

15378812217蚂蚱的外形特征
闵玛连答:1、颜色:蚂蚱的颜色多样,包括绿色、灰色、褐色、黑褐色或红色等,这有助于它们在环境中进行伪装或保护。2、头部:蚂蚱的头部较大,触角短而细,有时呈现白色或黑色。它们还有两只大眼睛,像黑宝石一样闪闪发亮。3、胸部:蚂蚱的前胸背板坚硬,像马鞍一样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

15378812217蚂蚱的外形特点
闵玛连答:这昆虫外形特点主要有长而薄的身躯、大而突出的眼睛、翅膀和足部、头部。长而薄的身躯:蚂蚱身体长而薄,通常具有绿色的背景颜色。大而突出的眼睛:蚂蚱的眼睛大而突出,通常位于头部两侧。翅膀和足部:蚂蚱有双翼,其翅膀主要由绿色的薄片组成,也有部分种类的蚂蚱翅膀会有金属光泽。它们也有后足,使它们...

15378812217蚱蜢的外形特征
闵玛连答:全身通常为绿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一、蚱蜢简介:蝗虫俗称“蚂蚱”,具咀嚼式口器,为植食性昆虫。它的触角呈短鞭状,拥有...

15378812217蚂蚱的外形长什么样?
闵玛连答:蚂蚱雄成虫体长35.5~41.5毫米,雌成虫39.5~51.2毫米,通常为绿色或黄褐色,常因环境因素影响有所变异。颜面垂直,触角淡黄色。蚂蚱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从侧面看散居型略呈弧形,群居型微凹,两侧常有暗色纵条纹。前翅狭长,常超过后足胫节中部,有褐色、暗色斑纹,群居型较深。后翅无色透明...


(编辑:韩响娜)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