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分别是什么?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7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分别是什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
我们在管党治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扩展资料: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加强党的建设,必须直面党所面临的挑战。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四大考验指的是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四大危险是指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一、四大考验
1、执政考验
我们党经过漫长的革命,付出了无数的牺牲,才成为在全国执政的党。同时也应该看到,执政对我们党的严峻考验。我们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能够经受得住执政的考验的,但前提是必须直面执政所带来的各种考验,正确应对这些挑战,有效处理执政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2、改革开放考验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也给党的建设带来巨大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许多未曾遇到的新情况,党员队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新情况,使得传统比较有效的党建办法受到挑战,适应新情况的党建办法还在探索中。
3、市场经济考验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设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创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方向确定以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有效的配置资源的方式,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中国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大加速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使社会主义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有其负面性。2010年全国党建研究会调查1200多名党员,29.1%认为现在党建中出现的不少问题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所致。
4、外部环境考验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就是使我国改变了过去的半封闭局面,融入世界现代化大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充分享受到走向世界的好处,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外部的资源、市场、技术和人才,促进了我国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党越来越面临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西化”和分化的图谋未变。党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颠覆、渗透的压力。西方发达国家政党制度的存在的一些优点对党构成强大压力,群众更容易接受外来信息,用比较和挑剔的眼光看待党。
二、四大危险
1、防范精神懈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党的执政环境也面临新的形势,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一些消极负面思想也乘虚而入。
2、防范能力不足
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的新路,遇到的很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没有现成方法,不论是社会利益的协调,社会矛盾的解决,还是社会管理,党员干部都面临实际能力与面临问题不相符合的情况。”戴焰军说。
3、防范脱离群众
权力来自人民,权力为了人民。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我们党一直在强调,脱离群众是最大的危险。”戴焰军说,在改革开放和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党没有了外在的强大的生存压力,一些党员干部群众观念容易淡化,再加上权力本身具有的腐蚀性和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利益诱惑,使得一些党员干部疏远了群众,忘了“我是谁、为了谁”。
4、防范消极腐败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并向全党发出警示:“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十六大以来,一批大案要案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与此同时,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一些腐败现象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大考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大危险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


18446927687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在心得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
史贵瞿答: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必须坚持”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1.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

18446927687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所面临的考验和危险是什么
史贵瞿答: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这一重要判断,对于我们...

18446927687经常说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如何,那么这个新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史贵瞿答:通常回答什么样的历史条件,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来说,新的历史条件通常是相对于发生某件历史事件的当时期来说的,只要是在更新的历史阶段来说,应该就可以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18446927687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
史贵瞿答: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指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的制度.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把自己的爱国热情化为报效祖国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拼搏的实际行动;每个爱国者都应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四、反对分裂、维护祖国...

18446927687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
史贵瞿答: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精神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它反映着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的进步潮流,是社会的主旋律。时代精神核心是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

18446927687新时代的五个内涵和三个意义是什么?
史贵瞿答:新时代的五个内涵和三个意义是:内涵:1、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2、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3、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4、是全体中华儿女力同心、奋力实现...

18446927687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什么?
史贵瞿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

1844692768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理解其五重“时代”内涵?
史贵瞿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五重时代内涵为:一、“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这句话是讲新时代的中国要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的问题。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这句话是讲新时代要完成什么样的...

18446927687新时代是什么?
史贵瞿答:1.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新时代的历史脉络;新时代的中国要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的问题)2.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新时代的实践主题;新时代要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任务、进行什么样的战略安排的...

18446927687新时代的爱国实践和以前一样吗
史贵瞿答:新时代的爱国实践和以前不一样。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1、祖国整体利益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共同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整体利益包含着个人利益,整体利益直接就是每个人的共同的根本利益。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直接意味着个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祖国现代化建设...


(编辑:唐武鬼)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