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晚春这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唐代诗人韩愈的《晚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唐代诗人韩愈的《晚春》描绘了一副暮春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情景。
晚春
唐代: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草树 一作:草木)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译文及注释
(1)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2)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解(jie):知道。

2、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本与木本植物(“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言“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再进一步不难发现,此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诗中罕见的。最奇的还在于“无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费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
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杨花榆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刘永济《唐代绝句精华》)姑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会之歧异,就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晚春》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晚春》

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于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扩展资料: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场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晚春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描绘出一副欲将春天留住,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景象。通过暮春景色的七绝,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2、全诗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注释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好像漫天飞雪。
4、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晚春》描绘了暮春的繁丽景色,描写了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情景。《晚春》是我国唐代诗人韩愈所作的一首七绝诗,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出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

《晚春》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19459603733朱自清春描绘了什么的动人景象(用两个短语概括)赞美了什么
苏炭纨答:这里笔墨不多,但写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迎春的一片欢乐景象。人们像赶趟儿似的都出来了,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几幅风景画交相辉映的绮丽春色中,“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希望。如果说前四幅画是侧重写自然界的“春”(其中也有穿插写人的活动的),那么第五...

19459603733朱自清的《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苏炭纨答:抓住了春景的特点,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图画。动地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春天图景,赞美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作品以这三个比喻句收束全文,言简意赅,...

19459603733朱自清的《春》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
苏炭纨答:《春》一文描绘了五幅春日的图景: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概括起来就是: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花争春,春风图——风唱春,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

19459603733朱自清的《春》赏析
苏炭纨答:《春》确实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细读朱自清的《春》,我不由地有这样一种感觉: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

19459603733朱自清的名著《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苏炭纨答:《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心灵世界则是一片澄澈明净,他的精神依然昂奋向上。朱自清把他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把他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

19459603733朱自清的《春》这首诗描绘的春天的哪些景物呢?
苏炭纨答:1. 春草图:特征: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角度:颜色,长势,质地。写法:正面、侧面结合。修辞:拟人。2. 春花图:特征:繁盛。角度:花的颜色,花的味道,花下的蜂蝶,野地上。写法:虚实结合。修辞:拟人,比喻,排比。3. 春风图:特征:和煦、温暖、轻柔。角度:嗅觉。写法:多感官描写。修辞:...

19459603733...独我与朱自清的散文初一一起同工之妙说说春是怎样
苏炭纨答:3、第(3)段中白居易的诗句“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与朱自清散文《春》有异曲同工之妙.说说《春》是怎样具体体现这两句是的意境的?《春》里作者通过把有生命的花草鸟等生物用拟人手法, 描写得一片生机盎然,生气勃勃,同时表达了一切生物对春的喜爱.4、第(4)段中那位封建时代的女子和那位现代...

19459603733春全文描绘了那五副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苏炭纨答:1、春草图 描绘出春天嫩草勃发如茵景色。先写出了春草的旺盛、多和新,接着写出人在春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点明春草带给人们的欢乐。2、春花图 描绘了春天百花竞放争春的景象,特别着力于色彩与香味的描绘,又通过具体的三种花与无名的各种野花相照应,进一步展示了春意的浓郁。3、春风图 描绘了春风的...

19459603733朱自清《春》,作者是从几方面来写春草的?突出了春草怎样的特点
苏炭纨答:“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等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19459603733《春》一文描写了几幅春天的画面?
苏炭纨答:初一语文上册第一课《春》一文描绘了五幅春日的图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1、春草图: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2、春花图:作者从色彩的角度,将桃花、杏花、梨花描绘得多姿多彩,鲜艳夺目,而且非常逼真。确是花卉争荣,各不相让。这些个花儿,充满了生命的...


(编辑:桂骆届)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