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谁能讲讲哲学大师的对人生困惑!因为每个人都有困惑的!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人类不是被问题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所困扰。”这告诉我们

C

科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我们说它简单是因为它应该是哲学这门学科最基本的规定,但凡学习哲学的人都要从这个问题开始,如果一个学习或研究哲学的人说他不知道哲学是什么,那似乎是一件很可笑很滑稽很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这的确是事实。我们说它复杂就是因为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一个问题,而且很可能永远是一个问题。
换言之,“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尚未有终极的答案。
对于初学者来说,“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很好解决的,翻翻哲学辞典或者大百科全书就行了,虽然他们并不一定真正理解那上面说的是什么。但是我们这些号称研究哲学的人,或者说自认为对哲学“略知一二”的人,却不能这样做,因为那并不能解决我们心中的疑问。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也令我们感到汗颜,虽然哲学这门学科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是“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却至今尚未有定论。由于这个问题太大太难了,即使是以此作为书名的大部头著作业已汗牛充栋数不胜数,所以我们在此并不想(实际上也不可能)解决“哲学是什么”的问题,而只是想把这个问题本身当作一个问题,看一看会有什么答案。
从问题本身看,“哲学是什么”可以有两种表达方式:“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表面上这两种表达方式所说的是一回事,都是关于哲学的基本规定或定义,似乎无论把问题中的“什么”放在后面还是放在前面,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在西方语言中一说到“哲学是什么”或“什么是哲学”,其实就是一句话,例如英语中的“what is philosophy”,德语中的“Was ist die Philosophie”。虽然当我们把它们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既可以译作“哲学是什么”,也可以译作“什么是哲学”,不过通常并没有要突出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的意思,但是实际上在这两种表达方式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而且这一差别不仅仅是翻译的方式问题,而且是表述的含义问题。不要以为我们是在玩儿文字游戏,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的确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当我们追问某种东西“是什么”的时候,通常在逻辑上问的是这种东西的“本质”或“本性”,亦即规定它“是什么”的“定义”。然而所谓“定义”所表述的既可以是曾经如此或现在如此的实际状态,也可以是将来如此或应该如此的理想状态,前者说的是“是如何”,后者讲的则是“应如何”,一个是“实然”,一个是“应然”。在一般情况下,一门学科的基本规定是没有这种区别的,或者说上述两方面是统一的,但是哲学却不一般。由于哲学家们在“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始终未能达成普遍的共识,使得我们只知道以往人们关于哲学的不同规定,而无法确定关于哲学的一般规定,于是在“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就出现了差别。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什么”问的是作为历史事实的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而“什么是哲学”问的则是究竟什么样的哲学才能够被我们称之为哲学,亦即作为普遍意义的哲学“是什么”。
当我们以这两种不同的方式追问哲学的时候,似乎显得对哲学有点儿不太恭敬,因为这意味着在“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与“哲学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着差别,把这个问题问到底就很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哲学过去或者现在是什么样子,它有可能还不是它应该所是的样子。
有人可能会说,对于一门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之久的学科是不应该产生这样的疑问的,而且哲学也可以有一般的规定,如“世界观”和“方法论”等等。从理论上讲的确是这样,但是事实上却不尽然,因为哲学是一门与众不同、十分独特的学问。不仅如此,对于一门学科而言,存在的时间长短其实并不重要,关键要看它是否已成定型。我们之所以不会向其他科学提出这样的质疑,原因就在于它们早就定型了,无论它们的内容、方法甚至对象的范围等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门科学的定义通常是不变的。哲学就不同了。因为哲学与任何一门科学都不一样,我们简直无法将它看作是科学。
尽管说哲学不是科学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对于以哲学为职业的人尤其如此,然而只要有一点儿哲学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这实在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2000多年来,哲学家们几乎在所有的哲学问题都争论不休,甚至在哲学的对象问题上也难有定论。虽然我们都希望哲学是科学,都认为哲学应该是科学,但是它的的确确并不具备一门科学知识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因而即使从这个角度看,哲学也还不是它应该所是的样子。
为什么说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原因有很多,而其中最明显的原因是,哲学不像科学那样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或者说,哲学留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许许多多的问题。譬如就数学而论,通常我们认为只有一门数学,其他各式各样的数学都是数学的分支或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我们却不能说历史上只有一门哲学,其他哲学都是哲学的分支或发展阶段。黑格尔曾经主张历史上只有一种哲学,其他哲学不过是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现在很少有人持这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了,因为它起码与事实不相符合。无可否认,哲学也有自身的发展过程,然而这个发展过程并不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历史上的哲学思想的确有某种传承关系,但是在大多数哲学问题上它们的基本观点却是很难调和的。不恰当地说,自然科学类似某种知识积累的“直线运动”,我们可以不管科学的历史,只要把它积淀下来的成果拿过来使用就行了。哲学却不一样,它更像是一种“圆周运动”,围绕着一些永恒无解的难题,尝试着一种又一种不同的解答方式。所以尽管在哲学家们之间的确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是每个哲学家的理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并不在于它的知识内容,而在于它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显而易见,今天的人们在知识的占有上是古人无法比拟的,任何一个医学院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都要比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先进”得多,然而即使是研究哲学的人也极少有人能够达到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水平,虽然他们所表述的知识内容早已过时了,故而哲学很难用“进步”来衡量。
那么,把“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区分为“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这样两种不同的问题形式究竟有什么意义?如果这种区别是有意义的,那么我们除了知道历史上不同的哲学思想之外,究竟能否把握所谓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或者说哲学的普遍规定?
首先,上述区别给我们的启发是,哲学的一般规定与科学的一般规定是不同的,它具有更广泛的“宽容性”和“历史性”。关于哲学的规定应该体现它的研究领域和范围(这种领域和范围亦有其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亦不应该企图以一种哲学思想代替全部哲学,除非这种哲学思想确实可以含盖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哲学(倘若如此,它也就不是“一种”哲学了)。因为哲学的问题和对象根源于人类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通达无限之自由境界的最高理想,就人类有理性而言他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理想,但是就人类的有限性而言他又不可能现实地实现这一理想,虽然他无法实现这一理想但他又不可能不追求这一理想,哲学就产生于这个“悖论”之中。由于在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暂时与永恒之间横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我们命中注定要千方百计地去尝试各种方式以图超越这一界限,所以真正的哲学问题不仅是没有终极的答案,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因而哲学就表现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们面对共同的哲学问题而采取的不同的解答方式。由此可见,哲学不可能存在于“一种”哲学之中,而只能存在于所有哲学之中,因为任何一种哲学都只不过代表着哲学问题的一种解答方式,而不可能代表哲学问题的所有解答方式。我们之所以坚持在“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作出区别,就是为了说明所谓哲学归根结底乃是哲学史这个道理。这也就是说,谁要想给哲学下一个定义,他就必须把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可能的哲学都考虑在内,我们不能按照给科学下定义的方式来规定哲学,因为一旦哲学有了这样的科学的定义,哲学也就不再是哲学了。
我们并没有正面回答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或许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在有些人看来,哲学虽然存在了2000多年,但是时至今日仍然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这实在令人感到悲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未尝不是哲学的幸运。因为它意味着哲学而且只有哲学是一门真正开放的、永远没有定型的学科,而这也许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当然,即使我们永远也无法解决“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了解“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存在着差别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那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不过虽然它们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实际上它们之间又是有联系的。这倒不是我们有意卖弄“辩证法”,事实就是如此。谁也不可能在没有哲学的时候凭空想象“什么是哲学”,只有当我们对哲学的实际状况感到不甚满意时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研究哲学史,就是要通过“哲学是什么”来解决“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即通过研究历史上的哲学来解答哲学究竟应该是什么的疑问。
如此说来,研究和学习哲学史,从来都不是与过时的历史打交道,其本身就具有“现实意义”。
学习哲学史就是学习哲学史上哲学家们的思想,因而可以看作是我们的思想“思想”哲学家们的思想,也可看作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对话”。由于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学习哲学史也就是“读书”,所以与哲学家们的“对话”通常是通过“读书”来实现的。然而,尽管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斯人已逝,我们读他们的“书”却不是读死书。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大多已经过时了,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哲学问题并没有过时,这些问题不仅是他们面临的难题,而且也是我们面临的难题,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将永远面临的难题。既然哲学问题没有终极的答案,那么任何一种解答方式都不可能取代其他的解答方式,也不可能为其他的解答方式所取代,所有一切的解答方式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为后人提供了各式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因此,对于学习哲学史的人来说,学习哲学史无非是将人类精神所思想过的东西再思想一遍,把人类精神已经走过的思想之路再走一遍,然后选择或者开创我们自己的路。
由此可见,我们学习哲学史并不是站在哲学史之外,在某种意义上说,前人的思想就构成了我们现存在的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说研究和学习哲学史本身就具有“现实意义”,原因就在于此:当我们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之间的“对话”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复活”了。这并不是说,哲学家的思想“死了”,是我们的“对话”使之“复活”了。其实,历史上的哲学思想原本就是“活的”,因为它们构成了哲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们的“复活”并不是“复古”。换言之,哲学家们的思想既是历史性的,同时又超越了历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现实性。所以,哲学史从来就不是什么死材料的堆积,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思想律动。
就哲学是哲学史,学习哲学就是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对话”而论,我们与哲学家们之间的思想对话并不是“单向性”的受动活动,而是“双向性”的互动活动,这种思想与思想的对话类似现代解释学所说的“视界交融”。
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读他们的书需要“理解”和“解释”,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以往传统的解释理论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将理解和解释看作是本文原著之纯粹的再现。但是现代解释学却告诉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再现所谓客观存在的文本,因为古人有古人的“视界”,我们有我们的“视界”,换句话说,古人与我们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个人环境等等的背景之下,我们既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将古人的视界“复制”到现代来,也不可能彻底摆脱掉自己的视界,纯粹沉浸在古人的视界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和解释实际上是不同视界之间的碰撞和交融,而且正是因为如此,人类文化才有可能进步和发展。
因此,学习哲学史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富于创造性的“视界交融”,亦即我们与以往的哲学家们就大家共同关心的哲学问题进行思想之间“对话”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思想对话的过程中,我们由研究“哲学是什么”而进一步追问“什么是哲学”。
总而言之,一切研究和学习哲学的人,都应该追问这两个问题:“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因为,哲学就存在于这种追问活动之中

哲学大师在未成为大师之前,想消除对人生的困感,所以使劲想,结果想明白了,却发现人生没有意义了,所以为会什么想明白的哲学大师都有一个毛病,就是失去激情,颓废无比。如叔本华,费洛伊德。其实有困惑才是好事,正所谓“我思故我在”嘛

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中,学问也随之改变,所谓的学之不尽,是未身临其境,不得其实,欲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在发展中探究学问,正如屈原所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4735737343哲学的启示?人生的困惑及其解决方案
艾奔知答: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什么”问的是作为历史事实的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而“什么是哲学”问的则是究竟什么样的哲学才能够被我们称之为哲学,亦即作为普遍意义的哲学“是什么”。当我们以这两种不同的方式追问哲学的时候,似乎显得对哲学有点儿不太恭敬,因为这意味着在“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

14735737343来自哲学家的人生感悟
艾奔知答:    第一,人生的快乐不是享受幸福,而是尽最大可能得避免痛苦,看起来这是一句废话,其实他的意思是,避免很多他认为不必要的社交,喜欢孤独。也就是那句诗说的“你害怕结束,所以你拒绝了开始。”    因为害怕结局的痛苦,所以早早的放弃开始,放弃开始的那些快乐幸福,...

14735737343百度里的亲们,请问谁是哲学大师呢,我有个困惑想请教大家一下?_百度知 ...
艾奔知答:哲学大师在未成为大师之前,想消除对人生的困感,所以使劲想,结果想明白了,却发现人生没有意义了,所以为会什么想明白的哲学大师都有一个毛病,就是失去激情,颓废无比。如叔本华,费洛伊德。其实有困惑才是好事,正所谓“我思故我在”嘛

14735737343《幸福的哲学》:带你思考人生的大问题
艾奔知答:第一,哲学面对的是世界和人生的整体,要求我们跳出局部来看全局,然后再站在全局回过头看局部。通俗地讲,我们平时是在低头走路,哲学就是要让我们抬头看路,而且是立足于人生的全局来看自己所走的路,看自己走的路对不对,过的生活有没有意义,怎样生活才有意义。 第二,哲学所思考的是根本问题。什么是根本问题?说到底...

14735737343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艾奔知答: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

14735737343《哲学与人生》读后感范文_2000字
艾奔知答: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

14735737343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艾奔知答:在傅教授看来,哲学常讨论最根本的问题,虽然诸如“: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是否有罪。”这些问题看来没有定论,但不能因为没有定论就不思考,就被忽略,因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我们的“人生应该如何”的问题就无法说得清,而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则哪怕是有再好的享受也会觉得无聊。 傅教授对于哲学,有着...

14735737343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关于人生应当如何最重要的五句话
艾奔知答:1. 身体的强壮与容貌的俊俏是年轻人的优点,但是智慧之美则是老年人所特有的资产。这话让你知道从年轻到年老,你应该重视哪一方面。2. 如果你欲望不多,那么很少的一点资产对你也显得很多很够,因为有节制的欲望使穷人也像富人一样有力量。这一句话说得很好,后来笛卡尔还学他,说:“一个人的欲望...

14735737343...的古今中外哲学家的哲学思想,谈谈你对自己的人生的认识
艾奔知答:对所谓的哲学的研究,必然最终导出人类社会运行公正秩序策划法案课题,并以确立人类“公约公信公行”法案为学术终端成果。所谓的马克思主义,是华文白话文运动时期译述粗劣的一个不中不外的乱用理论语言的错乱用语系统。其“一分为二”思想方法的谬用,使华人的文化理智阻滞了百年之久而不能正常发育。其错...

14735737343求西方现当代哲学家对科学与人生的观点?
艾奔知答:尼采自从事哲学活动的第一天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科学人生观的批判。他在《悲剧诞生》中认定苏格拉底是科学人生观的始作俑者。苏格拉底相信理性能洞悉事物的本质,科学可以抵达生存背后的深渊,概念的建立和逻辑的演绎被推崇为在一切能力之上的最值得赞许的天赋。苏格拉底是希腊文明衰亡的象征。因为从苏格拉底开始...


(编辑:柏修艳)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