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玄奘是在多大时精通“经藏”“律藏”“论藏” 因而成为三藏法师的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玄奘的故事 阅读答案

玄奘西行路线图
幼年出家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0岁随哥哥进入佛门,13岁剃度出家,21岁受具足戒。前后遍访佛教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十余万里。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并结为兄弟。后经龟兹(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    玄奘西行求法路线
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即精通五十部经书的十名高僧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在一座寺中有一个小和尚,每天清晨,他要担水、洒扫,做过早课后要去寺后很远的市镇上购买日常用品.晚上还要诵经到深夜.
有一天,他发现,( )别的小和尚偶尔也会被分派下山去购物,( )他们去的是寺前的市镇,路途平坦,距离也近.于是,小和尚问方丈:“为什么别人都比我自在呢?”方丈只是微笑不语.
第二天中午,当小和尚扛着一袋小米从后山走回来时,方丈把他带到寺的前门.
直到日已偏西,前面小路上才走来几个小和尚.方丈问他们:“你们一大早去买盐,路这么近,又这么平坦,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呢?”
其中一个小和尚说:“方丈,我们一路上说说笑笑,看看风景,就到这个时候了.”另一个小和尚说:“以前也是这样的呀!”
方丈回过头问身边的小和尚:“寺后的市镇那么远,你又扛了那么重的东西,为什么回来得早呢?”
小和尚说:“我每天在路上都想着早去早回,再加上肩上的东西重,我很小心地走,所以走得快走得稳.10年了,我已养成了习惯——心里只有目标,没有道路了.”
方丈闻言大笑,说:“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标上了.( )在坎坷的路上行走,( )能磨练一个人的心志啊!
这个小和尚就是后来著名的法师玄奘.

玄奘生于公元600年的中国唐朝。他自幼聪明,尤其爱好当时风靡一时的 佛学。玄奘十一岁时就能诵读佛经,十三岁时就在当时中国的文化重地--洛阳 出家,之后他在全国各地遍访名师,刻苦钻研佛教理论。十八岁时,玄奘在佛教界已经是小有名气了。因为他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三藏法师”。

36岁

38


13525518015有关玄奘西天取经的问题
山瑶田答:玄奘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所以人称“唐三藏”。他潜心钻研佛经,读遍了国内的佛经资料,觉得要弄通佛理,最好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岛)去学佛经。他一面学习梵文,一面向官府申请出国。当时正是唐朝初期,国内政局不太稳定,边境也不安定,政府严禁百姓出境,玄奘...

13525518015唐奘藏个人简介资料
山瑶田答: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 ,俗家姓名“陈祎(yī)”,“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

13525518015唐玄奘的资料
山瑶田答: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说贞 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

13525518015玄奘的资料
山瑶田答:此外,在奘门著名弟子中被视为异流的有圆测和法宝。圆测系新罗人,为奘门新罗学人的领袖。他曾在译场充证义,著有《仁王》、《深密》、《成唯识》等《疏》,多用真谛等所传的旧说。法宝撰《俱舍论疏》十五卷,与普光《记》并称,见解时有出入。他又著《一乘佛性究竟论》,不同意五姓各别之说。故在奘师...

13525518015唐三藏取的是什么经
山瑶田答:玄奘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所以人称“唐三藏”。他潜心钻研佛经,读遍了国内的佛经资料,觉得要弄通佛理,最好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岛)去学佛经。他一面学习梵文,一面向官府申请出国。当时正是唐朝初期,国内政局不太稳定,边境也不安定,政府严禁百姓出境,玄奘...

13525518015唐僧的法号是三藏还是玄奘??
山瑶田答:唐僧: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 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 们称为唐僧。西行取经时,唐朝 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唐 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 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 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 中国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 爱。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 西天取经,并赐...

13525518015唐僧的原型是谁是什么
山瑶田答:在佛教中,最高的是三藏法师,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奘获得三藏法师的称号那一年,年仅24岁。 公元626年冬,玄奘向当时 *** 申请出国留学,唐太宗并没有理会一次次的请求。公元627年秋,27岁的玄奘混入逃难的灾民中偷渡出关,从这一天开始,他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数的道路。 玄奘法师在瓜州讲经时,一位名叫...

13525518015玄奘的身世
山瑶田答: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

13525518015三藏法师主要经历
山瑶田答: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玄奘本身最感兴趣的是“唯识”部分。这些佛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开创宗派玄奘依翻译佛典与对经文的阐释而开创了中国法相唯识宗,其学说却深深地影响了其他诸多宗派。彪炳青史奘师一生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

13525518015玄奘生平
山瑶田答: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新罗高僧圆测,为玄奘神足,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高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


(编辑:桑富慧)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