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虞美人 听雨 蒋捷适合的背景音乐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6
蒋捷<虞美人.听雨>的背景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曾经别具匠心的撷取了人生三“景”(境?),从而写出了这么一首绝妙好“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虞美人.听雨》)也是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来观照,只是三景(境?)因为拥有同样的背景环境从而获得了与众不同的个体突出和整体和谐的完美统一。少年的轻狂,壮年的劳顿,老年的超脱,人的一生就被浓缩到这短短的五十六个字之中,作者对于材料的提炼和对于生活的概括能力实在是令人惊叹。这也是关于人生的“三段论”,只不过是从比较悲观的角度来做出的结论而已。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是蒋捷的《虞美人》,因为写得太直,不算宋词中最著名的篇章。当然它仍不失为一部好作品,少年的憧憬,壮年的奔波,老年的凄凉,从“上”到“中”,再到“下”,一生竟能如此高度地浓缩于寥寥语之中。尤其是选景极好,又有一件共同的事——“听雨”——把它们串起来,真是回味无穷。

我觉得,这首词的另一高妙之处,就是对人“生而孤独”的体验。歌楼里有那么美女在唱歌,客舟中或许有不人谈笑、发牢骚,为什么惟独听雨给予作者很深的印象呢?史书上说,蒋捷生性是不喜交游的,不过,与其说他在这首词里宣扬“悲观厌世”,还不如说是对孤独的生动体验啊!

  虞美人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宋末词人。主要生活在宋、元两朝换代之时。咸淳十年(1274)成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一生饱经战乱。
  这首《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选取了词人自己漫长的生活中“听雨”这样一个典型的情景,把自己少年的浪漫生涯、壮年的流离景况以及宋亡后晚年悲苦凄凉的境遇与心情,刻画地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同样是听雨,在三个不同时期,却又有迥乎不同的意境。
  少年听雨,地点是“歌楼”,当时的情景是“红烛”照耀,“罗帐”轻舞。用一个“昏”字把景物糅合起来,勾勒出一幅少年浪漫、温馨、逍遥的冶游生活画面,色彩鲜明,历历在目。这是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意境。词人回味意气风发的少年生活,是为下文表现人生苦多乐少,中年颠沛流离、晚年老境孤寂凄凉做反衬。
  壮年听雨,地点是“客舟”中,这便寓有漂泊他乡、人生无定的意味。当时的情景是:在“江阔云低”的肃杀气氛中,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声声“断雁”的哀鸣。“断雁”,即掉队的大雁,写出其孤独寂寥。在这悠悠的天地中,词人抑郁难平,饱受颠沛流离、寂寞难耐之苦。词人回味壮年听雨的寂寞凄凉,既是与前文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又是为下文写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老年听雨,地点是“僧庐下”,鬓已斑白。词人在这里没有写景,而是用一生的感慨来抒情。“悲欢离合总无情”一句,“无情”即“有情”,道是无情却有情,这是词人饱经沧桑后的感叹。“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句,更是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之语。阶前雨滴,点点滴滴都敲痛词人之心。这里有少年的憧憬,有壮年的哀愁,更有老年的难堪的孤寂之情。老年听雨这一部分,是这首词的重心,他回顾了词人的一生,言有尽而意无穷,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这首寥寥五十六字的小词,选取典型的情景,前后照应,互相对比,为词人的一生作了一部传记,同时,也为那个时代的文人作了一个写照。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清代文学评论家刘熙载在他的著作《艺概》中说:“蒋竹山词未极流动自然,然洗练缜密,语多创获。其志视梅溪(史达祖)较贞,视梦窗(吴文英)较清。刘文房(刘长卿)为五言长城,竹山其亦长短句之长城欤!”蒋捷的词作,被古人认为是填词的法度和标准。 许多词作,都表现出作者怀念故国的心情,抒发了丧失山河之恸。如:“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贺新郎·甚矣君狂》、《一剪梅·舟过吴江》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有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故后人又称其为“樱桃进士”。蒋捷有《竹山词》、《小学详断》等著作传世。存词90余首。周铁镇竺山有蒋捷墓。

【赏析】

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灭亡。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从红烛映照、罗帐低垂这样氛围中引发青春与欢乐的联想,抒发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情怀。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索漠。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嘎然而止。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

层次清楚,脉络分明。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是这首词又一大特色。按时间顺序,歌楼中少年写到客舟中壮年 ,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

【评论】

悲欢离合总无情

——蒋捷《虞美人�6�1听雨》艺术解读

蒋捷,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生当宋、元易代之际,约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蒋捷年青时曾贵为一介公子,宋亡后保持气节,隐居竹山不仕。其一生饱经战乱流离之苦,颇富忧患意识。现存九十余首词,多体现人生遭际、表达故国之思,《虞美人�6�1听雨》即为词人深谙人生况味的艺术结晶。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在这首词中,蒋捷以五十六字的概括之笔极写自我人生历程和生命体验。其构思之巧妙、手法之独特、含蕴之深刻足令后人津津乐道,实为《竹山词》中代表篇目。"悲欢离合总无情",经历世事纷纭的词人回味一生,感慨万端。他已没有晏欧们的潇洒闲适,没有秦柳们的优游快意,没有东坡们的豪迈旷达。时光飞逝,他曾道“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翦梅�6�1舟过吴江》);忧离伤乱,他曾道“此际愁更别。雁落影,西窗愁月”(《秋夜雨�6�1秋夜》);经历风雨飘摇,意蕴层层沉积,终在暮年“凄凉一片秋声”(《声声慢�6�1秋声》)的心境中凝结为小令词:《虞美人�6�1听雨》。这首词言简意深,不仅以其贮存的丰厚的人生意蕴即唐宋词“第一生命力” 耐人咀嚼,更因其独到高妙的艺术表现而卓立词坛。

其一,三部曲式的线性历时结构。词人对自己的一生际遇回忆体味,撷取少年、壮年、暮年三个代表性时段,选择歌楼、客舟、僧庐三个典型地点,以"听雨"这样常见而又贴切的背景情节为贯穿始终的纽带,珠珠相串,井然有序,连缀“上”、“中”、“下”成为一个浑然有机的整体。“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白香词谱笺》p8)这首词即画面简洁,颇富概括性,无一处闲笔:第一幅画面,少年时代,闲适浪漫不更世事,色调轻艳迷离。.第二幅画面,中年乃多事之秋,人在漂泊流转中,色调慷慨苍凉。.第三幅画面,而今正值暮年,词人由跋涉而停顿僧庐。阅尽世间沧桑,深味悲欢离合,参悟之下心境并未静如止水,尚有无奈痛苦之潜流,色调黯然低沉。.

其二,蒙太奇手法的借用。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用语,意为装配、构成、组合。在影视艺术中,这一术语指画面、镜头和声音的组织结构方式。这首词恰以淅沥不断的雨声为画外音,在同样的“听雨”背景中,表现出不同时段人生剧目的镜头切换和叠加。词人如一高明导演,借用蒙太奇手法,创造出这一词篇时空的统一性、连续性,完成对生存环境及典型事件的描述,表达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思想和情感,创造出这一词篇时空的统一性和连续性。这一手法不仅使虚构的时空具有了一定意义的逼真性,由此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视效果,引人无限遐想和回味。

其三,意象化词语及象征手法的使用。诗词尤重意象 ,意象是构成诗词意蕴的基本单位。这首词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加以概括,三幅画面均以意象化词语连缀而成,含蕴深厚。“诗的价值并不存在于表现抽象概念的诗行或散文诗中,而在于通过意象的美妙编织,能唤起情绪和沉思。然而观念在这里是作为一种组织原则在发生作用的,他帮助我们在一种既是理性的,又是情感的方式中去把握整个的意义。” 诸如:“歌楼”、“客舟”、“僧庐”,暗寓人生主要行迹,蕴涵着不同情绪。由“上”至“中”而“下”,色调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迁。而在每一场景中,所用词语大都含寄托,富象征,具有符号性。如:“红烛”、“罗帐”描绘“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适意快活;“断雁”(即孤雁)、“西风”渲染了词人的漂泊身世与孤寂心境,有游子怀乡之情愫。“僧庐”则点明词人遍尝悲欢离合,晚年引身而退,看似无情实则痛楚无限。

其四,言近旨远,寄慨遥深。词人匠心独运,以“听雨”为线索,并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下雨本自然现象,人力难违。词人借"听雨"寄寓人生历程多风雨之意,实迁想妙得。岁月匆匆,转眼已是人生暮年。人到老年尤爱回忆往事,此时深沉的情感乃其一生的积淀。于是,淅沥不断的雨声点点滴滴敲打着词人的心扉,他最终在隐退生活中发出了看似通达实则痛苦的慨叹:“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既对一生情感、生活进行了总括,也包含着历尽波折起落而对生命的执著。“一任”,用语恰当,虚字传神,暗点词人斯时心境:人生如梦,往事如烟,风雨之中细追寻。随着词人的渐悟,这首词也从感性渐至理性,并因其普遍性的意义终致耐人寻味之妙。



(编辑:能水贡)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