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杨戬”这个神话人物最早出现在哪本书中?书的作者是谁?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7
哪吒等神话人物最早出自哪里?

我国第一部神话小说是《山海经》先秦古籍,没有具体的作者
第一部神话小说集是《搜神传》干宝 东晋
神话小说开始於魏晋。
哪吒又作那吒,源于元代《三教搜神大全》。也有说哪吒很可能是源自於古波斯。
李靖,托塔天王源于《封神演义》作者:许仲琳 明朝
杨戬的就比较复杂了,小说的话最早应该是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吧。
二郎神的传说,大约起源于四川的灌县(今都江堰市)一带,与传说中的‘李冰治水’有直接关系。二郎神传说书面记载的出现,是宋代以后的事,宋以前的汉代、唐代,从未听说。
周密《武林旧事》中,所载“官本杂剧段数”中,也有了“二郎熙州”、“鹘打兔变二郎”、“二郎神变二郎神”等名目。
《八闽通志》又说宋真宗时张泳入蜀平乱,得到二郎神的帮助。
《图书集成》引《浙江通志》说:“二郎神庙在杭州忠清里。神姓邓讳遐,陈郡人也,自幼勇力绝人,气盖当时,人方之樊哙。桓温以为将军,数从征伐,历冠军将军、数郡太守,号为名将。襄阳城北水中有蛟,数出害人。遐拨剑入水,蛟绕其足,遐挥剑斩蛟数段而出,自是患息。乡人德之,为立祠祀之,以其尝为二郎将,故尊为二郎神”。
二郎神的传说,在元明戏曲中有着十分丰富的表现。

杨戬血统高贵,身世坎坷,是玉皇大帝的亲外甥,曾经力抗诸天神劈山救母,也曾出手阻挠其外甥沉香救母。杨戬也是中国神话中著名神仙,做为玉帝的外甥,他心高气傲不愿依靠玉帝的名声,居守在下方灌江口,平时不与天庭往来,就像富二代不愿依靠家族力量,想自己打拼一样,有一种励志的精神。于是他对于玉帝,只是“听调不听宣”,意思服从政务和军务上的安排,不愿私下交往过密。杨戬被描述的‘清奇秀气’,和那个封神演义中的‘扇云冠,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的杨戬并不迥异,只可能是麻鞋换了锦靴。杨戬也是个高傲之人,“我输与他,列公不必相助;我赢了他,列公也不必相助。”从两句话就可看的出来.由于他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汉族民间对其恭敬之盛,可说是数一数二。有关他的出身传说之多,在民俗中可是少见的。玉帝封他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道号”清源妙道真君“。居守都江堰灌州,享受下界香火(巴蜀苗越一带一直都是教派争夺的战略要地,佛教普贤菩萨的峨眉金顶,截教赵公明的罗浮洞,还有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夸父的成都载天,龙族的洞庭龙王,此外还有老君的青羊观,以及门下的蜀山剑派,上古之时还有盘瓠氏、西陵氏、蜀山氏、蚕丛氏,可见灌江的重要性),帐前有梅山六兄弟相伴,麾下一千二百草头神,对于玉帝听调不听宣。后世称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 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鋋罗双凤凰。力诛六怪声名远,义结梅山六圣行。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这首诗是《西游记》中对于二郎真君的一段描写,可谓形神兼备,二郎神杨戬的英挺形象历历在目,但是,这位称号为二郎显圣真君的神仙究竟是什么了身世来历?他是何年何月从何处流传至今的呢?首先,从吴承恩写在《西游记》里这首诗来看,至少在明朝中叶,汉族民间对于二郎神的传说还是耳熟能详的,因此这诗只是概括式地一点而过,书中也没有加以解释和注释。但时至今日,二郎神的传说大量已经淹没不可考了,像诗中所说的斧劈桃山尚可知,但弹打凤凰就不知所云了。其次,传说他的母亲是玉帝的妹妹,因为羡慕人间恩爱生活偷偷下凡来到人间,结识了一位姓杨的书生名杨君,并与之结为秦晋之好。还生了儿子,就是杨戬。《二郎宝卷》主要演述二郎真君的出身历史:二郎神的父亲杨天佑是上天“左金童临凡”,为确州城内书生。母亲云花女恋旧情下凡与杨天佑私配成婚,生下二郎真君,因违犯天条,为花果山孙行者所困,被压于太山之下。后来,二郎神得到天上斗牛宫西王母的指点,“担山赶太阳”,劈山救出母亲云花仙女,反而用太山压住孙行者。《二郎宝卷》是这样描绘二郎神劈山救母的:“开山斧,两刃刀,银弹金弓;升天帽,蹬云履,腾云驾雾;缚妖锁,斩魔剑,八宝俱全。照妖镜,照魔王,六贼归顺;三山帽,生杀气,顶上三光;八宝装,四条带,腰中紧系;黄袍上,八爪龙,紫雾腾腾。”(见《二郎宝卷,求签桂造品第十》)“二郎变化有神通,八装圣宝紧随跟,出门先收各牙洽,黄毛童子护吾身。后收七圣为护法,白马白犬有前因……梅山七位尊神圣,归依爷上拜兄弟。帅将跟随常拥护,天地同春成神圣。白马爷乘神坐骥,白犬神嗷紧跟巡。贯会降妖捉鬼怪,邪崇精灵影无踪。”(见《二郎宝卷。心猿不动品第十一》)《二郎宝卷》中描绘的二郎神形象与《西游记》中的二郎神形象极为相似,其中的“各牙治”即“郭压直”的别写,则与元明以来二郎神杂剧相同,而“白犬神嗷”又与《封神演义》中“细犬”的“本相”“形如白象”似同出一源。二郎神有过劈山救母的事迹,但他劈开的山是桃山,用的武器是斧头。按照《西游记》里的说法:二郎神的妈妈是玉帝的妹子,思凡嫁给了凡间一个姓杨的男人,他们的儿子被唤作“二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郎神”。玉帝因为妹妹嫁给凡人,龙颜震怒,就把自己的亲妹妹(也就是二郎神的母亲)压在桃山底下。后来二郎神(玉帝的外甥)“斧劈桃山”,这才救出母亲。劈山救母还有另一个版本,即沉香劈华山的故事。后来两个版本合流,就出现了宝莲灯故事。不过,大家比较一下便会发现这两个故事一脉相承,包括人物关系也是母子、甥舅。 杨戬母亲的名字和身份的不同版本非常多。1、明代嘉靖年间《二郎宝卷》称杨母为“斗牛宫的仙女云花侍长”、“云花”、“云花女”。该女有三姐妹(三花),五兄弟(五气),文中多次出现“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之语。2、《西游记》称杨母是玉帝的妹子,未提及名字。3《中国古典文化文库》一书(该书应收录的是民间传说)中杨母是骊山姥姆。4《淮海锣鼓词》中称杨母为张三姐,是玉帝的三妹子。5明清戏剧《桃山洞》中杨母则是百花仙子。6河洛大鼓《二郎劈山救母》中杨母是玉帝的女儿张三姐。7《新出二郎劈山》称杨母为“白莲公主”,排行第三,共有姐妹九个。8《破桃山》中称杨母名为“张云台”。9一些民间鼓词称杨母为“张四姐”。杨母为何会有众多称呼,大家可以先想一下七仙女叫什么,不同的电视剧里又是如何设置的,你就明白了。任何古籍版本均未叫过杨母“瑶姬”。电视剧《宝莲灯前传》把杨母的名字说成瑶姬,实则把云花和名曰瑶姬的云华夫人这两位仙女混淆。另一仙女瑶姬的众多道教封号中虽有一个是“云华上宫夫人”,却是西王母之二十三女,姐姐多的是。瑶姬本为天帝(赤帝)之女,未嫁而死。后来道教为了扩大影响广泛吸纳上古神祇入教,最著名的是西王母的道教化。在唐末五代时期,瑶姬也被收编入道教体系 ,成为王母之二十三女,并被封为“云华夫人”。该版本传说是助禹治水,并宣扬道教教义,不涉及恋爱。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下:“今庙中石刻引《镛城记》 :瑶姬,西王母之女,称云华夫人,助禹驱鬼神,斩石疏波,有功见纪。今封妙用真人。”瑶姬是西王母(王母娘娘)之女的版本中,是西王母之二十三女,只有封号“妙用真人”、“云华上宫夫人”。可能被电视编剧混淆。中国地域辽阔,神话体系众多,神仙中用字重复非常常见,更何况是“云华”这样简单的词语,如道经中还出现过“云华玉女”、“云华真君”等人物,说明“云华”一词在神话文学中经常重复。以王母娘娘在中国的影响,她的女儿更是遍地生根。众多关于杨母文献中,《二郎宝卷》是唯一涉及“云华”的,而从宝卷内容来看,杨母云花与云华夫人并非一人,作者并没有想要把杨母弄成云华夫人的意图。 或者说有可能作者只是觉得云华这名字符合三花聚顶的构想于是就借鉴来用了。作者多次宣扬“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宝卷中三花分别是天花、金花、云花,杨母叫云花应该是为适应此目的,既然如此,杨母又是仙女,那除了叫云花天花难不成要叫雷花、电花?。瑶姬是炎帝女儿的版本中,是上古传说。与道教“玉帝”、“杨戬”等无关。翻开任何一本正规的神话故事书,瑶姬神话都不会出现“玉帝之妹、杨戬之母”这种说法。在电视剧《宝莲灯前传》出来之前,即使是不正规的神话故事书,也不会出现这种说法。在09年电视剧《宝莲灯前传》播出以来。网上流传,十日晒化瑶姬。该说法是现代人编造的,不是神话 。古神话中的瑶姬与杨戬、三圣母、杨天佑等无关,与晒化无关。尽管版本各异,但最终都是以二郎劈山、救出杨母为结局,而且最后不是母子夫妻全家团聚,就是两夫妻重回天庭、儿子女儿皆受封诰……总归这一家子之前虽然历尽艰辛,结果却是皆大欢喜。天帝没有做出派十日将全身长满白毛的瑶姬活活晒化的恶行。网络上这说法的出处,可以回来翻翻古籍《山海经》,这里或许有答案。“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这段文字见于《山海经》的“海外西经”。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所谓的“尸”,是当时部落的执行祭典的巫女,那么“女丑之尸”,就是一个名叫“丑”的巫女,而非一个叫女丑的死人,否则之后这句“生而十日炙杀之”就怎样也解释不通。关于这个叫“女丑”的巫女,《山海经》中有多处提及:“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大荒西经》),“海内有两人,名曰女丑。女丑有大蟹”(《海外西经》),而且此大蟹在海中一个叫姑射国的岛上,“西南山环之”(《海内北经》)。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女丑要么是一位海神,要么就是一位专门负责祀雨祭典的巫女。《左传》和《论衡》都有提及女丑是能通鬼神的巫师,以舞接神,天旱求雨。而所谓那个“全身长满白毛”的家伙,却不是女丑,而是旱魃——旱魃有三种,某一种是黄帝之女的名字,是位穿青衣的旱神。而某一种“乃僵尸所变,皆能为旱,止风雨”。清代志怪小说《子不语》就有“旱魃”这一条,其形为“一女僵尸,貌如生,遍体生白毛”。古时有种说法:旱魃是天将大旱的征兆,因此就有焚烧旱魃祀雨的求雨祭典。至今四川汶川绵池的羌族地区还有“赶旱魃”的仪式,即由一人装扮成旱魃躲在树中,以巫师为首带领寨民鸣锣执棍,遍山搜寻,直至寻获“旱魃”,将其驱赶下山,来达到祈雨的目的。在我们一般认识中求雨,不外乎拜龙王或雨神、插龙牌甚至赛龙舟这类仪式,但在古时,许多求雨的仪式却相当“残忍”。今已有学者考证,古人天旱求雨,有“暴巫聚尪之法”,“乃以女巫饰为旱魃而暴之焚之以禳灾也,暴巫即暴魃也”(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而《山海经》中所载的女丑图像,都是“暴巫之像”,“以右手鄣其面”、“以袂蔽面”,表现出一付因被太阳暴晒而不胜其楚毒的模样。由此我们可以明白,那个被传说中十日晒化的,乃是装扮成长满白毛、执行祭雨仪式的巫师女丑,而非瑶姬。由于《山海经》中瑶姬有“女尸”的代称,也许有人将其误解为“女丑之尸”的缩写,加上汉族民间又有“二郎担山赶太阳”的传说,正易混淆《山海经》中尧帝见十日晒死了女丑仍不肯回归正常、只好派神射手羿去射日的典故,由此现代电视剧编剧生造出玉帝派十日晒化瑶姬的罪行来,所以说神话里并没有十日晒死杨母之说,只是电视剧编剧的编造。 杨戬最威风的时候大概就是被邓婵玉打了两石,虽是挨打,却是火星迸出,只当不知,仍是紧追不舍。他是有玄功护体,和孙悟空一样,也是个钢铁战士。《西游记》中的二郎神,“相貌果是清奇,打扮得又秀气。真个是: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西游记》第六回)“他昔日曾力诛六怪,又有梅山兄弟与帐前一千二百草头神,神通广大。”那“梅山六兄弟——乃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这“郭申直健”,是隐含着“郭牙值”之名的。二郎神与孙悟空斗战时,“抖撒神威,摇身一变,变得身高万丈,两只手,举着三尖两刃神锋,好便似华山顶上之峰,青脸獠牙,朱红头发”,又放出“细犬”,照孙悟空腿肚子上咬了一口,又扯了一跌,乘机擒住了孙悟空。(《西游记》第六回)后来在取经路上,孙悟空等追赶偷窃祭赛国金光寺塔上舍利宝贝的九头虫怪,遇上打猎归来的二郎神及梅山六兄弟。二郎神不计前嫌,帮助取经西去的孙悟空,“即取金弓,安上银弹,扯满弓,往上就打”,又有细犬跑出,“蹿上去,汪的一口,把(九头虫的)头血淋淋咬将下来。那怪物负痛逃生而去”(《西游记》第六十三回)。这小说中的二郎神虽然姓杨,但形貌、弹弓、三尖两刃刀、鹰犬乃至结义弟兄(梅山七圣),都仿佛是二郎神赵昱的。这就明自地显示出小说《西游记》与元明戏曲中二郎神传说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西游记》中,二郎神是玉帝“令甥”、“杨君之子”。究其来历,除“劈山救母”的传说外,还有另一条可供追寻的线索,那就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一丁真人护国佑民忠孝二郎宝卷》(以下简称为二郎宝卷)和《消释真空宝卷》。前者,刘荫柏有《;与元明清宝卷》一文(见《文献》198了年第3期)论之甚详;后者,有胡适《跋消释真空卷》一文(见《胡适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介述颇细。《二郎宝卷》分上、下两卷,每卷结尾处都署:“大明嘉靖岁次壬戌三十四年九月朔旦日敬造”。嘉靖三十四年即公元1555年,早于今存《西游记》最早刊行时间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若依吴承恩晚年家居时(公元1568年离长兴丞职位以后)作《西游记》的通常说法,《二郎宝卷》则写成于《西游记》成书之前。即使按照吴承恩青壮年时(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正在撰写《西游记》或者已经完成初稿”的说法(见苏兴《吴承恩年谱》),《二郎宝卷》的作者也不大可能在十来年后就能看到《西游记》的初稿并据以改写成《二郎宝卷》。因此,《二郎宝卷》或者其据以进行创作的二郎神汉族民间传说对《西游记》中二郎神的描绘产生过影响,是极有可能的。其实关于二郎还有些有趣的东西淹没了,比如他的宠物--人人都知道他的哮天犬,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有一只鹰吧?实际上,二郎一出现,应该是架鹰纵犬的形象,这在《西游记》中就有提及。而同时,从诗中看,他还精通暗器--腰挎弹弓新月样,这个弹弓在《封神演义》中好象也出现过。

二郎神的传说,大约起源于四川的灌县(今都江堰市)一带,与传说中的‘李冰治水’有直接关系。我国远古时候,普经有过严重的水灾:“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溢于天下。”大禹继承父志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于是”疏九河,渝济漂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泗淮,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孟子·滕文公上》)《禹贡》说“岷山导江”,荀卿说“江出瞩山,其源可以滥觞”,即明白指出了大禹所疏导的江源就是岷江。大禹是中华民族的治水英雄,“大禹治水”的故事千百年来不断丰富发展,流传不衰,几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大禹之外,治理局部地域水患的传说英雄就更多了,川西的李冰即其中之一。《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后又“垂江作堋,穿辄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早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蜀志》)这是对李冰治水的朴实记述.可到了《风俗通》等书中,使逐渐增加了不少神话传说的色彩。《太平广记》卷291“李冰”条引《成都记》也这样说到:“李冰为蜀郡守,有蛟岁暴,漂垫相望。冰乃入水截蛟,己为牛形,江神龙跃,冰不胜,乃出,选率之勇者数百,持强弓大箭。约曰:‘吾前者为牛,今江神必亦为牛矣。我以太白练自束以辩,汝当杀其入记者。’遂吼呼而入。须臾雷风大起,天地一色。稍定,有二牛斗于江上,公练甚长白。武士乃齐射其神,隧毙。从此,蜀人不复为水所病。至今大浪冲涛,欲及公之祠,皆弥弥而去。故春冬设有斗牛之戏,未必不由此也。祠南数千家,边江低堤,虽甚秋潦,亦不移适。有石牛,在庙庭下。唐大和五年,洪水惊溃,冰神为龙,复与龙斗于灌口,犹以白练为志。水遂漂下,左绵梓潼,皆浮川溢峡,伤数十郡,唯西蜀无害。”
李冰治水,计划周密,成效显著,但决非一人之功,必有襄助者。就是在上面所引《成都记》李冰化牛斗江神的传说中,也说有武士们持箭相助。《李公父子治水记》说:“公治水非一处、襄之者亦非一人,若南安、荣经等处,皆尝及之。故离堆之事伪传,而同时若竹氏、毛郎亦替厥勋,二郎其尤著也。二郎固有道者,承公家学,而年正英韶,犹喜驰猎之事。奉父命而斩蛟。其友七人实助之,世传梅山七圣,谓其有功于民,故称圣人。”(《灌县文微》卷五)又《蜀中名胜记》六卷引《古今集记》亦载:“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镇其江、五石犀以厌水怪,凿离堆山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概川西南十数州县稻田。自禹治水之后,冰能因其旧迹而疏广之。今县西三十三键尾堰索桥有李冰祠。”“离堆上有伏龙观,下有深谭,传闻二郎锁孽龙于其中。霜降水落,或时见其锁。”(《井蛙杂记》卷九)李冰父子治水,有功于蜀,蜀人十分怀念他们,于是修祠立庙,常年祀祭,李冰被尊为“川主”,其子被尊为“二郎神”:“蜀中灌江二郎庙、当是因李冰开离堆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朱子语类》卷三)
二郎神传说书面记载的出现,是宋代以后的事,宋以前的汉代、唐代,从未听说有个李冰的儿子“二郎”,李冰是否真的有个我们至今仍不知其名的儿子“二郎”也无可稽考。但灌口二郎庙的香火日甚,“二郎神”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却是事实,甚至在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作品中也有了以“二郎神”为名的词牌。周密《武林旧事》中,所载“官本杂剧段数”中,也有了“二郎熙州”、“鹘打兔变二郎”、“二郎神变二郎神”等名目。
后来,传说中还出现了一位“嘉州太守赵昱”,来和李冰父子争“川主”和“二郎神”的位置。《方舆胜览》载:“赵昱隐青城山,隋汤帝起为嘉州太守。时键为潭中有老蛟为害,昱率甲士千人夹江鼓噪,昱持刀入水,有顷,潭水尽赤,显左手提蛟头,右手持刀,奋波而出。一日,弃官去。后嘉州水涨,蜀人见昱云雾中骑白马而下。“宋太宗赐封神勇大将军.”到了《嘉定府志》中,则说成是:百姓们感戴赵昱的恩德,在灌江口立庙奉祀他,俗称“灌口二郎”。《常熟县志》所记也大体相同。《八闽通志》又说宋真宗时张泳入蜀平乱,得到二郎神的帮助。事后张泳奏请追封川主赵昱为“清源妙道真君。”“川主”原本是李冰的称号,《灌县文微》卷五《李公父子治水记》就有“因其(李冰)治蜀治水,益州始为天府,故世称曰川主。”现在又称赵昱为川主。对于这传说中出现两个“川主”一事,《彭水县志》解释道:“川主庙祀秦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或谓当祀赵昱者。考赵与李皆以治水立劝于蜀,并具有川主之称。然李先而赵后;且李所治为全蜀上源,赵则仅在嘉州而已。又李之淘滩作堰,功在生民,不徒以异迹见称;若赵但以道术免一时之灾,不能使千载后民食其利也”,虽是折中之说,却都道出了两个传说的先后和异同.
与赵昱事相类似的记载,还见于《襄阳旧传》:“晋邓遐,字应远,勇力绝人,气盖当时,为襄阳太守。城北污水中有蛟,常为人害,遐遂拨剑入水。蛟绕其足,遐挥剑截蛟流血,江水为之俱赤。因名日斩蛟渚,亦谓之斩蛟津。”《图书集成》引《浙江通志》说:“二郎神庙在杭州忠清里。神姓邓讳遐,陈郡人也,自幼勇力绝人,气盖当时,人方之樊哙。桓温以为将军,数从征伐,历冠军将军、数郡太守,号为名将。襄阳城北水中有蛟,数出害人。遐拨剑入水,蛟绕其足,遐挥剑斩蛟数段而出,自是患息。乡人德之,为立祠祀之,以其尝为二郎将,故尊为二郎神”。这里所记的邓遐斩蛟的故事,《太平环宇记》引盛弘之《荆州记》也有相同的记述。于是,传说中的二郎神又增加了一位邓遐。
综上可知,二郎神的传说在长久的民间流传中不断变异:人名,或为李冰第二子,或为赵昱,或为邓遐;地点,或为灌口,或为嘉州,或为襄阳;时代,或为秦,或为隋,或为晋。但最基本的情节却传承下来:太守或太守的儿子入水斩蛟,平息水患,死后成神。百姓感载他,建庙曰“灌口二郎庙”,塑神名“灌口二郎神”,“二郎真君”。这些在以后的传说中再也没有产生多大变异了。

二郎神的传说,在元明戏曲中有着十分丰富的表现。今天所能见到的的涉及二郎神传说的元明杂剧,有《西游记杂剧》(杨东菜批评本)、《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灌口二郎斩健蛟》四种。《西游记杂剧》第一本第八出写观音菩萨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奏过玉帝,差十方保官”暗中护送,其中第四个保官就是“灌口二郎。”第四本第十六出写猪八戒在黑风山为妖,抢走了民女裴海棠。后来孙悟空救裴海棠回家,向她打听妖怪的底细,裴海棠说“那妖怪醉后则说,它怕二郎细犬。”以后猪八戒又去找裴海棠,并摄走了唐僧,孙悟空到南海去向观音菩萨求救。于是,灌口二郎奉观音菩萨法旨去救唐僧,与猪八戒大战一场,放出“细犬”,“见本相才擒住了猪八戒。这里擒住猪八戒的“细犬”的“本相”的具体形象,剧中没有交待,但在后来的《封神演义》中,却对二郎神的哮天犬名叫“细腰”的有这样的描述:“仙犬修成号细腰,形如白象势如枭”——这大概是那凶猛无此的哮天犬的“本相”了。《西游记杂剧》中有一支〔越调、斗鹌鹑〕描绘了二郎神的威严形貌:“看了些日月盈亏,山河变迁。灌口把威施,夭涯将姓显。郭压直把皂鹰擎,金头奴将细犬牵。背着弓弩,挟着弹丸。灌锦江头,连云栈边”。这就是元明戏曲中最初描绘的二郎神形象,但没言及他姓李或是姓赵。可是在稍后的《二郎神醉射锁魔镜》、《灌口二郎斩健蛟》、《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剧中,二郎神径直成为嘉州太守赵昱了。《二郎神醉射锁魔镜》第一折二郎神上场云:“吾神姓赵名昱,字从道,幼年曾为嘉州太守。嘉州有泠源二河,河内有一健蛟,兴风作浪,损害人民。嘉州父老,报知吾神,我亲身仗剑入水,斩其健蛟,左手提健蛟首级,右手仗剑出水。见七人拜降在地,此乃是眉山七圣。吾神自斩了健蛟,收了眉山七圣,骑白马白日飞升,灌江人民与吾神立庙。奉天符碟玉帝赐,加吾神为灌江口二郎神之位、清源妙道真君。”《灌口二郎斩健蛟》一剧,则宾全是写二郎神出身的,所述与前面所引《二郎神醉射锁魔镜》的记述大致相同,只是赵煜(昱之误写)是先飞升成圣,再降眉山七圣,然后斩蛟,只是先后次序倒置而已。二郎神手下大将也有郭牙直(“牙”与“压”,一音之转),“牵着狗儿”,另外还增加了一位“抢刀鬼”。《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中的二郎神,奉“元始化身太极之体”的“北极驱邪院主”之令,带领梅山七圣及众多天兵,到花果山擒拿偷盗了仙丹仙酒的齐天大圣。同《西游记杂剧》中猪八戒“只怕二郎细犬”一样,《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中也说:“则除是清源妙道二郎真君,方可破齐天大圣”,足见二郎神是专门擒妖拿怪的好手。剧中虽没有明说齐天大圣就是孙悟空,但在第一折中齐天大圣自叙身世时曾说:“吾神三人,姊妹五个,姐姐是龟山水母,妹子铁色称猴,兄弟耍耍三郎”这同《西游记杂剧》第九出中孙行者(悟空)自叙的几乎相同:“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离山老母,二姊巫枝柢圣毋,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不同的只是《西游记杂剧》中的孙行者号通齐天大圣,降伏它的是哪咤而不是二郎神而已。这也可以明显地看出《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一剧深受《西游记杂剧》的影响。《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着力描写了二郎神及梅山七圣的神武勇猛,他们没有费多大劲就擒获了花果山三圣,不像后来的小说《西游记》中那样,要赌斗变化,还要借力于太上老君的金刚琢才能奏效。花果山三圣中,齐夭大圣虽是偷金丹盗仙酒的魁首,神勇广大,变化多端,而一旦被擒,就下跪求饶。倒是大兄通天大圣的形象较为突出,使一条铁棒,神通变化也与后来小说中的孙悟空有不少相似之处。小说《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可以说是熔合了花果山三圣的形象,连“孙行者”之名大约也是从“耍耍三郎”身上套用来的。
总之,在《二郎神醉射锁魔镜》、《灌口二郎斩健蛟》、《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剧中,二郎神的形象有了更具体的描绘:他“神通广大,变化多般”(《二郎神醉射锁魔镜》),“青脸红髯”、“马跨龙驹,箭插金壶,袍锦模糊,簇簇的如骤雨,支楞楞发金镞”(《灌口二郎斩健蛟》);他的“三尖两刃,刀过处利如风”(《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牵着“细犬冲围破阵,金弹打散妖兵”(《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明代话本小说集《醒世恒言》中保存有一篇宋元话本《勘皮靴单证二郎神》,说“古宋沐京”有一座二郎神庙,供奉清源妙道二郎神,与北极佑圣真君一样灵应。那庙中的二郎神象,“头裹金花璞头,身穿储衣绣袍,腰系兰田玉带,足登飞风乌靴”,“手执一张弹弓”,与元明戏曲中的二郎神形象相似。可以看出,二郎神(嘉州太守赵昱)的传说和形象,在元明戏曲及话本小说中已有了较固定的叙写,连民间神庙供奉的二郎神象也以戏曲描绘的为蓝本来加以塑造了.
在元明及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几乎没有把二郎神写成是李冰第二个儿子的,唯一的例外是杨潮观的《灌口二郎初显圣》杂剧。杨潮观字宏度,号笠湖,江苏无锡人,清乾隆时曾在四川西部的邓州(今邓崃县)当知府。他寻得卓文君妆楼旧址,建了一座吟风阁,演出自己编写的短剧,并把这些短剧名为《吟风阁杂剧》。他对流传在川西一带的二郎神传说应该是十分熟悉的了。他写的《灌口二郎初显圣》简名《二郎神》,题目作“李郎法服猪婆龙”,写蜀郡太守李冰开凿离堆,龙婆龙子寻衅与李冰厮杀。李冰的儿子二郎纵鹰犬助战,终于擒获了猪龙婆母子,将龙婆用铁链锁在离堆下面,“要他约勒江沙,深无至眉,浅无至足”,又令龙子〔小蛟龙〕“攻开东岸,分水内江,使千里荒芜,变成沃野,永为天府之土”,灌溉农田。剧中写二郎斩蛟治水有功,蜀人尊为川主,祀为“二郎真君”,这大概是以朱熹《朱子语类》所述为依据的。剧本以李二郎斩蛟为中心,始终与治水造福于民紧紧结合,充分表现出作者杨潮观关心百姓利益的良苦用心。

小说《西游记》中的二郎神却不姓赵也不姓李。第六回里,孙悟空大闹天官,在花果山敌住了李夭王的十万天兵,于是观音菩萨荐二郎神来帮助李夭王。这二郎神“乃玉皇大帝陛下令甥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州灌江口”,连孙悟空也“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这个二郎神。既是“杨君之子”,当然就不会姓赵,也不是赵昱了。“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棕罗双凤凰”,“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小说《西游记》第六回),显然来自另一个神话传说。元代钟嗣成《录鬼簿》著录有元人张时起的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中有元人李好古著杂剧《巨灵神劈华岳》的存目(《元曲选目》作《巨灵神劈华山》,《也是园书目》别作《劈华山沉香救母》),从题目可知敷演的都是同一“劈山救母”的传说故事.。清代皮黄戏《宝莲灯》演的沉香劈山救母故事,可能就是从上述“劈山救母”的元代杂剧演化而成。不然,何以主角人名(“沉香”)和故事名称(“劈山救母”)竟完全相同。《宝莲灯,中破坏沉香母亲婚姻的那位顽固的舅父就是二郎神杨戬,而小说《西游记》中则说劈山救母的是二郎神杨戬本人,二者所依据的“劈山救母”传说当来自不固的传承。当然,我们不能就此去猜测上述诸多的“劈山救母”元杂剧中也曾出了二郎神——这些元杂剧早已佚亡,巳无从稽考了。
小说《西游记》中的二郎神,“相貌果是清奇,打扮得又秀气。真个是: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西游记》第六回)“他昔日曾力诛六怪,又有梅山兄弟与帐前一千二百草头神,神通广大,有七十二变化,”那“梅山六兄弟——乃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这“郭申直健”,是隐含着“郭牙值”之名的。二郎神与孙悟空斗战时,“抖撒神威,摇身一变,变得身高万丈,两只手,举着三尖两刃神锋,好便似华山顶上之峰,青脸獠牙,朱红头发”,又放出“细犬”,照孙悟空腿肚子上咬了一口,又扯了一跌,乘机擒住了孙悟空。(《西游记》第六回)后来在取经路上,孙悟空等追赶偷窃祭赛国金光寺塔上舍利宝贝的九头虫怪,遇上打猎归来的二郎神及梅山六兄弟。二郎神不计前隙,帮助皈佛取经的孙悟空,“即取金弓,安上银弹,扯满弓,往上就打”,又放出细犬,“蹿上去,汪的一口,把(九头虫的)头血淋淋咬将下来。那怪物负痛逃生而去”(《西游记》第六十三回)。这小说中的二郎神虽然姓杨,但形貌、弹弓、三尖两刃刀、鹰犬乃至结义弟兄(梅山七圣),都仿佛是二郎神赵昱的。这就明自地显示出小说《西游记》与元明戏曲中二郎神传说之间的密切关系。
与小说《西游记》成书差不多先后同时的另一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也描绘了杨戬。但却不曾说他是灌口二郎神(书中连“灌口二郎神”的字样都未出现),而说杨戬是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的门人,奉师命下山助姜子牙灭殷兴周。他也使一口三尖两刃刀,穿一件“淡鹅黄”战袍,“浑身上下金光照”;他有“三昧火眼,现出光华,照耀如同白昼”,还有名叫“细腰”的哮夭犬,其本相“形如白象”,他“曾经炼过九转元功,七十二变化,无穷妙道,肉身成圣,封清源妙道真君”。《封神演义》中的杨戬的形象与本领,与元杂剧及小说《西游记》中的二郎神竟有那样多的相同之处,就连封号“清源妙道真君”也一字不差。《封神演义》和《西游记》都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最后由文人加工创作而成的,同时由于两书作者成书年代的确切时间不可稽考,二者谁先问世,迄今仍有争议,因此出现了两书相互之间在某些民间传说故事及细节有所渗透、关联甚而抄袭的现象。这是不足为怪的。“清源妙道真君”杨戬的故事即其中一例。
在明代,二郎神的传说流传很广,当然就不可能只有一种说法,连细节都没有差异的。《西游记》的作者(最后写定者)吴承恩曾见到一幅《二郎搜山图》,写了《二郎搜山图歌并序》。其《序》说:“二郎搜山卷,吾乡史吴公家物。失去五十年,今其裔孙灌泉子,复于参知李公家得之。青毡再还,宝剑重合,真奇事也”,足见《二郎搜山图》的流传久远和珍贵。《二郎搜山图歌》描绘的二郎神形象是:“少年都美清源公,指挥部从物灵风,星飞电掣各奉命,搜罗要使山林空。名鹰搏拿犬腾啮,大剑长刀莹霜雪。猴老难延欲断魂,狐娘空酒娇啼血。江翻海搅走六丁,纷纷水怪无留踪,青锋一下断狂飚,金锁交缠擒毒龙。神兵猎妖犹猎兽,探穴持巢无逸寇。平生气焰安在哉,牙爪虽存敢驰骤”。(《射阳先生存稿》卷一)《二郎搜山图歌并序》大约作于嘉靖十八年(1539),作者时当盛年(三十六岁),对“少年都美”的二郎神“清源公”(即“清源妙道真君”)指挥神兵,抡大剑长刀,放鹰纵犬,擒妖驱兽的英雄形象十分倾羡,并在该诗结尾发出了“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的无限概叹。这大概就是作者在《西游记》中以赞扬的笔调描二郎神的丰姿神勇的内在动因。
被附会为二郎神的杨戬,历史上实有其人,是北宋时曾当过节度使的极有权势的宦官,《宋史》卷468有他的传。杨戬成为二郎神究竟来自何种传说、至今仍不十分清楚,皮黄戏《宝莲灯》所依据的传说较古(元代杂剧),也显示了一些可供追寻的线索,但该剧定形于小说《西游记》广为流传之后的清代,剧中“劈山救母”的沉香的那位舅父二郎神杨戬,是否恰好反过来竟脱胎于《西游记》或《封神演义》,仍不可断然作出否定。
小说《西游记》中,二郎神是玉帝“令甥”、“杨君之子”。究其来历,除“劈山救母”的传说外,还有另一条可供追寻的线索,那就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一丁真人护国佑民忠孝二郎宝卷》(以下简称为二郎宝卷)和《消释真空宝卷》。前者,刘荫柏有《<西游记>与元明清宝卷》一文(见《文献》198了年第3期)论之甚详;后者,有胡适《跋消释真空卷》一文(见《胡适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介述颇细。《二郎宝卷》分上、下两卷,每卷结尾处都署:“大明嘉靖岁次壬戌三十四年九月朔旦日敬造”。嘉靖三十四年即公元1555年,早于今存《西游记》最早刊行时间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若依吴承恩晚年家居时(公元1568年离长兴丞职位以后)作《西游记》的通常说法,《二郎宝卷》则写成于《西游记》成书之前。即使按照吴承恩青壮年时(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正在撰写《西游记》或者已经完成初稿”的说法(见苏兴《吴承恩年谱》),《二郎宝卷》的作者也不大可能在十来年后就能看到《西游记》的初稿并据以改写成《二郎宝卷》。因此,《二郎宝卷》或者其据以进行创作的二郎神民间传说对吴承恩《西游记》中二郎神的描绘产生过影响,是极有可能的。
《二郎宝卷》主要演述二郎真君的出身历史:二郎神的父亲杨天佑是上天“金童临凡”,为确州城内书生。母亲云华仙女恋旧情下凡与杨天佑私配成婚,生下二郎真君,因违犯天条,为花果山孙行者所困,被压于太山之下。后来,二郎神得到天上斗牛宫西王母的指点,“担山赶太阳”,劈山救出母亲云华仙女,反而用太山压住孙行者。《二郎宝卷》是这样描绘二郎神形象的:“开山斧,两刃刀,银弹金弓;升天帽,蹬云履,腾云驾雾;缚妖锁,斩魔剑,八宝俱全。照妖镜,照魔王,六贼归顺;三山帽,生杀气,顶上三光;八宝装,四条带,腰中紧系;黄袍上,八爪龙,紫雾腾腾。”(见《二郎宝卷,求签桂造品第十》)“二郎变化有神通,八装圣宝紧随跟,出门先收各牙洽,黄毛童子护吾身。后收七圣为护法,白马白犬有前因……梅山七位尊神圣,归依爷上拜兄弟。帅将跟随常拥护,天地同春成神圣。白马爷乘神坐骥,白犬神嗷紧跟巡。贯会降妖捉鬼怪,邪崇精灵影无踪。”(见《二郎宝卷。心猿不动品第十一》)《二郎宝卷》中描绘的二郎神形象与《西游记》中的二郎神形象极为相似,其中的“各牙治”即“郭压直”的别写,则与元明以来二郎神杂剧相同,而“白犬神嗷”又与《封神演义》中“细犬”的“本相”“形如白象”似同出一源。胡适也认为《二郎宝卷》是吴承恩《西游记》成书以前的作品,他读《二郎宝卷》中的唐僧取经故事,认为“这时候的取经故事还在自由变化的状态,所以里面的节目,如二郎救母把行者压在山下,全不受向来传说的拘束,也和后来的吴承恩定本全不相同。这是嘉靖年间的作品,才有这样的自由。到嘉靖以后,取经故事有了统一的结构,便不容易自由改造了”《跋<销释真空宝卷》,见《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

结语:小说《西游记》中的二郎神,既有“斩蛟治水”造福人民的蜀郡太守李冰儿子灌二郎的雏形,也有元明戏曲中嘉州太守赵昱“斩蛟”治水有功被写为“清源妙道真君”二神的形象,有元杂剧及元明民间说唱文学“宝卷”中“劈山救母”的沉香太子或“杨君之子”二郎神的影子,还有《封神演义》中玉泉山王鼎真人门人杨戬的折射。总之,《西游记》中的二郎神是吴承恩融汇自汉唐以来流传民问及各种文学作品中二郎神传说的结晶,充分表现出他重视民间文学,善于博采众长融铸贯通的艺术才华,以及他通过二郎神形象来宣泄胸中“斩邪”“平妖”的块垒之志的独特匠心。

最早出现在《封神榜》一书中,作者不详一般有两种说法,印刷版本中主要支持的是许仲琳

封神榜
封神演义》作者的问题,目前大约有三种说法:
一为鲁迅等之许仲琳说
二为孙楷第、柳存仁等之陆西星说I
三为章培恒等之许仲琳与李云翔之合作说
《封神榜》取材于《武王伐纣评话》、《列国志传》以及各种民间传说等写成《封神演义》。明朝。


13468616903二郎神杨戬简介
古食耐答:《辞海》中注:“二郎神,神话人物。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及戏剧《宝莲灯》等俱引用。《宝莲灯》称二郎神为三圣母(华山圣母)之兄,住灌江口。小说称二郎神姓杨,名戬,住灌口。”《西游记》第六回是这样描述的: 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 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 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

13468616903杨戬的衍生形象
古食耐答:杨戬的传说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封神演义》,在这部包含道、截、佛、人界的巨著中,杨戬师出名门昆仑派十二上仙之一玉鼎真人门下,从魔家四将兵围西岐城一役中首次出场就牢牢占据了姜尚麾下出彩战将的位置,无论是他之前的哪吒,还是他之后的黄天化,都不能和他相比.在《封神演义》里,杨戬初出场,扇云冠,水合服,...

13468616903二郎神的神话传说
古食耐答:七,据《西游》第六回书,“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中,悟空对二郎神说,“记得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如此说来,杨戬之姓杨出处在此。我记得天帝有九个妹子,又名“九天仙女”,杨母是大妹子。三妹子嫁刘彦昌,西王母骗二郎神去破坏了好事,...

13468616903哪吒是神话传说封神演义里的人物你读过这本书吗请你写出几个神话故事里...
古食耐答:《封神演义》故事里的人物:杨戬,姜子牙,女娲娘娘,元始天尊,雷震子,苏妲己,纣王,胡喜媚,武王姬发,伯邑考,姬昌,比干,商容,殷郊,殷洪,土行孙,邓婵玉,邓九公,申公豹,黄飞虎,黄天化,黄天翔,黄天禄,黄天爵,姜皇后,龙吉公主,通天教主,玉鼎真人,南极仙翁,费仲,尤浑,闻仲太师,赵公明...

13468616903谁知道神话中杨戬的出身啊?
古食耐答:六、据《西游记》第六回书,“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中,悟空对二郎神说,“记得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如此说来,民间传说中杨戬之姓杨出处在此。民间传说中,天帝有九个妹子,又名“九天仙女”,杨母是大妹子。三妹子嫁刘彦昌,西王母骗...

13468616903戬怎么读拼音
古食耐答:戬的拼音:jiǎn。戬,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jiǎn,最早见于秦代小籇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戬”的基本含义为剪除,剪灭;引申含义为幸福;吉祥,如戬谷、戬福。拓展:二郎神杨戬作为民间信仰和道教的神祇人物,自古以来,有着大量传说,甚至影响至地名、山名。劈山救母只是他许多传说...

13468616903西游记的人物介绍
古食耐答:1、孙悟空 孙悟空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人物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游记》。祖籍东胜神州,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众猴之王,尊为 美猴王。后经千山万水拜须菩提祖师为师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地煞数七十二变、筋斗云、长生不老等高超的法术。后经观音点化,被唐僧救出...

13468616903哪吒等神话人物最早出自哪里?
古食耐答:杨戬的就比较复杂了,小说的话最早应该是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吧。二郎神的传说,大约起源于四川的灌县(今都江堰市)一带,与传说中的‘李冰治水’有直接关系。二郎神传说书面记载的出现,是宋代以后的事,宋以前的汉代、唐代,从未听说。周密《武林旧事》中,所载“官本杂剧段数”中,也有了“二郎熙州...

13468616903沉香就是后来的二郎神吗?那杨戬又是谁?玉帝又几个外甥?
古食耐答:其实,二郎神姓“杨”,应是受了杨姓神灵传说的影响,极有可能就是杨四将军传说的影响所致,至于名“戬”,笔者觉得有可能由“独健”之“健”讹化而来。换言之,“杨戬”这个名字极有可能也是用两种二郎神传说拼合而成的,不一定要和历史上的杨戬联系在一起。总之,杨戬形象是《封神演义》作者在...


(编辑:谭泼剂)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