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西昆体有什么特色?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江西有什么特色啊?

【江西心学】,是由南宋理学家陆九渊创始,因其为江西人,故称为江西心学,它是我国思想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这个哲学体系,后来被王守仁加以扩充和发挥,便推向了高峰。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发生过重大作用。至明代又有“王门七派”,七派里有三大派的影响最大,江右派,王畿派,王艮的泰州学派,而江右派,恪守师说,保持王学的基本观点,故也称王学正统派 。
  
【江西诗派】,吕本中于崇宁元年(1102)至二年之间,作《江西诗社宗派图》,选入黄庭坚、陈师道等25人之诗,因“其源流皆出豫章”,称江西诗派。元初方回以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一祖三宗。诗派中人论诗反对西昆体,师法唐杜甫、韩愈、孟郊,强调效法活脱,崇尚工力,注重琢磨,但要求“无一字无来历”,提倡“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之法。至清末同光体又分三大支派,赣派即其中之一派,以陈三立为魁首,学韩愈、黄庭坚,直接继承宋代江西派,后继者夏敬观、华焯、胡朝梁、王瀣、王易、王浩等,或出入于梅尧臣、陈师道诸家。
  
【江西词派】,五代南唐冯延巳、宋初晏殊、欧阳修的词打破了从晚唐到五代前期以花间派为代表的香艳熟软、无深意寄托的词风,赋词以较深邃的思想蕴含和更诚挚的情感寄托;在艺术上引入诗歌的比兴手法,并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对宋词日后的繁荣昌盛起到开先河的作用,从而形成了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流派,这就是以二晏一欧为骨干的北宋江西词派 另有:宋末元初以刘辰翁为翘楚的江西词派,厉鹗绝句言:送春苦语刘须溪,吟到壶秋句绝奇,不读凤林书院体,岂知词派有江西?
  
【江右诗派】,明初江西派,代表人物为刘崧(江西泰和人),标榜唐音,实际对他影响最深是乡先贤虞集、范德机,揭傒斯等。而后来的台阁体又是江西派的直接产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刘崧“大底以清和婉约之音,提导后进,迨杨士奇等嗣起,复变为台阁博大之体。”作为台阁体创始者的杨士奇历任四朝内阁大臣,为太平时期宰相。江西平易自然的诗风正宜于奉敕颂圣、歌咏升平之作。因此钱谦益说:“江西之派,中降而归东里,步趋台阁,其流世界冗卑而不振。”
  
【豫章社】,“明之末年,中原云扰,而江以南文社乃极盛.其最著者:艾南英倡豫章社,衍归有光等之说而畅其流”(见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们反对前、后“七子”,推崇“唐宋派”归有光。豫章社中有陈、艾、章、罗四大家之说,他们还致力于八股文的写作,与继起江苏金坛周钟、太仓张溥之"金沙派"、"娄东派",相互争夺海内制义范式的领导权。
【江西画派】简称“江西派”,又称“西江派”。中国画流派之一。以清初画家罗牧为代表。罗牧系宁都(今属江西)人,居南昌(今属江西),画山水初得魏石床传授,后学黄公望,笔意空灵,在江淮地区颇有学之者。

【赣剧】
赣剧是江西的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剧种。它有俗称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这两派于1950年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改名为赣剧。赣剧起源于明代的弋阳腔。
赣剧的腔调计有〔高腔〕、〔二凡〕、〔西皮〕、〔文南词〕、〔秦腔〕、〔老拨子〕、〔浙调〕、〔浦江调〕、〔昆曲〕、〔梆子〕等。
解放后整理改编的弋阳腔剧目有《珍珠记》、《尉迟恭》、《张三借靴》、《送衣哭城》等;青阳腔戏《双拜月》、《百花赠剑》;弹腔戏《梁祝姻缘》、《借女冲喜》、《白蛇传》、《装疯骂殿》、《孟姜女》等;昆腔戏《悟空借扇》、《相梁刺梁》等。弋阳腔戏尚有根据史籍改编的《西域行》,根据汤显祖《牡丹亭》改编的《还魂记》;青阳腔戏有改编的《西厢记》上、下集等等。创作的现代戏有《一群穆桂英》、《红色宣传员》、《奇袭边平》、《盗种》、《铁肩红心》、《祭碑出征》等等。其中《珍珠记》、《还魂记》拍成舞台艺术片;《借女冲喜》摄为连环画。石凌鹤董解元、王实甫改编的《西厢记》被誉为“石西厢”。�
剧的口白以中州韵为基础。表演行当分老生、正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称为“九角头”。
赣剧,著名演员有严有源、杨桂仙、潘凤霞、卓福生、童庆初、肖桂香、陈桂英、祝月仙、胡瑞华、段日丽、万良福等。
附:南四腔之首的弋阳腔:弋阳腔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弋阳腔诞生在江西弋阳。弋阳腔一诞生,就以它前所未有的的艺术魅力迅速地弥漫于中国的戏曲舞台,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演奏出了中国戏曲史上最高亢的旋律,创造了中国戏曲的新形式,揭开了中国戏曲史的新篇章。弋阳腔自由的表演风格和高亢的旋律是严酷的社会现实凝结成的。自南宋以来,经元入明,弋阳及其附近地区几乎战乱未已、灾荒不断。洪武二十四年,弋阳户数,19,718户,人口51,653人。至清顺治六年,弋阳县人口仅有11,801人,人口锐减五分之四。是严重的生存危机把弋阳腔锻造成了“高腔”。弋阳腔是弋阳人顽强生命力的表现。 弋阳人“刻厉自奋,矜谨节义,”秉性耿直,崇尚宗教。弋阳腔熔铸了弋阳人的性格。通过对戏曲的审美活动,获得了自我释放,自我减压,自我陶醉的艺术享受,最终获得了精神的解放,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明代弋阳人口急剧减少,“固有户存而人去者,逋亡迁徙,不著汔土也著于世矣。”由此,对于嘉靖年间“弋阳之调绝”,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释。

【瓷文化】
景德镇是以盛产瓷器而闻名于世的,有着瓷都的美誉。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从汉代起,景德镇就开始了制瓷历史,据文献记载已有近17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制瓷历史进程中,它集各地名窑之大成,汇聚制瓷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德镇瓷器,并以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造型优美,制作精良而著称于世。
景德镇古称新平镇,唐天宝元年改称昌南镇,景德镇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宋以来,历经千年风雨保持瓷器产销经久不衰。景德镇瓷器是一个有着一千七百多年悠久历史和蕴含着浓郁陶瓷文化氛围的产品,世界因瓷器而认识中国,英语中的CHINA是代表中国,也是瓷器的称呼。景德镇又是因瓷而名。公元1004年宋景德元年,宋真宗命进御瓷器的底部要写上“景德年制”四字,据《宋会要辑》(卷一百九十�6�1方域十二载)记载“江东路饶州浮梁县景德镇,(宋)景德元年置。”明确记载景德镇的置镇时间是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
自宋代起,景德镇瓷器就成了皇家宫廷的御用瓷器。元朝统治后进一步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专门监造供朝廷使用的御用瓷器,并为官府机构枢密院定烧印有“枢府”铭文的卵白釉瓷。元代时期的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这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制胎原料的进步,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的变形,因而能烧造颇有气势的大型器皿,并采用了还原焰烧成,使景德镇瓷器的特色充分显示出来了,使中国画技巧和制瓷工艺的结合更加成熟。具有强烈中国气派与风格的釉下彩瓷器的出现,使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高温烧成的卵白釉、红釉和兰釉等等颜色釉瓷的烧制成功,它标志着景德镇已经能熟练掌握各种呈色剂,从而结束了元代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的局面。明代景德镇所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好,销路广,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叙述当时景德镇瓷器的产量时是这样说,“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指景德镇),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明代以后,朝廷专门在景德镇设立了御窑厂,烧造的瓷器专供朝廷之用。将瓷器生产分为官窑和民窑两种,在当时形成了“官民竞市”的繁荣局面。此时景德镇瓷器的生产是“天下窑器所聚,万杵之声殷地,火花炸天,夜令人不能寝”的江南雄镇。景德镇在明万历时期就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了。当时的景德镇在全国处于制瓷业中心的地位,它不仅担负着宫廷御器和明政府对内、对外赐赏和交换的全部官窑瓷器的制作,而且还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清王朝对景德镇的陶政设施,大致沿袭明代遗制。瓷器生产分为官窑和民窑两种,并设立了督陶官,监造瓷器。景德镇瓷器生产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制瓷技术更趋娴熟精湛,品种尤为丰富多彩,高温颜色釉“晶莹纯全”,珐琅彩、粉彩精细秀雅,康熙时期的青花、三彩、五彩风格别致,雍正时期的墨彩朴素清逸,乾隆时期的青花玲珑和仿古瓷雕等特种工艺瓷巧夺天工,出神入化,令人惊叹。
景德镇瓷器在近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在近代全面继承历史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有了创新和发展。而今,瓷器已成为江西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具识别性的风物之一,千年以来形成的瓷文化更可谓是江西文化里精致华美的一章。

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 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异
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二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烟波;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如鼎足对,可对可不对。《眼儿媚》
3、题材内容的差异
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
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

而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黄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

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再如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宋诗中例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

唐、宋诗的孰优孰劣历来纷争不止,褒贬取舍因人而异。宋诗的长处在于技法上较唐诗有所进步,以及题材的扩大,不过文学技巧越是进步,天籁自然越失,难免露出斧凿之痕,失却雍容浑厚之美,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而与此同时,若一味求新求变、求深求险,一但无新意所得,只好留意于字句之间,舍本逐末,便有损诗境,因辞害意。而宋诗不及唐诗之处也正在于此。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元明之后,诗尽管也有所变化,却均越不出这两大派的藩篱。


钱先生《谈艺录•诗分唐宋》中有切中肯綮之论断:“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

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
特色
馆阁体

宋初五十年左右流行白体诗,皆盛行于宫闱馆阁,或为君臣之间御制奉和,或为臣僚之间酬答唱和。自真宗朝起,同样产生于馆阁词臣唱和的西昆体逐渐取而代之。馆阁之称,本承五代,梁迁都以汴,始设昭文、集贤、史馆,谓之"三馆",宋太宗太平兴国中,合三馆赐名崇文院;端拱中,始分三馆,藏书万余卷,别为秘阁,三馆与秘阁始合为一,故谓之"馆阁"。

杨亿
馆阁文人实为宋初最早的文学群体,习作馆阁体诗文,也表现出宋人具有自觉的文学创作意识。可能有鉴于此,北宋吴处厚总结宋初诗文创作时提出,文有"朝廷馆阁之文"和"山林草野之文"的区分。其论前者云:"朝廷馆阁之文,则其气温润丰缛,乃得位于时,演纶视草者之所尚也。故本朝杨大年、宋宣献、宋莒公、胡武平所撰制诏,皆婉美淳厚,过于前世燕、许、常、杨远甚,而其为人,亦各类其文章(《青箱杂记》卷五)所列代表人物之首即为杨亿。同书还说,同是真宗时人的夏竦,曾以文章谒翰林学士盛度,盛度赞曰:"子文章有馆阁气,异日必显。"直至神宗时,任职秘阁的王安国还说:"文章格调,须是官样。"此所谓"官样",亦即馆阁气。宋初馆阁体流行,若按吴处厚的说法,宋初三体中,白体、西昆体显属馆阁之诗,晚唐体应属山林之诗。

西昆体特征一“不说破”

金代诗论家元好问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宋初西昆体是宗法李商隐的。因此,以李商隐诗歌作为模拟对象的杨亿、刘箔等的西昆体诗作更是如此。这些馆阁文臣的诗歌雕章丽句、组织工致、堆砌典故。他们用清词丽句,用历史故实来表达情思,反映现实生活,这就必然会造成其情思不易被理解和接受,因而往往给人产生西昆体注重形式、缺乏内容的印象。其实,产生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西昆体创作的主要特征—“不说破”所导致的。所谓“不说破”,原是禅僧接引的主要方式,其实质就是要在阐释教义时,避免说破。。因此,“不说破”原则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避免正说,辗转说明;二是追求文字技巧。为了实现“不说破”,又使用“转语”、“代语”和重“用”而轻“体”的方式实现。先以杨亿、刘药《馆中新蝉》为例略作分析。

杨亿诗云:碧城青阁好追凉,高柳新声逐吹长。贵伴金貂尊汉相,清含珠露怨齐王。兰台密侍初成赋,河朔欢游正举筋。云莫翠缕徒自许,先秋楚客已回肠。
刘箔诗云:庭中嘉树发华滋,可要幢螂共此时,翼薄乍舒宫女鬓,蜕轻全解羽人尸。风来玉宇鸟先转,露下金茎鹤未知。日永声长兼夜思,肯容潘岳到秋悲。

这两首诗是咏蝉,但处处都没有提到蝉字,且均运用了典故。这两首诗未著一“蝉”字,却处处在写蝉。而且在作为歌咏对象的蝉的身上,寓托了歌咏的主题。方回在《碱奎律髓》卷十八中说:“凡昆体,必于一物之上,入故事、人名、年代及金玉锦绣等以实之。”方氏指出了昆体咏物诗的特点,善用故实,善用华词丽句。表现出不直说某物,通过辗转地表达写出此物的征貌。但是,方氏却没有回答昆体诗人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其实,昆体诗人就是要将自己的情思寓于看似无关的故实和“金玉锦绣”的语词之中,从而避免点破他们的情思。

转语代语的运用

转语、代语是西昆体“不说破”特征在修辞上的表现。诗文中使用转语、代语的现象,在宋初较为普遍。陆游说:“国初尚《文选》 ,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骚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辉,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在宋初文坛流行达四十年的昆体,其诗歌创作中也有大量的转语、代语的运用。

《西昆酬唱集注》
刘荡咏荷花诗《再赋》云:“黄姑别诸通。”王仲荤《西昆酬唱集笺注》 (以下简称王注)云:“河鼓、黄姑,牵牛也,皆语之转。”又“黄姑诸谓天河也”。李维《枢密王左压宅新菊》诗云:“青规前席暇。”王注云:“青规即青蒲,此代指禁内密近之地也。”又如钱惟演咏柳絮诗,“章台街里翩轻吹,濡水桥边送落晖”。咏柳需用“章台”、“溺岸”来代替。又钱惟演咏泪诗,用“玉筋横”来代泪。昆体诗作中不但在咏物题材上使用“转语”、“代语”,在咏怀、咏史等题材上,也使用“转语”、“代语”。杨亿《休沐端居有怀希圣少卿学士》诗云:“茗粥露芽销昼梦,拓浆云液烷朝醒。”王注引《茶录》:“吴人采茶煮之,名茗粥。”意即用“茗粥”代茶。又引《毛诗传笺》曰:“病酒曰醒。”刘药的和诗云:“旋制紫荷供秦笔,暗移神蔡忍摺床。”王注引《南齐书·舆服志》云:“百官执手板,肩上紫拾囊,名曰契囊,世呼为紫荷。”又引《汉书·食货志》云:“元龟为蔡。”即蔡是龟之名耳。李维的和诗云:“琼枝不见萧斋晚。”王注曰:“按古人亦以琼枝喻友朋。”“转语”、“代语”在昆体诗作中不止是个别词语的转代,也有整个诗句转代。刘绮《鹤》诗云:“可随三匝绕空枝。”它是魏武帝《短歌行》中诗句“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转语。刘绮《送客不及》云:“洛尘千古化征衣。”它是陆机诗句“京落多风尘,素衣化为缎”的代语。杨亿《无题》云:“一水盈盈语未通。”它是《古诗十九首》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代语。

不管是个别词语的置换表达,还是整句诗的转代,其目的都是要避免直说。用此名来代彼名的转代语,在指涉对象上的效果是一样的。但是这种语词、整个诗句的置换表达后,往往引起的联想是丰富的。所以程千帆先生在《诗辞代语缘起说》中云:“盖云代语者,简而言之,即行文之时,以此名义当彼名彼义之用,
而得具同一效果之谓。然彼此之间,名或初非从同,义或初不相类,徒以所关密迩,涉想亦臻耳。”

以下是一些简介,希望有用.
宋初杨亿、钱惟演、刘筠等相互唱和,有《西昆酬唱集》行世,后世称他们诗体为西昆体。其特色为模拟李商隐诗风,词藻富丽,声调铿锵,好用僻典,末流或失于饾饤晦涩。欧阳修《六一诗话》云:“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西昆体。”

如杨亿《白莲》诗云:“昨夜三更里,嫦娥坠玉簪。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题为咏莲,实则写月。本来把白莲比拟为月亮,也未曾不失为妙喻,但杨亿为了炫耀博学,引用了一个较为费解的典故。嫦娥是民间惯见传说,无需多加解释。至于“冯夷”,《庄子�6�1大宗师》也说:“夫道……冯夷得之,以游大川。”《山海经�6�1海内北经》曰:“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 郭璞注云:“冰夷,冯夷也。淮南云:‘冯夷得道,以潜大川。’即河伯也。穆天子传所谓‘河伯无夷’者,竹书作冯夷,字或作冰也。”冯夷就是河伯,而河伯就是黄河的水神,后人误认为凡水均奉河伯为神,杨亿也受了这个蒙蔽。  


13214519223西昆体有哪些特点
养德肯答:方氏指出了昆体咏物诗的特点,善用故实,善用华词丽句。表现出不直说某物,通过辗转地表达写出此物的征貌。但是,方氏却没有回答昆体诗人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其实,昆体诗人就是要将自己的情思寓于看似无关的故事和“金玉锦绣”的语词之中,从而避免点破他们的情思。转语代语的运用 转语、代语...

13214519223西昆体诗派的艺术特色和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养德肯答:遗憾的是,西昆体在思想性上略显单薄,诗歌往往缺乏深度,内容空洞,远离社会现实,情感表达显得苍白无力。这使得其虽然在艺术上熠熠生辉,但在揭示生活本质和触动人心上却略显乏力。结语 西昆体,虽然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极致,但它在内容上的局限也值得我们深思。这是一段诗史的片段,揭示了宋初诗坛的...

13214519223西昆体有哪些特点?
养德肯答:西昆体艺术上大多师法晚唐诗人李商隐,片面发展了李商隐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其诗雕润密丽、音调铿锵、辞藻华丽、声律和谐、对仗工整,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思想内容贫乏空虚,脱离社会现实,缺乏真情实感。西昆体,内容空虚,片面追求李商隐的雕彩巧丽和唐彦谦的韵律铿锵,...

13214519223什么是“西昆体”和“香奁体”?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养德肯答:“西昆体”是宋初文坛中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主要表现在诗歌的形式、词句之美;而“香奁体”则是唐朝的一种诗风,所描写的内容为男女之情或是女子的外貌举止,有一种内容上的艳丽。一、词藻华丽的“西昆体”“西昆体”作为“宋初三体”之一...

13214519223西昆体的艺术特征是
养德肯答:西昆体的艺术特征是讲究修辞。艺术简介:艺术,在古代指的是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能;特指经术。语出《后汉书·伏湛传》:“永和元年,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蓺术。基本信息:关于艺术的观念,并没有普遍认同的定义,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

13214519223何为“西昆体”和“香奁体”,有什么特点呢?
养德肯答:总的来说就是:“香奁体"诗具有着抒情的细腻和深意。“香奁体”表现的是女性闺情愁思、士人风流之态,终究是格调不够高,难登大雅之堂。“西昆体”诗歌逐渐向繁复难解的方向发展,但也正所谓能理解的人很少,外表好看,内容却很空虚,就被后人广为批评。

13214519223西昆体和香奁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样的特点?
养德肯答:其实西昆体和香奁体也可以说是一种词风,但是这两种词风都有着各自的特点。首先西昆体的主要特点是不管是词还是句,看上去都是十分优美的,会营造一种十分优美的氛围。而香奁体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描写更多的是古代女子的一种外形或者外貌以及这些女子的言谈举止。一、西昆体的发展西昆体出现在我国...

13214519223昆虫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特点?
养德肯答:昆虫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分节并分部、一般有三对足和两对翅等。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表有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的作用。昆虫的胸部生有三对足,后足发达适于跳跃。生活在各个地方的昆虫特点:1、在空中生活的昆虫:这些昆虫大多是白天活动,成虫期具有发达的翅膀,通常有发达的口器,...

13214519223昆虫的特征是什么
养德肯答:5. 昆虫体内没有骨骼,成虫体表长有一层外壳,称为“外骨骼”。昆虫的习性多种多样,包括它们的活动和行为,主要特点如下:一、趋性 - 趋光性:大多数夜出性昆虫对短波光有强烈的趋性。例如,蚜虫对黄色的光有趋性,所以在菜田中可用黄板进行诱杀。- 趋化性:昆虫对某种化学物质具有趋性。例如,菜粉蝶...

13214519223昆虫有什么特点
养德肯答:3、大多数昆虫的成虫胸部都长着两对翅,也有一些种类的昆虫演化为只有一对翅,如蝴蝶,还有一些种类的昆虫翅完全退化了,如蚤、虱;4、昆虫的头上长着一对分节的触角,有触觉和嗅觉作用,用来探路、寻食、辨别方向和求偶;5、昆虫体内没有骨骼,成虫体表长有一层外壳,称为外骨骼。


(编辑:滑尤寇)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