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关于住宅用地等 与城市公共绿地退界问题:退界距离除了地方性规划技术规定外?还可以查什么规范?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5-18
关于居住区规划问题

一、填空题
居住区基本特征: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小区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的上限的依据。
居住区四大用地: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与停车用地、公共绿地。
C.A.佩里: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以保障局民安全和环境安宁是邻里单位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日照标准——保障居民享受到最低限度的日照,定义为:以日照标准日里被遮挡建筑所获得的日照时数作为控制标准。我国采用两极日照标准日:冬至日和大寒日。
条式住宅侧面间距的规定: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室外活动场地日照:组团绿地>=1/3,幼儿园>=1/2。
文化馆平面设计:至少应设有两个出入口,当主要出入口紧邻交通干道时,按有关规定留出缓冲距离。
教学用房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少于2小时。
中小学设计要求:
1.学校主要出入口不宜开向城镇干道(如无法避免,校门口应留出缓冲地带);
2.中小学均应布置校园区,供学生课间及课后活动;
3.操场面积计算标准为小学2.3m^2/生、中学3.3m^2/生;
4.球场、田径场的长轴以南北向为宜。
人车分行:(美。雷德朋20世纪20年代)人、车交通分离,形成各自独立存在的路网组织系统,是适应居民区内大量居民使用小汽车的一种交通组织形式。
一个较大规模的住宅区(居住小区)一般至少需要两个对外联系的通路出入口。
当住宅区面向城市交通性干道开出入口时其出入口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150m
尽端路长度不应超过120m,在尽端处应设12*12的回车场地。
当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宽度和高度均小于4m的消防车通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建筑物底层设人行通道,以满足消防规范的有关要求。
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
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不宜超过10%
(必考)居住绿地总指标:按居住人口规模分:组团>=0.5m^2/人、小区(含组团)>=1m^2/人、居住区(含小区和组团)>=1.5m^2/人
二、名词解释
居住区: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cv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所需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围合,并与居住区人口规模1—1.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住宅用地:住宅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及住宅四周的一些空地,其中包括住宅入口的宅间路、宅旁绿地和住宅底层的私家院落。
容积率:(建筑面积密度)指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总面积。
容积率=居住区总建筑面积/居住区用地面积(万m^2/hm^2)
绿地率: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住宅平均层数:指总的住宅建筑面积与总住宅建筑基底面积的比例,以层为单位,可以是小数。。。。。。
三、简答题
小区和街坊的比较:
1.住宅组团内不设公共服务设施,使内部庭院有安静的居住环境
2.打破住宅周边式的封闭格局,不强调轴线对称
3.重视并更好的满足居民对生活的多方面需求。
住宅群体空间组织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1.构筑适宜在其中进行各类户外生活的空间环境
2.满足住户户内的基本生活和生理、物理需要,满足住宅内基本的安全和心理要求
3.形成良好而富有特征的景观
住宅单体设计的节地措施
1.加大住宅进深,缩小每户面宽,如一梯两户的住宅进深在11米以下时,每加大一米,每公顷用地可以增加建筑面积约1000m^2
2.降低住宅层高,住宅层高每降低10cm,可降低造价1%,节约用地2%,而且又因总高度的降低而缩小日照间距
3.提高住宅层数
4.采用北向退台式住宅或坡顶住宅,以缩小住宅日照间距,节约用地
公寓式住宅的特点
近代社会,随着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人口向城市集中,带来了密集型的聚居区,另外由于大家庭向核心小家庭的转化,以及城市用地紧张,公寓式住宅大量产生
其特点有:
1.紧凑、节约、高效能,可以充分利用生活空间,提高卫生设施的利用率
2.有利于工业化施工,建设速度快
3.多采取多层或高层形式,居民不易接近地面,户与户之间缺乏来往,邻里关系淡漠
人车分行的原则是:(肯定会考)
1.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道路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形式伸入各住户或住宅单元。
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型车行路的尽端设回车场地
4.步行路应贯穿于住宅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连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家私院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
(步行与车行不重叠,完全分离。)
居住区交通与路网规划原则:
1.顺而不穿,保持居民生活完整与舒适。
1)吻合居民通勤交通主要流向,避免产生逆向交通流。
2)道路线型设计尽可能顺畅
3)防止不必要的交通穿行或进入住宅区
4)使居民出行安全、便捷到达目的,避免穿行。
2.分级布置,逐级衔接
根据道路所在位置、空间性质和服务人口,确定其性质、等级、宽度和断面形式,不同等级的道路应该尽可能地做到逐级衔接。
3.布局合理,建设经济
根据基地形状、地形、人口规模、居民需求和居民行为轨迹规划,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用最低限度的道路长度和道路用地
4.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
营造街道生活。街道:各类服务设施集中地段的生活性道路,具备适宜位置、良好通达性、丰富而有特色的景观、舒适的空间比例与尺度等街道要素。
5.空间结构整合化,构筑居住区交通、空间、景观网络
将住宅、服务设施、绿地等区内外的设施联系为一个整体,并使其成为属于其所在地区或城市的有机部分。
6.避免影响城市交通(案例分析)
避免在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口设出入口或控制出入口的数量或位置,并避免居住区的出入口靠近道路交叉口位置。
7.关注交通的通达性
上下班(学)、公交路点位置与距离、购物交通便捷、自行车停车场位置与距离、宅门到城市道路距离、消防救护救灾通道、人车分流、安全性。
交通噪音的防治
内部防治:有效控制机动车随意进入居住区内部,特别要注意防止城市交通穿过,控制交通流量是减少内部交通噪声的关键。
外部防治:
1.住宅退离红线45m——上海番瓜弄
2.沿街布置公共建筑——利用临街建筑防止噪声
3.恰当的布置沿街住宅——垂直时,噪声降低很慢;平行时噪声降低稍快
4妥善控制噪声源——禁止拖拉机进入居住区;公共汽车首末站不设在居住区内部
居住区划用地分级中的四级
该分级应主要针对车行路,道路的宽度按等级来确定
1.居住区级道路:
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红线宽20—30m,山地不小于15m,车行道宽7—9m,通行公交时10—14m,人行道路2—4m
2.居住小区级道路:
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宽10—14m,车行道宽6—9m,人行道宽1.5—2m
3.居住组团级道路:
居住组团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联系居住小区内各个住宅群落,红线宽度为8—10m,路面宽3—5m,大部分情况下不需要设专门的人行道。
4.宅间小路:
进出住宅及庭院空间的最末一级道路,路面宽2.5—3m,连接高层住宅高度不宜小于3.5m
四、论述题
邻里单位的六天基本原则:(包括作业题上的内容以及上课时老师给许秀之的一张纸内容)
五、计算题
1.标准日照间距。
2.建筑强度指标

1.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城市详细规划应当包括:规划地段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建筑密度和高度等控制指标,总平面布置、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竖向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特征:控制引导性和灵活操作性,法律效应,图则标定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承上启下,强调规划的延续性;与管理结合、与开发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体现城市设计构想;城市政策的载体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特点:以具体、详细的建设项目为依据,实施性较强。通过形象的方式表达城市空间与环境。多元化的编制主体。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原则:坚持的“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方针。 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及协调的原则。
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内容:
(1)用地建设条件分析:地形条件分析,地貌分析,场地现状建筑情况分析,城市发展研究,区位条件分析
(2)建筑布局与规划设计:建筑布局,建筑高度及体量设计建筑立面及风格设计。
(3)室外空间与环境设计:绿地平面设计,绿化设计,植物配置,城市硬质景观设计,夜景及灯光设计。
(4)道路交通规划
(5)场地竖向设计
(6)建筑日照影响分析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平均层数)、绿地率、建筑高度、住宅建筑总面积、停车位数量、居住人口。
二者比较:控制性详细规划侧重于对城市开发建设活动的管理与控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则侧重于具体开发建设项目的安排和直观表达,同时也受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和指导。相对于城市设计强调方法的运用和创新,修建性详细规划则更注重实施的技术经济条件及其具体的工程施工设计。
2.居住区规划
21世纪的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前瞻:集约化、社区化、生态化、颐养化、智能化
2.1居住区规划的相关概念以及设计的内容和成果
2.1.1居住区组织构成
基本要素构成:物质要素(自然因素,人工因素)和精神要素(人的因素,社会因素)
居住区用地规模与居住人口规模、建筑气候区划和规划所确定的住宅层数有直接关系。城市道路交通格局、基地条件、行政管理体制与方法以及居民的基本生活不同层次的需要等。
城市居住区居住区(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万—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万—1.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千—3千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居住区用地(是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四项用地的总称)和其他用地(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用地及不可建设的土地等)
2.1.2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原则与任务要求
“以人为核心”, 方便、舒适、安全、卫生、优美, 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1、基本原则:(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综合考虑城市的地方特点和区位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资源、现状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
(2)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3)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4)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5)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6)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2、目标:方便、舒适、安全、卫生、优美
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成果
a分析图(基地现状及区位关系图,基地地形分析图,规划设计分析图)b.规划设计编制方案图(居住区规划总平面图, 建筑选型设计方案图)c.工程规划设计图(竖向规划设计图,管线综合工程规划设计图)d.形态意向规划设计图或模型(全区鸟瞰或轴测图,主要街景、立面图,社区中心、重要地段以及主要空间结点平、立、透视图)e规划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规划设计说明和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居住区用地平衡表;面积、密度、层数等综合指标;公建配套设施项目指标;住宅配置平衡以及造价估算等指标)
2.1.3、基地条件分析
1、几种不良地质现象:冲沟,滑坡,断层,地震,崩塌,岩溶
2、现状、区位分析
现状分析主要指现有人工环境设施及周边关系;地形分析主要包括基地的地面高程、坡度、坡向、排水等分析。
地面上人工环境设施包括人工工程设施和人工自然设施。现状分析主要对各类设施加以确认,并分辨需保留、利用、改造、拆除、搬迁的项目。对基地周边关系分析主要确认所规划的居住区在地域中的关系位置、地位作用、道路交通、周边环境设施、建筑形式、地域风貌等。
3、地形、地貌分析
①高程分析 分析的意义与运用
高程分析可为某些设施的布局提供依据,如锅炉房、水塔需选择高程较高的位置,老人、残疾人设施布点要适宜以免上下不便;粮店、煤店、垃圾站等运输量大且频繁的设施布点要求车行通达,以方便使用等。同时还可根据地面高程确定建筑不同的层数,以取得良好的天际轮廓线和良好的建筑群体形态。此外,也是研究基地风环境的依据。
②坡度分析 分析的意义与运用
运用坡度分析图布置建筑和道路,可为节约土石方工程量取得效益。一般要求建筑、道路尽量平行于等高线或与等高线斜交布置,避免与等高线垂直布置。也可利用地形坡度作建筑的错跌处理以增加建筑层数,并能取得富于变化的建筑空间与体型。
③坡向分析 分析的意义与运用
按我国所处地理纬度,南向坡是向阳坡,为建筑用地最佳坡向,根据地形坡度的大小,向阳坡内建筑日照间距可相应缩小(参见第4章有关内容)以节约用地;北向坡则为阴坡,与向阳坡相反,建筑间距相对较大以取得必要的日照;西向坡,在炎热地区要注意遮阳防晒,严寒地区则因能取得一定日照而优于北向阴坡;东向坡对南、北方地区相对均较适中。
(4)排水分析 以分析地面水的流向,作为区内地面排水及管线埋设的依据。
2.2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2.2.1 1.居住区的基本布局模式: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区—居住组团;独立居住小区,独立组团

2、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与布局的变化趋向:居住区整体环境的主题化与均好化;居住组团的小型化与私密性;道路交通环境的人性化与和谐性

3、探索节约土地的规划途径
(1)首先要选址适宜,保护耕地,不占良田好土。
(2)切实考虑国情民情,确定恰当的开发强度,并严格监控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节地关键。
(3)区内各项用地要落实具体节地措施,尤其是居住区内占地最大的“住宅用地”,必须认真选择节地性能好的住宅建筑类型及其宅群布置方式-节地胜算之举
(4)注意激活消极空间、阴影区、边角余留碎地等规划欠佳之地,并使其降低到最小限度。对不可避免之处,则要积极处理利用,这和规划的整体质量联系在一起。
(5)遵守市场规律,保证规划设计质量,利于经营,分期出让,提高土地附加值-可折射节地效益。
2.2.2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
片块式布局--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他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
轴线式布局--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
向心式布局--将一定空间要素围绕占主导地位的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这种布局形式山地用得较多,顺应自然地形布置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
围合式布局--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问,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围合式布局可有宽敞的绿地和舒展的空间,日照、通风和视觉环境相对较好,但要注意控制适当的建筑层数。
集约式布局--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依靠科技进步,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空间。这种布局形式节地节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可很好的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各种要求。
隐喻式布局--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与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了“意在象外”的境界升华。
综合式布局。
2.2.3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
道路系统起着骨架作用;公建系统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因素;绿化系统则是生态平衡因素、空间协调因素、视觉活跃因素。它们与占主导地位比重大的住宅群一体,紧密结合基地地理条件和环境特点,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
1.道路系统
(1)道路系统规划布置要求:①满足使用功能要求(满足各种交通运输要求,利于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利于工程设施布置)②满足安全与防护要求(保证行人、行车安全,要与抗震防灾规划结合)③满足经济和节约用地要求(合理选择道路线路和路基断面,适应地形布置道路,利用现有线路设施)
(2)道路系统的规划布置
道路网布置基本形式有贯通式、环通式、尽端式
(3)几项有关技术要求
Ⅰ关于出入口
居住区、居住小区的主要车行道至少要有两个方向的对外出入口。
机动车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150m。
人行出入口间距≯80m。
沿街建筑长度大于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
当建筑物长度大于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居住区、居住小区车行道与城市级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角≮75。
Ⅱ尽端式道路
长度≯120m,并应设面积≮12m×12m的回车场。
Ⅲ道路纵坡i(%)、最大纵坡坡长L(m)一般要求:
机动车道 O.2≤i≤8.O;L≤200;
非机动车道O.2≤i≤3.0;L≤50;
步行道 O.2≤i≤8.O;L≤300;
无障碍通道O.5≤i≤2.5;L≤250。
Ⅳ公交站
公交站服务半径≯500mm
2.公建系统
(1)公建系统规划要求:方便使用,利于形成社区活动中心,满足公建自身建设要求,利于经营管理,适应社会发展
(2)公建系统的规划布局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
3.绿化系统
居住区绿化系统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专用绿地和道路绿的等非公共绿地。
(1)利用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结合居住区规划布局,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
(2)绿化除和各种活动场地结合,还要与住宅建筑空间、公共建筑环境结合,为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居住环境提供自然基础条件。
(3)植物品种选择应考虑植物生态,适应地方气候土壤条件,反映地方特色;住宅庭院注意种植冬可透光、夏可遮阳、无毒无臭、防虫、耐阴、吸尘、防火的植物品种的配植。
4.空间环境
(1)协调中创造特色
(2)整体中突出中心
(3)连续中沟通交往
(4)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满足有关规范要求,适应环境、防护疏导,提高绿化率和绿化质量,加大科技含量)
2.3住宅用地规划设计
2.3.1住宅建筑的合理选择与布置
1、住宅选型要点(1)依据国家现行住宅标准(2)适应地区特点(3)适应家庭人口结构变化(人口规模小型化,社会高龄化,家庭人口的流动性、单身家庭、空巢家庭增长。)(4)利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据分析层高每降低10cm,便能降低造价1%,节约用地2%,但必需满足通风、采光要求,同时要顾及居民生活习惯和心理承受。(5)注重提供科技含量(6)利于规划布置(7)合理确定住宅建筑层数
2、住宅单体设计的基本要求
功能空间设计 洁污分区,动静分区,内外分区
3、住宅的合理间距
(1)日照间距
住宅建筑间距分正面间距和侧面间距两大类,凡泛指的住宅间距,为正面间距。日照间距则是从日照要求出发的住宅正面间距。

“日照标准”不同建筑气候地区、不同规模大小的城市地区;在所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内的“有效日照时间带”里;保证住宅建筑底层窗台达到规定的日照时数即为该地区住宅建筑日照标准。
标准日照间距,即当地正南向住宅,满足日照标准的正面间距。
不同方位日照间距,当住宅偏离正南方向时,其日照间距以标准日照间距进行折减换算。
(2)住宅侧面间距
郑州市:多、低层住宅建筑并列布置的间距:
⑴山墙最小控制间距多层为6米,低层为4.5米,并应同时满足消防及通道的要求。
⑵山墙开有卧室窗的,其山墙间距应适当加大。
4、住宅的朝向选择
寒冷地区居室避免朝北,不忌西晒。炎热地区居室要避免西晒,尽量减少太阳对居室及其外墙的直射与辐射,并要有利自然通风,避暑防湿。
2.3.2住宅群体空间组织
1、住宅群体空间特征(1)空间的封闭感和开敞感(2)主要空间和次要空间(3)静态空间与动态空间(4)刚性空间与柔性空间
2、住宅群体空间组合
(1)住宅群体组合的原型①行列式②周边式③点群式
(2)住宅群体构成的美学要素:形态要素,视觉要素,关系要素
2.3.3宅旁绿地组织
近宅空间:有两部分,一为底层住宅小院和楼层住户阳台、屋顶花园等。另一部分为单元门前用地,包括单元人口、入户小路、散水等,前者为用户领域,后者属单元领域。
庭院空间:包括庭院绿化、各活动场地及宅间小路等,属宅群或楼栋领域。
余留空间:是上述两项用地领域外的边角余地,大多是住宅群体组合中领域模糊的消极空间。
2.4公建用地规划设计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GB就是指国标,国家标准,找个城市规划规范标准,里面都有。

第三节 建筑退让
第三十四条【退用地界线】建筑退用地界线的距离不应小于对应自身建筑高度的建筑间距的一半。
用地边界既非东西又非南北向的,用地界线走向小于45度的,参照南北向建筑间距的标准执行,大于或等于45度的,参照东西向建筑间距的标准执行。
用地界线外为绿地、广场或非建设用地的,各类建筑的退用地界线距离可适当减小。
受用地形状、建筑布局、建筑功能等特殊条件限制,不能满足要求的,征得相邻用地单位书面同意后,建筑退用地界线的距离可适当减小。
第三十五条【退道路红线】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扩建、改建各类建筑退道路红线的距离应当满足下列规定:
(一)沿城市主干道及以上级别道路的,退让距离不小于15米;
(二)沿城市次干道的,退让距离不小于8米;
(三)沿城市支路的,退让距离不小于5米;
(四)邻城市立交的,退立交控制线的距离不小于8米。
(五)临城市支路以上级别道路的大型公共建筑,退让距离应当加大。
(六)旧区改建项目以及商业步行街、小街巷两侧的建筑,退让距离可以减小。
第三十六条【退绿线】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退各类绿线的距离不宜小于3米。
第三十七条【退铁路及公路】沿铁路两侧新建、扩建、改建各类建筑(铁路专用设施除外),退铁路绿化带的距离按照退绿线的标准执行。
沿公路两侧新建、扩建、改建各类建筑(公路专用设施除外),公路两侧有绿化带的,退绿化带的距离按照退绿线的标准执行;无绿化带的,按照退道路红线的标准执行。
第三十八条【退河道】沿河道两侧新建、扩建、改建各类建筑,河道两侧为城市道路的,建筑退河道两侧规划道路的距离按照退道路红线的标准执行;河道两侧为绿化带(含疏浚路)的,退绿化带的距离按照退绿线的标准执行。
河道两侧无绿化带或道路的,建筑退河道蓝线的距离不宜小于5米。
第三十九条【退架空电力线】沿架空电力线两侧新建、扩建、改建各类建筑,退线路保护区的距离不小于1米。
第四十条【地下建筑退让】地下建筑退用地界线、规划主次干道、河道蓝线的距离均不小于5米,退规划支路和绿线的距离均不小于3米。
市政公用类建筑的退让距离不受前款规定限制。

这是一般标准,还要具体看当地有没有什么要求。

GB5002-32650



(编辑:时河世)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