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马不是马-----这个论证到底错在哪里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9
哲学题: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这是战国时期名家学派(名实论,逻辑学)代表人物公孙龙(约公元前320--250年)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
据说:公孙龙过关,关吏说:“按照惯例,过关人可以,但是马不行。”公孙龙便说白马不是马,一番论证,关吏不能胜,于是放公孙龙骑马过关。
原文如下: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名形者非名色也。故曰:白马非马。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马故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由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指鹿为马
zhǐ lù wéi mǎ
[释义] 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
[语出]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正音] 指;不能读作“手指头”的“zhí”;为;不能读作“为了”的“wèi”。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兼语式。
[辨析] 见“混淆是非”(444页)。
[英译] call a stag a horse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这个命题,以及他的关于这个命题的辩论,也反映辩证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一性与差别性的关系的问题。他从另一个出发点讨论了上面说的“同一性在自身中包含着差别性”这个问题,得出了与惠施正相反的结论。惠施是从具体的事物出发来看这个问题。公孙龙是从命题出发,他看出了,在每个命题中,如“莲花是一种植物,玫瑰是红的”等,其主语和述语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完全相同。正是如恩格斯所说的:“不论是在主语或者在述语中,总有点甚么东西是述语或主语所包括不了的。”但是恩格斯指出,“述语是必需和主语不同的”;这正是“同一性在自身中包含着差别性”这个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一般人都说:“白马是马。”公孙龙对于这个命题作了相当详细的分析,明确地指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不同。但是他不知道这样的不同是必需的,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反而把二者割裂开来,加以抽象化、绝对化,由此达到客观唯心主义的结论,得出“白马非马”的结论。这就是把范畴固定化。其思想方法是形而上学的。

这里又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即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问题。列宁说:“从任何一个命题开始,如树叶是绿的,依凡是人,哈巴狗是狗等等。在这里(正如黑格尔天才地指出过的)就已经有辩证法:个别就是一般。……这就是说,对立面(个别跟一般相对立)是同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都只能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等等。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的转化而与另一类的个别(事物、现象、过程)相联系。诸如此类等等。”(《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全集》第38卷409页)个别自身的同一性,经过千万次的转化,而与千万类的个别相联系,也就是说,也与千万个一般相联系。这也是同一性自身所包含的差别。

在一个逻辑命题中,主词表示个别,谓词表示一般。在一个肯定的命题中,个别与一般是对立面的统一(同一)。在“白马是马”这个命题中,白马是个别,马是一般。严格地说,这个具体的马是个别。白马也是一般,白马只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马也只能在白、黄、黑等马中存在,只能通过白、黄、黑等马而存在。这就是说:凡实际存在的马总是有白、黄、黑等颜色的,不可能有没有颜色的马。这是个别与一般这两个对立面的统一性。

就“白马是马”这个命题说,“白马”是个别,“马”是一般;但是对于这个具体的白马,那个咛宓陌茁硭担�鞍茁怼庇质且话悖�飧雎怼⒛歉雎硎歉霰稹!奥怼闭飧鲆话闶前茁淼谋局剩弧鞍住笔前茁淼囊环矫妫弧奥怼闭飧鲆话阒荒艽蟾诺匕�ㄒ磺新恚�蛭�霰鸬穆碛邪住⒒啤⒑诘鹊难丈�煌���奥怼痹虿槐硎救魏窝丈�R蛭��焕碛桑��匀魏胃霰鸲疾荒芡耆�榻�话恪U馐歉霰鹩胍话阏饬礁龆粤⒚娴拿�苄浴?

个别与一般这两个对立面有矛盾又有统一,所以“白马是马”这个命题不是表示简单的等号而是表示一种辩证的统一。公孙龙一派发现了这个辩证统一中的对立面。他用“白马非马”这个命题表示个别与一般这两个对立面的矛盾。这是他对于客观辩证法的某一方面的认识。

就逻辑学的意义说,公孙龙发现了名词的外延和内涵的关系。就“马”的外延说,“马”这个名词包括白马在内,但就“马”的内涵说,“马”这个名词指马的本质属性,和“白马”这个名词所代表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不能把这两个名词混同起来。这也是公孙龙的一个贡献。

公孙龙的《白马论》的辩论,可以分为三点:第一点是:“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公孙龙子·白马论》)这是就马之名及白之名的内涵说。马之名的内涵是马的形;白之名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之名的内涵是马的形及一种颜色。此三名的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第二点是:“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同上)这是就马之名及白马之名的外延说。马之名的外延包括一切马;白马之名的外延则只包括白马。“马”对于颜色,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无去取于色”),所以如果我们仅只要“马”,黄马黑马都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但是“白马”是对于颜色有所肯定、有所否定的(“有去取于色”),所以如果我们要白马,那就只有白马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黄马黑马都不能了。对于颜色无所肯定、否定的,跟对于颜色有所肯定、否定的,是不同的,所以白马非马(“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第三点是:“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非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同上)这是就马这个一般、白这个一般、白马这个一般说明它们的不同。马这个一般只是一切马所共有的性质,其中并没有颜色的性质。马就只是马,如此而已(“有马如(而)已耳”)。白马的一般是一切马所共有的性质又加上白的性质,所以白马非马。

不但白马非马,而且白马亦非白。“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白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同上)此白物或彼白物所表现的白,是“定所白”的白。“定”是固定的意思。此白物所表现的白,固定在此物上面,彼白物所表现的白,固定在彼物上面,白这个一般,也可以说是“白如(而)已耳”,不固定在任何东西上面,它是“不定所白”的白。“不定所白”的白不为一般人所注意;这于其日常生活并无影响,所以说“忘之而可也”。然“定所白”的白,是具体的、个别的白,不是一般的、抽象的“不定所白”的白。白马的白,是“定所白”的白,“定所白者非白也”,所以白马非白。

“白马非马”是公孙龙的一个有名的辩论。据说公孙龙曾与孔丘的后人孔穿对于这个问题进行辩论。公孙龙举了一个孔丘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楚王遗失了一张弓,他的左右的人请设法寻找,他说:“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丘批评楚王,说:“楚王仁义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公孙龙说:由此可见,孔丘“异楚人于所谓人。”如果孔丘的话是对的,我“异白马于所谓马”的辩论也是对的。孔穿不能回答公孙龙的话。在另一天,孔穿又和公孙龙辩论。孔穿说:孔丘的话是“异楚王之所谓楚,非异楚王之所谓人也。……凡言人者,总谓人也。亦犹言马者,总谓马也。楚自国也;白自色也。欲广其人,宜在去楚;欲正名色,不宜去白。诚察此理,则公孙之辩破矣。”公孙龙与孔穿的这个辩论的第一段见《公孙龙子·迹府》篇。第二段只见《孔丛子·公孙龙》篇。《孔丛子》是伪书,所说未必是历史的事实。但是所记的孔穿的话,在逻辑学上是很有意义的。他是对“白马是马”这个命题作外延的解释。照这样的解释,这个命题是可以这样提的。公孙龙是对于这个命题作内涵的解释。照这样的解释,这个命题是不可这样提的。孔穿并没有完全破了公孙龙的辩论,但是他的话确是有逻辑学上的价值。

这种观点没有看到 特殊与一般 的关系

这里也有偷换概念的问题。
“是” 这个字的意义被偷换了。
当我们说 A是B时,并不是说 A与B完全一致。

“是”的概念偏差,如果它解作“完全相等或者完全相同”,那么白马肯定不是马;如果它解作“属于,是…的一种”,那么白马肯定是马

首先,你"所有的马都不是马"是正确判断.因为在这句话中.头一个马是相对具体的概念.实际上指的是白马,黑马黄马等等马.后一个马指的则是马这个抽象概念.所有具体的马和抽象的马当然不是一回事.所以说"所有的马都不是马"是正确的.然而马不是马的判断就错了.头一个马指的是抽象的马第二个马也是指抽象的马.马和马内涵相同外延也相同,所以马当然是马了.问题是出在这了
这个回答你满意么?

他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

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即事物的共性与个性。
正如人,男人也是人吧,你不能说因为男人是男人就说他不是人吧


15657714315马不是马---这个论证到底错在哪里
充狄裘答: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论是在主语还是谓语中,总有点甚么东西是主语或谓语所包括不了的。”然而,恩格斯也指出,“谓语是必需和主语不同的”;这正是“同一性在自身中包含着差异性”这个客观辩证法的体现。一般人都说:“白马是马。”公孙龙对这个命题进行了相当详细的分析,明确地指出了主语和谓语之间...

15657714315用哲理分析"白马非马"错在哪里
充狄裘答:从根本上说是割裂了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主观任意地混淆和玩弄概念的结果。“白马”和“马”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就是“马”这一概念与“白马”这一概念内涵不同,它们的外延也不一样,“马”的外延比“白马”广,它包含了“白马”在内的所有的马。这两个概念在逻辑上说是类...

15657714315“白马非马”的典故怎么解释,请用现代汉语说明白.
充狄裘答:他的论证大概是这样的: “马” 指的是马的形态,“白马”指的是马的颜色,而形态不等于颜色,所以白马不是马 (白马非马)。 这个论证利用“歧义”来混淆事实。所谓“歧义”是说,一个词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在一个讨论中,若某个字的两个不同意义同时被使用,则可能会造成这种 (...

15657714315"白马非马论"究竟是怎么回事?
充狄裘答:传说公孙龙过关,关吏说:“按照惯例,过关人可以,但是马不行。”公孙龙便说白马不是马,一番论证,关吏听了后连连点头,说:“你说的很有道理,请你为马匹付钱吧。”这个典故也和对牛弹琴类似。白马非马诡辩:是源自中国古代的诡辩,大约意思是「马」加上「白」的描述后就「不是」马,这诡辩...

15657714315关于诡辩论有什么经典的故事吗?
充狄裘答:辩论是在赵国平原君家里进行的。孔穿对公孙龙说:“向来听说先生道义高尚,早就愿为弟子,只是不能同意先生的白马不是马的学说!请你放弃这个说法,我就请求做你的弟子。”“白马非马”是公孙龙成名的得意之作,要他放弃,那他公孙龙也就不成其为公孙龙了。所以公孙龙回答孔穿说:“先生的话错了。

15657714315“白马非马”算不算诡辩论?
充狄裘答:白马是马,这个“是”是属于的意思,学过中学数学的人都知道,小范围可以推出大范围,大范围不能推出小范围。我们可以说中学生是学生,因为中学生是小范围,学生是大范围,反过来,说学生是中学生就是错的。因此,白马是马无疑是正确。但这个“正确”是在“外延”层面的讨论,而非“内涵”层面。任何概念...

15657714315“白马非马”的故事 是唯心主义还是形而上学?
充狄裘答:可是人在倒霉的时候,样样不遂心,连马也没人要。幸而遇见了一位卖柴的老者,动了同情心,指引秦叔宝说:“这西门15里外,有个二贤庄,庄上主人姓单号雄信,排行第二,人称为二员外,要买好马送朋友。”秦琼久闻潞州单雄信的大名,就由这位老者介绍到二贤庄,与单二员外见面。秦琼羞于说出真名实姓,只称姓王,拿了马...

15657714315据说墨子破了“白马非马”的言论?到底怎么回事?
充狄裘答:这样白马是马?是字前后表达的,就是种属关系,就像白薯是粮食一样,可以把这个是字变成属于,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古人故意把这个是字,理解成命题用的是字,搞成好像在解释概念和判断是非的样子。。。这样故意歪曲的理解文义,就造出了奇怪的哲学。所以古人说刑名学,真是说中了这种学问是什么。呵呵,...

15657714315弱弱的问一句,关于“白马非马”的高中哲学问题
充狄裘答:“白马非马”的命题错在何处呢?从根本上说是分解了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主观任意地混淆和玩弄概念的结果。如前所说,“白马”和“马”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就是“马”这一概念与“白马”这一概念内涵(“马”是属概念,“白马”是种概念)不同,它们的外延也不一样,“马...

15657714315数学中有哪些著名的悖论?求解
充狄裘答:可见这个悖论很出名,但是保罗对于它的逻辑解答并没有兴趣。 人们会问:艾皮米尼地斯有没有说谎?这个悖论最简单的形式是:1-2 “我在说谎” 如果他在说谎,那么“我在说谎”就是一个谎,因此他说的是实话;但是如果这是实话,他又在说谎。矛盾不可避免。它的一个翻版:1-3 “这句话是错的” 这类悖论的一个...


(编辑:邱朗性)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