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古诗三首 诗意及中心思想及背景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4
小学五年级下语文古诗三首诗意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1. 不值:没有遇到人。


2. 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


3. 小扣:轻轻地敲。


4. 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简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提示:湖指杭州西湖。湖光山色相映,风景绮丽。全诗先写“晴”,次写“雨”,最后两句结合起来概括,而用新奇的妙语赞美西湖无时不美的迷人景色。
将西湖喻为美女西施,已成千古定论。湖因诗而名“西子湖”,可证也。

然而明人唐宜久,有一文,谓“昔人以西湖比西子,人皆知其为誉西子也。而西湖之病,则寓乎其间乎?可见古人比类之工,寓讽之隐:不言西湖无有丈夫气,但借其声称以誉天下之殊色,而人自不察耳。”(《明小品三百篇》)黑、白转色,褒、贬易位,他从诗里看到的是“西湖无有丈夫气”。

莫非此公读诗,喜欢头朝下、脚朝上“拿大顶”,何以其所见翻了个儿?

因喜“山色空�雨亦奇”句,而画其意。想及此,附记之。
注释:

[饮湖上]在湖上喝酒。[ (li4n)滟(y4n)]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方]正,恰恰。[空蒙]形容山岚迷蒙的样子。[亦]也。[欲]想要。[西子]西施,春秋末年越国的美女。[相宜]适合。

诗意: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早晨。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意:
到底还是六月的西湖最美,风光与其他时候大不相同。莲叶接天一望无际的碧绿,荷 花映日呈现出异样娇红。
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景的赞美之情。
作者简介:杨万里,南宋江西吉水人。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等齐名。一生作诗二万多首,流传下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的诗构思新巧,风格清新活泼,平易自然。语言通俗晓畅,自成一家。

第1首《乡村四月》的意思是:山陵和原野一片绿色,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只听见杜鹃鸟不停的在蒙蒙细雨在叫着。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第2首《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是: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本事。小孩哪里懂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着种瓜。第3首《渔歌子》的意思是:西塞山附近,白露展翅高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不想回家。
采纳我!!我打字打得可累了呢!!绝对正确!! 我都做过作业了,正确的哦!! 给我悬赏分!!

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长歌行》《七步诗》和《出塞》。

《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全诗的大意是:园子里那绿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阳一出就晒干了;温暖的春天给万物带来了恩惠,使它们充满了生机,可常常担忧秋天的到来,因为一到秋天,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万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流回来呢?青少年时期不努力学习,到老了伤心后悔也没有什么用了。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后一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七步诗》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植。全诗的大意是: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出塞”,就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写到边关,明月和边关已经成了戍边将士生活中的两个典型景物。大概守卫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没有时间想家,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低下头不免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全诗的大意是:这明月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仰望过的明月,这边关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守卫的边关,久别亲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边防线上驻守的将士们还没能回到家乡。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大将戍守边关,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3.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建议

1.学习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举行小小赛诗会,背诵一些曾读过的古诗(包括课内外读的),或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教学本课前,可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课文中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纠正读音,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对诗歌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再指导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每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最后,组织学生背诵、默写。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可以分几步进行。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讲了些什么(即大体理解诗意,不是逐字逐句讲析)。比如,“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学生只有知道这句诗讲的是“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长出来的,豆秸怎能如此急迫地去煎熬豆子呢”,才能体会到曹植对同根相煎的悲愤感情。其次,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重点语句。《长歌行》、《七步诗》都是借物抒情的,对物的描写是为了引出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因此要抓住表达主要意思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些重点诗句,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如《出塞》,可引导学生想象,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面对一轮明月,可能会想些什么,从而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第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入情入境地读。

4.“思考·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默写《出塞》。三首诗歌的内容、风格不同,朗读时感情处理也应不同。第一首前两句可以用欣喜感激的语气。“衰”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最后以叹惋、劝勉的口吻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第二首,由于诗人与其谴责对象的特殊关系,因而读起来应委婉又深沉,讽刺之中有提醒和规劝的口吻。第三首则读出悲壮慷慨的气势。在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基础上多读几遍,再让学生练习背诵。默写时,要注意把字写正确,还应注意标点符号。

“思考·练习”的第二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一些关键字词的基础上,了解诗句的大意。可先让学生反复读一读诗句,联系上下文思考加点词的意思,有的也可查查字典;然后讲讲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求统一的答案。因为事实上,古诗的不少诗句是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的。

本题所列的第一句,“布”,此处可解作“分散到各处”;全句可解作:温暖的春天把恩惠分给万物,使万物都有了光辉,充满生机。第二句,“然”,指燃烧,“泣”,指哭泣;全句可解作: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第三句,“关”,此处指边关,“还”,回家。全句可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从遥远的家乡来守卫边关的战士们还不能回到家乡。“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上暗含着一个意思:自秦汉修筑边关防胡南下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派遣到这里守卫边疆。

5.要注重课外拓展。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搜集与诗、诗人相关的资料。如,搜集有关《七步诗》的传说,读其他边塞诗词、劝学诗,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全诗的大意是:园子里那绿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阳一出就晒干了;温暖的春天给万物带来了恩惠,使它们充满了生机,可常常担忧秋天的到来,因为一到秋天,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万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流回来呢?青少年时期不努力学习,到老了伤心后悔也没有什么用了。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后一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七步诗》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植。全诗的大意是:锅里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出塞”,就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写到边关,明月和边关已经成了戍边将士生活中的两个典型景物。大概守卫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没有时间想家,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低下头不免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全诗的大意是:这明月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仰望过的明月,这边关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守卫的边关,久别亲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边防线上驻守的将士们还没能回到家乡。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大将戍守边关,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3.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建议

1.学习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举行小小赛诗会,背诵一些曾读过的古诗(包括课内外读的),或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教学本课前,可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课文中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纠正读音,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对诗歌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再指导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每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最后,组织学生背诵、默写。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可以分几步进行。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讲了些什么(即大体理解诗意,不是逐字逐句讲析)。比如,“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学生只有知道这句诗讲的是“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长出来的,豆秸怎能如此急迫地去煎熬豆子呢”,才能体会到曹植对同根相煎的悲愤感情。其次,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重点语句。《长歌行》、《七步诗》都是借物抒情的,对物的描写是为了引出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因此要抓住表达主要意思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些重点诗句,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如《出塞》,可引导学生想象,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面对一轮明月,可能会想些什么,从而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第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入情入境地读。

4.“思考·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默写《出塞》。三首诗歌的内容、风格不同,朗读时感情处理也应不同。第一首前两句可以用欣喜感激的语气。“衰”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最后以叹惋、劝勉的口吻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第二首,由于诗人与其谴责对象的特殊关系,因而读起来应委婉又深沉,讽刺之中有提醒和规劝的口吻。第三首则读出悲壮慷慨的气势。在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基础上多读几遍,再让学生练习背诵。默写时,要注意把字写正确,还应注意标点符号。

“思考·练习”的第二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一些关键字词的基础上,了解诗句的大意。可先让学生反覆读一读诗句,联系上下文思考加点词的意思,有的也可查查字典;然后讲讲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求统一的答案。因为事实上,古诗的不少诗句是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的。

本题所列的第一句,“布”,此处可解作“分散到各处”;全句可解作:温暖的春天把恩惠分给万物,使万物都有了光辉,充满生机。第二句,“然”,指燃烧,“泣”,指哭泣;全句可解作: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第三句,“关”,此处指边关,“还”,回家。全句可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从遥远的家乡来守卫边关的战士们还不能回到家乡。“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上暗含著一个意思:自秦汉修筑边关防胡南下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派遣到这里守卫边疆。

5.要注重课外拓展。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搜集与诗、诗人相关的资料。如,搜集有关《七步诗》的传说,读其他边塞诗词、劝学诗,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四、参考资料

乐府汉代的诗歌体裁。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它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叫做乐府。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曹子建集》十卷,收诗八十余首,文赋四十余篇。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江宁(今南京)人。一说太原人,又说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考取进士,虽升至校书郎,但后来一再被贬,终竟被刺史闾丘晓忌才杀害。存诗一百八十多首,多写边塞和妇女生活。情深意切,语言精练。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王昌龄集》。

龙城飞将“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汉时属右北平郡。“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以英勇善战闻名。西汉武帝时,封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听说以后,称李广是汉朝的飞将军,一连好几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区。

七步诗

曹 植

煮 豆 燃 豆 萁,

豆 在 釜 中 泣。

本 是 同 根 生,

相 煎 何 太 急?

七步诗》的诗意:
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中心:表达了作者对骨肉相残的厌恶与憎恨.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

[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七步诗 故事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之子,且都为卞太后所生,是真正的同胞手足。曹操曾一度想立曹植为嗣, 因其才智高于其兄曹丕。 后曹丕登基(始称魏文帝)仍忌曹植之能,加以迫害,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豆,豆萁,豆豉,都是豆这种植物的各种形态,可以说“本是同根生”。首句为我们描绘了煮豆的场景,以豆萁为燃料制作豆汁。第三、四句进一步揭示这两者间的关系。 豆在锅中忍受豆萁的煎熬, “咕嘟”的声音仿佛在哭泣。这暗指兄长对自己的迫害以及自己悲愤的心情。末两句卒章显志,既是控拆,也是反抗。
整首诗据说在七步之内完成,诗人的情感也经历了一个由平缓到迸发的过程。名为吟物, 实则是一首带有讥讽的寓言 诗。然而由于诗人与其谴责对象的特殊关系,因而诗人的口吻是委婉又深沉的,讥讽之中有提醒和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
曹植才高八斗, 文风俊逸刚健。 这首诗在情感上层层推进,且运用了比兴手法,从中也可发现乐府诗歌的影响。有的选本没有二、三句,但这种风格仍是显而易见的。

夏日即景作文
12-26 聚培训作文
夏日炎炎,暑气逼人,但我却不那么认为,我想象着这是个温热的冬日,这真是个理想的境界。夏日的花不比春日的差,在烈日下显得颇有些顽强。
夏日的荷塘最有诗意了。荷叶的碧绿中镶着几朵粉嫩的花苞,花苞里鼓鼓囊囊的,似气球一般,仿佛一碰就会裂开;有的花苞忍不住了,迫不及待的张开了嘴,粉粉的,嫩嫩的,里面的花蕊像害羞的小姑娘,偷偷探出一点儿脑袋,巴望着外面的世界——又大又迷人;还有些“外向”的花呢?呵,早就大大方方地盛开了,花蕊也早已蹦上了花的中央得意的炫耀着。



(编辑:万以裘)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