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华夏与蛮夷是如何区分的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7
“蛮夷”是啥意思?


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拼音:mán yí
1、蛮夷戎狄:
统称简述是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春秋时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随着历史的演变,不少戎、狄、蛮、夷和华夏错杂混居,不断融合,共同组成了自秦一统六合后的中华民族。
2、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宜,雨量适中,土壤肥腴,故较早即进入城廓农耕社会,地称为中国,人称为华夏。边区自然条件较差,多为游猎畜牧之族所居,故称为夷。
3、南蛮
南蛮的称谓最早记载来自于周代的《礼记》。
"南蛮"一词在古时泛指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随着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持续扩张和影响,随着中原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和地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融合,"南蛮"的地理区域实际上已经囊括了整个东南亚。中国的长江以南不在被视为南蛮,南蛮成为骂人的话。
南蛮的民族成分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百越、百濮与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百濮族系分布于今湖南、贵州一带,巴蜀族系分布于今四川、重庆一带。
4、东夷
东夷又称夷,最早是和炎黄相对的一个部落,是华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周朝时变成古汉族对东方非华夏民族的泛称,非特定的一个群体,所指代的概念随着中原王朝疆域的变化而屡屡变化。
夷又有诸夷、四夷、东夷、西夷、南夷、九夷等称。随着东夷与华夏的融合,汉朝之后,东夷后来变成对日本等东方国家的泛称。
据说东夷人最早发明弓箭,擅长射箭。距今4600至33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东夷骨刻文中已经发现了类似人背弓形的"夷"字,"从大从弓"有了原始依据。
5、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阶段。后理学以君臣大义取代华夷之辨。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文化礼义作标准。

蛮夷意思: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词语】:蛮夷
【拼音】:mán yí
一、蛮夷基本释义:
泛指华夏民族以外、九州地区以外的少数民族。
二、蛮夷引证解释:
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东汉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为降虏于蛮夷。”
白话释义: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
三、蛮夷用法示例:
1、宋代的渝州处于蛮夷环绕之下,民族冲突与斗争不断。
2、中国负有教化恩典蛮夷的责任,而蛮夷则有向慕中华,定期朝贡的义务。
扩展资料
蛮夷近义词:夷狄、戎狄
一、夷狄
【词语】:夷狄
【拼音】:yí dí
【释义】: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示例:
唐以后,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到了金元,已奉夷狄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
二、戎狄
【词语】:戎狄
【拼音】:róng dí
【释义】: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示例:
华夏族受惠于中原有利的自然资源,对自己辉煌的文化感到自豪,华夏之华就有辉煌灿烂之意。他们鄙视周边的民族,称其为蛮夷戎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蛮夷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春秋时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不少戎、狄、蛮、夷和华夏错杂在一起的。
  夷
  夷分布在今山东、安徽、江苏北部一带。莱夷在齐的东面,淮夷分布在淮河中下游。《左传》中提到东夷,《论语》中提到九夷,大约都是居住在今山东一带的夷人。 见于《左传》的小国介和根牟,即东夷人所建立。诸夷中以淮夷为最强大,并不断和鲁发生冲突。淮夷还参加楚主持的盟会,又随楚伐吴。莱夷和齐是世仇,《左传》中齐伐莱的记载甚多,最后为齐所灭。
  戎
  北戎、山戎分布在今河北和辽宁等地。姜戎、陆浑之戎本在今甘肃一带,后来被迫迁徙到今豫西。在周的南面有扬拒、泉皋、伊洛之戎。鲁的西境也有戎人。在卫都的城墙上可以望见戎人的村落。晋国的周围都是戎狄人,故《左传》说:“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
  《左传》说姜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生活习惯、礼俗、语言的差异,把戎狄和华夏区分开来。但戎人中有姜姓、姬姓之戎,显然他们和周人本为同族人,只是出于历史或文化的原因,使他们分道扬镳。尽管戎狄和华夏在文明程度上有差距,但这对彼此交往并无太大妨碍,如周王曾娶狄女为后,晋献公、文公都娶戎族女子为妻。
  蛮
  群蛮和百濮居于楚之南。楚与晋战于鄢陵,蛮人也出兵随楚。濮在江汉之南,或说在今云南一带。
  春秋时楚境内已有不少以“蛮”自称的民族。在春秋前期,楚大举进攻蛮人,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楚庄王时,楚周边民族乘楚大饥之际,“戎伐其西南,又伐其东南,庸人率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秦昭王时﹐白起攻灭楚国之后,“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秦汉时蛮族以盘瓠﹑廪君﹑板楯三者最大。居住在武陵郡(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边缘地区)﹑长沙郡(今湘中﹑湘南地区)﹐故又称“武陵蛮”或“长沙蛮”﹔其地有雄﹑樠﹑辰﹑酉﹑武五溪﹐故又有“五溪蛮”之称。
  狄
  狄分为白狄、赤狄和长狄。白狄在今陕西一带。赤狄中分布在今晋东南一带。长狄之名见于《左传》,具体情况不详。狄人部落众多﹐春秋时以赤狄﹑白狄﹑ 长狄最著。
  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黄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区。据古书记载,戎狄多为“披发左衽”。
  发展演变
  春秋早期,戎狄势力很盛,中原华夏诸小国受其威胁较严重,即使晋、齐等大国也经常要遭到戎狄的侵袭。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增强了对戎狄的防御能力,不少的戎狄渐被华夏所征服。赤狄、白狄大部分为晋所灭,齐灭莱夷,秦灭西戎,楚国吞并数量甚多的蛮人或濮人的小国。由于各族长期和华夏聚居在一起,不断相互影响,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日趋减少。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
  东夷从民族学的角度看已经不存在了,完全汉化了。西戎的部分则西迁或被吞并,现在谁是西戎已经很难说清。至于所谓南蛮的百越,现在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几乎都可以算,越南也是。北狄早就不存在了,历史上的鲜卑等民族早就融合。但是从广义来看,蒙古族似乎也可以符合这个名字的最初意义。
  称谓变化
  “蛮、夷、戎、狄”是先秦时期我国的华夏统治者对于周边其他民族的称谓。不过这些称谓在开始只是一种泛称, 指的是与华夏中原地区相比的远方族类, 并没有后来的歧视和侮辱性的含义。而且这些称谓比较笼统和模糊, 与具体方位的联系也是不固定的, 如在古文献中, 不仅有东夷之称, 而且还有西夷、南夷、北夷等名称。古本《竹书纪年》 说“周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后来随着少数民族的崛起, 对华夏的威胁日益严重,“南夷与北狄交, 中国不绝若线”,华夏的民族意识和危机感也逐渐强烈, 夷夏之间开始划出了明确的界限,“蛮、夷、戎、狄”的称谓也逐步被赋予了歧视和侮辱性的内容。

  春秋时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随着历史的演变,不少戎、狄、蛮、夷和华夏错杂混居,不断融合,共同组成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蛮夷 : 1.亦作"蛮彝"。 2.古代对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亦专指南方少数民族。
  戎狄 : 1.亦作"戎翟"。 2.古民族名。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黄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区。北戎、山戎分布在今河北和辽宁等地。姜戎、陆浑之戎本在今甘肃一带,后来被迫迁徙到今豫西。在周的南面有扬拒、泉皋、伊洛之戎。鲁的西境也有戎人。在卫都的城墙上可以望见戎人的村落。晋国的周围都是戎狄人,故《左传》说:“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
  狄分为白狄、赤狄和长狄。白狄在今陕西一带。赤狄中分布在今晋东南一带。

子曰: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於中国,则中国之
简单一句话来说,风俗习惯。如果蛮夷血统跟华夏的行为是一样的,那么则不能称之为蛮夷,而是华夏之人。反之,则华夏血统也是蛮夷之人

华夏族最初是由中原地区的黄帝炎帝部落组成,后来炎黄部落联盟又收服了东夷的蚩尤部落,这是华夏族最初的组成部分,历代封建政权皆以中原汉文化为本位,把周围四方称为“蛮夷”。中国古代王朝正统性的地理认同从夏朝开始,功劳系在禹一个人身上,平水土,辨九州,分华夏,蛮夷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华夏之民族的称呼。蛮夷是文明对野蛮的称呼


19546288545夷夏之辨的实质是什么
沃泉怖答:沿这种分辨和区别作推论,显然夷和夏之间的不同主要是教化和礼法之间的不同。所以郭嵩焘后来综贯而论之曰:“所谓戎狄者,但据礼乐政教而言及之,其不服中国礼乐政教而以寇抄为事,谓之夷狄。”同一个意思在他之前和与他同时都曾被士议一再阐发,说的人和听的人都相信春秋大义的本旨尽在于此。然则以春秋为源头,...

19546288545什么是夷夏之辨
沃泉怖答: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

19546288545华夷之辨的内涵及特点
沃泉怖答:夏商周乃至春秋战国时,诸夏与夷的区别主要是农耕的城邦和游牧的山野牧民之区别。诸夏有礼,而蛮夷无。华夏文明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周边国家接受中华思想,又常自称“华夏”、“中国”,这被称为小中华思想。中国和这些周边国家和地区合称为中华世界。由于中华世界为儒家社会,儒家文化是社会...

19546288545什么是夷夏之辨
沃泉怖答:春秋的时候中国把文明国家称为夏,把野蛮的民族称为夷。孔子有个观点认为,如果蛮族占领了中原,但蛮族懂得了廉耻礼义孝悌忠信,这里依然是夏。如果夏人失去了廉耻礼义孝悌忠信这些,那么中原也成了夷。孔子认为蛮夷和中原的分别不在地区,而在道德。这个议题在明朝和清末就被发展成了“有亡天下”之说。

19546288545华夷之辨什么意思
沃泉怖答:一、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因此逐渐产生了以文明礼义为标准进行人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文化和文明程度,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文明者为华,或称夏、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夷,或称蛮夷、化外之民。东...

19546288545中国历史上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都是什么人?最后去了哪里?_百度知 ...
沃泉怖答:为了区分蛮夷人,华夏人按照地理方位不同,把蛮夷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简单地说,在东方的蛮夷就是东夷,在南边的蛮夷就是南蛮,在西边的蛮夷就是西戎,在北边的蛮夷就是北狄。 华夏与蛮夷之战的战争从黄帝时期就开始存在,经夏、商、周到秦汉时期,仍然在继续,比如说春秋时期的第一任霸主齐桓...

19546288545古代中原地区如何划分蛮夷的范围?
沃泉怖答:蛮夷,古代华夏文明中的边缘象征 早在《禹贡》中,蛮夷的划分就已经出现,以都城为中心,将周边区域划分为不同的文明圈。最初的含义,蛮夷指的是远离统治中心的偏远区域,夷的范围大约在1500至2000里,而蛮则更进一步,涵盖更广阔的地域。夏朝时期,"九夷"并非特指东部的未开化民族,而是分布于东、东南...

19546288545“蛮夷之地”是怎样划分的?
沃泉怖答:按最初的版图来算,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到甘肃东到山东)以外都为蛮夷之地。蛮夷之地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据先秦文献记载的资料与夏、商、周的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答题活动于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

19546288545中国古时的蛮夷之地是现今的哪里
沃泉怖答:2. 黄河中下游地区因气候适宜、雨量适中、土壤肥沃,较早进入城廓农耕社会,被称为中国,其人民被称为华夏。3. 边区自然条件较差,多为游猎畜牧之族所居,因此古代将这些地区称为夷。4. “蛮夷”之名来源于古代的地理观念。在《山海经》和《史记·夏本纪》等古籍中,中原为中心,四周被分为不同的...

19546288545什么是华夷之防?
沃泉怖答: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东周末年,诸侯称霸,孔子着春秋大义,提出尊王攘夷,发扬文化之大义。如楚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中华世界...


(编辑:荣耿广)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