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妙玉人物性格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3
红楼梦中妙玉是怎样的人(人物分析)

妙玉本是苏州人氏,出身城仕宦人家,也算是千金小姐,因从小多病,不得已皈依佛门,带发修行。正如邢岫烟所说,妙玉“为人孤高,不合时宜”,她爱洁成癖,刘姥姥进大观园到栊翠庵喝了一口茶用过的成窑小盖钟,妙玉嫌脏就不要了。
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这使她秉承了一种雅洁之气;但她的身世又是不幸的,出家之后,父母俱亡,为睹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她随师从苏州到了京城。贾府为元春归省聘买尼姑,她因为“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被请到了大观园的栊翠庵。
妙玉若只有大小姐的嗜好,那也不足为奇,奇就奇在她并不以高人一等的身份自居,俯瞰群人,她超脱世俗,以“槛外人”自居,冷眼观看大观园这个封建社会的缩影。
妙玉性格如此清高孤傲、奇异诡诞,若没有才华奠基,终究不过是个小女子,因有了才华,才有了见识,才更高人一等了,才超凡脱俗了。

扩展资料:
关于妙玉故事情节:
第七十六回中,黛玉与湘云联诗,当联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时,湘云和黛玉都十分满意,且思考着如何联下去,一直在一旁听着的妙玉出来阻止:“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联。”
会写诗的人方能欣赏诗,但妙玉更有一层见解,诗句不仅应和了人的心境,更关乎人的命运。她说:“我听见你们大家赏月,又吹得好笛,我也出来玩赏这清池皓月。
顺脚走到这里,忽听见你两个联诗,更学清雅异常,故此听住了。只是文才我听见这一首中,有几句虽好,只是过于颓丧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所以我出来止住你们。”
妙玉遂提笔微吟,一挥而就,可见她的才华,短短时间,就把她俩接了好久的诗全接下去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妙玉

一.妙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 我们先来看看《红楼梦》中专论妙玉的那支《世难容》的曲子: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脓,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⑴ 作者以“世难容”三字来评述这只曲子,这三字不仅概括了妙玉多方面的复杂性格,也道出了她曲折独特的一生。妙玉那“世难容”的思想性格和她那“世不容”的生活道路,蕴藏着发人深思的思想内容,熔铸着耐人寻味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的锋芒所向,遍及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当然也涉及到上层建筑之一的宗教。书中描绘了大量的宗教仪式,道观寺院,僧尼道士,妙玉就是其中的一个。妙玉是一个介于幽尼与闺女之间的尴尬的人物,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封建宗教的虚伪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同时,我们也体会出了妙玉这个介于“槛内”与“槛外”的尴尬之人的痛苦和无奈。 妙玉不是闺阁小姐,而是一个身披袈裟,手持念珠的佛教弟子。书中林之孝家的这样向王夫人介绍妙玉:“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⑵妙玉与黛玉有相似之处,二人都自幼失怙,寄人篱下,才貌双全,傲世孤高,目下无尘。不同的地方妙玉有栊翠庵作为屏障,没有直接投身到与封建政治与礼教的抗争中去,而黛玉却直接卷入了这场生死搏斗之中。但不管有没有直接参与,二人却都以悲剧结束一生。 妙玉的出家并非出于自愿。她不似宝玉、惜春的看破红尘而遁入空门,而是因为自幼多病,找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的情况下被迫入了佛门。“自幼走向佛门是精神解脱,被动走向佛门是精神禁锢,妙玉是后者而非前者。”⑶所以,她有许多的不甘和挣扎。“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⑷由此可见,妙玉以后的身心无法合而为一,无法一心向佛是有根可究,有源可寻的。她是在一种被逼迫的环境中长大,是在少不更事的情况下向佛的,我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妙玉才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要一心打破佛家的清规戒律,渴望自由、亲情与爱情。 其实,我们只要细读《红楼梦》就会发现妙玉与佛教是格格不入的。她喜欢读庄子,自称“畸零之人”,精奕道,谙音律,举凡花卉盆景,古玩茶饮,无一不是高水平,而这些与佛家的“四大皆空”是不相容的。佛家讲“六根清净”摒绝世俗的一切欲望。而妙玉跟“六根清净”相去甚远,她对茶品、茶水、茶具有着那样的讲究,这与孔夫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佛家是讲“世法平等”的,但妙玉却将吃茶之人分为四等。《般若经》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妙玉却不是这样,她人虽在栊翠庵,心却已飞向了庵外的红尘世界。这些姑且不论,单是妙玉作为一个佛门弟子,也与《红楼梦》中的其它僧道佛尼有所不同。她不似“癞头和尚”、“跛脚道人”的“渺渺”、“茫茫”,也不似马道婆,张道士的虚伪、奸诈。她美丽、聪慧,“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她孤僻、高傲,“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她渴望爱情、友情和亲情。人生而为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即人是有感情的,感情的欲望总是使人恋恋不舍,完全放弃一切遁入空门,就必然充满灵与肉的痛苦挣扎。妙玉本是读书仕宦之家的闺阁小姐,理应生活在“红粉朱楼”之中,却被迫在这古殿青灯旁,伴着木鱼经卷了此一生,她是多么不甘心,她必须去抗争、去奋斗。所以他所做的:一是冷眼看世界,傲视人间,藉以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二是为爱的痴心寻找归宿,藉以实现自己作人的权利。 二.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妙玉这个人物 妙玉就如同栊翠庵内的梅花一般。红梅开在滴水成冰的严寒环境,就象征了妙玉处在阴森可怕又冰冷透骨的佛门;红梅冲破冰雪的禁锢,在寒冬中怒放,发出扑鼻的异香,就像妙玉那如兰的气质,高洁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梅花枝条那如蟠龙,如僵蚓的曲折遒劲的形态暗喻了妙玉那被扭曲而又不屈的性格和灵魂;而梅花胭脂般的殷红又代表了妙玉外貌的娇艳和内心的温馨。这个身在佛门,心恋红尘、外冷内热的少女、与雪中红梅已融为一体,达到了人梅合一的境界。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内心充满着美好的情感。无情的佛门对她来说是多么残酷,但人性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她内心的感情之花还是破佛门的清规戒律,迎风怒放,象雪中红梅一般。总之,“妙玉是一个既亲和社会又远离社会的人”。⑸她把自己的一缕情丝,束缚于若明若暗、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似梦似幻之中。这不是有点朦胧吗?是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朦胧也许更美、更有魅力、更加诱人。 根据在哪里?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妙玉对宝玉的爱情已初露端倪,但必须在袈裟的掩盖下偷偷进行,而且要神不知鬼不觉,这就是妙玉的烦恼。“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又见妙玉另拿了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 爮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斟了一杯,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杏犀乔’。妙玉斟了一乔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这一回把妙玉身在佛门心向尘俗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精妙无双。或许,她请宝钗和黛玉吃体已茶是出于真诚,但这真诚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大秘密,那就是她二人是引宝玉入室的诱饵。一般的闺阁女子的房间岂容异性男子出入,更何况是佛门女弟子的耳房?她明知宝玉和黛玉是形影不离的,所以她“拉”了钗黛而宝玉“随后跟了来”就是在本意之中的。珍奇的古玩茶具可能只有两个,但稍次些的贵重茶具却不可能没有,一个闺中少女怎可能“仍将前番自己常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是未出家之人,又刚吃过酒肉,难道妙玉就不嫌他“肉食腥脓”吗?并且当宝玉说要把茶杯送给刘姥姥时,妙玉说“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而宝玉却能用妙玉“常日”用的茶具饮茶,并且是“仍”,可见并非第一次,这就说明妙玉对宝玉有着不同于一般的感情。 爮斝杯与杏犀乔是稀奇宝贵,但这也更衬托出妙玉将绿玉斗斟茶给宝玉的更加稀奇宝贵。因为通过这件事情,她勇敢地向尘世迈进了一步,把袈裟下难以掩盖的爱情透露了出来。 但是,一向被称为“情种子”的宝玉却未察觉出妙玉对他的爱慕之情,不了解妙玉的此番苦心。他说:“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听了此言,既刺痛了她,又提醒了她。因此她说:“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了”。随后又用了一个障眼法来转移钗、黛的注意力。用一只九曲十杯一百二十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来代替绿玉斗,又发了一通“饮牛饮驴论”,同时说:“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聪明如黛玉者,怎可能看不出一些苗头?这在后回的宝玉折梅中体现出来。妙玉用真情来待宝玉,却又要用矫情来掩饰这种真情,那领袈裟与项上的一串念珠太沉重了,沉重到如泰山压顶一般。这真是“不绣鸳鸯偏绣佛,恼人最是戒珠圆”。 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宝玉因落了第,李纨要他去栊翠庵折一只梅花插瓶,并命人跟了他去。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李纨点头称是,聪明的黛玉已经察觉妙玉对宝玉不同于一般的感情了,但愚钝的宝玉却只说出“不求大土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以为妙玉乃是一个高不可攀的高洁之士。此回妙玉并未亲自出场,但这种侧面烘托却更见效果。对于乞梅的过程,只宝玉一句“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但对于这枝乞来的梅,作者却作了详细描绘,“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⑹这段话,句句写梅,却又句句写得是妙玉。那枝梅的形态色气,象征了妙玉被扭曲的性格和被压抑的人性,也体现了她高洁的人格和横溢的才华。但是这些同时也暗示出妙玉爱情的悲剧结局。岫烟的“魂飞瘐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借用隋代赵师雄在罗浮山遇到梅花仙女的故事,实质上暗示了妙玉如梅花仙女,影射妙玉的思春之情。至于“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两句,则写出了妙玉独立于风雪中的艰辛与她内心的痛苦。 但是妙玉的付出未得到宝玉的回应,因而她是痛苦的,焦燥不安的,因而她又有了第二次的“主动出击”。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四人同一天过生日。岫烟与妙玉相识多年,有半师之交,情义深厚,她过生日妙玉并无任何表示,却偏偏给宝玉送了“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粉笺。这足以说明妙玉情窦已开时的内心不平静,于是她又一次出动向宝玉献出了自己的一片爱。但宝玉仍未理解妙玉的一番心意,还拿着粉笺四处张扬,着实刺痛了妙玉的心。小说这样描写生日,就表现了妙玉爱情的悲剧是显而易见的。 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中,一个月白风清的静谧的秋夜里,妙玉和宝玉在惜春处相见。妙玉见了宝玉“突然把脸一红”而且“微微把眼一抬,看了宝玉一眼,复又低下头去,那脸上的颜色渐渐红晕起来。”后来她痴痴的问宝玉“你从何来?”宝玉答不出,红了脸,惜春从旁打趣,妙玉立刻敏感地意识到自己也脸红,马上表示要回家,她和宝玉一起在潇湘馆附近听了林黛玉弹琴后,回到禅堂“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后来竟至于“魂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腾”,弄得精神错乱,完全丧失理智,几乎发疯,生了一场大病,这病当然不是什么“走火入魔”之类的鬼话所能解释得了的,它正是不可压抑的剧烈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发展到理智所能控制的限度之外的一种变态反应。 妙玉就是在这种夹缝中生存,造成了她孤僻怪异的性格,万人不入他目,“世人皆脏,唯我独洁”。这是她对当时整个压迫她的社会恶势力的一种无声的反抗。但妙玉的内心世界是善良的,并且有着"馥比仙"的才华,连黛玉和湘云都自叹弗如。 三.妙玉的人物塑造在《红楼梦》中表达的内在含义 妙玉,这枝古殿青灯旁的寒梅,孤僻如深山的石碑,清冷似冬天的早晨。在花柳繁华的大观园里,她企图用蒲团载着青春去寻找空寂;栊翠庵的大门虽然整日关得紧紧,但并不能阻挡她心里的“邪魔”向外冲撞。她并不是“四大皆空”的出世者,而是一个硬把“七情六欲”苦苦包扎起来的“槛外人”。她是一个身穿道袍的小姐,又是一个心在朱楼的幽尼。 而在她的情感世界里一样是充满了矛盾与纠结,也许是由于礼教条规,或是由于她自尊孤寡的心理,她努力克制自己对宝玉那似有若无的情感,却还是不禁走火入魔。尤以她这样古怪的个性更容易落人口实,说她是凡心大动,为宝玉害了相思病,这其中的确是有些道理的,只是一个原在栊翠庵这样清灵潜修之所的空门女子,偶然触动了庵外天地一阵撩人心悲的秋声弦音,总是会引起一些内在的、淡忘的关于情感和欲望的东西吧!即使是收心摄魂这么样的压抑自己而不愿去面对,那些属于本质的……可是终身履践洁净的她,一只成窑茶杯只因沾了刘姥姥的嘴便弃置不用,像这样一个屏绝尘俗的人却落得遭盗匪强掳玷污的下场,原本已经是够嘲讽的了,却还不免流言口舌之讥,说她是暗通贼人,甘愿受辱,一个洁净孤傲的女孩便蒙受了如此的污名而亡。这也正应对了妙玉那"世难容"的思想性格和她那"世不容"的生活道路和必然的结局。

  一.妙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

  我们先来看看《红楼梦》中专论妙玉的那支《世难容》的曲子: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脓,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⑴
  作者以“世难容”三字来评述这只曲子,这三字不仅概括了妙玉多方面的复杂性格,也道出了她曲折独特的一生。妙玉那“世难容”的思想性格和她那“世不容”的生活道路,蕴藏着发人深思的思想内容,熔铸着耐人寻味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的锋芒所向,遍及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当然也涉及到上层建筑之一的宗教。书中描绘了大量的宗教仪式,道观寺院,僧尼道士,妙玉就是其中的一个。妙玉是一个介于幽尼与闺女之间的尴尬的人物,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封建宗教的虚伪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同时,我们也体会出了妙玉这个介于“槛内”与“槛外”的尴尬之人的痛苦和无奈。
  妙玉不是闺阁小姐,而是一个身披袈裟,手持念珠的佛教弟子。书中林之孝家的这样向王夫人介绍妙玉:“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⑵妙玉与黛玉有相似之处,二人都自幼失怙,寄人篱下,才貌双全,傲世孤高,目下无尘。不同的地方妙玉有栊翠庵作为屏障,没有直接投身到与封建政治与礼教的抗争中去,而黛玉却直接卷入了这场生死搏斗之中。但不管有没有直接参与,二人却都以悲剧结束一生。
  妙玉的出家并非出于自愿。她不似宝玉、惜春的看破红尘而遁入空门,而是因为自幼多病,找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的情况下被迫入了佛门。“自幼走向佛门是精神解脱,被动走向佛门是精神禁锢,妙玉是后者而非前者。”⑶所以,她有许多的不甘和挣扎。“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⑷由此可见,妙玉以后的身心无法合而为一,无法一心向佛是有根可究,有源可寻的。她是在一种被逼迫的环境中长大,是在少不更事的情况下向佛的,我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妙玉才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要一心打破佛家的清规戒律,渴望自由、亲情与爱情。
  其实,我们只要细读《红楼梦》就会发现妙玉与佛教是格格不入的。她喜欢读庄子,自称“畸零之人”,精奕道,谙音律,举凡花卉盆景,古玩茶饮,无一不是高水平,而这些与佛家的“四大皆空”是不相容的。佛家讲“六根清净”摒绝世俗的一切欲望。而妙玉跟“六根清净”相去甚远,她对茶品、茶水、茶具有着那样的讲究,这与孔夫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佛家是讲“世法平等”的,但妙玉却将吃茶之人分为四等。《般若经》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妙玉却不是这样,她人虽在栊翠庵,心却已飞向了庵外的红尘世界。这些姑且不论,单是妙玉作为一个佛门弟子,也与《红楼梦》中的其它僧道佛尼有所不同。她不似“癞头和尚”、“跛脚道人”的“渺渺”、“茫茫”,也不似马道婆,张道士的虚伪、奸诈。她美丽、聪慧,“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她孤僻、高傲,“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她渴望爱情、友情和亲情。人生而为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即人是有感情的,感情的欲望总是使人恋恋不舍,完全放弃一切遁入空门,就必然充满灵与肉的痛苦挣扎。妙玉本是读书仕宦之家的闺阁小姐,理应生活在“红粉朱楼”之中,却被迫在这古殿青灯旁,伴着木鱼经卷了此一生,她是多么不甘心,她必须去抗争、去奋斗。所以他所做的:一是冷眼看世界,傲视人间,藉以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二是为爱的痴心寻找归宿,藉以实现自己作人的权利。
  二.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妙玉这个人物
  妙玉就如同栊翠庵内的梅花一般。红梅开在滴水成冰的严寒环境,就象征了妙玉处在阴森可怕又冰冷透骨的佛门;红梅冲破冰雪的禁锢,在寒冬中怒放,发出扑鼻的异香,就像妙玉那如兰的气质,高洁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梅花枝条那如蟠龙,如僵蚓的曲折遒劲的形态暗喻了妙玉那被扭曲而又不屈的性格和灵魂;而梅花胭脂般的殷红又代表了妙玉外貌的娇艳和内心的温馨。这个身在佛门,心恋红尘、外冷内热的少女、与雪中红梅已融为一体,达到了人梅合一的境界。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内心充满着美好的情感。无情的佛门对她来说是多么残酷,但人性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她内心的感情之花还是破佛门的清规戒律,迎风怒放,象雪中红梅一般。总之,“妙玉是一个既亲和社会又远离社会的人”。⑸她把自己的一缕情丝,束缚于若明若暗、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似梦似幻之中。这不是有点朦胧吗?是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朦胧也许更美、更有魅力、更加诱人。
  根据在哪里?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妙玉对宝玉的爱情已初露端倪,但必须在袈裟的掩盖下偷偷进行,而且要神不知鬼不觉,这就是妙玉的烦恼。“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又见妙玉另拿了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 爮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斟了一杯,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杏犀乔’。妙玉斟了一乔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这一回把妙玉身在佛门心向尘俗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精妙无双。或许,她请宝钗和黛玉吃体已茶是出于真诚,但这真诚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大秘密,那就是她二人是引宝玉入室的诱饵。一般的闺阁女子的房间岂容异性男子出入,更何况是佛门女弟子的耳房?她明知宝玉和黛玉是形影不离的,所以她“拉”了钗黛而宝玉“随后跟了来”就是在本意之中的。珍奇的古玩茶具可能只有两个,但稍次些的贵重茶具却不可能没有,一个闺中少女怎可能“仍将前番自己常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是未出家之人,又刚吃过酒肉,难道妙玉就不嫌他“肉食腥脓”吗?并且当宝玉说要把茶杯送给刘姥姥时,妙玉说“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而宝玉却能用妙玉“常日”用的茶具饮茶,并且是“仍”,可见并非第一次,这就说明妙玉对宝玉有着不同于一般的感情。 爮斝杯与杏犀乔是稀奇宝贵,但这也更衬托出妙玉将绿玉斗斟茶给宝玉的更加稀奇宝贵。因为通过这件事情,她勇敢地向尘世迈进了一步,把袈裟下难以掩盖的爱情透露了出来。
  但是,一向被称为“情种子”的宝玉却未察觉出妙玉对他的爱慕之情,不了解妙玉的此番苦心。他说:“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听了此言,既刺痛了她,又提醒了她。因此她说:“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了”。随后又用了一个障眼法来转移钗、黛的注意力。用一只九曲十杯一百二十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来代替绿玉斗,又发了一通“饮牛饮驴论”,同时说:“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聪明如黛玉者,怎可能看不出一些苗头?这在后回的宝玉折梅中体现出来。妙玉用真情来待宝玉,却又要用矫情来掩饰这种真情,那领袈裟与项上的一串念珠太沉重了,沉重到如泰山压顶一般。这真是“不绣鸳鸯偏绣佛,恼人最是戒珠圆”。
  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宝玉因落了第,李纨要他去栊翠庵折一只梅花插瓶,并命人跟了他去。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李纨点头称是,聪明的黛玉已经察觉妙玉对宝玉不同于一般的感情了,但愚钝的宝玉却只说出“不求大土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以为妙玉乃是一个高不可攀的高洁之士。此回妙玉并未亲自出场,但这种侧面烘托却更见效果。对于乞梅的过程,只宝玉一句“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但对于这枝乞来的梅,作者却作了详细描绘,“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⑹这段话,句句写梅,却又句句写得是妙玉。那枝梅的形态色气,象征了妙玉被扭曲的性格和被压抑的人性,也体现了她高洁的人格和横溢的才华。但是这些同时也暗示出妙玉爱情的悲剧结局。岫烟的“魂飞瘐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借用隋代赵师雄在罗浮山遇到梅花仙女的故事,实质上暗示了妙玉如梅花仙女,影射妙玉的思春之情。至于“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两句,则写出了妙玉独立于风雪中的艰辛与她内心的痛苦。
  但是妙玉的付出未得到宝玉的回应,因而她是痛苦的,焦燥不安的,因而她又有了第二次的“主动出击”。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四人同一天过生日。岫烟与妙玉相识多年,有半师之交,情义深厚,她过生日妙玉并无任何表示,却偏偏给宝玉送了“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粉笺。这足以说明妙玉情窦已开时的内心不平静,于是她又一次出动向宝玉献出了自己的一片爱。但宝玉仍未理解妙玉的一番心意,还拿着粉笺四处张扬,着实刺痛了妙玉的心。小说这样描写生日,就表现了妙玉爱情的悲剧是显而易见的。
  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中,一个月白风清的静谧的秋夜里,妙玉和宝玉在惜春处相见。妙玉见了宝玉“突然把脸一红”而且“微微把眼一抬,看了宝玉一眼,复又低下头去,那脸上的颜色渐渐红晕起来。”后来她痴痴的问宝玉“你从何来?”宝玉答不出,红了脸,惜春从旁打趣,妙玉立刻敏感地意识到自己也脸红,马上表示要回家,她和宝玉一起在潇湘馆附近听了林黛玉弹琴后,回到禅堂“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后来竟至于“魂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腾”,弄得精神错乱,完全丧失理智,几乎发疯,生了一场大病,这病当然不是什么“走火入魔”之类的鬼话所能解释得了的,它正是不可压抑的剧烈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发展到理智所能控制的限度之外的一种变态反应。
  妙玉就是在这种夹缝中生存,造成了她孤僻怪异的性格,万人不入他目,“世人皆脏,唯我独洁”。这是她对当时整个压迫她的社会恶势力的一种无声的反抗。但妙玉的内心世界是善良的,并且有着"馥比仙"的才华,连黛玉和湘云都自叹弗如。
  三.妙玉的人物塑造在《红楼梦》中表达的内在含义
  妙玉,这枝古殿青灯旁的寒梅,孤僻如深山的石碑,清冷似冬天的早晨。在花柳繁华的大观园里,她企图用蒲团载着青春去寻找空寂;栊翠庵的大门虽然整日关得紧紧,但并不能阻挡她心里的“邪魔”向外冲撞。她并不是“四大皆空”的出世者,而是一个硬把“七情六欲”苦苦包扎起来的“槛外人”。她是一个身穿道袍的小姐,又是一个心在朱楼的幽尼。
  而在她的情感世界里一样是充满了矛盾与纠结,也许是由於礼教条规,或是由於她自尊孤寡的心理,她努力克制自己对宝玉那似有若无的情感,却还是不禁走火入魔。尤以她这样古怪的个性更容易落人口实,说她是凡心大动,为宝玉害了相思病,这其中的确是有些道理的,只是一个原在栊翠庵这样清灵潜修之所的空门女子,偶然触动了庵外天地一阵撩人心悲的秋声弦音,总是会引起一些内在的、淡忘的关於情感和欲望的东西吧!即使是收心摄魂这么样的压抑自己而不愿去面对,那些属於本质的……可是终身履践洁净的她,一只成窑茶杯只因沾了刘姥姥的嘴便弃置不用,像这样一个屏绝尘俗的人却落得遭盗匪强掳玷污的下场,原本已经是够嘲讽的了,却还不免流言口舌之讥,说她是暗通贼人,甘愿受辱,一个洁净孤傲的女孩便蒙受了如此的污名而亡。这也正应对了妙玉那"世难容"的思想性格和她那"世不容"的生活道路和必然的结局。

曹雪芹在《世难容》曲中赞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
又说:“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金陵十二钗之————妙玉
苏州人氏。她祖上是读书仕宦人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旧时迷信认为命中有灾难的人应该舍身出家做僧、道,有钱人家买穷人家子女代替出家,叫替身〉,皆不中用。只得入了空门,身体才好,故一直带发修行。父母已亡,身边带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她极通文墨,极熟经典,模样又极好。十七岁时随师父到长安都修行,师父圆寂后,被贾家请入栊翠庵带发修行,但她“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刘姥姥喝过的茶杯,她嫌脏,不要了,而给宝玉喝的茶杯却是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宝玉生日,她特地派人送去“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字帖。后贾府败落,她被强人用迷魂香闷倒奸污,劫持而去。


17285138061贾宝玉有什么性格特点?
赖尚馥答:“不通世务”、“怕读文章”是贾宝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贵的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体现在这里。“不通世务”是说他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统派人物的要求。“怕读文章”是说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

17285138061贾宝玉人物形象
赖尚馥答:贾宝玉的人物形象是温和善良、叛逆精神、平等自由、软弱怯懦。贾宝玉有着平易近人的性格,其性情温和平顺,平等待人,具有平等自由的精神品质,而在一个传统的封建社会中,贾宝玉又是一个叛逆且桀骜不驯的人,他蔑视世俗的功名利禄,痛恨八股文章。同时宝玉也是脆弱而善良的,他尊重女性又同情女性,向往美...

17285138061贾宝玉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赖尚馥答:贾宝玉人物的性格特征是:率直纯真,伤春悲秋,心地善良,爱憎分明。贾宝玉形象带有曹雪芹自传的色彩,但其本质上属于艺术虚构,是作者有意识塑造的集意淫、补天济世、正邪两赋三大美德于一身的典型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极具创新性。

17285138061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赖尚馥答:毕竟是少年心性,宝玉的性格之中还是有很多略显轻佻、随性的孩子气的,尤其面对黛玉,每每言语造次,情急之处更冲动,场面之缠绵激烈,让人牵心不已。但殊不知,其与黛玉,晴雯等人的华彩场合却也多始于这轻随急噪的孩子气的。贾宝玉,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主要的人物,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王、富贵...

17285138061林黛玉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赖尚馥答:林黛玉人物形象特点如下:1、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绝顶聪明,悟性极强。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2、她的敏感是因为她寄人篱下,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也因此养成了多疑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

17285138061喜欢玉的女人什么性格
赖尚馥答:1. 坚强:喜欢玉的女人通常有坚强的意志和性格,能够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和理想。2. 温柔:尽管喜欢玉的女人可能有着坚强的外表,但她们内心通常是非常温柔和善良的。她们注重情感和人际关系,善于理解和体谅他人,给予他人支持和鼓励。3. 自信:喜欢玉的女人通常对自己有信心,...

17285138061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细心多虑和自尊,请分析课文是怎样刻画出这些特点的...
赖尚馥答:于是乎,一个跨越无数时空的、恒久的悲剧性人物--“凄美的林黛玉”至此“雕塑”而成,“活生生”站在你的面前,让人为她尽情的感痛伤心,耿耿而不能忘怀。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的表现 (一)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

17285138061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和特点
赖尚馥答:林黛玉的性格是:敏感、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自尊自爱,多愁善感。林黛玉的特点是: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林黛玉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容易感到寂寞,害怕孤独;不轻言放弃,但有时过于顽固, 感情丰富。林黛玉在红楼梦里的主要事迹有黛玉葬花,林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

17285138061贾宝玉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赖尚馥答:贾宝玉性格特点及主要事迹贾宝玉形象与性格 他相貌出众,不以世俗标准为生活准则。他出场时,小说曾以林黛玉的视角描写他:“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他曾说“女孩都是水做的骨肉”,从小在女儿堆里长大,喜欢亲近女孩儿,讨厌男人,与林黛玉的爱情...

17285138061玉象征人的什么性格
赖尚馥答:一般都是用玉来比喻君子美好的德行,有以下几种说法:春秋齐国国相管仲曰玉有“九德”(也就是赋以它君子的美德):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智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藏华光泽并能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声清团彻...


(编辑:董封董)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