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当今文学究竟缺什么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中国当代文学缺少点什么 张师定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及经济模式的市场化深入,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当代产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影、电视剧等,然而,优秀的作品、特别是优秀的文学评论作品匮乏。
笔者作为这样历史背景下的一员,痛定思痛,发现我们缺少两样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文学艺术评判准则及人事是非评判准则,尤其是后者。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讲故事,不能仅仅局限于把故事讲完整、讲得有美感,还要讲出故事中人与事的是非评判来,否则,我们的作品就失去了社会意义。
文学艺术评判准则需要我们去建立,可以拿《红楼梦》与《文心雕龙》为榜样去研究。
人事是非评判准则需要我们的伦理道德与法律。中国的法律是明文规定的,而中国的伦理道德没有明文规定,笔者建议以《圣经》为蓝本进行研究。
总之,中国当代文学应反映我们正在进行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深入研究文学艺术评判准则及人事是非评判准则,不能仅仅局限于说故事(即小说),而要讲伦理道德、是非曲直,即大说,以便发挥文学作品的社会导向作用,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中国的当代文学,总被人民称为缺乏文学大师的时代,所以,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文学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此文就中国的当代文学存在的一些缺点和不足,归纳了几点,观点明确,值得我们去仔细阅读推敲,从而提高我们的创作水平。2005年10月17日,中国文学的良知——巴金老人的离去,使“鲁郭茅巴老曹”等文学大师代表的一个文学时代完成了最后的谢幕。巴金这位文学界的泰斗、最勇敢的战士,以他对“文革”大灾难的自我忏悔和反省,以独立作底线“讲真话”为标志的精神财富给我们所有的人留下了深省的命题。也让我们当代的文学创作者们看到了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所必须具有的优秀品质:一身正气,敢于面对现实,敢于面对自己。在解析人生和社会之前,先解构自己的灵魂!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和他们对待文学创作的态度,让我们每一位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应该有一种很深刻的反思。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来说,虽然经历了八十年代以来的新文艺复兴的洗礼,许多作者的文学创作实践已经跨过了当代西方文艺思潮及拉美文学的阴影,当代汉语文学也从九十年代开始树立起自己的精神姿态和语言形象。在当代优秀的作家群中,贾平凹和莫言都被视为是中国文学原创力量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也是得到批评家赞誉和批评最多最广泛的代表者。以他们为代表的新当代文学作家,如史铁生、王安忆、余华、王小波等作家已经开辟并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尴尬局面。(遗憾的是王小波的那种天才型到位的文学意识,却还没有来得及打磨出属于他自己的经典之作,就英年早逝。)但是,近年来许多作家心头有一个梦,这就是要立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此,他们就把求取诺贝尔文学奖作为其写作的动力。他们的标准只能以模仿好莱坞的市场思维去“搞文学”,而不是来自本我的精神探求和生活觉悟。这是一个被扭曲了的“诺奖”情结,志向高远的作家应该把它从心头删除掉。要想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建立中国当代文学的尊严,只有用独立思想和独立语言风格才会找到自己的位置。个性化的写作和作品的个性化,是一个优秀的作者必须坚持的人格独立性,也是唯一能让这种风格,与潮流和风尚保持足够的距离。一个从事文学创作者应该关注的并且将其作为写作素材的,应该是那种与众不同的、表现出丰富的个性特征的生活。虽然,在我国当代文学创作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我们还必须清楚地看到,在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还普遍地存在着许多缺点和不足。
1.当代文学作品中,最缺乏的就是思想的震撼力。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各种矛盾都已经展示得非常清楚,一个普通的读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到这些问题。于是就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留给作者:如果作者的思想不能具有超越普通读者、穿越当代生活和历史的力量,那么这样的作品很难震撼读者,也很难拉近作者和读者间的距离。这种思想上震撼力的形成,就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从生活体验进入生命体验的层面。只有表象生活体验的作品可能会有雷同,但进入生命体验的作品就很难雷同,这就是二者之间本质的区别。比如昆德拉,他前期作品《玩笑》,应该是生活体验的作品,在当代中国都能找到,而后期作品《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则是生命体验的作品。雕塑家陈文玲的红孩儿系列雕塑就具有深刻的震撼力。它所表达的是一代人(20世纪60年代生人)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剥离。那一代人最奇特的地方在于,物质极度匮乏的时候,还能拥有精神上的喜乐。你看那些雕塑里的孩子,非常非常的瘦,但他们的表情是快乐的。这在当代人看来是不可思议,很矛盾的。它就表现了儿童的欲望——很透明、很简单。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用非常漂亮的语言,对童年匮乏的记忆极为有力的重现,让即使只有小学文化的老母亲听后,都会为故事中的精彩而感动得落泪……这种感染力和真实感,就是我们当今很多的文学作品所缺少的。写作就像化蝶,一次次蜕皮,一点点地长大。蜕一次皮就长大一点,这是生活体验;一旦蛹化成蝶,就变成了生命体验。生命体验是孤独寂寞的,灵魂的蜕变更是痛苦的。我觉得应该有更多的作者和作品进入生命体验这个层次,让灵魂在空旷的时空里,续写那份最真的感受。从西方发展历史来看,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上半叶以来,正是剧烈变动的社会现实创造了辉煌的文学,产生了诸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主潮。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发达国家的社会现实进入了相对平静时期,现代化进程完成,庞大的中产阶级的存在使社会矛盾减弱,生活趋同,文学创作资源相对单一,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也显得平静、多元、凌乱,尽管后现代主义十分热闹,花样翻新,形式主义盛行,但整个文学创作活动缺乏生动剧烈的社会母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方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尽管后现代文学热闹纷繁,但其凌乱、没有方向的表征正是文学创作式微的表现。当前形势下,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庞大的朝气蓬勃的国家,正处在一种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动之中。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既无情又轰轰烈烈,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各种社会矛盾突出,人心不古,人心思变,现代化进程正像发达国家当年的进程,从来都不是一个美妙的进程,相反是一个痛苦的社会变化进程,甚至是一个充满仇恨、丑恶、荒谬和悖论的进程。这样一种现实存在,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不仅是唯一的,也是最庞大最剧烈的。同样,这样的现实也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活动,特别是文学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厚的资源和几乎是无限广阔的空间。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发掘现实生活中人性和社会的亮点,在创作中表现最有震撼人心的人物和事件,这样才可能使作品具有思想的深隧性和震撼力。2.当代的文学作品中,缺少一种对人生、对生活本质的冷静而深刻的洞察力。我们这个社会正处于一个为名利所困惑的时代。空虚和浮躁的心情就像满天遍地的肥皂剧一样的司空见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作者对生活就很自然的想当然,在创作中被各种各样的诱惑所左右,不谦虚、不耐烦的浮躁使他们看不到心灵更深处的东西,更谈不到去把握时代的命脉。因此,他们写出的作品也就表达不出让读者信服的思想内涵,更无从谈起能有产生令人震撼的力量。很多伟大的作品,如《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百年孤独》在写作上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鲁迅的《风波》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反映的是清末民初张勋复辟那个阶段的事情。且看鲁迅是如何用对生活的谦虚之心和仔细观察,在短篇小说里言简意核地来描写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活动的:“七斤因经常往返城里,消息灵通,因此颇受鲁镇人尊敬。他被革命党剃了光头,刚开始还觉得没什么不好,可过不久,又惶惶不安起来,因为听说皇帝又坐了龙庭”。接着便是小说中最经典的人物出场了:“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30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这一笔可谓光彩照人。赵七爷的一条辫子,活灵活现地展示了时代的变革和那个时代特有的气象;赵七爷的一条辫子,也生生道出了所有小人物的无奈:变革是上头的事情,小人物没有自主的权利,一个不小心还要人头落地,只能取中庸之道,明哲保身。其实在现实社会,我们很多人依然是“赵七爷”,或多或少有赵七爷的影子。小说的结尾也很耐人寻味:“七斤又从城里回来了,而且气色不错。七斤嫂问他,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咸亨酒店有人说什么没有?七斤说他没去咸亨酒店,但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因为他经过赵七爷的店前时,看到他的辫子又盘在顶上了……”我喜欢《孔乙己》这部作品,它应该是世界短篇小说的典范。鲁迅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来描述孔乙己的一生,那几乎是一种散文的笔调,但细节却并未因语言的简练而丧失,相反,它很丰富、很饱满。比如小说开头描写鲁镇的酒店,“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寥寥数笔,孔乙己的地位、身份、命运,已然在心。再如:“他们又故意地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中医治疗高血压获取重大成果最了不起的是小说的结尾。那时孔乙己的腿已经被打断,而此前鲁迅又几次写到孔乙己是如何走到店里来的。于是我很好奇:这次鲁迅要如何写他“走”到店里?因为这是一个必须要写的细节。“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是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儿,他喝完了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很短的一部作品,却在丰富的细节描写中,完整展现了孔乙己的悲惨一生。
  从大师们的作品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出,作者对人生必须要有谦虚的态度,必须要有耐心的态度,必须有一种对人生、对生活本质的冷静而深刻的洞察力,这样去搞创作,虽然会走得很慢,但是会很有力,很可靠,他们蕴涵的穿越时空的深刻与内涵,才是使这些作品成为能传世之经典的真正原因所在。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当今的文学已经没有了太多的束缚,总体上呈现出开放性、多样化的发展趋向,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与过去的文学相比,当今的文学似乎什么都不缺了,既不缺乏创作方法的借鉴,也不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探索,尤其不缺乏才气、才华。然而在当今文学这种开放多元的创新发展中,在文学市场无比热闹似乎什么都不缺的繁荣景象之下,却又总让人感到缺少了一些什么。那么它究竟缺了什么呢?在我看来,在当今的相当一些文学写作中,并不缺少外在的审美特性,而是缺少了一种文学所应有的精神内质,而这恰恰是作为真正的文学所不可缺少的“精、气、神”的东西。   一是思想含量。按通常的看法,文学主要是一种以感性形象的方式描写生活表现情感,以情感人、以美怡人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审美形态中可以没有思想。思想应当是文学中不可缺少的钙质。比如,文学虽然可以着重表现情感,但任何情感都无不与人生价值观相关,即任何情感都无不包含或关联着对人生意义价值的理解与领悟,也就是无不包含一定的思想内涵。针对那种认为文学艺术只表现情感的观点,著名俄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普列汉诺夫曾强调说:“不,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此。”他还进一步阐述说,艺术不仅表现思想,而且应当表现正确的思想,“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要是被错误的思想所鼓舞,那他一定会损害自己的作品”。“不管怎样,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个多少有点艺术才能的人,只要具有我们时代的伟大的解放思想,他的力量就会大大地增强。只是必须使这些思想成为他的血,使得他正像一个艺术家那样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这些看法是令人深思的。如果换个角度,从文学反映生活方面来看,也应当说,不管文学描写什么样的生活,都不能没有对生活的认识判断,不能不表达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理解与思考。著名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就是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对生活下判断;他还进一步强调,文学就其本性来说,它不能不是时代愿望的体现者,不能不是时代思想的表达者。只有那些在强大的蓬勃的思想的影响之下,只有能够满足时代的迫切要求的文学倾向,才能得到灿烂的发展。从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看,那些彪炳史册的伟大作家,几乎无不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家;那些蓬勃发展的文学倾向,无不表现那个时代的思想潮流,我们难道不能从中获得一些什么启示吗?   二是审美理想。文学作为一种寄托着人类精神价值的审美创造,最重要的品格之一是表现审美理想。文学不仅仅让人认识现实,更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理想,引人求真、向善、爱美,不断将人的精神世界丰富提升到新的境界。正如前苏联作家舒克申所说:“在我看来,艺术的目的在于帮助人认识生活和自己,使人变得更有人性、更高尚、更美好。真正的艺术永远引导人们通向尽善尽美的境界,永远是真实的,与时代合拍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在其著名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通过作品中人物之口表达了同样的见解:“一幅画真正重要的,是通过它的美,让人了解生命的丰富多彩、仁爱,让人尊重真主所创造的缤纷世界,让人了解内心世界与信仰。”当然,文学表现审美理想,并不意味着只写正面、光明、崇高的东西,即如舒克申所说,文学艺术的任务并不在于要努力塑造某些理想的正面人物来(甚至为了与反面人物唱对台戏),而是要寻找、发现正面的东西——善良和人性,把这些人身上的美德表现出来。在笔者看来,文学表现审美理想,并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样写,关键在于作家心中要有正面、光明、崇高的东西,有对善良和人性的真诚热爱与追求。如果是这样,崇高的审美理想就既可以通过对美好事物的肯定性描写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否定批判性描写表现出来,还可以通过对某些令人困惑的生活现象的怀疑反思性描写表现出来,等等。不管写什么,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始终是指向对人性与崇高的肯定,指向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这就要求作家像高尔基小说中的勇士丹柯那样,掏出自己的心,化为火光照亮精神前行的道路;并且也如鲁迅先生所期望的那样,使文艺成为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先哲有言:理想是人生的太阳。那么借用过来则可以说,审美理想是文学的太阳。没有审美理想照耀的文学世界是灰暗的、苍白的,也是没有力量的。   三是道德态度。文学当然不是道德教科书,但文学又肯定回避不了道德立场,无论描写社会生活还是表现审美情感,都无不蕴涵作者的道德态度,从而影响作品的审美价值取向。记得托尔斯泰在《〈莫泊桑文集〉序》中曾阐述这样的看法,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除才华之外,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作者对待事物正确的、即合乎道德的态度;二是叙述的晓畅或形式美;三是真诚,即艺术家对他所描写的事物的爱憎分明的真挚情感。他认为莫泊桑并不缺少才华,也不缺另两个条件,他所缺少的恰恰是艺术作品的价值所需要的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条件,即对其表现对象的正确的、合乎道德的态度,也就是说他缺少辨别善恶的认识,因此他便会去爱和表现那些不应去爱和表现的东西,而不去爱和表现那些应当去爱和表现的东西。为此,托尔斯泰具体而富有说服力地批评分析了莫泊桑一系列小说,尖锐而毫不含糊地指出其人物和情节描写中所表现出来的错误的道德态度,担忧它可能引起人们道德观念的混乱与误导。托翁的这些看法及其批评分析的确是令人深思的。实际上,凡是富有责任感的真正的作家,都无不注重和坚守自己应有的道德态度与审美价值立场。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曾以极重的口气说:文学,如果不能成为当代社会的呼吸,不敢传达那个社会的痛苦和恐惧,不能对威胁着道德和社会的危险及时发出警告,这样的文学是不配称作文学的。那么我们今天的文学,究竟有多少经得住这样的拷问呢?   也许有人会认为,上面所说的这些都是过去时代的传统文学观念,然而问题恰恰在于,这些传统文学观念到了当今时代,难道就完全失效和过时了吗?人们总是抱怨今天没有伟大的文学,其根本原因是不是出在这里呢?或者进一步说,当今文学面临的危机,是不是也包含着文学精神内质方面的深层危机呢?在笔者看来,当今文学在开放多元发展中日益凸显出来的问题,就主要是文学写作立场与审美价值取向方面的问题。可以说在相当一部分文学写作中,存在着思想肤浅苍白、道德态度低迷、审美理想缺失、审美价值迷乱等现象,值得引起文学批评界的关注和讨论。在这里,我们不妨对当下比较流行的几种文学写作现象试加评析。   一曰“还原式写作”。有的写作者宣称,文学写作就是要还原生活的原貌,即社会生活中存在什么现象,就用文学语言将这种生活现象描述出来,至于这种描述具有什么意义,对这种生活现象应当怎样认识理解和评判,则作者自己也搞不清楚,于是就推给读者去读解吧。其实读者又岂能读得明白,读了作品除了对人物故事略有印象,别的仍是一片模糊,这就叫做“以其昏昏使人昏昏”,大家都糊里糊涂,如此而已。这还不如过去的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既着力于对现实“如实描绘”,同时贯注着对现实的批判立场和批判精神;也不如后来的现代主义文学,不管怎样荒诞变形或象征隐喻,总还是致力于对现实的认识与批判反思。而所谓“还原式写作”在反传统的旗号下,却把文学的思想传统反掉了。在我国,这种反传统写作大概源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新写实小说,作家王蒙在谈到此类写作时曾说:我觉得,他们都有一种非常强的叙述意识,他们都把文学的基本要素看作是叙述,而不是作出什么判断;他们都逐渐用作品的叙述意识来代替主题意识,他们认为重要的是告诉你,生活中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而不是告诉你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作出一种评判。他们更多的是告诉你:生活本身就是这样的。不同的作者和作品只不过是文学叙述的语言不同而已。像我们这一代的作家,不管写什么东西,都是有所为而写,即有明显的主题意识。现在有些年轻作家不管这一套,他们是无为而治。“就是要把这些事情告诉你们,至于它有什么意义,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情。”无奈这种以叙述代替思想,以语言描写代替认识思考的写作一旦形成潮流,乃至成为一种时尚,那么思想见解和价值评判就必将被放逐,文学患上“思想贫血症”就是不可避免的命运。其实具体分析起来,文学缺乏思想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并非没有思想,只是由于信奉新写实主义文学观念,故意隐去自己的思想倾向,久而久之难免走火入魔;另一种则是作者根本就缺乏思想,缺乏对生活现实的认识穿透力度,就只好以所谓“还原式写作”来自我标榜,试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忽悠别人。无论是哪种情况,这种“思想贫血症”都是所谓“还原式写作”的根本病症,值得认真诊治。   二曰“创新性写作”。文学写作追求创新本来无可非议,甚至是人们所极力提倡的,而且一个时期以来的确有不少精品力作显示了创新性价值。但问题是现在文学界有一个认识误区,以为“新”的就是“好”的,似乎“创新”本身就是艺术价值。这就使得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利用这种模糊观念,打着“创新性写作”的旗号,一味追逐新奇怪异而猎取名利。在写作题材上,你写宫闱秘事,我就写江湖传奇;你写声名显赫的达官显贵,我就写不为人知的奇人奇事;你写豪门大宅,我就写青楼闺阁;你写厚黑与权势,我就写色欲与命相;你写土匪,我就写黑社会;你写杀人如麻,我就写酷刑惊天;你写兄弟夺爱,我就写父女乱伦;你写婚外恋,我就写一夜情;你热衷身体写作,我就追逐肉体写作,乃至下半身写作,等等。在写作方式上,你热衷“新写实”,我就追逐“后叙事”;你将写实与荒诞嫁接,我就将象征与魔幻结合;你搞新感觉写作,我就搞玄幻写作,如此等等。其实这些所谓“创新”,都不过是标新立异吸引人的眼球而已,未必有多少真正的文学价值。而我们所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新,其实并不仅仅体现在题材和写作技法上,而在于这种创新写作是否给读者提供了新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价值,是否能引起人们对社会历史、人生与人性新的审美感悟。换言之,对于真正的艺术创造,其实有比仅仅追求创新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表现审美理想,能通过艺术的感染力,给人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而这一切,都仍然取决于作者是否抱有坚定的文学信念和崇高的审美理想,是否对社会历史和人生人性具有深刻的思想穿透力与独特的审美判断力,如果没有这样的主体精神,那些所谓“创新性写作”的意义价值就是值得怀疑的。   三曰“大众化写作”。当今有些作者声称,自己是为大众写作的,作品是否获奖和得到好评都无所谓,只要读者喜欢就行,对此说法颇值得辨析。按笔者的理解,“大众化写作”本是与“精英化写作”相对而言的,过去的“精英化写作”是作家以文化精英自居,鄙视人民群众,不屑于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和表现人民情感,而只顾表现作家文人的自我情趣,即使面对大众也是居高临下的教化姿态,这种写作姿态在如今已不太能被人们所接受。当今文学走向大众化已是一种必然趋势,文学要充分尊重和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肯定是合理的。但问题在于,有些人往往把文学“大众化”简单等同于“市场化”,只要作品在市场上畅销,就说明读者喜欢,就证明是在为人民大众服务。按照这个逻辑,那就市场上什么好卖,文学就写什么,于是“大众化写作”就悄然变成了“市场化写作”。而一旦文学写作按“市场化”规律运作,那结果就可想而知,所谓“为大众”就是极力迎合低级趣味,所谓“创新”就是寻找“卖点”,所谓“可读性”就是新奇怪异欲望本能感官刺激。当这种追逐形成风气,“大众化写作”就会演变为庸俗化大比拼:你俗我比你更俗,你放纵我比你更放纵,你刺激我比你更刺激,什么文学表现思想和审美理想,什么文学写作的道德态度等等,统统可以置之不顾。这样的文学只会放大人性的弱点,将人性引向滑落,导致贻害大众,这是“大众化写作”的根本扭曲。实际上,文艺大众化不仅要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更需要在精神价值上引领和提高大众。任何社会总是要倡导人性向善向美,但人性并非天然向上,人性本能之逐欲纵情犹如水之就下,因此才需要教育“育”人,文化“化”人,不断将人性引向善与美。无论在什么时代,也无论打着什么样的写作旗号,文学写作都不能放弃这种审美理想,也不能没有这种起码的道德态度。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如果化用这句话也许可以说:任何真正的文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表现。作为文艺家,我们不仅应当知道自己喜欢和需要什么,而且应当知道自己的时代、民族和人民大众最需要什么;我们不仅应当明白自己已经拥有了什么,还需要反思我们到底还缺少什么,这样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文学写作真正有所作为,真正无愧于时代。  

我不认为缺什么,各种文学作品荟萃,不管备受争议的作品还是佳作

缺少深入人心的话题讨论和积极向上的开拓精神


17735899427现在的文学最缺少什么
高烁盲答:另一方面是碎片化阅读的流行,让人很难对长篇大论的有深度的作品产生兴趣。再有就是生活阅历不足的人看事情往往更加片面,而这类人在古代是很难加入到文学作品创作中的。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流行文化对作品的导向性。文学作品为了取得关注就不得不考虑流行文化的因素,换个说法就是是为了取悦...

17735899427新华日报:毕飞宇谈文学:坚守常识,比什么都重要
高烁盲答:记:作为作家,你对自己有什么要求?毕:真正走向时代,走向生活。在万花筒一般的时代潮流面前,坚守自己的文学理想和立场,用自己多年来培养起来的语言系统,写好自己的作品。我知道自己很渺小,但我一定会认真而敬业,对得起自己的良知,而不是拿一支笔做股票。记:你认为作家应该如何理解并表现这个世界?

17735899427文学革命有什么缺失
高烁盲答:这一新变或特征是同中国社会的电子传媒时代以及消费主义思潮一起到来的,其直观情形可用诗人叶匡政未免有些夸张的博文来形容:"文学死了!互动文本时代来了!没有了文学等级,没有了文学体裁,没有了诗人、作家的身份意识,没有了文学史……"○3对于文学秩序乃至文学观念的这一番骤变,不少学者和评论家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17735899427大众传播时代文学面临哪些挑战,该如何重生
高烁盲答:大众文化对于文学经典的冲击是史无前例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众文化以其无可比拟的娱乐性功能将文学经典挤出了人们的业余时间。在图像文化远不如书写文化发达的时代,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曾经长期承担着知识阶层业余消遣的功能。然而在今天,电视呈现给人们的图像作品层出不穷,举凡古今中外...

17735899427今文学在西汉受到尊崇的原因?
高烁盲答:你好 汉朝之前,因为著书条件限制,书籍本身就是奢侈品,非常稀缺。而秦朝时秦始皇又进行了焚书坑儒,天下书籍损失殆尽。所以汉朝建立后,几乎找不到一本完整的典籍。比如我们现在熟知春秋三传,汉初只找到公羊传。而《乐》更是完全被毁。因此汉初只能东拼西凑出五经,甚至其中还有不少后人的自行曲解。但...

17735899427什么是文学底蕴
高烁盲答:底蕴是指内情,事情的具体内容和内涵,更深一层的意思是指内心蕴藏的才智、见识,人的内在涵养或素质。文学底蕴是指人的在文学方面的见识、涵养和素质。一个文学底蕴深厚的人,应该是读了许多文学方面的书籍,并且通过思考、理解、提炼,去芜存精、融汇贯通的人。

17735899427古今文学最主要的差异是什么呢?或者说最大的区分点是什么?
高烁盲答:首先,最大的不同就是语言了,古代文学分为两种语言:文言文、白话文;而现在的文学,从五四运动之后,一种用的都是现代白话文。(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是有差别的)其次,所受的影响不同。古代文学所受影响是儒、释、道,三家,虽然有些不是本土产生,但是大部分已经被本土化了。而当代文学所受到的...

17735899427今文学的解释
高烁盲答:瞿秋白 《饿乡纪程》四:“因研究国故感受 兴趣 ,而有就今文学再生而为整理国故的 志向 。” 词语分解 今的解释 今 ī 现在:今天。 今生 。今世。今番(这次)。 古为今用 。今是昨非。 古昔 部首 :人; 文学的解释 ∶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 反映 客观 现实的艺术,包括小说、散文、...

17735899427古经文和今经文之争是什么?内容
高烁盲答:经过一番辩论之后,虽未明白建立古文于学官,却诏令各儒者兼习今古文,对于古今是兼收并蓄,无形中把古文经的地位提高了。东汉中叶以后,博士的选择,已不如西汉的严格,所以有以治《古文》为今文博士,有兼通今古学而为博士,所以东汉中叶以后,今古文学虽然地位逐步提升,但今文学的势力仍较大。同时,东汉中叶以后,两派...

17735899427古经文和今经文之争是什么?内容
高烁盲答:经过一番辩论之后,虽未明白建立古文于学官,却诏令各儒者兼习今古文,对于古今是兼收并蓄,无形中把古文经的地位提高了。东汉中叶以后,博士的选择,已不如西汉的严格,所以有以治《古文》为今文博士,有兼通今古学而为博士,所以东汉中叶以后,今古文学虽然地位逐步提升,但今文学的势力仍较大。 同时,东汉中叶以后,两派...


(编辑:戎姣涛)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