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59年毛主席回韶山,指着李淑一向在座领导介绍:她是开慧的好朋友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5-31

1957年,长沙一所中学的教师李淑一拿着一封信,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了教室,激动地告诉学生们: 毛主席给我写信了······

毛泽东与李椒一的相识,离不开杨开慧和柳直荀,他们的友谊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父辈。

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李淑一的父亲李肖聃和柳直荀的父亲柳午亭都是湖南的知名学者,而且还曾经都是一起留学的同学, 因此这三家交往很深,不分彼此。

杨开慧跟随柳午亭学习武术的时候就曾在柳家住过,而柳直荀在长沙读书之时也住过杨家。杨昌济回国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毛主席为其得意学生。

经过恩师杨昌济的介绍,毛主席经常去拜见李淑一的父亲李肖聃先生,咨询学问,请其指教自己所写的文章。

毛主席也经常去杨昌济家拜访,参加聚会,于是就与杨开慧、柳直荀等人相识。刚开始,杨开慧、柳直荀他们也只是坐在旁边默默听着毛主席和他的朋友们 高谈国家大事,抨击时政。

时间长了,杨开慧他们自然也就参与了进去,进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此时,寄住在杨家的柳直荀, 听到毛主席等人的远大抱负和真知灼见,他大为感动与震惊,钦佩不已。

此后,他经常参加毛主席组织的各项活动,逐渐树立起“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

1918年,毛主席为了准备赴法勤工俭学来到北京。那时,杨昌济推荐他到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当了一名助理员。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 毛主席与杨开慧有了更多的时间相处,感情日益深厚。

在毛主席从事中国共产党初期的创建工作时,杨开慧不顾家里经济困难,说服母亲,毅然把父亲逝世时亲友送的部分殡仪费捐赠出 来,给毛主席作为革命活动经费,还办起了文化书社,杨开慧还积极参加其中的日常工作。

在毛泽东的关怀和培养下, 杨开慧逐渐成长起来,他们的爱情也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不断发展。

1920年冬,毛主席和杨开慧结为夫妻。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杨开慧成为我党 历史 上最早的党员之一,跟随毛泽东先后在长沙、韶山、上海、武昌、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担任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

而柳直荀也在毛主席的帮助和培养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逐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于192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久, 在毛主席和杨开慧的撮合下,柳直荀和李淑一也结为了夫妻。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带着部队上了井冈山,并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此时的杨开慧带着3个孩子在板仓老家坚持从事地下工作。

1930年10月,杨开慧不幸被捕。期间,李淑一曾不顾危险,去狱中探望,也为营救杨开慧而多方奔走,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挡敌人那罪恶的枪声,杨开慧于11月14日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从容就义。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杨开慧最挂念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丈夫和他所坚持的革命事业。面对敌人的威胁,杨开慧毫不畏惧,对他们坚定地说: “我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杨开慧牺牲后,毛主席悲伤不已,给杨家写信,提到: “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杨开慧的牺牲也给李淑一带来了沉痛的打击,长时间沉浸在痛苦之中, 就在两年之后,更大的痛苦降临到了李淑一身上······

国民革命时期,柳直荀严格按照党的思想和要求,在湖南积极开展农民运动,为推动湖南农民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随后,柳直荀还辅助过贺龙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工作,为根据地巩固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1932年,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不幸被杀害,年仅34岁,柳直荀在临终前,曾留下遗言: “请把我的死讯告诉我的妻子,告诉她我是一个正直的共产党员。”

柳直荀牺牲后,李淑一才刚30岁左右,即便生活困难,她还是坚守着自己与柳直荀的爱情。

她多次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软禁、逮捕,但她始终坚持与敌人抗争,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抚养着烈士的遗孤,从不放弃······

正是因为有着失去爱人的悲惨遭遇,才能让毛主席和李淑一更能理解对方,理解对方的痛苦与难过。

在此后的时光中,虽然毛主席和李淑一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他们并没有忘记彼此······

新中国成立后,李淑一激动不已,便给毛主席写信, 祝贺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扭转乾坤的胜利,并将杨开慧烈士牺牲的情景和她本人20多年的生活情况告诉毛主席,顺便问问自己丈夫的情况。

收到信后的毛主席非常激动,很快便亲笔给她回信。在信中,毛主席深情地说: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毛主席对李淑一的生活是非常关心的,对她抚养遗孤长大也有着深深的敬佩与赞扬。

虽然与丈夫分开20多年,心中也早已准备,但最终通过毛主席确认丈夫已经不在人世的消息,李淑一还是悲痛欲绝。

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她一直在给自己希望,她相信丈夫会回来,如今这个希望还是破灭了。 她明白,她想和丈夫团聚始终是个梦,现在也到了该醒的时候。

当她得知自己的丈夫是烈士,是为革命牺牲的,也深深为他而感到光荣和自豪。尤其是看到对柳直荀的赞扬和哀悼后,她心头的伤痛也渐渐被抚平。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可对逝去的亲人故友的思念,反而日渐深刻。

在无数个日日夜夜,李淑一经常梦见自己逝去的丈夫衣着破烂,身上血迹斑斑,每次从梦中惊醒,枕头都会被泪水打湿。在担忧之下,她写下《菩萨蛮·惊梦》:

除了丈夫,李淑一也非常思念自己的好友杨开慧,每次想到最后一次在狱中见到她的情景,心情总会久久不能平静······

1957年1月,毛泽东18首诗词在《诗刊》创刊号上首次公开发表。在长沙当教师的李淑一看到这些诗词,非常喜欢,反复朗读,自然她也想到了故友杨开慧。

她记得那时毛主席给杨开慧写过情诗,杨开慧还悄悄地给她读过,并且还希望她不要说出去。

李淑一确实做到了自己所承诺的那样,没有将这件事情说出去,但是现在她只记得当年那首诗的前几句。

由于思念故友,李淑一便控制不住给毛主席写信,索要全诗,并附上了自己想念丈夫所写的《菩萨蛮·惊梦》,请毛主席指正。

毛主席收到信后,非常激动,也想起了自己同杨开慧相处的时光,也被李淑一的真情所感动。

这封信戳到了毛主席心中柔软的地方,还未读完,便情到深处,而自己也泪流满面。虽然工作繁忙,他也写下了长达四页纸的回信:

同时,毛主席还在信中写下了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主席知道李淑一是杨开慧生前最亲密的朋友,他也非常感激李淑一对毛岸英等兄弟的照顾,而且他们自己本身也是至交好友。

所以这封信,毛主席写得非常认真,他没有给李淑一当年《虞美人》的原文,而是神绪悠远,带着对杨开慧的思念与眷恋,写下了如今这首凄美的悼亡之作。

是啊,几十年过去了, 而毛主席对杨开慧的 情感 已经不是当年的那首《虞美人·枕上》所能表达了。

李淑一在收到信后,十分激动,她在教室中,在学生们的掌声中,朗诵了毛主席所创作的这首词。

征得毛主席同意后,《蝶恋花》一词在《湖南师院》1958年元旦特刊上首次公开面世。 此后,《文汇报》、《人民日报》、《诗刊》等报刊相继刊出了这首词,井传到了国外,此后关于这首词的歌曲、舞蹈也相继出现······

多年后,李淑一回忆起这件事时,曾深情地说: “我是在想念传闻中牺牲了的亲人,主席是答我烈士忠魂也因人民革命的胜利而高兴落泪。主席的词写出了烈士的高尚气节和伟大革命精神。主席是了解他们的。”

在信中,毛主席还提及了让李淑一代自己去给杨开慧扫墓的事情:

遵照毛主席的意愿, 李淑一和杨开慧的兄嫂杨开智、李崇德等一起于7月10日来到杨开慧烈士墓前,敬献了鲜花和香果。

李淑一还含泪诵读了自己亲手所写的祭文:

事后,李淑一将祭扫的情况以及自己写给杨开慧的祭文一并放在心中报告了毛主席,毛主席为此特意回信:

信中,毛主席给李淑一的钱, 李淑一也没舍得用,而是一直珍藏在身边,留作纪念。

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家乡韶山。在长沙停留时,毛主席特意接见了李淑一。他还将李淑一介绍给在座的各位领导认识:“ 她就是李淑一,开慧的好朋友, 前年她把悼念柳直荀的词寄给我看,我 就写了《蝶恋花》这首词和她,完全是照她的意思和的。

毛泽东还对当时的湖南省主席程潜说:“你认识她吗?她叫李淑一,李肖聃先生的女儿。肖聃先生是我的老师。她家公公柳午亭先生,也是一个怪人,在旧 社会 不做官,打得一手好拳。”

会见后,毛主席非常高兴,同李淑一合了影,还留她吃饭。

宴席间,毛主席一边与李淑一聊天,一边陪她说话,吃完饭后,毛主席又陪同李淑一看了湘戏。

毛主席的这次接见,让李淑一的心情难以平静,从前的许多事一直在她的脑海里重现,挥之不去。

想到自己的丈夫和好友那么早就牺牲了,他们始终都没有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李淑一非常痛心。

于是,她再次提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希望在今年的国庆,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

这次的请求,是为自己,也是为牺牲了的烈士了。 她就是想站在高处,替牺牲了的丈夫和挚友看看这伟大的山河。

也许以后, 再去祭拜之时,她可以讲给他们听听,告诉他们如今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很快,毛主席就给李淑一写了一封回信,这也是毛主席在生命中写给李淑一的最后一封信:

毛主席是个非常有原则的人,不因友谊而耽误公事情,不因感情而摒弃公道,恪守着公与私的边界,在这封信中也能看出来。

于私李淑一是自己和杨开慧的好友,于公,李淑一是烈士家属,应该受到照顾。

虽然这件事让毛主席有些为难, 但他还是答应了去帮她问问,可见毛主席对李淑一的重视与尊重。

最终, 李淑一还是如愿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如愿参加了国庆观礼,如愿替丈夫和挚友看了这一盛况······

看到自己的好友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时,李淑一激动得手都拍红了。

在人民大会堂,李淑一还看到了大型舞剧《蝶恋花》。看完后,李淑一激动地说: “杨开慧、柳直荀等烈士的形象应该搬上舞台,只是将我凑上去就受之有愧了。”

这次见面后,李淑一一直盼望着还能再次见到毛主席,心中也一直充满着憧憬和期待。只是这个机会,一直没有到来······

其实,毛主席也一直关心李淑一的生活。早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就托人在长沙打听过李淑一母子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主席又让长子毛岸英前去探望李淑一。

有次李淑一因为生病有半年没有工作,毛主席很是担心,特意让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前去探望,并让身边的工作人员询问李淑一的生活是否有困难。

李淑一从湖南迁到北京后,毛主席又派王海荣前去问候。

对此,李淑一感慨万千,毛主席身为国家领袖,日理万机,但他从未忘记关怀她这个昔日的战友,这让她非常感动,也从内心感激毛主席的关怀。

毛主席的关怀,也让李淑一深深地明白,自己的挚友杨开慧当年也没有看错人,更没有嫁错人。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

噩耗传来,李淑一非常悲痛。 她到人民大会堂瞻仰了毛主席遗容,向这位相交半个世纪的老友作最后的告别。

她捧读着毛主席给她的亲笔信, 仔细品味着“我们是一辈的人,不是前辈后辈关系”的内涵, 一遍又一遍地诵 读“我失骄杨君失柳……”的诗句,眼泪不禁唰唰地往下淌·····

她将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用镜框镶嵌,恭恭敬敬地挂在客厅的正面墙上·····

此后, 李淑一就一直带着对丈夫和挚友的思念,带着对毛主席的感激而生活, 直到1997年6月李淑一逝世。

她的逝世,也让延续了半个世纪的传奇画上了句号,而她 也终于有机会可以见到自己思念了一生的丈夫与挚友了。

她对丈夫的爱刻骨铭心,伴随终生,她对挚友杨开慧的情谊,念念不忘, 所以,她有了与毛主席的交往,有了那首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她的一生是值得我们怀念的,同时也是不能忘记的。我们始终相信, 毛主席和李淑一虽然走了,但《蝶恋花·答李淑一》会被永远传唱······





(编辑:景蓝详)
相关热点
    相关链接: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