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癞蛤蟆的浆液爆到的地方真的会导致那一片秃掉吗?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5-16
被癞蛤蟆的浆液喷到后皮肤多久会长出疙瘩

蟾蜍(toad) ,也叫蛤蟆há ma( 蟆单独读má )。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刺。在我国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是我国紧缺的药材.


简介
名称

  


蟾蜍(图1)


拼音名 Chán Chú


  别名 苦蠪(《别录》),蟾(《药性论》),虾蟆(《本草衍义》),蚵蚾(《全婴方论》),癞虾蟆、石蚌(《本草蒙筌》),癞格宝(《贵州民间方药集》),癞巴子、癞蛤蟆(《吉林中药手册》),癞蛤蚆(《药材资料汇编》),蚧蛤蟆、蚧巴子(《山东中草药手册》)。
来源

  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体。夏、秋捕捉。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将蟾蜍杀,直接晒干(东北、华北);或杀后除去内脏将体腔撑开晒干(华东、中南、华南)。这种干燥蟾蜍,商品称为"干蟾",除去内脏的商品习称"干蟾皮"。
编辑本段蟾蜍的品种花背蟾蜍

  中文名 花背蟾蜍


  拉丁名 Bufo raddei


  命名人 Strauch


  形态描述 体长平均60毫米左右,雌性最大者可达80毫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著,颊部向外侧倾斜;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上眼睑宽、略大于眼间距,鼓膜显著,椭圆形。


  前肢粗短;指细短,指长顺序3.1.2.4,第1.3指几等长,第4指颇短;关节下瘤不成对;外掌突大而圆,深棕色,内掌小色浅。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或肩后端,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胫长,趾短,趾端黑色或深棕色;趾侧均有缘膜,基部相连成半蹼;关节下瘤小而清晰,内跖突较大色深,外跖突很小色浅。


  雄性皮肤粗糙,头部、上眼睑及背面密布不等大的疣粒,雌性疣粒较少,耳后腺大而扁;四肢及腹部较平滑。


  雄性背面多呈橄榄黄色,有不规则的花斑,疣粒上有红点;雌性背面浅绿色,花斑酱色,疣粒上也有红点;头后背正中常有浅绿色脊线,上颌缘及四肢有深棕色纹。两性腹面均为乳白色,一般无斑点,少数有黑色分散的小斑点。


  雄性皮肤较粗,前肢粗壮,内侧三指基部有黑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


  生态资料 白昼多匿居于草石下或土洞内,黄昏时出外寻食。冬季成群穴居在沙土中。


  地理分布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和山东等地。


  药理作用


  药材


  1.蟾酥为蟾蜍耳后腺所分泌的浆液。4-8月捕捉,捕后洗净,刮浆。刮浆时,大拇指放在蟾蜍颈部,余指握住蟾体,再用铜镊子夹其耳后腺,不要过分用力,一、二次即可将白浆汁夹出,用40目筛过筛,除去杂质,将筛滤过的浆摊在玻璃板上,厚度以3-4毫米为宜,或将筛滤过的浆汁晒至七成干后,再揉细腻做成薄饼,置于阳光下晒干或烘干。温度在40℃-60℃为宜。


  因各地加工方法不同,药材形状亦异。一般分片蟾酥、团蟾酥两种。


  片赡酥呈不规则片状,大小不一,厚约2-3毫米,上面粗糙,下面平坦。黄褐色或淡棕色,质脆易折断。遇水即泛出白色乳状液。


  团蟾酥一般多为扁圆形团块或饼状。直径约7-8厘米,厚约1厘米。呈棕紫色或紫黑色,表面平坦光滑,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胶质样而光亮。


  2.干蟾的生药性状,体形较中华大蟾蜍为小,腹部无黑斑。


  3.蟾蜍胆为蟾蜍的胆囊,春至秋捕蟾蜍,剖腹取胆囊,鲜用。


  应用


  1.蟾酥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之功。主治疔疮发背、无名肿毒、咽喉肿痛、龋齿痛、小儿疳疾、心力衰竭等。用量0.01-0.03克,外用适量。


  2.干蟾有解毒散肿之功。主治痈肿疮毒、小儿疳积等。近年也有用于治疗胃癌的。用量0.12-0.18克。


  3.蟾蜍胆有镇咳、祛痰、平喘、消炎之功。用治气管炎。用量1-3只。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是很可爱的癞蛤蟆,眼睛周围有一圈黑色突起,好像带黑眶眼镜,




所以称之为黑眶蟾蜍。它很时髦,脚趾末端呈黑色,像是擦了黑色指甲油。身体肥胖,大小约6到7公分。体色变异颇大,有黄棕色、黑褐色及灰黑色,有些具有不规则的棕红色花斑。皮肤粗糙,除头顶外全身布满粗糙大小不等的疣粒,疣上都有黑棕色的角质刺。鼓膜大而显著,在眼后有一对特别大的突起腺体,这是耳后线,也就是它们有名的的毒腺。


  它们广泛分布于平地及低海拔地区,是最乐于和人类相处的两栖类,常出现在住宅附近、稻田、空地等地方。繁殖期是2月到9月,在春夏夜晚很容易在平地长有水生植物的水池内,听到它们一长串快速的“咯咯咯咯咯咯…”叫声,一口气可以连续鸣叫一分钟以上;尤其当雄蟾蜍碰到雌蟾蜍的时候,叫声会变得更加急促。但是当雄蟾蜍被其它雄蟾蜍抱错的时候,叫声则变成短促而尖锐的“嘎、嘎”,好像在警告对方:“我也是公的,不要碰我”。


  成体对环境的适应力很好,在遮蔽性比较好的水池,例如荷花池,不到百平方公尺的水池,可能聚有上百只黑眶蟾蜍。由于每晚出现的雌蟾数目不多,雄性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也会出现5.6只雄蟾同时抱一只雌蟾的现象。雌蟾每次产卵数千颗,成双地排列于长形胶质卵串中,一长串可长达8公尺以上。蝌蚪亦有毒,身体菱形棕黑色,尾鳍色浅散有细纹。
中国树蟾

  小型细长,吻端平直向下,头宽大于头长。鼓膜圆而清晰。




从吻端经眼睛、鼓膜到肩上方有一条深棕色眼罩。颞褶斜直明显。背部草绿色,皮肤光滑。 体侧:白色略带黄色,散布一些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点。腹部白色,密布扁平疣。前肢背面绿色,指端具吸盘及横沟,指间有微蹼,掌部有小疣粒,后肢背面绿色,股部内侧黄色有一些小黑点,趾端也有吸盘,趾间有半蹼。内跖突卵圆形,无外跖突。
编辑本段地理分布

  蟾蜍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从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潜伏在草丛和农作物间,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块下、土洞中,黄昏时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觅食。多行动缓慢笨拙,不善游泳,多数时间作匍匐爬行,但在有危险的时候也会小步短距离小跳(也有例外,如蟾蜍类中的雨蛙科、树蛙科、丛蛙科比蛙类善跳而且灵活,滑趾蟾蜍类则可以像蛙类一样跳跃)。


  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


蟾蜍(图2)


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种蟾蜍,它们分属26个属。主要分布在除了马达加斯加、波利尼西亚和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区。(澳大利亚原来无蟾蜍,后来从其他地区引进了蟾蜍,但繁殖太快,并且有毒,因此成为了澳大利亚目前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白天,大蟾蜍多隐蔽在阴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内或草丛中。傍晚,在池塘、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边或房屋周围等处活动,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种害虫。大蟾蜍冬季多潜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烂草里,也有在陆上泥土里越冬的。
编辑本段生境分布生态环境

  1.生活在泥土中或栖居在石下或草间,夜出觅食。


蟾蜍(10张)

  2.栖息于潮湿草丛,夜间或雨后常见。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和其他小动物。
资源分布

  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等地。


  2.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药用价值  


蟾蜍的药用


蟾蜍,俗称癞蛤蟆,在动物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本科现已有25个属300种左右,我国目前已知有2个属17个种和亚种,其中中华大蟾蜍分布最广,几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野生资源已经急剧减少。人工养殖已势在必行。


  蟾蜍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经济动物。其全身是宝!蟾酥、干蟾皮、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均为药材。


  蟾蜍的耳后腺、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的干燥品叫蟾酥,是珍贵的中药材,内含多种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辐射等功效,可治疗心力衰歇、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皮肤癌等。目前德国已将蟾酥制剂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日本以蟾酥为原料生产“救生丹”。我国著名的梅花点舌丹、一粒牙痛丸、心宝、华蟾素注射液等50余种中成药中都有蟾酥成分。蟾酥有利有弊,毒性很强,不能直接服用,需要提炼加工!


  蟾蜍除去内脏的干燥尸体为干蟾皮,性寒、味苦,可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痈肿疗毒等症。近年来用于多种癌肿或配合化疗、放疗治癌,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副作用,改善血象。


  蟾衣是蟾蜍自然脱下的角质衣膜,对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腹水、疗毒疮痈等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蟾蜍的头、舌、肝、胆均可入药;同时蟾蜍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还是营养丰富的保健佳肴。
编辑本段治疗恶性肿瘤

  1.治疗白血病 用重125克以上的蟾蜍15只,去内脏后洗净,加黄酒1500毫升,隔水煮沸2小时后过滤,每服15-30毫升,每日三次,饭后服,症状缓解后减量维持.除支持疗法外不配合任何药物,治疗32例白血病,完全缓解率25%,总缓解率75%.用干蟾粉1克,每日三次,小儿减半,配合紫金丹.强的松内服,治疗13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临床治愈7例,用药后多数在10天内嗜酸性粒细胞开始下降.由单方气名医折自[中西医结合].
编辑本段蟾蜍利用价值

  蟾蜍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蟾蜍皮肤腺、耳后腺分泌出白色浆液,可加工成名贵中药蟾酥,蟾蜍可加工成干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传统名贵中药,对治疗食道癌、肝癌、肾炎、白喉、流行性肋腺炎均有很好的疗效。蟾酥含多种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肿、止痛功效。现代医学发现它有其他药物不可替代的强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辐射、增加白血球的作用,是治疗冠心病良药,日本用蟾酥生产出"救生丹"良药。我国用蟾酥生产出六神丸、心宝、梅花点舌赃、华蟾素、天力蟾衣胶囊等药物。
编辑本段医道

  据上海科技出版社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学》载:


  蟾蜍,味腥、温,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等功效。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编《癌症独特秘方》中载:蟾皮性味腥、凉、微毒,功能解毒、利水、消胀、主治各种肿癌。 1999年经上海交大量子医学检测,特别对癌症、肝硬化、疼痛诸症的治疗有效含量成份超8千量价 上(凡有8千量价以上有免疫功能成份)。华夏出版社《中华医药全典》中载:蟾衣毒较轻,主要 用于疮疡肿毒及小儿疳积,现代常用治肿瘤。远方出版社《中草药大全》中介绍,蟾衣可治癌、白 血病、淋巴瘤等。


  据民间应用调查,蟾衣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镇静、利尿、壮阳、抗感冒病毒的功效, 并对肝腹水、癌症有显效,对乙肝大三阳、小三阳可转阴,还能迅速有效地增强体质和提高免疫功能,促进人本代谢自然平衡。服法请遵医嘱。


  蟾衣是蟾酥浆液的表皮包衣,孙思邈称:“蟾蜕(衣)除恶肿,神也”。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蟾衣乃其蓄足五脏六腑之精气,吸纳天地阴阳之华宝,如若获之一,一切恶疾,未有不愈”。中医认为蟾衣具有解毒消肿、止痛、辟秽浊之功效,广泛用于疮痈肿毒、咽喉肿痛等的治疗。现代研究认为:蟾衣主主含蟾蜍二烯醇化合物,包括蟾毒配质及蟾蜍毒素,具有强心、升压、抗炎作用,蟾毒配质还有较强的麻醉作用。最近科研人员发现蟾衣还有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神奇功能,可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肝炎、带状疱疹、肝腹水、肾病、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疑难杂症。


  据医圣张仲景称:“蟾皆拾,衣不现,奇也”。几千年来,人们只知道蟾蜍能蜕衣,但始终拾不到蟾衣。近年,科研人员通过观察终于发现,蟾蜍在盛夏暴热的夜晚,借雷鸣电闪可蜕衣一次,且边蜕边吃,蜕完吃尽,极难采获,故而难于应用于临床。


  近年来,各地先后开展人工养殖蟾蜍取得成功,养蟾取酥,养蟾取衣已变成现实,只要饲养者掌握了蟾蜍的蜕衣规律,利用特殊的蜕衣工具,可顺利地获得一张纯天然蟾衣。为此,人工大规模采集天然蟾衣资源再也不是神话。


  蟾衣是中药宝库中一味新兴药物。通过对蟾衣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深加工,可研制出一批新型成药及注射剂,其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有毒性,不建议食用。如果人吃了之后,可能会全身出现像蛤蟆身上的癞斑一样。

不知道您指的是头发吗,不管有没有毛发,皮肤接触到的毒液比较多的情况下,真皮会溃烂,毛发自然就掉了,因该不会影响毛发的在生长(蟾蜍并没有多少毒液)只要不弄进眼口鼻等位置,是不会有太大危害的。癞蛤蟆的毒液是指蟾蜍的头部耳后腺和背皮肤腺分泌的白色乳浆,一般蟾蜍毒液喷到皮肤上会有热辣略带一点麻的感觉.。

癞蛤蟆毒液的发病机理

蟾蜍的腮腺和皮肤腺能分泌毒素。进食煮熟的蟾蜍(特别是头和皮),服用过量的蟾蜍制剂,或伤口遭其毒液污染均可引起中毒。蟾蜍毒的主要成分:蟾蜍二稀醇化合物(包括蟾蜍毒素和蟾蜍配基),作用类似洋地黄,可兴奋迷走神经,直接影响心肌,引起心律失常。此外,尚有刺激胃肠道、抗惊厥和局麻的作用;儿茶酚胺类化合物,有缩血管和升压作用;吲哚烷基类化合物,可引起幻觉,对周围神经有类似菸碱样作用。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0.5-1小时,主要症状为:消化系统: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水、休克;呼吸及循环系统:胸闷、心悸、发绀、心律不齐,心电图可出现类洋地黄中毒的ST、T改变及传导阻滞。重者可导致阿-斯氏综合征、呼吸和循环衰竭;神经系统:头晕、头痛、嗜睡、出汗、口唇及四肢麻木、惊厥;蟾毒误入眼内,可引起眼睛红肿,甚至失明。偶有剥脱性皮炎。

诊断:

误服蟾蜍或过量服含蟾酥中药者。出现上述中毒症状应考虑蟾蜍中毒。

如何治疗?

排除毒物按中毒的一般原则处理,对症处理,出现类似洋地黄中毒症状,可口服或静脉滴注稀释的氯化钾;传导阻滞可用阿托品。补充液体,止惊。出现呼吸及循环衰竭者作相应处理。如眼沾污蟾毒,可用紫草汁滴眼或冲洗

知识扩展: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猴子、癞刺、癞疙宝。在我国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们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则是我国紧缺的药材。蟾蜍水陆两栖,皮肤布满小孔具有渗透性,外加它们从出生就没有羊膜和壳等结构的保护,致使它们对环境的敏感性要高于其他类群,两栖动物被认为是检测环境变化的风向标。

喜隐蔽于泥穴、潮湿石下、草丛内、水沟边。皮肤易失水分,故白天蟾蜍多潜伏隐蔽,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内或陆地潮湿土壤下越冬。停止进食,以体内贮布在肝糖来维持最低的新陈代谢,到翌年气温回升到10~20℃时,才结束冬眠。夜间捕食、活动,以甲虫,蛾类,蜗牛,蝇蛆等为食。人工饲养繁殖比其他蛙类容易。

蟾蜍主要分布在除了马达加斯加、波利尼西亚和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区。(澳大利亚原来无蟾蜍,后来从其他地区引进了蟾蜍,但繁殖太快,并且有毒,因此成为了澳大利亚目前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蟾蜍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从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潜伏在草丛和农作物间,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块下、土洞中,黄昏时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觅食。多行动缓慢笨拙,不善游泳,多数时间作匍匐爬行,但在有危险的时候也会小步短距离小跳(也有例外,如蟾蜍类中的雨蛙科、树蛙科、丛蛙科比蛙类善跳而且灵活,滑趾蟾蜍类则可以像蛙类一样跳跃)

环境特点

1.生活在泥土中或栖居在石下或草间,夜出觅食。

2.栖息于潮湿草丛,夜间或雨后常见。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和其他小动物。

资源分布

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等地。

2.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蟾蜍的耳后腺、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的干燥品叫蟾酥,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辐射等功效,可治疗心力衰歇、

小时候听老人讲癞蛤蟆的浆液爆到的地方真的会导致中毒,因为有毒液。

这可能是真的,因为这是液体粘到皮肤会有毒性。

这个应该是有可能的,毕竟癞蛤蟆的浆液有一定的毒。


18558971039蟾蜍的毒液被喷溅到皮肤上了会怎么样?
包美斩答:所谓蟾蜍的毒液是指蟾蜍的头部耳后腺和背皮肤腺分泌的白色乳浆,一般蟾蜍毒液喷到皮肤上会有热辣略带一点麻的感觉,但只要不弄进眼口鼻等位置,是不会有太大危害的(量不多的情况,量太多可能让皮肤溃烂)。但小时候的蟾蜍毒液是不可能残留太久的。更不可能导致奇怪的皮肤病。身上长东西,很可能是其它...

18558971039癞蛤蟆有毒吗?听说它受攻击后有毒?
包美斩答:当癞蛤蟆受到强烈的刺激或侵害时,它的皮肤表面,特别是头部的一对耳后腺,会放出一种乳白色的浆液来.仔细观察一下,耳后腺就是头部背面皮肤上的2块长圆形的突起.此外,皮肤上的圆形突起也跟耳后腺一样,由许多皮肤腺组成,除了一种能分泌粘液使皮肤表面保持湿润的腺体以外,还有能分泌乳白色浆液的腺体.乳...

18558971039请问 雨天出来的那种 -蛤蟆 有毒吗 黄色的那种~
包美斩答:具一些老人说,那种蛤蟆无独!本人也实验过(因为小时候没什么玩,就和哥哥他们去抓那种蛤蟆,事后也没什么不良反应)

18558971039癞蛤蟆背上分泌的白浆有毒吗
包美斩答:蟾蜍的耳后腺、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的干燥品叫蟾酥,是珍贵的中药材,内含多种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辐射等功效,可治疗心力衰歇、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皮肤癌等。目前德国已将蟾酥制剂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日本以蟾酥为原料生产“救生丹”。中国著名的梅花点舌...

18558971039脸上有很多痘痘,听说是小时候丢石头打青蛙的浆液溅在脸上引起的,现在我...
包美斩答:回答:病情分析: 你好,脸上常长痘痘,主要是因为内分泌紊乱的原因,当然和其他的如,爱熬夜、爱喝酒吸烟、压力大、爱吃辛辣食物、便秘等是有很大关系的。 指导意见: 建议您平时要少吃辛辣食物,多吃果蔬,保持大便通畅,劳逸结合,切勿用手去挤压痘痘,以免感染和留下疤痕,特别情况下可以去咨询中医开点中药调理...

18558971039癞蛤蟆有毒吗?
包美斩答:乳白色液体有毒,这就是癞蛤蟆保卫自己的武器,但对于人来说,这一点微弱的毒性是不起作用的。如弄到了手上或皮肤上,完全没有作用,如果弄到眼睛里,会感到疼,只要立即用水洗一下,也没有太多的危害。我们把癞蛤蟆抓到手里,如果不是强烈地伤害它,它是不会轻易放出毒液的。http://www.78...

18558971039捉了癞蛤蟆手会有毒吗
包美斩答:捉了癞蛤蟆手会有毒,因为粘液有毒性。蟾蜍酷似青蛙,外皮比青蛙粗糙。它是一种有毒的动物,毒素主要集中在头部、腮腺、皮肤腺、肝脏和卵巢。这些部位会分泌出一种白色浆液叫"洋地黄"的物质。建议再抓蟾蜍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带上手套,因为它表面会分一些带毒的粘液,如果当手上有伤口的话是很容易出现...

18558971039压死癞蛤蟆它体内的毒会出来吗?
包美斩答:癞蛤蟆全身有很多毒腺,压死它毒液会流出来,所以还是不要轻易去压它,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18558971039蟾蜍身上的白色液体有毒吗?
包美斩答:有毒,蟾蜍身上的白色液体叫蟾酥。蟾酥是蟾蜍耳后腺及表皮腺体的分泌物,白色乳状液体或浅黄色液体,蟾王的蟾酥提取浆液,干燥,上色,密封保存后可以入药。蟾酥的作用:蟾酥是通过提取蟾蜍的耳后腺和皮肤腺的白色桨液,然后再晒干的一种名贵药材。是珍贵的中药材,内含多种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肿、止痛...

18558971039癞蛤蟆背上的疙瘩里面的脓如果滴到人身上,人为什么会起一样的疙瘩?
包美斩答:可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癞蛤蟆背上的疙瘩里面的脓就含有蟾蜍毒素,蟾蜍耳后腺分泌的白色浆液中的毒性成分之一。浆液中另一毒性成分是蟾蜍素的酯类蟾蜍毒素。这种东西弄在人手上就会中毒,也会起疙瘩,如果不小心使用了的话,还可以,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神经症状严重,还可能昏迷或者死亡 ...


(编辑:舒须例)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