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屈原精神 我们从屈原身上能够学到什么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从屈原身上学到了什么?

屈原首先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就是他的爱国情怀和精神。那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一种深厚的感情和意识,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就是要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负责,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养成明辨是非的本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其次,“举世皆浊我独清”,屈原这种精神上的自省和崇高感也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在社会进步、文化发展过程中,或是个人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冲击、迷茫、挫折,屈原的精神其实也是提示始终保持内心的执著和信念,保持精神上的自信和崇高,崇尚真理,追求美好,不随波逐流。

他创造的诗歌表达了对楚国人民的热爱,在政治上忧国忧民,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屈原精神是热爱祖国。屈原为了实现楚国的大业,忠心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使楚国一度国富兵强、威震诸侯。之后虽然因为遭到诬陷被流放,但仍心系国家安危,不肯离开楚国一步。前不久,中国留学生杨舒平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讲话在网上曝光,她“美国空气比较甜”的言论震惊了国人。

值得欣慰的是,大家对她崇洋媚外的言论都嗤之以鼻、口诛笔伐。由此可见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向心力,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基石。我们更应当将爱国精神落到实处,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智爱国,对于各种言论应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传谣、不信谣。

工作时将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不做损害国家利益的事,不说损害国家利益的话,把握大局,事事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

二、屈原精神是坚持不懈。屈原坚持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等美政思想,流浪后,仍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铭志,鼓励自己。做好一件事情并不容易,我们总是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做的很认真,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因为没有足够的毅力去坚持而放弃。

学习屈原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是要对自己有所要求,能够真正的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重视起来,锻炼自己的毅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中,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坚持下来,永不放弃,一步一个脚印的朝着正确方向努力,最终我们就能有所收获。

三、屈原精神是志洁行廉。屈原心系百姓,为民谋利,削弱旧贵族的种种特权,与腐朽势力作斗争。明知会招来祸患,却“偏向虎山行”,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始终“忍而不能舍也”,最终投水以明志。

屈原在其不朽名篇《卜居》中写到“宁廉洁正直以自清”,这也是我国古代文献中首次出现“廉洁”一词。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廉洁”更是我们平时工作时的“护身符”。独立性是审计工作命脉,只有保持独立性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客观事实。

在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准则》与《条例》,严格遵守审计“八不准”,时刻不忘廉洁自律、勤勉工作,努力做到廉政纪律不可忘,公仆之情不可移。

扩展资料

人格精神

一、屈原的生命意识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屈原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时光飞逝、美人迟暮的时间紧迫感和冷峻的死亡意识。面对大自然的四季变换,能引发人类共通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中国古代文人对美人迟暮之感的抒发,代不乏人,历久弥新。但是还没有谁像屈原那样面对时间飞逝而产生紧迫甚至恐惧的感受。

二、屈原文学作品中的爱国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诗人为后世所景仰。他那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在政治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对现实大胆批判的精神,给后世作家作出了示范。在《离骚》中有许多表现屈原拳拳爱国之心的诗句。

汉初贾谊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被贬谪长沙,当他经过汨罗江时,有感于自己和屈原有相似的遭遇,写了一篇很沉痛的《吊屈原赋》,一方面对屈原进行悼念引屈原为知己;一方面学习屈原的创作精神,对是非不分的黑暗社会现实做了大胆的揭露和鞭挞。

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更是对屈原敬佩之至,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正确地肯定了屈原在历史上的地位。他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人。

《史记》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它寄托着作者的理想,洋溢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也正是屈原伟大文学精神的继承。两汉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非常景慕屈原,他藐视权贵,反抗现实的精神,就是屈原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另外,中国历代诗人、作家,在遇到民族压迫的关头,总是写出慷慨激烈的爱国诗篇。还有许多作家,在黑暗的政治时代,坚持理想,坚持斗争,不隐瞒自己的爱憎,甚至在政治斗争中牺牲了他们的性命,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光彩。这种伟大的精神,都可以在屈原身上追溯其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屈原

参考资料来源:湖北省审计厅-感悟屈原精神



1、爱国: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雄心壮志,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后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仍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为念;明知面临着许多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2、追求真理:从政期间,屈原坚持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等美政思想,“虽九死而犹未悔”,表达了坚持真理的的无私无畏。流浪后,仍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铭志,鼓励自己。同时,在流放期间他还写就了《天问》一书,连向苍天提出172个问题,再次表现了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3、宁死不屈:任职期间,屈原志洁行廉,同情百姓,为民谋利,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作殊死斗争。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不苟且偷安、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始终“忍而不能舍也”。即使流浪以后,仍投水以明志,以剖心迹,使屈原精神上升到一个理想的高度。

4、情怀高洁:屈原有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高贵节操的坚守。“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些葳蕤芬芳、烁金 泛银的精美文字,像镜子一样照映着他那纯净的灵魂与高洁的思想境界;“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精色内白,类任道 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他以橘言志,表达了自己表里如一、坚贞不屈的品格。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举世皆浊 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与清醒自重的秉持;“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达了他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宁溘死以流 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表达了他对“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的昏暗时代的猛烈抨击和 对黑恶势力决不妥协,纵然招致灾祸也决不苟且偷安的坚定决心。

5、忠君忧民。屈原身居庙堂而心忧天下,身居荒野却顾盼庙堂。他对楚怀王曾有深厚感情,一度几乎寄予了他所有的政治理想和事业追求;而又怒其不争、怨其不 察、恨其不用、哀其不幸,悲叹昏聩之君误国、蛊惑之佞亡国,可谓爱恨交织。即使屡遭离间、屡受陷害而被疏远、流放,他仍然一步三回头,期盼君王的幡然醒悟 和召回。

扩展资料: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一篇,《天问》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一篇。

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

《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屈原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在中国历史上,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个民俗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恐怕只有屈原了。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要想了解屈原的精神就得先了解,屈原的死,又为何而死!董运亭先生的说:屈原之死是他热爱楚国、热爱人民而又无力拯救的悲剧性结果,是他的理想彻底破灭的必然的结果。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屈原,年纪轻轻便官居要职,深得领导楚王的信任。可以说屈原的政治生涯一片光明。但是,好死不死,在他受命草宪,打算推行美政的时候。一个小人,靳尚子兰出现了。在屈原认认真真干大事的时候,靳尚子兰却悄悄的和楚王说他的小话!可怕的是,楚王居然相信了。就这样屈原被楚王疏远,排斥,孤立!要知道,那时的文人志士一旦决心效忠一个人,那就是一辈子的事。而在此之后,屈原深爱的楚国也在战争中不断失利,直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白起攻破郢都,烧毁楚国陵墓,顷襄王被迫东迁于陈。他曾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知道拯救楚国这条路漫长无比,但现在他真的放弃了,绝望了,留下绝笔诗篇《怀沙》后便自沉于汨罗。
屈原精神是爱国精神。他身在朝堂时,为楚国提出一系列的治国理政的方略。《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这是他为楚王提出的一条治国之道。直到最后,他深感楚国无望,以身殉国。《离骚》所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他对于楚国的深爱,也是他对于楚国的执念。而这份执念,也是他的信念,信念崩塌,又如何尚存于世。屈原精神也是至死不渝,坚定专一的精神。屈原的《橘颂》曾写:“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写的是橘树,但又何尝不是写屈原自己呢?这是屈原精神的具象描写。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屈原的伟大流芳百世,端午节的延续就是对他最好的祭奠。也许穿越时空,我们可以为屈原献上一瓶酒。沉闷时消遣,忧愁时解忧,即使最后投身汨罗,也会好过许多!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编辑:湛顺满)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