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怎样鉴赏唐诗宋词?如题 谢谢了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2
如何写鉴赏唐诗宋词的研究性论文如题

首先要写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就像水调歌头把,就要叙述苏轼所做这首诗的背景 下一步就分句去分析它的结构作用 如果是词的话就分上下阙去说 再下一步 就是分析词和句的妙用,仔细推敲 最后一步 把作者的中心思想 什么热爱大自然啦 热爱祖国山河之类的套进去就ok了哦~ 中间看见能套上中心的一定要套!一定要 哦~这可是把握中心!

一、题眼、诗眼和词眼从标题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即“题眼”。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哀江南》的整首诗如泣如诉,凄婉感人,从题眼“哀”即见。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诗眼、词眼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王维《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诗中的“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代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钥匙。再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重阳词,情景交融,写出了女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形象地概括了全篇词意,画龙点睛,使形象和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二、语境分析,注意“冷”和“热”结合语境,从诗歌描写的景色“冷”“热”中,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岳飞的《小重山》从“寒蛩”“松竹老”可见作者忧虑国事、内心苦闷的心情。辛弃疾的《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危栏、烟柳、斜阳”暗示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现实,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无限忧思。柳永的《雨霖铃》“寒蝉、长亭、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晓风的凉寒,正是人物心境的悲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快船快意,使人神往。彩云轻舟,衬托了诗人喜悦畅快的心情。 三、语言特色及修辞方法 语言方面有清新、质朴、绚丽、含蓄等多种特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是一种清新的美。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平易近人,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不加修饰,是一种质朴的美。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的美。 含蓄的语言特点,则是意在言外,表现为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辛弃疾“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借古喻今,警告奸臣小人,不要猖狂得意,正如玉环飞燕即使得宠也不会长久,最终将会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高考考诗歌寓意实际上就是考含蓄的语言特点。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互文(既是秦时明月秦时关,又是汉时明月汉时关,也是今时明月今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的悲剧。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设问、比喻(两种修辞方法综合运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思之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谐音双关(“晴”——“情”) 杨柳——杨树柳树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谐音双关(杨柳——杨花柳絮——杨开慧、柳直荀烈士) 四、掌握各类诗歌表情达意的特点送别诗——注意谁送谁,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还是别后的思念;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战争诗、思乡诗——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借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多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感伤。 五、从注释中捕捉信息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而诗人又往往用典来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辛弃疾《摸鱼儿》中“长门事”的典故,是暗示自己受别人的谄毁,不受重用。“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则警告当权的主和派不要得意忘形,他们的结果也将是悲惨的。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不管是赏析全篇还是某一词句,是评价思想内容还是分析艺术手法,都要仔细审题,针对问题联系诗句作答。一要语言准确,二要表意流畅,三要深思精写。 古典诗歌形象、语言的鉴赏 古典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 诗歌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例如,杜牧的《山行》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 古典诗歌形象鉴赏如何入手?1、借助诗歌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这首诗表面上刻画了一位新妇形象,实际上作者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表现自己考前期待与不安的心情。2、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意境。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陶渊明《归园田居》——作者着力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静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场景,勾勒出恬淡闲适的意境。3、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中的哲理。在有些古诗中,作者往往在写景状物中渗透议论说理的成分,从而使读者在接受其形象感染的同时,对其中蕴涵的哲理仔细玩味后心领神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作者以登山所见和所悟,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朴素的哲理。类似的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等。 古典诗歌语言的理解鉴赏 1、理解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含义,进而抓住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诗歌的语言凝练、形象,抒情乐感强,要能评价具体词语的含义,特别要抓住饱含作者情感的词语。考题形式:给出意境,让考生去锤炼词语;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要求考生判断。由于诗眼本身不可能太直露地体现情感,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像的手段,并作整体阅读。2、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清新——用语新颖,生动形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这首诗以清新的笔墨,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明丽画面。 质朴——这类语言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华美的语言,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叙述,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 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杜甫的《三吏》《三别》都是质朴语言的典范。绮丽——用华美的词藻、多变的修辞、神奇的想像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雍陶《题君山》作者用浓墨重彩点出了湖山的秀美,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灵秀形神和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隽永——意在言外。作者用含蓄委婉的语言将要表达的意思寄寓其中,让读者品味。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夜泊秦淮》作者用隽永洗练的笔墨,活用典故,对沉溺于荒淫无耻生活的统治者提出了委婉的批评。简练——语言简洁、凝练,注重炼字、炼句。贾岛、孟郊的诗就属简练。

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在社会生活当中,处处可以看到,古典诗词还被人们所热爱,古典诗词还继续在流传,古典诗词还依然焕发出它的新鲜的生命力。古典诗词既然那么美,我们大家都想学它,那么,怎么去学呢?从哪儿找一个切入点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切入。 第一个方面,我们欣赏古典诗词就要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首先应当注意的。 什么叫“意境”呢?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面这样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王国维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其实真正能够体现一首诗的意境美的,应当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情和景的密不可分,也就是我们欣赏一首诗,看它怎样写景,看它怎样通过写景来把思想感情融会其中,这是古代诗歌创作意境的一种艺术追求。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所呈现出来那种美的形态,是反复的,是多方面的,它是以多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说,大家读诗,体会意境美是不一样的,不是说意境美就是一种意境或者那种美的感受就是一种感受,不是这样的,其实意境美是非常丰富的,我把它概括为八个方面。第一种意境叫“雄奇阔大”;第二种叫“旷放开朗”;第三种叫“苍凉悲壮”;第四种叫“深邃沉郁”。这四种类型有个共同点,就是表现了一种“阳刚之美”。此外还有四种,第一种叫做“浓艳瑰丽”;第二种叫做“淡泊静谧”;第三种叫做“清新素雅”;第四种叫做“凄冷寒凉”。这四种大体上集中表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阴柔之美”。所以诗歌这种意境美,给我们的感受,无非是“阳刚美”,无非是“阴柔美”。那么“阳刚美”一种类型就是“雄奇阔大”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诗词往往在写景的时候,雄奇壮美,气势雄浑,抒情则奔腾震荡,磅礴千钧,语言方面它往往是渲染夸张,惊心破胆。第二种叫做“旷放开朗”,这种意境一般特征是这样的,写景往往是脱尘拔俗,虚实相生,抒情的时候往往是旷大开朗,舒缓绵长,在语言方面一般就是健朗明快,奇谲俊逸。第三种叫做“苍凉悲壮”,这种意境美一般的特征是,在写景色方面,往往是苍茫阔远,峭拔萧疏,抒情方面往往是豪纵雄健,慷慨悲凉,在语言方面往往是古朴遒劲,刚正惨烈。第四种就是“深邃沉郁”,这类诗词,它一般的特点是,内容上深蓄积厚,感情深沉,曲回郁结,在语言上往往是不事雕琢,绝少夸张,长于以情事动人。 上面我们讲了四种。我们读了这些诗以后,在我们眼前,往往会产生一种它所表现的形象,有的像崇山峻崖,横绝太空;有的像大河横前,波涛汹涌;有的像迅雷疾电,走云连风;有的像大风卷水,林木衰摧;有的像壮士拂剑,浩然弥哀;有的像倒酒既尽,仗藜行歌;有的好像是行吟泽畔,饮恨吞声。总而言之,这些形象,都给我们一种美感。一般说来,这种美感是激扬振奋的,是奔放热情的,是深沉坚实的,是劲健悲慨的。这四种,我们说属于“阳刚之美”。 关于“阴柔美”,我也概括有四种类型:第一种叫“浓艳瑰丽”,这类诗词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酒边花下,盛装美人;它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往往是浓抹彩绘,刻意雕琢;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往往是金碧辉煌,浓艳绝人。第二种叫做“淡泊静谧”,这类诗词的意境,往往它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飘逸情绪。第三种叫做“清新素雅”,这类的诗词一般说来,作者所描写的也大多是大自然的景物,青山绿水,芳草鲜花,比较素淡。或者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可爱。它的表现手法往往是细致纤丽的、清奇婉转的,好像是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气。第四种是“凄冷寒凉”,这类诗词,它所表现的情事环境大多是哀伤凄冷的,如愀如悲,如泣如诉,往往以凄婉楚恻来打动人心。读这类诗词,它可以引发人们的畏惧和悲悯,用一种悲剧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 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第二个切入点,应该是语言美。因为中国古典诗词也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粹的、最精练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人们说这个语言很美,就是讲它的语言像诗一样,所以诗的语言是非常美的语言,诗歌的语言如同绘画的颜料,这个画面再美,也要靠语言来涂染它。所以诗歌的语言美,可以使作品表现出一种绘画美。古代的诗歌概括力强、体制小,所以要求语言比较准确精练、生动形象。 诗歌欣赏的第三个切入点就是形式美。中国古代诗词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诗很规整、很整齐,就像我们现在盖的楼房一样,上上下下都是方的。西方的诗或者国外其它的诗,金字塔式的或者阶梯式的,也有它排列的形式。当然词有长短句,它也是一种形式、一种形态,所以它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和建筑美,这种形式美,在世界的诗歌园地当中也是独具一格的。中国古典诗歌早期定型为“四言诗”,大家知道《诗经》,最早定型的是“四言诗”,就是四个字一句,但是并没有特别的格律的要求;到了汉魏六朝时期,“五言诗”“七言诗”兴起;到了南朝时期,在齐代永明年间,有人发现了汉字有平、上、去、入四声,四种声调,有人就根据汉字的这种四种声调,以及双声叠韵这些规律,来研究诗句当中声韵调的配合,要求写诗要“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讲究对偶。所以在南朝时期就出现了注重声律的一种新的诗体——“永明体”。“永明体”对后来格律诗的形成,以及后来的骈文和词、曲这些文学样式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唐代初年,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律诗和绝句,也就是所谓的“格律诗”。 中国诗歌真正讲格律是从唐代开始的。在唐代以前,它还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此后,这种新的诗体,这种“格律诗”,以及后来的词、曲,在句速,在字速,在每句中的声调、字的声调,以及句末的押韵、句与句之间的对仗,全诗的这种结构规律上,都有了一定的格式。所以格律诗就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基本形式,诗、词、曲都是如此。诗歌有了一定的格律要求,读起来轻重缓急相间,长短有致,抑扬顿挫,韵调谐和,这就更加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美。古典诗词这种格律的要求很严格,也比较复杂,但它的基本要求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平仄”的要求,“平仄”就是字的声调;第二个就是“押韵”的要求,“押韵”押什么韵;第三个就是“对仗”的要求,“对仗”“对偶”。这些都比较复杂、要求比较严,所以过去毛泽东主席说了,提倡青年人写新诗,但不提倡写旧体诗——他不是说不提倡大家写,主要从意义上来看,这种格律比较束缚人,因为诗重在抒情,如果很想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又被这种形式限制了,不能够遵守自己的规律,那么诗写得就不像格律诗,那也不好,所以我们一般还是提倡大家写新诗、写自由诗。但是要欣赏古典诗词就必须要懂一点,不一定写,但是要懂。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优秀的诗词曲作品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从而增强文化素养,提高我们认识生活、概括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为适应新时代的新挑战,打好坚实的基础。

建议买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和《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这两本书赞誉较高,它选的作品都是很经典的,鉴赏的文章一般是当代著名学者写的,我高中诗词鉴赏的答案很多都是来自这两本书,而且书也不是很贵!



(编辑:衡依富)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