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有哪位高手能够详细介绍一下中国动画的发展史?急用!!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0
中国动漫发展史

"动画是一个电影类型,不是儿童片(当然在目前的中国是没戏)"徐克语。英语中把漫画分为儿童看的"CARTOON(卡通)"和青少年看的"COMIC(漫画)",在动画界也是同样。所以20岁的我看动画片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的观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动画片针对的年龄层太小,不但国产的动画片只有7岁以下的人才看,连引进的动画片也只是针对12岁以下年龄层的。所以无怪乎去年引进的《灌篮高手》会引起轰动,相信很多大人也看见《灌篮高手》后会惊呼:"居然还有适合高中生看的动画片!?"这真是中国动画业的悲哀!

  世界的动画大国,当然是美国和日本,而两国的动画作品风格也有所不同?quot;老美"的动画以数字化的电脑制作为主,号称"美国没有'动画绘制人'"。其特点是夸张的人物形象和动作,且节奏较快,体现了美国人的直率,爽快的性格。代表有狄斯尼;华纳等公司。而日本的动画以赛璐璐和喷笔绘制为主,体现的是一种唯美的风格。特点是以优美的人物造型,内涵丰富的对白及剧情吸引观众,但相对的,定格画面就较多(1995年的超人气大作《新世纪Evangelion》创造了3分50秒定格且无对白的记录,但销售量仍排亚洲第一,庵野大神的功力真是高深莫测!),节奏也较慢。代表么……吉卜力、GAINAX、SUNRISE、东映……

  而中国动画拥有的是什么呢?只要谈到这个话题,很多"专家"都会这么说:"民间流传的皮影乃动画之鼻祖,建国后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更是开了历史之先河……"再往后呢?再往后则是单调生硬的色彩,粗糙且毫无美感可言的人物型,幼儿园小朋友都觉得幼稚的剧情,片中大人发音象3岁孩子,还有毫无感情的对白……。可以说,中国动画观众没有7岁以上的!!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称之为"幼园动画"。

  然而,形成"幼稚园动画"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动画片的概念的错误认识以及对观众年龄层的狭隘定位:

  前面提到了,很多人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因此从编剧到配音都极尽幼稚童趣(所谓)"之能事。因此把观众年龄层次定位在了一个想当然的低谷中,效益不好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可在日本,动画片分为了3个等级,分别面对3-12岁;12-18岁和18岁以上的年龄层。美国更是把动画片做得老少兼宜,如《狮子王》。解决方法:尽快改变对动画片的认识。

  二、题材陈旧且无聊:

  国产动画片的题材似乎除了"葫芦娃斗妖怪"、"琴岛和海尔"就是"大灰狼和小白兔"、"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些东西,小学2年级以上就没人看了。说得再不客气点,日本的三流科幻片《咸蛋超人(奥特曼)》(按某些人的习惯把它归入动画片)都比它们来得好看。解决方法:考虑采用受欢迎的剧本(如金庸小说)或年轻人写的剧本(接近青少年喜好)。

  三、技术落后或盲目使用"新"技术:

  看起来,中国动画恐怕还停留在老式的"塑料纸+水彩笔"的"幻灯式动画片"阶段吧(未证实),既没美国的数字化技术流畅,动感强,也没有日本的"赛璐璐+喷笔"柔和,美观。偶尔有赶赶时髦,用电脑着色的作品也是用"画笔"一类的简单软件"填空"。色彩方面已不是缺乏过渡感,而是干脆完全没有。不要说与美、日的优秀CG(电脑绘图)相比,就连传统的手绘也不如,充其量也就是比小儿涂鸦略高一筹。如果有人指着电视屏幕上的一堆单调的色块得意地说:"这是咱们国家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那么我只想找个地方大哭一场!解决方法采用真正的新技术或更美观的传统技术(比如水墨画)。

  四、计划经济时代的荼毒:

  我国的动画片大多出自"XX电视台动画部"或"XX美术制片厂",这些都是国家资金在支持,经济效益当然要排在社会效益的后面。于是乎,动画片成了没人爱看的"幼儿公益广告"或"幼儿教育节目",当然也就比不过外国的"文化侵略"啦。国家与其不厌其烦地投巨资生产既没市场又没观众的垃圾片,不如花点力气营造一个良性动画市场解决方法:动画制作商业化、市场化。

  五、外行指挥内行或外行指挥外行加上缺乏敬业精神:

  现在什么样的人都在搞动画,内行也搞,外行也搞,只是因为它赚钱。"因为现在一般是决策者、策划者是制作人,而不是具体搞动画的。这好比一个不会开车的人教别人开车,由比而出的毛病,车也肯定搞不好了。"(徐克语)而国外"加工片"的泛滥,更导致了我国本来就少有的有能力的专业动画人员的思路匮乏,不思进取,夜郎自大。既然"动画片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小孩本来就没有欣赏的能力,也就用不着花大力气制作",因而也就有很多人可以以此为借口偷工减料。解决方法:培养专业的动画制作队伍,并合理使用;强化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声优质量低劣:中国播放的动画片,无论是国产的还是国外的,配音不但毫无感情,而且跟角色的年龄,个性不符合。普遍配音的年龄小于角色的实际年龄,经常可以看见我国配音的外国动画片中的高中生尚未变声(例如月野兔)之类的情况。而无论是"酷哥"还是搞笑专家,在国内都是"千人一声"。港台的声优虽然有些"嗲",但配音的效果与角色本来的年龄,性格到没什么大的出入。解决方法:提高配音演员的素质,可以学习日本,将优声当作明星宣传,既促进了他们的上进心,又使动画片更加正规化。进品片放原声既体现了原来的气氛,又节省了经费,又何乐而不为呢?

  如今的青少年,看的是《灌篮高手》、《口袋妖怪》、《花木兰》,喜欢的是"酷"。而充满"乡土"气息的国产动、漫画早已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近来出现了一些本土漫画杂志,虽然临摹、半临摹的作品还比较多,但总是迈出了第一步。而我们的动画业呢?悲哀啊,悲哀啊!

  我国引进动画片(尤其是日本的)时,由于引进者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动画片会受青少年欢迎,因此他们只能找一些他们看起来似乎可能比较会受国内观众欢迎的,且内容绝对"健康"的片子引进到国内。(不排除某些人想实施"地方保护主义的可能性)大人气的《新世纪EVA》可能就是因为内容有一些"血腥(?)"或"少儿不宜"而无法为一些人接受。或是因为内容涉及灰色人生观,人们担心"少年儿童无法理解",或是想杜绝"文化侵略",或是还有其它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而真索性"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不予引进。或者更简单的原因:他们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部受欢迎的动画片(!!)。

  说到"文化侵略"又想起n年前X市(还不是一个小地方、好像是深圳吧)某人发起的"全市中、小学生联名告别卡通"的闹剧。我要说的是:防止"文化侵略",靠"告别"是没有用的,只有制作出真正吸引观众的精品才行。

  最近的《宝莲灯》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的最高水平了。实际上,《宝》的水平绝对不低于日本(当然《EVA》还是没法比),但它还是失败在题材上--这种老掉牙的题材,如果不经过再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当看到晚报上提到《宝》首场由于张信哲而爆满且初中女生占大半时,我的心情的确只能用"悲哀"来形容一部动画片需要歌星来拉票房,不是动画业的悲哀又是什么!

  悲哀啊,中国动画业者。

  悲哀啊,中国动画观众……

  我不想这样悲哀下去了,可是谁能帮助我呢?……

  不在悲哀中爆发,就在悲哀中灭亡!

"动画是一个电影类型,不是儿童片(当然在目前的中国是没戏)"徐克语。英语中把漫画分为儿童看的"CARTOON(卡通)"和青少年看的"COMIC(漫画)",在动画界也是同样。所以20岁的我看动画片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的观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动画片针对的年龄层太小,不但国产的动画片只有7岁以下的人才看,连引进的动画片也只是针对12岁以下年龄层的。所以无怪乎去年引进的《灌篮高手》会引起轰动,相信很多大人也看见《灌篮高手》后会惊呼:"居然还有适合高中生看的动画片!?"这真是中国动画业的悲哀!

  世界的动画大国,当然是美国和日本,而两国的动画作品风格也有所不同?quot;老美"的动画以数字化的电脑制作为主,号称"美国没有'动画绘制人'"。其特点是夸张的人物形象和动作,且节奏较快,体现了美国人的直率,爽快的性格。代表有狄斯尼;华纳等公司。而日本的动画以赛璐璐和喷笔绘制为主,体现的是一种唯美的风格。特点是以优美的人物造型,内涵丰富的对白及剧情吸引观众,但相对的,定格画面就较多(1995年的超人气大作《新世纪Evangelion》创造了3分50秒定格且无对白的记录,但销售量仍排亚洲第一,庵野大神的功力真是高深莫测!),节奏也较慢。代表么……吉卜力、GAINAX、SUNRISE、东映……

  而中国动画拥有的是什么呢?只要谈到这个话题,很多"专家"都会这么说:"民间流传的皮影乃动画之鼻祖,建国后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更是开了历史之先河……"再往后呢?再往后则是单调生硬的色彩,粗糙且毫无美感可言的人物型,幼儿园小朋友都觉得幼稚的剧情,片中大人发音象3岁孩子,还有毫无感情的对白……。可以说,中国动画观众没有7岁以上的!!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称之为"幼园动画"。

  然而,形成"幼稚园动画"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动画片的概念的错误认识以及对观众年龄层的狭隘定位:

  前面提到了,很多人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因此从编剧到配音都极尽幼稚童趣(所谓)"之能事。因此把观众年龄层次定位在了一个想当然的低谷中,效益不好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可在日本,动画片分为了3个等级,分别面对3-12岁;12-18岁和18岁以上的年龄层。美国更是把动画片做得老少兼宜,如《狮子王》。解决方法:尽快改变对动画片的认识。

  二、题材陈旧且无聊:

  国产动画片的题材似乎除了"葫芦娃斗妖怪"、"琴岛和海尔"就是"大灰狼和小白兔"、"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些东西,小学2年级以上就没人看了。说得再不客气点,日本的三流科幻片《咸蛋超人(奥特曼)》(按某些人的习惯把它归入动画片)都比它们来得好看。解决方法:考虑采用受欢迎的剧本(如金庸小说)或年轻人写的剧本(接近青少年喜好)。

  三、技术落后或盲目使用"新"技术:

  看起来,中国动画恐怕还停留在老式的"塑料纸+水彩笔"的"幻灯式动画片"阶段吧(未证实),既没美国的数字化技术流畅,动感强,也没有日本的"赛璐璐+喷笔"柔和,美观。偶尔有赶赶时髦,用电脑着色的作品也是用"画笔"一类的简单软件"填空"。色彩方面已不是缺乏过渡感,而是干脆完全没有。不要说与美、日的优秀CG(电脑绘图)相比,就连传统的手绘也不如,充其量也就是比小儿涂鸦略高一筹。如果有人指着电视屏幕上的一堆单调的色块得意地说:"这是咱们国家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那么我只想找个地方大哭一场!解决方法采用真正的新技术或更美观的传统技术(比如水墨画)。

  四、计划经济时代的荼毒:

  我国的动画片大多出自"XX电视台动画部"或"XX美术制片厂",这些都是国家资金在支持,经济效益当然要排在社会效益的后面。于是乎,动画片成了没人爱看的"幼儿公益广告"或"幼儿教育节目",当然也就比不过外国的"文化侵略"啦。国家与其不厌其烦地投巨资生产既没市场又没观众的垃圾片,不如花点力气营造一个良性动画市场解决方法:动画制作商业化、市场化。

  五、外行指挥内行或外行指挥外行加上缺乏敬业精神:

  现在什么样的人都在搞动画,内行也搞,外行也搞,只是因为它赚钱。"因为现在一般是决策者、策划者是制作人,而不是具体搞动画的。这好比一个不会开车的人教别人开车,由比而出的毛病,车也肯定搞不好了。"(徐克语)而国外"加工片"的泛滥,更导致了我国本来就少有的有能力的专业动画人员的思路匮乏,不思进取,夜郎自大。既然"动画片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小孩本来就没有欣赏的能力,也就用不着花大力气制作",因而也就有很多人可以以此为借口偷工减料。解决方法:培养专业的动画制作队伍,并合理使用;强化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声优质量低劣:中国播放的动画片,无论是国产的还是国外的,配音不但毫无感情,而且跟角色的年龄,个性不符合。普遍配音的年龄小于角色的实际年龄,经常可以看见我国配音的外国动画片中的高中生尚未变声(例如月野兔)之类的情况。而无论是"酷哥"还是搞笑专家,在国内都是"千人一声"。港台的声优虽然有些"嗲",但配音的效果与角色本来的年龄,性格到没什么大的出入。解决方法:提高配音演员的素质,可以学习日本,将优声当作明星宣传,既促进了他们的上进心,又使动画片更加正规化。进品片放原声既体现了原来的气氛,又节省了经费,又何乐而不为呢?

  如今的青少年,看的是《灌篮高手》、《口袋妖怪》、《花木兰》,喜欢的是"酷"。而充满"乡土"气息的国产动、漫画早已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近来出现了一些本土漫画杂志,虽然临摹、半临摹的作品还比较多,但总是迈出了第一步。而我们的动画业呢?悲哀啊,悲哀啊!

  我国引进动画片(尤其是日本的)时,由于引进者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动画片会受青少年欢迎,因此他们只能找一些他们看起来似乎可能比较会受国内观众欢迎的,且内容绝对"健康"的片子引进到国内。(不排除某些人想实施"地方保护主义的可能性)大人气的《新世纪EVA》可能就是因为内容有一些"血腥(?)"或"少儿不宜"而无法为一些人接受。或是因为内容涉及灰色人生观,人们担心"少年儿童无法理解",或是想杜绝"文化侵略",或是还有其它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而真索性"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不予引进。或者更简单的原因:他们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部受欢迎的动画片(!!)。

  说到"文化侵略"又想起n年前X市(还不是一个小地方、好像是深圳吧)某人发起的"全市中、小学生联名告别卡通"的闹剧。我要说的是:防止"文化侵略",靠"告别"是没有用的,只有制作出真正吸引观众的精品才行。

  最近的《宝莲灯》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的最高水平了。实际上,《宝》的水平绝对不低于日本(当然《EVA》还是没法比),但它还是失败在题材上--这种老掉牙的题材,如果不经过再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当看到晚报上提到《宝》首场由于张信哲而爆满且初中女生占大半时,我的心情的确只能用"悲哀"来形容一部动画片需要歌星来拉票房,不是动画业的悲哀又是什么!

  悲哀啊,中国动画业者。

  悲哀啊,中国动画观众……

  我不想这样悲哀下去了,可是谁能帮助我呢?……

  不在悲哀中爆发,就在悲哀中灭亡!

连续剧和系列剧有

《大闹天宫》:中国动画片的NO.1。实在没的说,再多说一句都是多余的。前几
年的动画片《西游记》根本没法比。

《大林和小林》:梦中经常想起它。

《黑猫警长》:“眼睛瞪的像铜铃...”黑猫警长的歌曲真是VERY GOOD。早期的
黑猫警长有五集,分别是《夜袭搬仓鼠》《食猴鹰》(原名不是这个)《偷红土的
小偷》《吃丈夫的螳螂》和《吃猫鼠》。第二集中围剿食猴鹰的战斗最激烈——
“实行第一套作战方案...神枪手掩护...占领制高点...”。食猴鹰一开始还趾高
气扬“这该该该该死的猫”;到了最后被剃光了,说了一句“我是贼,我该死”
,这是本人小学时被女同学“欺负”的时候的认罪语。另外,大象河马需要吃红
土(那个时候俺到了动物园还要找红土喂大象呢,嘻嘻),女螳螂要吃掉自己的丈
夫才能生小螳螂,还有吃猫鼠的存在,长知识啊。尤其是每一集结束的时候,黑
猫警长掏出手枪乓乓乓乓打出四个大字——请看下集——真是酷闭了。

《阿凡提的故事》:木偶戏,好多集,有《卖树阴》、《种金子》等等。阿凡提
一边骑驴一边唱“我的小毛驴,小毛驴...”,还有种金子时的咒语“埋沙子种金
子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妙哉妙哉。大家都看过吧,不过12集都看全了也不
容易啊!

《天书奇谭》:里面的小主人公蛋生把天书看了一遍就背下来了,厉害!还有蛋生
吃饼的动作也帅呆了。《天书奇谭》情节曲折,实在是扣人心弦啊。

《陶陶的故事》系列:棒!怎么称赞都不为过。陶陶是一只兔子,比兔子罗杰可强
多了。《看不见的朋友》讲陶陶对着山谷说话——“你对别人友好,别人也对你
友好;你对别人没礼貌,别人也对你没礼貌”,挺有教育意义的。《雪孩子》让
人潸然泪下,讲雪孩子为救小兔自己化成水变成了白云,挺美的故事。值得一提
的是里面的雪孩子一边滑雪一边唱的歌曲“雪花,雪花...”——哎,怎一个美字
了得!另外还有好几部,大家想想吧。

《葫芦兄弟》:本事各异的七个葫芦娃,大家都知道。

《葫芦小金刚》:《葫芦兄弟》的续集,歇菜了。结论:中国的连续剧,不能拍
续集。

《邋遢大王历险记》:只是记得好玩,印象不深了。

《小龙人》#:“我头上有犄角,我身后有尾巴”它是谁?“就不告诉你,就不告
诉你”《小龙人》不算动画片,可是也很有影响力。虽然是90年的,但是我也列
出来了。这个片子的想象力很是惊人,不像是孩子写的。

《小灵通》#:二十集,我没看全,但是我有书(是叶永烈先生写的,他的博士警
察金明是我的儿时偶像)。第一集是中央电视台,后来讲邮票、自来水、煤气、冷
饮、火柴的制造,讲塑料博览会、玩具博览会、航模制作等等,最后一集是北海
舰队。绝对棒绝对棒的科普片。

《舒克和贝塔》:郑渊洁的成名作,颂扬小耗子的。不知为什么,我最喜欢臭球
。不过99年砸美国使馆的时候,据说北航的兄弟们高喊“舒克,舒克,舒克,我
是飞行员舒克”,北理工的弟兄们也应和“贝塔,贝塔,贝塔,我是坦克手贝塔
”,然后就是...真是,真是...

《封神榜》:长篇动画,比较晚。

《孙悟空叁打白骨精》:跟西游记写的不一样,孙悟空从花果山回来才把白骨精
打死。当初我是在电影院里看全的,旁边一些大人也都伸着脑袋看。

《旗旗号巡洋舰》:是《七巧板》里播出的,谁还记得?里面有一只小耗子是厨
师,不过被诬陷偷了花生米。不久前一次我睡不着,竟然想起了旗旗号巡洋舰的
歌——“拉响风的汽笛...七七号已开始起航...啦啦啦啦...”,哈哈...拐个弯
:当初星期四鞠萍姐姐的《七巧板》和星期五董浩的《天地之间》大家记否?我
的表姐当年就喊鞠萍姐姐,现在她的宝宝叁岁了,还是喊鞠萍姐姐。我最喜欢《
七巧板》里的学学做做栏目和《天地之间》的主题歌“从天到地,从地到天...谁
能揭开这些奥秘,必会变的聪明无比...”最奇怪的是几年前清华大学要保送生时
的宣传片的插曲和背景音乐就是《天地之间》?!?!?!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

《动物王国盗窃案》#:全是动物演的,开始时猩猩博士撅着嘴说“发电站的金轴
被盗了”。还有猴探长、狗熊局长。想起来了吗?

《琴岛和海尔》:海尔公司的赞助片,当初只拍了几集,《我们爱科学》杂志还
连载过。现在又拍了,不过名字叫《海尔兄弟》。

《皮皮的故事》系列:有《小白兔不见了》《牙齿逃跑了》等等,十多集,教育
大家养成好习惯。

比较晚的,但是大家提到的:《魔方大厦》《蓝皮鼠和大脸猫》《皮皮鲁和鲁西
西》《小蛋壳奇遇记》

注:#表示非动画,是人演的。

单集的动画片

《小蝌蚪找妈妈》:中国动画片的张叁丰,中国卡通界的达摩,开山鼻祖。据说
是齐白石先生的原画!!!快去看啊!

《渔童(渔盆的故事)》:爱国主义教育片,强力推荐!里面那外国坏家伙说:“捞
头(老头),愚盆是窝们国家地(渔盆是我们国家的)。渔童忍无可忍,终于教训了
那外个国的坏家伙。典型的中国画法。

《丁丁的故事(丁丁战猴王)》:不是英国的丁丁,是中国的少年。丁丁有一把金
钥匙,用科学技术打败了孙悟空。挺古老的,估计记得的人不多。

《老狼请客》:你要是没有看过,那你的童年就真是太不幸了。里面老熊唱的“
老狼请吃鸡”我最喜欢听了。

《哪吒闹海》:酒是陈的香,哪吒是老的好!

《西岳奇童》:老版的《宝莲灯》,上下集。

《小黄鹂学唱歌》:经典!也是典型的中国派画法,可惜现在很少了;歌也不错,
现在也很少有了。讲小黄鹂练胆子学唱歌的故事:“小黄鹂,你唱的很好啊”“
可是,我的胆子很小,怎么办呢”...另外其中有两首绕梁叁日的歌,一个是“我
是小小的歌唱家,要把美丽的歌儿唱,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唱起歌来真
快乐;唱啊唱啊愉快的唱啊,唱起歌来真快乐...”另一首是“红太阳,挂天上.
..”(开心,开心的流涕)

《九色鹿》:又一个经典——美丽的九色鹿。配音和画面都是很唯美的感觉,我
语言乏力,实在没法称赞它。我只是想说:让我再看一遍吧!如果金钱可以买回
过去的时光,我愿意倾家荡产去看《九色鹿》。

《小马虎》:另一个经典——挂在电线上的马小虎。尤其是马小虎开汽车“吧吧
呜,呜~——”当年我坐我老爸的自行车,就会来这一句。

《小鲤鱼跳龙门》:超级无敌大经典。

《猴子钓鱼》:经典中的经典,中国动画片的代表作。看看中国化的美术,听听
中国化的音乐,作中国人真好。要是你没看过,那你的人生绝对是不完整的。建
议大家在入土之前好好看看。

《猴子捞月》:也是猴子的故事,也是中国化的动画片。

《过猴山》:里面的老头子跳舞时的音乐很好,什么时候哪个舞厅里也来一段,
那就火了。

《等明天》:小猴子老是等明天,结果一直没有盖房子。

《淘气的金丝猴》:里面用国画画的的金丝猴和大熊猫进入了不少教科书!太棒了
,任何语言任何文字都没法形容他。

《火焰山》:大概是解放前拍的。不过很好啊。

《人参果》:不说了。

《娇娇的奇遇》:没有看过《娇娇的奇遇》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神笔马良》:小的时候我的至爱啊!

《熊猫百货商店》:剪纸片,教育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小熊猫学木匠》:教育我们要仔细。“我们我们我们猴子,爱吃爱吃爱吃桃子
...没吃桃子,少了桃子...” 百唱不衰啊。

《差不多》:讲一个小猎人的故事,也是教育我们要认真。

《狐狸打猎人》:和《差不多》是同时代的。

《人参娃娃》:横里看,竖里看,怎么看怎么好。白白净净的人参娃娃叫的那声
“小哥哥”,太天真太可爱了。

《张飞审瓜》:一个有趣的动画片,不过大家可能都忘了。

《猪八戒吃西瓜》:没吃过猪肉,还能没见过猪走?

《醉酒》:一个卡车司机酒后行车,开到建筑工地,撞了。演的次数太多了,不
过风格跟别的不太一样,倒是有点像某版的《翠花上酸菜》。

《济公斗蟋蟀》:不用介绍了。

《蟋蟀》:《聊斋志异》里的《促织》故事,感人。

《天才杂技演员》:木偶剧,好故事,好片子。主人公叫台(太)骄傲和郑(正)用
功。

《骄傲的将军》:一个无敌大将军打了胜仗就刀枪入库,结果最后被打败了。

《叁个和尚》:教育我们要协作,要勤劳!叁个和尚红黄蓝叁原色的搭配,因为简
单,所以美丽。

《摔香炉》:老爷爷和老奶奶摔香炉的故事,废除迷信,崇尚勤劳。建议XX功
练习者看叁遍写出观后感。

《好猫咪咪》:教育我们要“苦练杀敌本领”!另有壮胆歌“老鼠怕猫,那是谣传
,一只小猫,有啥可怕,壮起鼠胆,把猫打翻,前年谎言,彻底推翻”。

《小鸭呷呷》:大家还记得吧。

《叁只狼》:和《小鸭呷呷》一样都是折纸片,好玩,好玩。

《鹬蚌相争》:剪纸片。

《真假李逵》:李逵就是李逵,李鬼就是李鬼。

《半夜鸡叫》:小学时代看了《半夜鸡叫》以后,所有姓周的同学都惨了。

《红军桥》:估计大家都看过。

《山伢子》:剪纸片,山伢子勇斗白匪军的故事。

《善良的夏吾冬》:好人有好报,我最喜欢了。

《崂山道士》:崂山道士老唱“穿墙进去,我穿墙进去,拿了就...跑!”结果撞
墙了。

《长发妹》:美丽的长发妹,美丽的故事,可惜俺是男孩子没办法留长发啊。

《没头脑和不高兴》:一高一矮的没头脑和不高兴。没头脑盖了一个999层的大楼
,要爬3个月;不高兴在楼顶上演武松打虎,结果...哈哈。

《小红脸和小蓝脸》:保护牙齿的故事。看了以后,现在我还是早晚刷牙。

《过河》:讲小狐狸独吞桃子结果被朋友抛弃的故事。里面的歌“哎呀有只坏狐
狸...”朗朗上口。

《曹冲称象》:木偶剧,挺好玩的,尤其是黑糊糊的印度人。

《一夜富翁》:当时小猪猪储蓄罐好流行啊。

《愚人买鞋》:木偶戏。我看过若干遍了。

《小兔偷瓜》:被粘住的小兔特可怜的哭喊:“老爷爷~~”。那个穿日本军旗的
家伙应该学习学习再学习!

《咕咚来了》:咕咚来了的邮票现在涨的特快,尤其是小本票。

《草原英雄小姐妹》:深入人心的故事。

《路边新事》:红领巾拾金不昧的故事,前几天中央六刚刚演过。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就是好来就是好。

《小哥儿俩》:木偶戏。星期天一早哥哥就急忙离开家,弟弟以为哥哥踢球去了
,到了学校,发现哥哥原来在为班上修理坏椅子...俺当年曾经写过观后感,还得
了小红旗呢!

《松鼠理发师》:木偶剧,里面的小松鼠理发师挺可爱的。

《老虎学艺》:还好,幸亏猫留了最后一手。

《母鸡搬家》:谁看过?讲叁只不同颜色的老母鸡接到搬家通知...

《喵呜是谁叫的》:讲一只从没出过门的小狗,经过千难万险终于知道了是喵呜
原来是猫叫的呀。

《刺□背西瓜》:剪纸片。

《大名府》:梁山好汉!

《蝴蝶泉》:很经典的纯音乐动画片。片中没有任何对白,不过仍然非常动人。

《山水情》:号称中国近十年动画片之最。该片融入了中国的道家师法自然、与
世无争思想和禅宗明心见性的灵感。杰出的水墨技法与古琴技艺无不出自大家之
手。折服无数中外人士。绝对可以作为划时代的见证。

有部片子是说一只老鼠希望变成猫,变了以后又想变别的...变来变去最后又变成
老鼠哦!我还记得它变成猪的时候还唱了首狂搞笑的歌:“当猪当得好快活,罗
哩洛哩罗,当猪当得好快活,罗哩洛哩罗,吃吃那个睡睡,罗哩洛哩罗...”

还有《狐狸拔牙》《鹿铃》《狼来了》《小马过河》《猎人海力布》《水鹿》《
鹬蚌相争》《假如我是武松》《金币国游记》《斗鸡》《大扫除》《眉间尺》《
火童》《鹿与牛》《八仙与跳蚤》,就不一一介绍了。作者:战列舰及所有喜爱
老动画的朋友。
==================
附:70年代的动画片,谁看过?谁要是看过我服了他!

《奇怪的球赛》:一场冰球赛,不过好象是反苏修的。

《两张布告》:与白匪斗争的故事。

《歌声飞出五指山》:木偶剧,红军的故事。

《西瓜炮》:小刀会OR太平军?

《小白鸽》:——解放军的信鸽。

《奇怪的病号》:——狡猾的菜青虫。

《象不象》:大象象不象?

《芦荡小英雄》:类似于鸡毛信的故事。

《山羊回了家》:雷锋精神的体现。

《战旗似火》:讲“农业学大寨”的动画片。

《出发之前》:上山下乡的故事。

《两只小孔雀》: 西双版纳的傣族红小兵与孔雀的故事。

《火红的岩标》:藏族人民深切悼念毛主席。

《画廊一夜》:鲜明的阶级斗争色彩呀!哈哈。

《主课》:阶级斗争!

《渡口》:阶级斗争!

《长在屋里的竹笋》: 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

《树苗》:树苗在集体的果园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骏马飞舞》:抓住反革命分子!

《大潮汛之夜》:大潮汛,大批判!

《带响的弓箭》:抓住“北极熊”!

还有——《大橹的故事》《东海小哨兵》《小八路》《万吨水压机战歌》《放学
以后》《试航》《金色的大雁》

60年代的动画片:
《我们爱农村》《南方少年》《李科长巧难炊事班》《湖上歌舞》《红领巾》《
小林日记》《四点半》《冰上遇险》《牧笛》《黄金梦》《孔雀公主》《金色的
海螺》《集体有余》《画像》《一条丝腰带》《一棵大白菜》《小溪流》《红云
崖》==========================
后记

80年代早已过去,但80年代的动画仍然在我们的心中。或深,或浅,或清,或重
...但是,那是回忆,不单单是对动画本身的回忆,还是对那个年代的回忆。就像
我们的父辈们老是会回忆上山下乡的岁月,总是喜欢《渴望》、《年轮》那样我
们看不懂的影片。早就想写点什么。可惜,我是个懒汉。
直到有一天,我和一个朋友的朋友辩论。她是属于典型的“哈日族”,坚持两个
凡是的原则——凡是日本的东西都是好的,凡是中国的东西都是差的。对于“中
国有什么卡通”这样的问题,我作出了反驳——于是就有了上文。其实,在解放
前中国以《火焰山》为代表的动画片就很好了。解放后,中国的动画片又有了发
展。《小蝌蚪找妈妈》是齐白石先生的原画;不过,那些小青蛙小虾米又有了新
的“生命”。我儿时学国画的时候,就曾摹仿过《淘气的金丝猴》的金丝猴和大
熊猫。无论是《大闹天宫》《九色鹿》还是《好猫咪咪》《猴子钓鱼》都体现了
一种中国式的美感——可惜的是,现在已经失传了——就像我们的京剧。我对音
乐不很在行,但是那些动画的插曲和配乐怎么都觉得好听。那个时候的动画片有
很强的教育意义:《渔童(渔盆的故事)》教育我们爱国;《丁丁战猴王》教育我
们爱科学学科学;《小黄鹂学唱歌》告诉我们怎么练胆子;《小马虎》告诉我们
要细心;还有《等明天》《娇娇的奇遇》《熊猫百货商店》《小熊猫学木匠》《
差不多》《天才杂技演员》...那个不是呢?美国好莱坞的动画片很有创意,很
有气魄——不过,十个故事有九个是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就像现在中国打开电视
到处是皇帝戏一样。另外,美国的猫眯是永远打不过老鼠的,不象中国的《好猫
咪咪》和《黑猫警长》总算还给猫一个公道。日本的卡通开始明显的是模仿中国
,像《聪明的一休》。后来逐渐发展,并有了自己的风格。不过现在风靡中国的
《蜡笔小新》我实在是不敢推崇:诚然,蜡笔小新很搞笑;不过,现在的孩子能
学到什么?是在小鸡鸡上画大象,是掀女同学的裙子,还是捂住正在驾驶的司机
的双眼?我并不是要完全抛弃西方的东西,就像我们现在还在用奔腾用视窗一样
,我们也会去看美日的卡通。不过,我只想说,它们不是唯一的!我们的那个时
代,是一个令人怀念的时代——
我们的那个时代,起码是一个有信仰的时代。不象现在大家还在为“为什么活着
”这样的问题而烦恼不已。我们的那个时代,起码是一个有意义的时代。
我们的那个时代,是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她,已经走远,不会再回来了,永远
不会了。但是我们还是会怀念那个时代,怀念那个时代的电视剧,怀念那个时代
的小人书,还有那个时代的动画片............

辉煌已经过去……等待新的辉煌的到来……

90年代前的中国发展史
中国美术电影始于二十年代初,“万氏兄弟”在上海拍摄了中国最早一批动画片,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长片《铁扇公主》。由于无人投资于1942年后中断了。四十年代初,钱家骏等在重庆也摄制动画短片《农家乐》,但也未获发展。
新中国美术电影于1947年开始摄制,在东北解放区兴山镇先后产生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和日本动画专家方明(持永只仁)等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人员不足,设备简陋和条件下完成摄制工作,难能可贵,为新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揭开序幕。

1949年专门摄制美术片的机构-美术片组在长春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漫画家特伟和画家靳夕为主要领导人。1950年迁上海,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一部分。随着人员的不断扩大,1957年建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特伟任厂长,从建组时十几人发展到二百多人。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钱家骏、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马国良、包蕾等一批著名艺术家、文学家先后参加这一工作。从此,美术电影就以上海为基地,迅速繁荣发展。

五十年代前期(1950-1956)是它的成长阶段,艺术人员的增加,带来创作的发展。通过制片实践又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艺术、技术人才,为美术电影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一阶段中,摄制了一批优秀影片,如动画片《好朋友》、《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骄傲的将军》、木偶片《机智的山羊》、《神笔》等。尤其《骄傲的将军》和《神笔》,在探索民族风格方面作了成功的实验。在技术方面也有可喜的成就,1953年拍摄了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4年完成的木偶片《小梅的梦》,是首次采用真人和木偶合成的技术,1955年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也获得成功。从此,美术片进入了彩色片时期。

hhjjujkki

去网上找找吧。


15249273194中国动画发展史的概述 :历经起伏,重新做自己
宓茅春答:1922年,上海闸北路三丰里,自幼爱好美术的万氏四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在一间7平方米的小屋里,接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创作了《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动画广告片——尽管这是一部商业宣传片,但它却是我国第一部动画广告片,也填补了我国动画产业长久以来的空白。4年后,万氏兄弟在受邀加入长城动画公司...

15249273194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动画(美术动画)的发展史,是由什么发展来的。还要...
宓茅春答:5、《小蝌蚪找妈妈》,使当代中国水墨画大师齐白石笔下的青蛙鱼虾等形像,具有了新的艺术生命,令人耳目一新。《牧笛》则以豪放的笔墨,渲染崇山峻岭的雄伟气势,用抒情的格调描绘牧童和水牛之间的细腻感情,每个画面都是一幅水墨画的精品,充满诗情画意。

15249273194简要介绍 中国动漫
宓茅春答:最后隆重介绍的,就是中国动画的巅峰之作——《大闹天宫》,这部动画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万氏兄弟中的万籁鸣导演的,片长长达120分钟,分上下两集。这部片子的制作,在当时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那可真是要钱给钱,要人有人啊——这么下本儿,结果当然错不了,这部片子在伦敦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影片奖。现在已...

15249273194什么是国产动画
宓茅春答:直至20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动画第一部长片《铁扇公主》,发行到东南亚和日本地区,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为中国动画走向国际作了很好的铺垫。在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厂长特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综观中国动画这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动画...

15249273194承包你童年的国产动画有哪些?
宓茅春答:1.《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漫是由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第一次上映是在2005年,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是在2008年,每天放学回家首先就守着电视等这部动画,灰太狼的“我会再回来的!”,可以说这是很多95、00后的童年记忆。如果说你们觉得这部动漫已经不适合你的话,可以试着去看喜羊...

15249273194中国的动画片历史
宓茅春答:回答:国产动画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题材的国产动画曾经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八仙过海》等经典的国产动画片;在八十年代,《黑猫警长》、《葫芦娃》等优秀作品也同样陪伴了一代人度过了童年。剪纸、水墨、...

15249273194最出名的中国动画是哪部
宓茅春答:第一次辉煌: 《大闹天宫》横空出世 1949年后,动画电影得以恢复,自此一直到“文革”前,中国出产了很多优秀的动画影片,是中国动画电影的第一次辉煌期。 严定宪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一批动画人,毕业于苏州美专动画专业的他在1950年代被分配进入上影的美术片组,即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从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

15249273194国内的动漫有哪些
宓茅春答:《魁拔》是中国大陆的一部奇幻题材动画电影系列,以古代神话故事为背景,讲述了魁拔与邪恶势力的斗争。这部动画电影以精美的画面和独特的故事情节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以上是国内一些知名的动漫作品,它们涵盖了不同的题材和风格,无论是幽默搞笑还是历史传奇,都能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希望这些作品能给您带来...

15249273194中国经典动画片20部是什么
宓茅春答:《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小糊涂神》 《小贝流浪记》 《梁山伯与祝英台》 《宝莲灯》 《隋唐英雄传》 《神探威威猫》 《马丁的早晨》 《小兵张嘎》 《哪吒传奇》 《白鸽岛》 《小和尚》 《我为歌狂》 《小蝌蚪找妈妈》 《草原英雄小姐妹》 《人参娃娃》 《牧笛》 水墨动画。上...

15249273194只属于80后的国产动画片有哪些?清楚的介绍一下
宓茅春答:既是游本昌主演的电视剧《济公》的主题歌,也是“济公”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动画形象的生动写照。最为人熟知的《济公斗蟋蟀》根据《济公传》第241回改编,讲述了南宋时,济公帮助丞相府的木匠教训公子哥的事情。片子巧妙地借鉴了皮影戏中的动作姿态,并将中国的剪纸艺术和水彩画巧妙结合,展现出别具风格的民间艺术特色,...


(编辑:邓恒厕)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