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受动性、能动性及共性与个性是什么?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8
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shi?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具有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这已经使人超越动物界,人还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人具有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地发挥,是一个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人的潜在能力的充分信任,对社会实践在人的发展重要作用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发展主体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中价值的清醒认识,是学校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认识前提,也是我们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三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皇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现代西方的内发论者进一步从人的机体需要和物质因素来说明内发论。如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S·Freud 1856--1939),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E.O.Wilson 192-)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而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1880-1961)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基因决定特定的顺序支配,完成了一系列顺序后机体达到成熟,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格塞尔不仅认为人的机体机能的发展程序受到生长规律的制约,而且"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受成长规律支配"。2.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对于人自身的因素,有的认为是需要改造的,如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就持这样观点。有的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外铄论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J.R.watson)。他甚至这样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由于外铄论者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才能有效地学习。3.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 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因此,我们把实践、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作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 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根据这样的观点,教育活动中主客 体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自然受到特别的重 视。四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发展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体重的发展比平时要迅速稗多。发展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 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性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比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上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柯尔柏格的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这些研究结论对于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个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当然,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的选择,所以,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的全过程的意义。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从而为能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出色的人物。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就是不很严重的疾病或磨难也会把他击倒。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5.个性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需要说明的是,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了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人性即指人的本性它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固定不
变的人类天性。人性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作为中性词在中国文化中对人
的本性有人性本善论的观点以儒家孟子为代表也有人性本恶论的观点以
儒家荀子为代表一种含义是指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慈爱、善
良类似于英文中的Humanity。
在社会上我们比较多的是将人性做后者解释作为一种道德尺度般的
存在。符合了某个利益体的行为规范就叫“有人性”同时换个利益体角度又
可以叫“没人性”。在当下人性越来越被赋予其社会性。以下将浅述对人性
的一些理解与讨论。



一 人性在不同学术方面的定义
在哲学方面人性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给出的定义是“人的本质不是
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际上
人的本质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即外因也包括每
个单个的人所具有的个性。所以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固然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
面但不是全部还应该加上个人所具有的个性比如自私、自由等。
一般来讲人性即人的本性。人为了生存而占有空间以及食物等从其以
外的其它物角度讲可以有善和恶这个由利益的得与失而产生的两种说法
从人自身角度讲并无善恶可言其得以生存并非因为善得以终结亦非因为恶
而从社会学角度讲人性这个词被赋予了种种行为规范。
二关于人性的探讨
1.人性的本质
人性从字面而看即可知无论如何定义人性其本质都与人相关。人是从
物梯次进化而来的此种简单的事实决定了人性必然与物性有相通之处因此
人性应当与“求我生存”相关联。然而那个代表着物性全部内容的“求我生存”
对人来讲却远远不够了因为人与物有着本质的不同。
人是一种能动的存在这点是与物的本质的不同。人可以主观的改变其存
在的方式、形态、目的等人生存的最根本意义在于“求我幸福”它是人类固
定不变的天性并从根本上决定、解释着人类行为这也就是对人性最本质的诠
释。
2.人性的社会化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开始意识到研究自身以后他们所面临的人类无
一不处在有机的社会组织之中。很自然地他们便由此得出结论人天生就是一
种社会性动物。马克思就曾这样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固然“人天然地是一种社会存在物”这是现实。但是仅仅描述这种现实
好像是不够的更不应因此就把社会性当作人性。这是因为人的社会性只是告
诉我们人只有依靠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而我们关心的却是人这种存在物为
什么是社会的、他们在社会中是用何种行为以及为什么用这种行为来生存发展
的。一个“社会性”只是指出了问题本身而没有告诉我们它的来由。
3.自在人行和自为人性
人的社会性虽不能当作人性却会给人性以影响。人类组成社会之后个
体幸福必然与他人、群体幸福并存。既然每个人都是求我幸福不同个体的幸福
存在矛盾就使必然的可能。此时求我幸福这种不变的、普遍意义上的、颇有抽
象色彩和超验味道的自在人性将有着无限丰富的自然演变其结果便是自为人
性。
三人性的表现和定律
①人性作为人的本质的表现分为五个方面
1.自我批评 自觉地针对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缺点错误作实事求是的检
讨以期达到改正的目的。
2.自我表现 显示或宣扬自己的优点使自己突出。
3.自我意识 通常指人对自身意识活动本质的认识。由康德最早提出后成
为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黑格尔以及现代存在主义哲学都对此有所论述。
4.自我中心 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只会
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
物。如当自己的汤是热的时就认为别人的汤也是热的。这种认识上的自我中心
与利己主义不同。
5.自我陶醉 谓自己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而盲目地加以欣赏。 自我就是内
心深处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自己毫不掩饰的一面。
②人性的定律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自然属性一为社会属性。
1.自然属性的三个定律
1人的生理层面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总是要求拥有快乐而不是痛苦。”
2人的心理层面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总是要求得到尊重而不是贬抑。”
3人的心灵层面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总是希望有长久的目标而不是虚度
一生。”
2.社会属性的三个定律
1对行为后果的考虑。
2对自己长远目标的考虑。
3对人生价值的考虑。
四人性的实现
人性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能动的力量虽然强大但绝对没有
强大到颠覆人性的程度因为能动正是造成那种人性的力量之一没有了能动
人则成了物人性也就成了物性。
人性其实就是人在的自然要求只有通过人性才能最直接、最完满地实
现人在反过来人性如果得以足够伸张人在必然会得以顺利占有和实现。
那么如何更好地实现人性呢
物性的实现主要是依靠物自身在自然界的选择和寻找来完成的这是自然
界的规律。例如芳草自然不会选择沙漠老虎饿了就去找食。
人性的实现则复杂化了根本原因在于人是一种能动之物他固然可以通
过到自然界去选择和寻找来求得幸福还可以通过自身能动本能的发挥创造出
自身的幸福来而且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人性的实现越来越依靠后者乃至
到了今天我们几乎都忘记了前种途径的存在。既然人类更多地依靠创造来求幸
福那么如何创造如何组织这种创造才能更有利于求幸福呢这就是前面所
说的第三个问题如何才能使人类更好地组织在一起。这也是我们做这种探讨的
根本目的。
我强烈地认识到一个社会所推崇的目标不是统治阶级标榜的、而是全社
会成员身体力行的目标对其运作效果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一个社会的实际
奋斗目标与合理目标之间的吻合度将直接决定着社会要素协调的性质和水平。
那么这个合理目标应当是什么呢答曰
求我幸福。因为人是一种能动之物人性就是“求我幸福”人类组织起社
会绝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实现 “人性”、进而实现“人在”的手段。任何一个
社会如果不把那个目标当作它的目标就有悖于人性就有悖于“人在”的完满
占有和实现。任何一个社会都应当以“求我幸福”作为唯一的合理目标否则
必然带来社会异化。
“求我幸福”这个唯一的合理目标必然要通过某种手段来实现而这个
手段又可能成为下一层次的目标。例如迄今为止人类为“求我幸福”便
要采取“发展物质和精神生产”这样的手段而为了物质和精神生产便要采取
手段“组织好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这样的手段进而为了组织好物质和精神
生产活动便要采取“建立社会制度”这样的手段依次类推。人类的整个奋斗
活动就这样由一个“目标手段链”构成了。小到每个个体的行为大到一国的
国家行为都可以用这个“目标手段链”来分析。
我们注意到在人类奋斗的这个“目标手段链”中却存在着目标与手段之
间的不协调。此种不协调是带来众多现实问题的根本原因。如何使每个层次的目
标与手段之间充分协调起来当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
我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第三层次中存在的不协调如何建构、运作我们的
社会制度才能更好地组织好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而其中的核心问题就
在于如何才能更好地组织好人类的行为。我曾经作过一个不太准确的比喻一
旦你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好比你拥有了一匹千里马。余下的问题仅在于练习骑
马本领、寻找合理的目标方向。
那么如何才能组织好人类的行为呢这实在是一个让我们感到力不从心的
问题。不过我却以为以上对“人在”、“人性”等问题的探讨可以为我们解
决这个问题提供一个可资利用的思路或方式社会运作的根本任务就在于顺应
“自在人性”的本然要求充分发挥人类的能动力量塑造健康的“自为人性”

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人的自然性是指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总之,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教育要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人的受动性是指人的生存和发展既要受到自身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环境的限制。人向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发展,发展的程度如何,都要受到自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人的能动性是指人能够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发展自己。人的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主体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主体活动的选择性,主体创造性。 
3、总之,人既具有受动性,又具有能动性,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两者的统一。 
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能动性。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在重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的基础上,还要把教育同人的自觉积极性结合起来。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的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4、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的共性是指存在于人类一般特性之中,贯穿于一切历史阶段之上,使人根本有别于动物的特性。个性是单个人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总和,它表示的是某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人的共性和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17838064344简述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教育的要求。(10分)
酆肿治答: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4)互补性: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

17838064344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受动性、能动性...
酆肿治答:3. 人既是受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必须平衡好教育的外在影响与学生的内在需求,充分发挥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共同推动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4. 人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特征,而个性则体现了每个人的独特性。教育应兼顾共性与个性,一方面制定普...

17838064344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酆肿治答:(1)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2)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3)不平衡性,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4)互补性,首先,教育者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其次,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5)个别差异性,教育者既要认识学生...

17838064344人的发展特点对教育提出哪些要求
酆肿治答:科学地反映了人的生命的不可重复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教育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历史、文化、种族等背景上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来理解教育的真正意涵,用发展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来尊重,来热爱.

17838064344现代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酆肿治答: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民主化的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

17838064344什么是素质教育?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酆肿治答:1、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2、基本特征: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差异性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1、狭义 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

17838064344论述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酆肿治答: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在: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

17838064344简述先进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要求。
酆肿治答:(1)先进生的心理特点。在一个班中那些思想好、学>-7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一般被称作先进生。他们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2)先进生的教育要求。①严格要求,防止自满。班主任对他们不能偏爱,而要严格要求,对其缺点和所犯的...

17838064344人的发展有哪些规律和特点?教育是怎样适应
酆肿治答:每个阶段都是基于前一阶段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3、个体差异性:每个人的发展都存在个体差异,即使在相同环境下,不同个体的发展也会出现差异。这与遗传、环境以及个体的特质和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教育适应的方法是针对个体差异,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教学服务。这包括根据学生的...

17838064344结合小学教育实际论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对教育的要求
酆肿治答:就是对学生一定要认真,然后听话,你就一定要对他们不是一定的严厉


(编辑:裘曹葛)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