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工笔白描中战笔水纹描,蚯蚓描等,他们各自的特点及不同是什么?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2
工笔白描中战笔水纹描,蚯蚓描,枯柴描,橄榄描,高古游丝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曹衣描,他们各自的特点及不同?

  战笔水纹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此描法近似水纹波浪,故名。用中锋下笔尤宜藏锋,衣纹重叠似水纹而顿挫,疾如摆波。《萱和画谱》“周文矩……善画,行笔瘦硬战掣,有煜(南唐李后主)书法。”传为周文矩作《重屏绘棋图》其衣纹线条简细、流利,呈曲折战颤。属此一描法典型。

  蚯蚓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清·王瀛说:“春蛇秋蚓,以譬作书无骨之弊,然险恶太过尤多近俗,蚯蚓当如篆书,圆笔为佳。”作书忌锋芒毕露,此描线条既非无骨又应防锋芒太露。

  枯柴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后人因其形似枯柴而命名。清·迮朗:“散乱如柴,亦减笔也。”枯柴与减笔相差不大,前者渴笔较多,后者干湿并济。宜用大笔紫毫逆锋横卧,顿挫如写篆隶书法,得苍古雄劲之意,刚中有柔,整而不乱为宜。明·吴伟、张路、周臣所作人物服饰属这一类型。参见吴伟《柳岸闲步图》。

  橄榄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描法之一。用尖大笔。下笔顿挫撆纳,落笔收笔须藏锋,区别于“钉头鼠尾”。清王瀛说:“起讫极轻,中极沉着。……”元颜辉《蛤蟆铁拐仙像》中的李铁拐棉衣褴褛,其衣纹线条头尾细尖,中间粗如蛇腹,形似橄榄状。敦煌唐人佛像也用此法。

  铁线描
  “屈铁盘丝”的“铁线描”,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粗硬道劲有力的圆笔线条,由铁线描钩勒成形的衣纹线条常常稠叠下坠,有若“曹衣出水”。

  行云流水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其线条有流动之感,状如行云流水,故名。清·王瀛说:“用笔如云,舒卷自如,似水转折不滞。”迮朗说:“行云流水者,活泼飞动。……”李公麟白描《免胄图》中,画面迎风飘动的旗帜和兵土身上软质罩衫,线条流畅,极似此种描法。明清道释人物画中的细布袈裟多用此法。

  琴弦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其线条外形平直、挺成,形如琴弦,故名。描法特点《点石斋丛画》:“用正锋,腕中无怒降,要心手相应,如琴弦乱不断。”清·王瀛:“用中锋悬腕笔法,须留得住,如颇笔皴法,心中相应不乱。”迮朗:“行笔如莼,直而朗涧,周举所造也”等多种。此描法适合于表现丝绢质地垂降衣纹。

  高古游丝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因线条描法形似游丝,故名。其画法为:用中锋笔尖圆匀细描,要有秀劲古逸之气为合。《绘事雕虫》:“游丝描者,笔尖遒劲,宛如曹衣,最高古也。”《点石斋丛画》:“鍊笔擎纳,衣褶苍老紧牢。”此描法适合表现丝绢衣纹圆润流畅之感,古人多用于描绘文人、学士、贵族、仕女等。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等。亦称“春蚕吐丝描”。工艺绘画的刺绣、壁画等常用。


  钉头鼠尾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其线条起笔及收尾形似钉头与鼠尾,故名。传统人物画重要技法之一。其特点,在起笔时须顿笔,收笔时渐提渐收。清·王瀛说:“钉头鼠尾描,画有大兰叶、小兰叶两种描法,如写兰叶法。”《夷门广牍》:“此描法首创于北宋武洞清。”宋·李唐作《炙艾图》衣纹线条,用中锋劲利笔法,线形前肥后锐;清·任伯年的《风尘三侠》衣纹线条更逼肖此种描法。

线,或称线条,在几何学上是指一个点任意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直线和曲线两种。所以,简而言之,线是点的延伸,它的定向延伸是直线,变向延伸为曲线。在二维空间中,线是面的边界线;在三维空间中,线是形体的外轮廓线和标明形体内部结构的结构线。所以,线在造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线是一种存在于现实生活或者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态要素,由于它们往往是和形、体、色、光等视觉翌累同时并存的,所以,造型观念中的线,往往和视觉上的概括提炼与抽象相联系。
线描是中国民族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是构成中国画民族风格的一个要素。线描是运用线的轻重、浓淡、粗细、方圆、转折、顿挫、虚实、长短、干湿、刚柔、疾徐等不同的笔法来表现物象的体积、形态、质感、量感和运动感的一种方法。它不著颜色,有时可有一些淡墨来略加渲染,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造型规律,并富有韵味。用线的变化,要与造型的形式美紧密相连。其线或刚健、或婀娜、或轻灵、或凝重,由于用笔多变遂产生极为丰富的感觉。用线描来造型的特点是清晰、简练、富有装饰性,可以完美地刻划各种现象,表现出千变万化的各种物象的新的生命。
中国画中完全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称“白描”。中国画白描作品是以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无论是花鸟还是人物,他们都是以线构成,借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是在对自然物象深刻理解的基础进行主观创造,从而达到抒情表意的目的,它是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主客观结合的产物,区别于西方以色彩、明暗来表现物体的方法。故而白描不仅可以独立存在,也是中国画的基础。物象的形、神、光、色、体积、质感等关系就靠线条来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来,它比别的画法更不易掌握。中国画用线造型的历史悠久,通过历代画家的长期实践和不断地创造,积累了大量的极为丰富的线描技法经验,仅画人物衣褶的描法就有“十八描”,就是: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混描、橛头钉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白描在勾勒时可用一色墨勾成的,也有根据不同物件用浓淡两种或两种以上墨勾成的,如:人物的皮肤用淡墨,头发用浓墨,不同颜色的服饰用不同的墨色。
白描要特别注意“朴素简洁”、“概括明确”的特点。在构图上的取舍力求单纯,对虚实、疏密要偏重于对比较强烈的安排,层次要分明,线条的处理上要带有装饰性、旋律性,防止碎乱、呆板、松散等毛病。
每一种臻于成熟的艺术,都会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程式。中国白描画经过了千年以上的发展过程,已成为我们民族绘画之一。历代白描作品的发展概况和流派,它们的风貌各异,渊源有别,蕴涵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是历史的积累、民族精神的体现。我们对古代白描作品的研究与借鉴,不断地在实践中体悟民族文化的真谛和传统艺术的奥妙,无疑将成为当代中国画作品走向辉煌的起点。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艺术家对于白描进行了艰辛的艺术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线描艺术,留下了无数的优秀白描作品,使之举世瞩目,在世界美术领域中独树一帜,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是其它画种无法取代的。
我国最早的绘画作品出现于石器时代的壁画及生活用品上面,主要以线作为表现语言,表现题材主要为日常生活中的祭祀,舞蹈,狩猎,部落战争等场景,造型古朴,简洁,如:半坡人面鱼纹盆,青海大同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内蒙古阴山岩画等,可以理解为我国绘画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白描作品塑造形象比例匀称,仪态肃穆,线条流利挺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线描绘画有了较大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出现一批专业画家,和秦汉比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而独立了,作品在题材多样化过程中已显露出来表现当代生活的兴趣肖像画得到重视,构图技巧有了提高,风格多样化,技法上既有顾恺之、陆探微笔迹周密的密体,也有张僧繇“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之分,有春蚕吐丝的传统表现技法,也有其体稠叠、衣服紧窄的“曹衣出水”。中国人物画发展到东晋前后,卷轴画已经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开始成熟。目前我们所能见到最早的中国卷轴画《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传世摹本。这两幅画中所用的线描已由过去的粗拙简单发展到圆润挺秀的笔法,那种"青云浮空"、"流水行地"的紧劲连绵的线条已具风格化,被誉为"春蚕吐丝"。顾恺之在理论上提出了"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迁想妙得"、"以形写神"。他的"传神"之说和与南朝宋宗炳提出的"畅神"之说,代表着当时的美学思想。可以说东晋的绘画和理论给隋庸、五代,两宋的绘画出现全面高峰,奠定了基础。唐代是中国白描繁荣、鼎盛时期,在绘画题材方面倾向面对现实,佛教画也侧重世俗化,技法上意向求巧;这一时期人物画不仅大家辈出,线描人物技法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阎立本溯源顾恺之而融进恢宏博大的气度,他在《历代帝王图》中,以刚劲而厚实的长线恰当而真实地刻画出一批封建帝王自持、骄矜、贪婪、淫威等个性特征的肖像画。张萱、周仿在他们的作品中使用的遒劲纤细的铁线描,生动地再现了唐代妇女的"丰颐典丽、雍容自若"的典型形象,人称"倚罗人物"为工整艳丽的重彩人物画开创了新风格。吴道子,是盛唐"画圣",一生创作甚丰,各种题材兼工,而以宗教题材为主,人称"道玄以佛道为第一"。其技法特点“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其赋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绢索。”(画鉴),其用线“如铜丝萦盘”,施以重彩,人物虽小,“气韵落落有宏大放纵之态。”道子用笔道劲,中锋圆转,富有粗细变化,这种注重用笔的顿挫、转折、行笔放纵,表现出来的衣纹神采飞动有迎风飘举之感;所绘人物八面生动,传彩染色,别出心裁,人称"吴家样"。作品更注意画面气氛的统一与具有运动感的表现,有着“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后称“吴带当风”。这种有别于浓艳、富丽的表现方法,后世苏东坡赞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自己也曾说:"众皆谨于像似,我则脱落其俗"。正因为如此他才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唐代白描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以民间画工为主力的壁画创作中;壁画创作其规模的宏伟壮观,手法的丰富多彩,至今还保留在誉满中外的敦煌壁画及藏经洞绢画、唐墓壁画之中,使我们叹为观止,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遗产。宋代绘画创作的题材范围广泛,除山水,花鸟,仕女、圣贤、僧道之外;田家、渔户、牧民、婴戏及历史故事也在其列。注重"写心"深度,在形象结构把握上,更注微妙变化。使白描的表现力更加准确生动;用简略的笔墨,去描绘丰富的内容,这是中国画技巧上一向主张——突出主题和高度概括的表现方法,使白描在这一时期成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独立画种。元代由于民族和阶级矛盾日益深化,士大夫在山水、花鸟画方面遗兴的文人画飞速发展。由于统治阶级对道家文化的推崇,出现大量道家题材的壁画作品,其形象夸张浪漫,线描奔放有力、线描的形式美感得到最大的发展,白描也由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绘画艺术。代表作品为永乐宫壁画。明代由于社会因素,文人画相对有所发展,线描以继承前代传统为主,或白描、或工笔密丽、或水墨点染、或用线质朴。清代白描绘画一度出现衰落景象,从题材方面不是扩展而是收缩了,技法风格方面缺少新的进展,许多绘画脱离实际,因袭模仿少有生气,代之为生硬僵板和纤弱的风格。
中国画表现对象是以线为基础,而对象本身并没有线的存在,所以决定了中国画不是“再现”,而是“表现”为特长。这就决定了中国画必然从写实走向写意。中国绘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相似,而是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中国字画讲究“以形写神”,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的感觉,“绝似又绝非像物者的真通”(徐悲鸿)。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作为国画的一个重要门类,白描无论是“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还是笔迹周密的密体,都具有着中国画的一个共性特点,即写意性。写意并不是只从简单的表现方法上来说的,应该是中国画的一个共性特点,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追求“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画的白描,不论疏体密体,在创作中不是描绘真实的艺术,而是一种心的感悟和人生的感悟,在造型规律上和西方存在着差异,大体上说西方的造型是一种具象的造型,准确完备真实,并有科学系统的“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作依据,保证其最后的具象的目的,中国绘画的造型是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得意”造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国画的意象造型,也就是说的写意性。
所谓写意性,首先从字面上来说,从“写”字的字体结构来看,古代繁体字的“写”字是“冖”和“舄”据汉《说文解字》“冖”乃“交复深屋”,“舄”鹤也。鹤于深屋中与牢笼无异,自然欲出之而后快,从字形分析看这就是写的原始含义。《小雅》曰“我心写兮。”是抒写其心的含义。又《诗·邶风》“盖写形不难,写心惟难”表现一个形体不难,表现人的心灵和情感最难,故按凡宣泄、倾吐、表现为写。这样写就由屋中之鸟引申到宣泄、表现、倾吐。而对“意”字的最早论述出现于南朝宋宗炳德画论中“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意作为中国画的治学之道,各朝各代都有论述,“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早在唐代就被作为绘画的操作规范,“实诚在胸臆,意奋则笔从”,“骨气形似皆须意气而成,非懦夫所能为也”是指画家胸怀与情感通过绘画的宣泄。“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则指画家的主观情绪。绘画立于意,思于心,得其真,是强调审美意识起主导作用。中国画是绝对讲“意”气,尚情趣,立意高远,笔情墨趣,是其内在情感的迸发,意是情思所致至,理智和情感相一体,是自然生活的交融与感受所得。画家的品格、胸襟、气质、素养、情感显示出各自“意”的品位,是情感、思想、直觉三者的统一。清代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中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为之乌合”说明“意”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写意的理论萌芽于唐宋,成熟于元,唐代张彦远指出“意在笔先”,“意气而成”,“笔不周而意周”,等谓之写意观点,便是写意的先驱,宋代苏轼米芾等人进一步倡导写意画的意气所至“摹写无详略与诗人同”。陈去非诗云:“意足不必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既是说“不专于形似,而得于象外者”。清代的方薰,著有《山静居画论》.在这里也强调了立意与作画之关系,他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正是这些理论确立了中国画的理论基础。
中国画的白描,不取逼真感,特重风神气韵,白描,是中国画的一大创造,似象而非象,遗象而取神;简而不薄,繁而不乱;无定法,而有定范;无定笔,而有定局;有层次,有折叠,有掩映,有隐藏。中国画的白描,决不同于标本图的用线,不仅仅是为了界定物象的轮廓,中国画在用线画出物象的形貌特征的同时,就通过行笔的或刚或柔,或缓或疾,或轻或重等不同笔法和千般变化,来表达画家本人的情感意态。画家笔下的线条,犹如歌唱家嗓中发出的音色,决不是单单告诉你他唱的是什么词句,而更重要的是通过音韵来表达那感人的神情意蕴,使人得意而忘词,这就是所说的“似象而非象”“遗象而取律”,这是中国画的宗旨,也是中国画白描的特点。
中国画的白描,特别强调的是书法用笔,这在整个中国绘画中也是同样要遵循的准则,也就是所说的“书画同源”,这就是线描的另一个特点,即白描的书法性。中国画的白描和书法一样,同样孕育于中国的远古绘画和图案作品,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各自的体系,在各自的发展变化中同时受到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孕育,形成两种又各具形态,又相辅相成的两支中国传统艺术的奇葩。李苦禅先生曾经说过“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对于绘画和书法的关系,首先从字形上来说,众所周知,我国在原来所用的文字是繁体字,在繁体字中,“书”“画”写作“书”“画”,上面都有一个“聿”字,“聿”字的读音,古代和现在不同,燕地叫“弗”,楚地叫“聿”,秦地叫“笔”。含义都是指的笔,由“书”“画”二字的繁体字写法可以发现,书法和绘画在使用工具上就是一样的,就是我们用的毛笔。由于传统绘画和传统书法所使用的都是笔墨纸砚等工具,以及传统的审美,即对笔墨线条的偏爱所至,使得传统绘画与传统书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关于书画之间的关系,最著名的是元代赵子昂提出的“以书入画”说。赵子昂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第一次把书法的因素直接形象地移入绘画,这种以书法的线条,即笔墨在绘画中独立化的倾向,使得绘画在观念上发生了转变,走上一条“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以有限洞照无限”之路。
书法注重气势之美、意态之美、韵律之美,可说是真正的抽象派艺术。中国绘画是充分运用书法艺术这种抽象手段的。书法的抽象性,书法的形象语言即笔法也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另外书法的精炼贯通也无时无刻影响着中国的绘画。书法家的感悟,直接影响着画家,书论正是画家用笔的基础教材。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着抽象之美,它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说即使离开了物象,单独地欣赏一笔一划、一点一块,都使人怡然有得、心醉神迷。
作为中国画的重要门类,白描单从笔法上来说,从书法中吸收了很多营养,尽管我国古代的先贤们把白描归纳为“十八描”,但从表现技法上来分无非就是两种,这就是工笔的线和写意的线。无论是工笔的线还是写意的线,都受到书法的影响,这种影响最显而易见的是体现在笔法上。工笔的线一般都比较工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铁线描,如游丝描、琴弦描、行云流水描等,这种线条的运笔主要是平行运动,要求用笔圆浑、挺拔、有骨气,中锋用笔,“如锥划沙”,要单纯,要有力度,“如高山坠石”、“如斧劈物”,有渗透感,要“藏刚健于婀娜之中”,这正是书法中的篆书的用笔要求;另一种工笔的线是兰叶描,这种白描的方法主要是吸收了隶书的用笔要求,这种用笔是在平行运动的同时加强了上下的提按动作,相对于铁线描用笔有变化,中锋有起伏,强调起笔的回锋,形成隶书的“蚕头燕尾”,隶书用笔的形成是中国画白描用线的生机,丰富了中国画用笔的表现力,如兰叶描、战笔水纹描、钉头鼠尾描、折芦描、柳叶描等.写意的用线,线条比较粗放,更加简练概括,线的形式更加抽象,更注重“似象而非象,遗象而取神”;“简而不薄,繁而不乱”;无定法,而有定范;无定笔,而有定局.这正是吸收了书法的行书和草书的用笔,笔法连贯,气势贯通,更加注意形式的美感,如枯柴描、减笔描等.
中国画的白描是以线存形的,通过线勾出轮廓、质感、体积来。但并不是说中国画的白描只是用来勾出轮廓质感和体积,白描作为一个独立的绘画语言,本身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中国画的线本身具有极大的意象性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如卫夫人《笔阵图》里所说:“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如崩也”;“陆断犀象……”非常生动、形象、充满了生命力量。再如传统白描的“十八描”(高古游丝描、铁线描、琴弦描……),它以各种具象的物体来形象地描述不同线条抽象的质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这就决定了这种用线不但表形而且还达“意”。在西画中,线一般用来勾画对象形体的轮廓线,主要着眼于事物形体的外部特征,以及线勾画形体的客观准确度,较少考虑线本身的审美。而中国画的线除了完成上述西画的用线任务外,还必须以线本身的艺术变化去体现物体的形态结构等,运用不同性质的线表现不同事物的质感、气度、神韵等等,并将作者的情感融于其中,表现“理解的东西”,而不是“看到的东西”。因此,中国画的线,更多地反映了作者的情感、气质、素养、功力等等,是一种精神性的、意象性的表现。中国画家这种用线来塑造形象的表现方法,使中国画不得不带上强烈的主观意象性。在白描中,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面貌,铁线描粗细一样,圆润流畅。兰叶描,他从铁线描演变而来,豪放飘逸,形似兰叶,用笔雄放,粗细交互,富于运动感。中国画的白描,在用线上十分讲究,线的组织、穿插、开合、呼应、疏密、纵横,线描笔法的抑、扬、顿、挫、转、折、提、按都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白描因为其单纯的以线造型的特点,只是借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这样在表现的技巧上就要求很高,如果想画好白描作品,这样就对白描的笔法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和把握。
笔法从简单的意义上来说,就是指的用笔方法。笔法在整个白描甚至整个中国画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的六法的第二句就说到“骨法用笔”,五代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到作画的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思曰景,五曰笔,六曰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很早就指出了用笔的重要性。
对于用笔,有很多的要求,古人给我们总结为用笔五法,也称用笔五字诀:一是平:是指用力平均,执笔平稳,起止分明,笔笔送到,平中见奇,“如锥划沙”点画之间有内在的力之美。二是圆:圆是指中锋用笔,转折出如“折钗股”,圆润有韧性,勿忘生角,行笔勿无往不复,要含蓄有力。三是留:是指用笔能控,使笔迹在运动中均匀自然,行笔要慢,笔力凝纸,力求不急不躁不飘不滑,有始有终,如“屋漏痕”。四是重:是说用笔有力,着纸有声,如“高山坠石”,切忌轻飘浮滑。第五是变:就是指用笔有变化,要灵活而不滞,转折疾徐轻重顿挫,“如飞鸟投林,惊蛇入草”。
其实简单的说来,用笔的要求无非是三个,这就是:
(1)有力:好的线条就像是卷曲的铁丝,“如铜丝萦盘”,好的线条不仅从外部看有张力,有份量,俗称“有劲”,而且应有无尽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非物质力量,它要“内含筋骨”,是从内部发生出来的有生命力的力量。如同太极拳术,一招一势皆含于内在,防止剑拔弩张,故为苍劲。“六法”中称笔为“骨法”,骨是指的“骨力”“骨气”,是由内部发生出来的一种支撑力,中国传统中的“平如锥画沙”、“园如折钗股”、“留如屋漏痕”、“重如高山坠石”、“外园内方”、“外柔内刚”、“绵里藏针”、“寓方于园”、“寓刚健于婀娜之中”等审美趣味,均是体现这种内在精神的东方审美准则。柔的线往往更有力量,更内含,如“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高古游丝描”等,外表柔、细、软的线同样更体现内在的骨力。力透纸背乃指行笔中积蓄之力量,如同从纸里生发出来一样。
(2)流畅:指运笔过程中必须顺畅连贯,有连续性,运笔不仅有形的联系,必须注意笔与笔之间映带关系,在有节奏的气脉连贯的流动线条中,笔走龙蛇,顾盼生姿,互相呼应中发生出美的力量。线现在运行过程中不容打结,“欲行不行,欲止不止”,是运笔的大毛病。宋郭若虚曰笔有三病:“板、刻、结”。板乃死板、呆滞、无生命力,没节奏与韵律。刻乃刻露,妄生圭角,行笔犹豫,结疙瘩,无法体现内在骨力与生命力。只有流畅的线才能体现内在的运动着的生命活力。
(3)变化:潘天寿曰:“一条线中也有峰”,即指笔迹中的起伏,线有方园、扑拙、灵秀、光毛之不同。不同的笔法有不同的表现力,我们在艺术创作中始终要本着一个统一变化的法则,在白描的用笔中不同的用笔会产生不同得效果,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快慢、提按、转折、顺逆、虚实等。快慢指行笔过程中左右前进的力量的急迟,快慢不同而形成滑涩不同的两种线条美,快则流,慢则留。快则光,慢则涩。提按指入笔、行笔、收笔中的起伏、轻重的力量。提为起,按为伏,是运笔的上下之轻重的力量。提则轻,按则重,提则虚,按则实。转折指笔锋转换方向时(即一条线拐弯处)运笔的上下力量的不同。也就是在笔锋转换时向上提笔或向下按笔的力量的不同,线条呈现出来的不同效果。白描的用线布局要有虚实,要虚实相生,这样才可以互相衬托互相补救。总之,无论运笔的快慢、提按、转折、顺逆、虚实都是用笔的节奏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白描作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得到继承和发扬。

战笔水纹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此描法近似水纹波浪,故名。用中锋下笔尤宜藏锋,衣纹重叠似水纹而顿挫,疾如摆波。《萱和画谱》周文矩......善画,行笔瘦硬战掣,有煜(南唐李后主)书法。传为周文矩作《重屏绘棋图》其衣纹线条简细、流利,呈曲折战颤。属此一描法典型。
蚯蚓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清·王瀛说:春蛇秋蚓,以譬作书无骨之弊,然险恶太过尤多近俗,蚯蚓当如篆书,圆笔为佳。作书忌锋芒毕露,此描线条既非无骨又应防锋芒太露。
枯柴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后人因其形似枯柴而命名。清·迮朗:散乱如柴,亦减笔也。枯柴与减笔相差不大,前者渴笔较多,后者干湿并济。宜用大笔紫毫逆锋横卧,顿挫如写篆隶书法,得苍古雄劲之意,刚中有柔,整而不乱为宜。明·吴伟、张路、周臣所作人物服饰属这一类型。参见吴伟《柳岸闲步图》。
橄榄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描法之一。用尖大笔。下笔顿挫撆纳,落笔收笔须藏锋,区别于钉头鼠尾。清王瀛说:起讫极轻,中极沉着。......元颜辉《蛤蟆铁拐仙像》中的李铁拐棉衣褴褛,其衣纹线条头尾细尖,中间粗如蛇腹,形似橄榄状。敦煌唐人佛像也用此法。
铁线描  屈铁盘丝的铁线描,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粗硬道劲有力的圆笔线条,由铁线描钩勒成形的衣纹线条常常稠叠下坠,有若曹衣出水。
行云流水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其线条有流动之感,状如行云流水,故名。清·王瀛说:用笔如云,舒卷自如,似水转折不滞。迮朗说:行云流水者,活泼飞动。......李公麟白描《免胄图》中,画面迎风飘动的旗帜和兵土身上软质罩衫,线条流畅,极似此种描法。明清道释人物画中的细布袈裟多用此法。
琴弦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其线条外形平直、挺成,形如琴弦,故名。描法特点《点石斋丛画》:用正锋,腕中无怒降,要心手相应,如琴弦乱不断。清·王瀛:用中锋悬腕笔法,须留得住,如颇笔皴法,心中相应不乱。迮朗:行笔如莼,直而朗涧,周举所造也等多种。此描法适合于表现丝绢质地垂降衣纹。
高古游丝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因线条描法形似游丝,故名。其画法为:用中锋笔尖圆匀细描,要有秀劲古逸之气为合。《绘事雕虫》:游丝描者,笔尖遒劲,宛如曹衣,最高古也。《点石斋丛画》:链笔擎纳,衣褶苍老紧牢。此描法适合表现丝绢衣纹圆润流畅之感,古人多用于描绘文人、学士、贵族、仕女等。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等。亦称春蚕吐丝描。工艺绘画的刺绣、壁画等常用。
钉头鼠尾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其线条起笔及收尾形似钉头与鼠尾,故名。传统人物画重要技法之一。其特点,在起笔时须顿笔,收笔时渐提渐收。清·王瀛说:钉头鼠尾描,画有大兰叶、小兰叶两种描法,如写兰叶法。《夷门广牍》:此描法首创于北宋武洞清。

工笔白描中战笔水纹描,蚯蚓描等特点接下来就会给阁下分析。
首先来说说战笔水纹描  
这种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此描法近似水纹波浪,故名。用中锋下笔尤宜藏锋,衣纹重叠似水纹而顿挫,疾如摆波。《萱和画谱》周文矩......善画,行笔瘦硬战掣,有煜(南唐李后主)书法。传为周文矩作《重屏绘棋图》其衣纹线条简细、流利,呈曲折战颤。属此一描法典型。
而蚯蚓描则是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
清·王瀛说:春蛇秋蚓,以譬作书无骨之弊,然险恶太过尤多近俗,蚯蚓当如篆书,圆笔为佳。作书忌锋芒毕露,此描线条既非无骨又应防锋芒太露。


18040514374工笔白描中战笔水纹描,蚯蚓描,枯柴描,橄榄描,高古游丝描,铁线描,行 ...
何聪庄答: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此描法近似水纹波浪,故名。用中锋下笔尤宜藏锋,衣纹重叠似水纹而顿挫,疾如摆波。《萱和画谱》“周文矩……善画,行笔瘦硬战掣,有煜(南唐李后主)书法。”传为周文矩作《重屏绘棋图》其衣纹线条简细、流利,呈曲折战颤。属此一描法典型。蚯蚓描 中国古代人...

18040514374白描十八描技法
何聪庄答:国画十八描分为三类,分别是游丝描类、柳叶描类、减笔描类。具体的十八描是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混描、撅头丁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柴笔描、蚯蚓描。

18040514374白描画的十八描是指哪些,什么是十八描?
何聪庄答:8、战笔水纹描:如山水画水纹之画法。表现薄而褶多的衣纹。明代唐寅作仕女图多用。9、蚯蚓描:粗细均匀,曲折多而柔软。用篆书笔法,圆转有力。10、马蝗描:马和之用之。近似兰叶描,顿头大,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11、柳叶描:用笔两头细,中间行笔粗。十八描中无兰叶描。柳叶描和竹叶描...

18040514374国画"十八描"是什么?
何聪庄答:现代优秀的内描连环画,也阿作为线描学习的参考。 白描的线纹要求严谨而细致,既准确厂形体。又飘洒而流畅、笔与笔之间有呼应.线与钱订进属,毛气连贯,上下牵掣.象李公饿的《五马图》、张淮的《九歌图》,不管在人物与动物方面,部发挥了白描的表现力。线描不仅要向古代名作学习.还可向民间画师...

18040514374王西京的绘画技巧
何聪庄答:王西京在其着作“绘画发蒙”中,应用了“十八描”的方法,这十八种描法是指:1.行云流水描2.高古游丝描3.铁丝描4.柳叶描5.琴弦描6.蚂蝗描7.混描8.橛头钉描9.曹衣描10.钉头鼠尾描11.折芦描12.减笔描13.战笔水纹描14.竹叶描15.橄榄描16.蚯蚓描17.枣核苗18.枯柴描。 王西京作品即以狂草的...

18040514374求工笔国画 十与用法。
何聪庄答:十八描是中国传统的线描,指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分为:柳叶描,战笔水纹描,竹叶描 ,减笔描,柴笔描 ,蚯蚓描 ,行云流水描 ,马蝗描 ,钉头鼠尾描,撅头丁描,混描 ,曹衣描,橄榄描,高古游丝描,折芦描 ,枣核描 ,铁线描18...

18040514374中国工笔画的线描18法是哪些?
何聪庄答:钉头鼠尾描:此描法以正锋下笔如钉头,扫尾细长而为鼠尾,以一气贯通为妙。竹叶描:以大笔横卧作衣摺,下笔肥短如竹叶之状。高古游丝描:用十分尖毫如曹衣纹,铄笔敞纳衣摺,苍老紧牢,古人多为之,宜以淡墨作白描。战笔水纹描:用正锋,下笔尤宜藏锋,衣纹重叠似水纹,而顿挫疾如摆波。

18040514374美术线条有哪些具体的
何聪庄答:十三、竹叶描:与柳叶描类似,也是中间粗两头细。十四、战笔水纹描:如山水画水纹之画法。表现薄而褶多的衣纹。明代唐寅作仕女图多用。十五、减笔描:指的是马远、梁楷等作大写意用的笔法。用笔粗,一气呵成,一笔中有墨色变化。大多只画个外轮廓,用笔简练到极致。十六、枯柴描:水墨画笔法。用笔...

18040514374何为十八描?
何聪庄答:十二、柳叶描:用笔两头细,中间行笔粗。十八描中无兰叶描。柳叶描和竹叶描类似,都是虚入虚出的笔法。吴道子用之。十三、竹叶描:与柳叶描类似,也是中间粗两头细。十四、战笔水纹描:如山水画水纹之画法。表现薄而褶多的衣纹。明代唐寅作仕女图多用。十五、减笔描:指的是马远、梁楷等作大写意用...

18040514374中国画的白描技法是什么?
何聪庄答: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


(编辑:崔丹琳)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