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学说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是什么意思?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是什么意思?业指什么?


业是指人生在世所做的好事或者坏事。
整句的意思是说,人生前纵有金山银山死后也带不走一文,能带走的就是在世之时的所作所为。
“业”,宗教用语,是印度文化中产生最早,也是最基本的一个哲学、道德和宗教概念。不理解“业”这一概念,就不能理解印度的文化,以及印度的伦理、习俗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等。


拓展资料:
“业(Karma)”是印度文化中产生最早,也是最基本的一个哲学、道德和宗教概念。可以说,整个印度各大流派的哲学和宗教学说,无一例外地都是建立在“业”这一基础概念之上的。
因此,不理解“业”这一概念,就不可能理解印度的文化,以及印度的伦理、习俗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业”的涵义十分深奥而广泛,如果翻译成现代语言,“业”相当于“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在当时或过后产生的相应的惯性力量和对这些行为产生的自动记忆。
所有生物和人类的行为,在当时和过后必然产生出相应的惯性力量和记忆,这个惯性力量,就称之为“业力”。业力这种惯性力量就象是影子,如影随形地跟随着做此事的这个人。
同时,业力不仅会如影随形地跟随着这个作者,而且时刻会对这个作者产生相应的作用力。如做的是好事,就会产生好的作用力,简称为“善报”。如做的是坏事,则会产生坏的作用力,简称为“恶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业

人生前纵有金山银山死后也带不走一文,你能带走的就是你 在世之时的所作所为。这业就是你做的好事或者坏事 ,好有好报恶有饿果。

扩展资料: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应改自「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不是正式的佛经,只是一个名叫王日休的古人在其《龙舒增广净土文》提及过,出自《大正藏第47册》259页下。

大藏经,是将一切佛教典籍汇集起来编成的一部全集。起初叫作“一切经”,后来定名“大藏经”,“藏”有“保藏”的意思。因其内容十分广泛,故称“大藏经”,又称“藏经”。其内容主要由经、律、论叁部分组成,又称为“叁藏经”,分别称为经藏、律藏和论藏。“经”是佛教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佛教为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教弟子们为阐明经的理论的著述。此外还包括印度、中国的其他有关佛教史、佛教理论研究的专著。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大正藏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应改自「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不是正式的佛经,只是一个名叫王日休的古人在其《龙舒增广净土文》提及过,出自《大正藏?47册》259页下。"--山人
人生时,父母妻子,屋宅田园,牛羊车马。以至台凳器皿,衣服带索等物。不问大小,或祖父以传于己,或自己营造而得。或子孙。或他人,为己积累而得。色色无非己物。且如窗纸虽微,被人扯破,犹有怒心。一针虽微,被人将去,犹有吝心。仓库既盈,心犹未足。金帛已多,营犹未止。举眼动步,无非爱著。一宿在外,已念其家。一仆未归,已忧其失。种种事务,无非挂怀。一旦大限到来,尽皆抛去。虽我此身犹是弃物,况身外者乎。静心思之,恍如一梦。故庄子云,且有大觉,然后知此其大梦也。古人有言,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妙哉此言也。予故用此后两句,添以两句,而成一偈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但念阿弥陀,定生极乐国。盖业者,谓善业恶业。此皆将得去者,岂可不以净土为业乎。有了明长老为众普说,指此身而言曰,此为死物。其内泼泼地者为活物。莫于死物上作活计,宜于活物上作活计。余深爱此语,故常为人言之。凡贪种种外物以奉其身者,皆是死物上作活计也。世人虽未能免此,当于营生奉身之中,挪顷刻之暇,回光自照,以留心于净土。乃活物上作活计也。且如汲汲营生,虽致富如石崇,贵极一品,终有数尽之期。岂若净土之无尽也。

人活着时候所有的东西,例如房产,金钱,服装等等,人死了都是带不去,完全留在人间。可是人在人世间的行为所造成点东西,例如行善积德,杀人放火,偷盗抢劫这些东西,在佛学里面叫做【业】,这个【业】都随着你的灵魂带到另一个世界,来世如果再转生人的话,这个【业】就是你转生后生活的命运了。仅供参考。

业分为两种,一种为善业,一种为恶业。人,不管你在世有多少财物,那都是身外之物,钱财珠宝 无论有多少,那都是死后带不走的。但善业与恶业是无形的,它们才是你死后可以带走的。

一生所做的事情叫业,有善的,有恶的,有不善不恶的,也叫善业,恶业,你在世上打拼所积累的,死后什么也带不走,只有你的业力带着,善业有善报,恶业要受地狱之苦。



(编辑:万态注)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