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两个孩子好还是一个孩子好??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为了孩子,请您学会尊重和爱——谈家庭关系对育儿的重要性

我们都很认同并期望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然而我们却发现身边不少无依无靠,感叹子女没良心的老人。含辛茹苦养儿育女自己却孤独终老,原因何在呢?是人心变恶了,还是他们忽视了爱的教育?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如果孩子不能在心理上不断成长,那么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将会伴随这个孩子的一生。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其中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好坏也会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品行。
在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夫妻关系。夫妻双方对彼此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如果一个妻子为家庭兢兢业业地付出,却得不到丈夫的认可与尊重,那孩子也很难认同妈妈的付出,更不会尊重和爱戴她;同样,如果一个妻子在家里太过强势,在言行中不尊重和肯定自己的丈夫,那孩子也极有可能会效仿妈妈,对爸爸蹬鼻子上脸。因此,和谐的夫妻关系至关重要,不仅能让夫妻双方更舒适,而且能给孩子提供温馨的家庭氛围,孩子自然也能从中悟出爱的真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父母的建议》一书中,讲述了一个非常温馨的故事。一位医生每次做完大手术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后,妻子都会让他躺在凉亭里歇歇,但是医生却对妻子说:“ 世界上最辛苦的是母亲。母亲的工作最繁重,最劳累,也最光荣。我解救人脱离痛苦,而你却在创造幸福,创造人 。”为了表达对妻子的爱意,每天清晨医生趁妻子和孩子们还在酣睡的时候,悄悄起床来到花园,剪一枝玫瑰插在妻子床头的花瓶里。几十年如一日。孩子们渐渐长大了,也学着父亲,每天早上剪下一枝玫瑰花送给母亲。父亲去世后,孩子们每到母亲生日的时候,都会从全国各地飞回来探望她,为她插上玫瑰花,也替父亲送上一枝玫瑰花。在这样的家庭里, 温馨友爱的夫妻关系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也为他们未来的美好婚姻生活奠定了基础。
除夫妻关系外,另一个影响孩子品行的重要家庭关系便是 父母与长辈的关系 。 父母对爷爷奶奶是否尊重和关心,不仅影响孩子对爷爷奶奶的态度,而且可能影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 举个身边的例子:一位妈妈不喜欢爷爷奶奶,总会在儿子面前说爷爷奶奶的坏话,并告诉儿子回家不要去探望他们。平时自己对他们也欠缺尊重,总会起冲突。虽然爷爷奶奶尽力去讨好儿媳妇,但也总是热脸贴冷屁股。有时候,这位妈妈居然还会动手打老人。后来儿子长大结婚了,娶了媳妇,没想到儿媳妇跟她性格相似,对她也不尊重,总起冲突,闹得家里鸡犬不宁,就像因果报应似的。可曾想过,妈妈在自己的婆媳关系中对儿子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却导致儿子娶了跟妈妈性格相似的人? 做父母的不懂得尊老敬老,孩子也可能会学着变得冷漠和无情。今天孩子看着你怎么对待爷爷奶奶,将来他就可能忍受媳妇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因为他已经习以为常了。
我们都期望自己的家庭和睦幸福,也期望自己的孩子懂得尊重和爱。如何让孩子学会尊重和爱,其实也需要我们停下奔波的脚步多反思自己,是否给孩子提供了尊重与爱的家庭氛围,是否给孩子提供了友善的土壤让他去成长。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时常反省自己,才能在提升自身尊重与爱的能力的同时,为孩子们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

(1)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担负着养育幼儿的重大责任。对于幼儿来说,与父母共同生活是最重要的需要。
(2)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给幼儿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每个幼儿都从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获得不同于他人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发展待人处事的能力以及语言等。这一切在幼儿人园后,仍然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育只能在幼儿原有的基础上展开,否则教育效果不佳。
(3)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力量。家长与幼儿天然的联系使家长具有别人难以替代的优势,一旦家长与教师为着一个共同的目的携起手来,教育效果就将倍增。家长作为重要的教育力量表现在:家长的参与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家长的配合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家长本身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

我认为一个家庭生两个孩子是最好的, 因为古话说,有儿有女才能凑成一个好字,这也表达了很多人的心声,希望自己能够有儿有女。不管现在很多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性别已经不是很在乎了,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好,但一个孩子有点太孤单了,三个孩子有太多了,两个孩子正好。

一:两个孩子有个伴。

在我看来,独生子女都是很孤单的,从小就是一个人,没有人陪着自己玩,只能自己玩,虽然说有什么好东西都是自己的,但是难免也会孤单,这个时候如果自己有个兄弟姐妹的话,放了学可以一起玩,在家里面两个人也可以玩,可能独生子女就需要父母陪着自己玩了。


二:两个孩子以后压力小点。

等到自己以后老了之后,一个孩子压力肯定是很大的,因为自己需要养活自己的父母,但是有个人帮自己分担的话压力就会小点了,而且两个人是最亲的人,以后有什么事情了还可以互相帮助。就算是出了什么事情,两个人也可以商量着来,自己一个人的话真的有点力不从心了。


三:孩子多的话生活压力大。

对于普通人来说,生两个孩子就可以了,压力也不会说很大,还是能够养活起的,但要是生三个孩子的话,压力就会很大了,毕竟现在生养一个孩子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你要生下他,还要养育好他,让他接受好的教育,还有好的生活条件。所以说生两个孩子是最好不过了。


在以前的时候,每家每户的孩子都是很多的,大部分都在三个孩子以上,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当今社会的很多因素都是自己需要考虑的。


17573672459到底是生一个好,还是两个孩子好呢?
戎宜康答:往往都会更加受宠,很多时候,对于孩子,可以说是千依百顺,尽可能地满足所需,如果是两个孩子的话,对于孩子的要求,父母可能就会多考虑一下,不会事事都满足孩子需求的。这样说来,其实养一个孩子,也不一定就比养两个孩子轻松的。

17573672459生两个孩子好,还是生一个好。
戎宜康答:生孩子生几个好?我认为是生一个好。这里我具体分析下利弊,各有好处,但是独生子优势最大。不讲所谓的家族塑料亲情,就实打实的说一些现实原因。孩子来到世上不是跟你遭罪的,老婆跟着你也不是为了遭罪,父母养育你也是想老有所养晚年幸福。所以我们要从实际角度出发,不扯虚的 简单来说:独生子对孩...

17573672459两个孩子好还是一个孩子好?
戎宜康答:对于这个问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家庭收入来决定,我感觉生两个孩子比较好 1. 生一个孩子养老难度高,生两个孩子则容易一些。说到养老,公认的就是生一个孩子,父母老了孩子养老压力肯定很大。因为他要全权负责父母的生活,像生病花钱、伺候都是他一个人,没有兄弟姐妹帮忙和分担。这也是很多独生...

17573672459两个孩子好,还是一个孩子好,很纠结,过来人给点建议?
戎宜康答:其实在我内心里也觉得两个孩子好一点,可以互相学习,互相照顾,互相分担。但确实现实摆在面前:多一个孩子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需要更多的金钱。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至少现在我觉得还没有准备好,不管别人怎么说,我目前没有要二胎的计划。如果您觉得各个方面都准备好了,再多一个小...

17573672459一个家庭最好养两个孩子还是养一个好呢?
戎宜康答:所以,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是选择两个孩子比较好。在抚养孩子的时候,会塑造很多的烦恼。经济上的烦恼,教育上的烦恼,还有孩子成长环境的烦恼,都是会遇到的。一、抚养孩子,会有经济上的烦恼抚养孩子,会有经济上的烦恼。养一个孩子不容易,很多方面都是需要花钱。现在这个年代,并不是只要自己的孩子...

17573672459两个孩子好,还是一个好?
戎宜康答:与生一个孩子的孤单,和生三个孩子负担沉重相比,生两个孩子的家庭就恰到好处了。……两个孩子所带来的负担并不算大,家长完全可以应付的来,而且因为互相有了玩伴,所以孩子也不会感到孤单,两个孩子可以一起玩、互相关照,充分享受童年的乐趣。……因此,家里生两个孩子的情况应该是最理想的。

17573672459两个孩子好还是一个好?
戎宜康答:一、两个孩子是个伴 我家就有两个孩子,从小我就觉得家里两个孩子真好,别人家孩子没人跟玩只能自己一个人玩,很孤单,而没人跟我玩,我可以跟弟弟玩,我和弟弟只差俩岁,能玩到一起去,玩的东西也多,虽然有的时候会打架,但是亲姐弟并不会太计较,事后还会开心的一起玩。要是和别的孩子打架...

17573672459两个孩子好,还是一个好?
戎宜康答:这是因为两个孩子的家庭更容易达到平衡,父母可以更好地分配时间、精力和资源,同时还能够给予孩子更充分的关爱和教育。此外,两个孩子的家庭也更容易维持经济稳定和家庭和谐,避免了单独一个孩子可能带来的孤独感和压力,也避免了多个孩子可能带来的教育和抚养成本过高的问题。当然,生育孩子的个数还是需要...

17573672459一个家庭里,究竟是只生一个孩子好还是一儿一女好?
戎宜康答:有条件的肯定是生一儿一女好啊,一个孩子终究是孤单一点。两个孩子,也许平时磕磕绊绊,有矛盾。但是不孤单啊。

17573672459两个孩子好还是一个好?
戎宜康答:我认为两个孩子更好,彼此有一个伴。但实际上每个人条件不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我家一个女儿,妹妹家一个儿子,我们俩家都是独生孩子。怎么说呢,我们觉得不管是一儿,还是一女,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最幸福,要两个孩子的,可能父母会觉得儿女双全了,很幸福,但面对两个孩子,肯定不可能做到绝对...


(编辑:寇钥爬)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